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8-30 12:25:0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导航

 一、复习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第33页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目标

  1.通过知识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像90÷3这样的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应该如何口算?像36÷3这样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又该怎样口算?(点名学生回答)

  2.说一说如何笔算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哪些注意事项?(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3.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如何进行除法的验算?(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4.如何用估算解决除法问题?(点名学生回答)

  二、知识应用

  (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1.教学教材第33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教室大小的草地1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三年级有120人。

  问题:需要多少块草地?

  引导学生明确: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0÷3(板书算式),被除数是一个几百几十数,前两位能被3整除,因此可以采用口算。

  组织学生口算,集体订正,板书学生口算结果。

  师生共同小结:口算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采用“先算出商再添0”的方法,用被除数前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出商后,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课件出示小结)

  2.教学教材第33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大约”一词,明确这是一道有关除法的'估算问题。板书算式:500÷8≈________。

  师:可以把500看成哪个数进行估算?(点名学生回答)

  师:480接近500,并且480能被8整除,因此可以把500看成480估算。

  组织学生估算,集体订正,板书学生估算结果。

  师生共同小结:估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成能被整除的整十(百)数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课件出示小结)

  3.教学教材第33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求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25÷5。

  师: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我们可以用笔算求解。大家自己做一做。(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学生板演竖式,教师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课件出示小结)

  (1)从被除数最高位除起。

  (2)如果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写在十位的上面。

  (3)如果有余数,就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提醒学生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商中间或末尾有0时不要漏写0。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4~35页“练习七”第1、5、6、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

  第5题:(1)30×8=240(根)

  240×3=720(元)

  (2)30×8=240(根)

  240÷4=60(根)

  第6题:125÷3≈40(天)

  40>30,这瓶药够吃1个月。

  第7题:草莓平均每箱的质量:128÷4=32(千克)

  杏平均每箱的质量:144÷6=24(千克)

  水蜜桃平均每箱的质量:175÷5=35(千克)

  24<32<35,杏平均每箱最轻。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120÷3=40(块)

  答:40块这样大的草地1天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用。

  (2)500÷8≈60(米)

  答:他每分钟大约走60米。

  (3)225÷5=45(人)

  答:每辆车应该坐45人。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独立对知识进行梳理,让他们对整章知识进行概括,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在充分计算、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求出正确的结果,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知识的复习巩固过程中,让他们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二)情感态度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解决问题:

  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数学思考: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支点,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看日历,认识年、月、日。

  教学难点:

  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自学引思入情。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日历图片,师问:你会看日历吗?你能从日历中找到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生日的?

  生:我会看日历,还能从日历中找到一些节日。

  师:你能从日历中找到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生:我的生日是每年的10月20日,我能从日历中找到。

  师:你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生日的?

  生:我是这样找的,先找到月份,再从月份中找到那一天。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日历上面的知识。(板书课题:看日历)

  点评:通过观看各式各样的日历图片和在日历中找自己的生日,使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怎样看日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强烈_

  (二)、自主探究

  师:关于年、月、日,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可以从年历中去发现?观看20xx—20xx年的年历,把20xx—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今天老师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4年的年历和一张表格,我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去发现日历中的秘密。

  出示自学提示:(全班齐读,指名说一说:接下来我们要做些什么,怎么做?)

  1、独立观察年历,在表格中记录下20xx—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

  2、观察填写好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师:都明白了要做些什么了吗?请大家按照提示完成表格的填写。

  点评: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参与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每一个学生都发现了一些关于xx年xx月xx日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互动交流,深思激情

  1、全班集体交流

  师:孩子们都发现了很多日历中的知识,我们一起全班交流。谁先来展示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了: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每月31天,有的月份每月30天。

  师:你们的发现和他的一样吗?

  生2:有的一样,但我还有不同的发现。师:你不同的发现是什么?

  生2:我与他的发现不同的是:每月31天的月份是1、3、5、7、8、10、12月,每月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

  生3:老师!老师!我还有补充。师:你有什么补充?

