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重、难点
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教学教法
教具准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随记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爸爸给陆小英的习作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那句话更生动有趣?
2、教学第二部分: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拟人
赋予人的情感动作等
后记
学生对有关“冬”的成语掌握较好,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感受拟人这种修辞方法,能使句子更生动形象,但往往与比喻句区分不开,自己写拟人句的练习做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体会。
语文教案 篇2
一、活动目的
能使学生引起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从而引发探究的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同题材不同观点的文章时,能继续提高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在相关的写作评价中,能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准备一些关于长城的录象、图片、文章。
三、活动时间安排
首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欣赏长城的录象,然后两课时用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研究,最后一课时让学生进行写作评价。这些活动最好集中在一周内举行。
四、活动步骤
1、 欣赏长城的图片。
2、 欣赏长城的录象。
3、 阅读关于长城的文章,讨论下列论题:
长城论坛
1、观看了那么多关于长城的录象,又阅读了 《万里长城的构造》,请你评价一下长城在构造上的特点。
2、《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想到了哪些问题?
3、赵武灵王建筑长城被后人封英雄的称号,而秦始皇却因筑长城而受到老百姓的控诉,你对这两件事怎么看?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4、《长城万里行》与《我还没见过长城》的作者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
5、长城与都江堰能放在一起扯吗?你认为余秋雨的评价公正吗?
6、我国的普通公民刘雨田成为世界上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人,这说明什么?刘雨田还说:“我的梦还在继续着。”你猜一猜,他继续着的梦是什么?
7、吴祖光把万里长城与北京的四合院、欧洲的古城堡相比,你认为这样比较说出了长城的什么价值?
五、写作评价
以“长城”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论,字数不限,写一篇文章。
六、活动总结与成果展示
选出佳作,举行佳作欣赏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字生,会写“守”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教训,“遇”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3、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细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学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5、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
(2)a、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b、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他心情怎样?画出种田人的心情有关的词,理解:巴望、焦急,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实际读读。
(4)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课堂小结:
你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说明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课题。
3、录音范读,边所边标出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言。
1、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窜——乱跑;撞——碰
(3)他捡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个人原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守坐,庄稼全完了)
(2)齐读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
(2)写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本,我们不应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4、齐读课文。
课后小结: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教育。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
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及特有价值。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合作交流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不明白的同桌交流。
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四、巩固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板书设计:琥珀
时间———形成松脂球(松树、炎热、巧合)
形成化石(时间之长、地质变化、陆沉水浸、海沙淹没)
被人发现——科学价值
语文教案 篇6
一、亲切的普通话点亮了课堂。
我们听的第一节课是小学二年级的《第三个小板凳》(北师大版教材),教师用亲切而柔美的普通话把孩子们引入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手工课上。课中,老师一直用轻柔而动听的普通话引导孩子们去学习生字,读通课文,品读句子,感悟文本。让我听了课的第一感受就是————要是我的孩子也能到这样的学校学习那该多好啊!
清新自然的普通话,打破了我印象中的语文课堂,原来语文课堂还能如此呈现。其实,这更能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同时也体现教师运用和保护嗓子的技巧。令听课的人心旷神怡,仿佛听上十节、二十节,甚至上百节都不会烦躁乏味。这也许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吧!而随后的课,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教师们都是如此。这再次提醒了我重新定义语文课上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养。
二、层次分明的朗读孕育了课堂。
有层次的指导朗读是我听了锦西小学的语文课的最大感受。几乎每节课教师们都有这样的展示,而且每次的朗读都是针对学生不同的理解而读。这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由董霞老师执教的《迟到》一课上,朗读的指导淋漓尽致,润物细无声般地教会了学生怎样读懂文本,领悟文章的精髓。
……
师:父亲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生读:(第一段的)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出示: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师:引导读前半句,问:我有一个疼我的父亲,应该怎样读?
生答:自豪地读。抽生读————全班自豪地齐读。
师:引导读后半句,问:很严的父亲,该怎样读?抽生读————齐读。
师引:严格的父亲,女生读。很严很严的父亲,男生读。我有一个很严很严很严的父亲,齐读。(师板书:严)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感受到爸爸的严呢?请同学们看书。
生读:(第11自然段)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就在这个重点段落上,教师先引导学生抓动词,读动词,悟动词中去逐步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去体会那重如山的深沉的父爱。最后,回过头来,让学生再读“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句话。学生就读得别有一番滋味了。
如此逐层深入地理解父亲,读懂父爱,为我们展现了有层次指导朗读的精妙。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专~家说的话:课文是让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
三、创意的板书激活了课堂。
在三年级的《一只小鸟》的课上,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小鸟的歌声给大自然带来的好景致。教师一边问:小鸟看到了怎样的好景致?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树林?……一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勒。不一会儿,一幅大自然的和谐之景跃然而出。快乐的阳光普照大地,幸福的大树旁一条小溪欢乐地流淌着,还有几个可爱的小朋友正在欣赏这如画般的景色(太阳、大树、小溪上都画有醒目的笑脸)。后来,由于小