  生3:我还发现2月的天数很特殊,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

  师:经过孩子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年月日的知识,孩子们真棒!下面我们一起来整理我们的发现。

  点评: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现在又经历了全班交流,使大部分学生对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通过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师生一起整理我们的发现。

  师:现在老师把你们记录的数据汇总起来,我们一起来看看,31天月份是不是所有年份都是一样的。

  师:31天的月份所有年份都是一样的,我们把它叫做大月。教师板书大月。

  师:谁来说说那几个月是大月?

  生:1、3、5、7、8、10、12月。

  师:有几个大月?

  生:7个。

  师:30天的月份也是确定的,我们把它叫做小月。教师板书小月。

  师:小月是那几个月?

  生:4、6、9、11月。

  师:有几个小月?

  生:4个。

  师:那2月呢?

  生: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比较特殊。

  师:2月比较特殊,就叫它特殊月。2月每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每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教师板书。

  师小结: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月。一年中有些月份的天数是31天;有些月份的天数是30天;还有一个特殊的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你有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些月份的天数?

  点评: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再一次经历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大月、小月和特殊月的认识。

  3、记住各月份天数的方法

  (1)、师:你有什么方法能记住各月份天数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及时总结介绍

  师小结:左拳记忆法,拳头凸起来的代表大月,凹下去的代表小月,除了2月,从食指开始记。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记一记。

  师:都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记一记。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日,平年2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师:这里的“腊”指的是十二月,“冬”是指十一月。

  师:还有什么方法能记住大小月?

  生:我还发现八月的前面单数月是大月,七月的后面双数月是大月。

  师: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其实呀,记住大小月的方法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孩子回去以后还可以查一查资料。好吗?

  点评: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学习了一些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使他们对大月和小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给学生设置了学习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游戏活动

  师:咱们班的孩子真聪明!从年历表中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想一想你是那个月出生的,(稍停顿)大月出生的孩子请起立?

  师追问:请你告诉大家你是那个月过生日的?

  生1:我是10月过生日的。

  师:孩子们他是几月过生日的?什么月?你呢?请另一个孩子来说一说。

  生2:我是5月。

  师:看来站起来的孩子都是大月过生日的,哪现在坐着的孩子都是小月过生日的吗?有没有特殊情况?

  师:咱们班坐着的孩子都是小月过生日的,哪还有那个月没有同学过生日呢?

  生3:2月,是一个特殊月。

  点评:三年级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习状态已未处在。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学生经历了及时应用新知识的过程,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学习状态,再一次加深了对大月、小月和特殊月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三、拓展测评,融思表情

  1、教师小结

  师:本节课学习到现在,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揭示课题:年月日。

  2、挑战自我

  师:课件出示第一关:找一找。

  第二关:填一填。

  第三关:想一想。

  点评: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应用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的过程,使他们进一步巩固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过得开心吗?今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有疑问吗?

  点评: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再一次重温了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孩子们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优点。基于以上的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利用知识的迁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统计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利用知识的迁移,着眼于“引”,启发学生去“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新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过程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优点,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都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它和本节课的学习有关哟!

  出示谜语: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

  学生自主猜谜。

  (如果没有学生猜出,师公布答案:鞋)

  师:淘气和同学们想开一家小小鞋店,应该怎样进货呢?我们一起来帮一帮他们吧!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确定调查的内容。

  选两名同学到前面模拟开鞋店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忙进货。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进货”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倾听)

  个体汇报:

  预设

  生1:应进一些款式新颖的.鞋。

  生2:应主要考虑鞋号的问题,应调查一下同学们都穿多大号码的鞋。

  生3:我也认为应根据同学们的鞋号去进货。

  2.以本班学生为例,对学生们的鞋号进行调查。

  (1)小组讨论调查方法。

  (2)指名汇报。

  (3)选两名鞋店成员,一名调查女生鞋号,另一名调查男生鞋号。

  (4)用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5)学生汇报并展示调查结果。

  师:看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男生鞋最大号码是38号,最小号码是33号;女生鞋最大号码是37号,最小号码是32号。

  生2:穿34号鞋和35号鞋的人比较多。

  生3:男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7人;女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8人。

  小结:通过统计表我们发现穿34号鞋、35号鞋的同学居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多种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预习汇报卡、多媒体课件、香蕉题卡片、目标检测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听算后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20×5  30×6  4×70  100×5  3×200

  3×200  500×3  1000×6  23×2  12×3

  2、抢答:

  3个十是( )?30是( )个十?300是( )个百?60是( )个十?9个十是( )?3个30是( )?

  3、小结导入: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板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口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掌握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口算

  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和远方的亲人、朋友进行交流,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你们知道是谁在为我们默默辛苦的工作吗?(生:邮递员)师:对,是我们的邮递员叔叔,今天我们把邮递员叔叔请来了,请看主题图。

  自主学习:

  1、多媒体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

  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例1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如下:

  问题: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2)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么解决?小组讨论。

  展示交流:

  1、生汇报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口算方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讨论后汇报口算方法: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评析: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评析: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对圆圈中学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贴放,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这既能让学生体会出集合图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个数据与集合图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反思、比较由前后两个表格所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联系,又彰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中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而把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打乱,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就为学生体会“韦恩图”的价值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材。】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8人参加语文组、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这一策略以前你用过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13页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到进行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先去掉因数末尾的0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8×30 10×70 900×5 14×3 12×5

  9×700 5×800 20×30 36×2 42×4

  二、探究

  1.多媒体课件呈现主题图

  师:(1)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2)要想知道小猴家到体育场的路程,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你是怎样知道小猴骑车所用的时间?

  2.小猴家到体育场有多远?

  (1)学生列式:30×92=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小组交流解答方法。

  (4)汇报展示:

  方法1:3×92=276方法2:3×92=276 ……

  30×92=2760 276×10=2760

  答:小猴家到体育场有2760米。答:小猴家到体育场有2760米。

  师:用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可以用推算的方法。

  3.运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6×12= 71×3= 16×5=

  60×12= 71×30= 16×50=

  600×12= 71×300= 16×500=

  师:(1)说出你的口算方法。

  (2)观察每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得出:用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先去掉因数末尾的0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同个数的0。

  4.练习(第12页的像小巧那样计算)

  2×43= 18×5= 6×91= 72×6=

  20×43= 18×50= 60×91= 72×60=

  200×43= 18×500= 600×91= 72×600=

  三、巩固练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2×70= 15×80= 3×230=

  7×120= 15×800= 30×23=

  12×700= 8×1500= 300×23=

  2.拓展练习

  15×40= 25×40= 5×80=

  15×400= 25×400= 50×80=

  150×400= 250×400= 50×800=

  师:为什么这些题积的末尾“0”的个数与因数末尾“0”的总个数不一样呢?

  得出:用整十、整百数乘的口算,可以先去掉因数末尾所有的0后相乘,然后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0,添上的0的个数与去掉的0的个数相同。

  3、列式计算

  (1)一个因数是27,另一个因数是30,它们的积是多少?

  (2)45的400倍是多少?

  (1)200个16的积是多少?

  四、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师:在计算乘整十、整百数时,我们可以运用推算方法进行口算,先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去掉后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之和。

  检测练习:练习册第P9

  板书: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推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末尾的0去掉后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这两个因数末尾的0之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1分=(   )秒  2时=(   )分

  2、上午第一节课( )时( )分开始,一节课是(  )分。

  3、张小琴跑60米的成绩是9(  )。

  4、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二、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1)上午第一节课用了40分。

  (2)下午2:10同学们在上第一节课。

  (3)我最晚7:00起床,学校要求7:40到校,我最晚7:30从家出发,那么7:00起床到7:30这段时间我可以锻炼一下身体,大约用15分钟,再洗漱和吃早饭大约用15分钟。

  (4)不能提出许多问题,如:

  A、中午11:30同学们正在做什么?

  B、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到放学大约间隔多少时间?

  C、中间休息多少时间?

  三、课堂作业:

  1、4时=(    )分    3分=(     )秒

  5时=(    )分    8分=(    )秒

  2、在(  )里填上“>、<或=”。

  48秒(  )1分  1秒(  )60分  1时(  )60秒

  1时(  )55分  3分(  )3秒   2分(  )120秒

  3、吃一顿饭大约要用15(  )。

  四、思维训练:

  1、时针与分针重合在一起时是(  )时整,时针与分针组成一条线时是(  )时整,时针与分针成直角时是(   )时整。

  2、小强开始做作业,从镜子里看到钟面(该钟面只有刻度没有数字)是6:15,做完作业后,再看桌上的钟正好也是6:15,这是怎么回事?他做作业花了多少时间?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练习了简单的`时间换算和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时间不等人,只要你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生活就会有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会正确地换算。

  2、能正确地求出经过的时间。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重点难点:

  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2、促进学生对小数的了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最近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做一些练习.

  揭题.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十/1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独立填写后交流汇报.

  (2)第3幅图中的2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5/10合起来,它用小数表示是2.5.

  2、练习十/2

  学生独立填写有关小数,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3、练习十/3

  (1)先分别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分别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2)指导比较:

  先比较李明和张圆,再比较王小军和张圆.

  先比较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比较9.8和9.5的小数部分.

  4、练习十/4

  先填数再回答问题.

  5、练习十/5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第一组题.集体订正. 注意竖式的写法.得数的整数部分如果是0时,这个0不要漏写.

  6、练习十/7

  (1)先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什么是“一套衣服”?

  (3)解决第一问.

  (4)自己提问并列式解答.

  7、练习十/8

  先找规律,再接着往下写.

  8、练习十/9

  独立填写,后交流.

  三.总结拓展.

  1、讨论思考题.

  2、订正以上的习题.

  3、作业:第107页第6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 )时

  16:00是下午( )时

  18:30是下午 ( )时( )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娱乐: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

  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

  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

  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后半部分的内容。在该单元前面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在实景中辨认东、西、南、北,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本课我设计在课前让学生超前预习: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这一方面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布置学生课前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找的答案涉及面广,在课堂中交流能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收集到的信息,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学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用来解决“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在练习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方向板,将知识进一步内化。接下来,先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再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说出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两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最后利用我国行政区域图,让学生用刚学过的四个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巧用多媒体,使枯燥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本设计利用多媒体,以点子图的形式演示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笔算算理,探讨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数感。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教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用竖式计算”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学习笔算方法的过程,结合竖式讨论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爱看书吗?看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探究买书中的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出示:每套书有14本,看到这个信息,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算式怎么列?这些算式你会算吗?

  (生自由提出问题:如果买2套可以买多少本?买10套呢?)

  3、引入新课。

  图书室的王老师准备购进一批新书,在购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忙解决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设计意图:先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再通过激趣引出教学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开放探究,得出结论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2、自主探究,明确算理。

  (1)独立思考:这道题该怎么列式呢?(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4×12)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因为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就是买了12个14本书,也就是求12个1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列式为14×12)

  (3)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师:那么14×12等于多少呢?你能用什么方法算出结果呢?

  ①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点子图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尝试计算。

  ②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结果。

  方法一 把12套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套,先求出每份有多少本,列式为14×4=56(本),再求出3份一共有多少本,就是一共买了多少本,列式为56×3=168(本)。

  方法二 把12套书分成2份,其中1份是10套,另外1份是2套。先求出10套的本数,列式为14×10=140(本),再求出2套的本数,列式为14×2=28(本),最后把这2份的本数合起来就是一共买的本数,列式为140+28=168(本)。

  (4)引导学生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更简便?(方法二)

  3、探究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1)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讨论笔算时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算理。

  (2)汇报。

  第一步: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

  第二步: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第三步: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4、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探究笔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的: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位数时商111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96 54:9 25:5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9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4-09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0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模板11-08

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06-1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估算07-03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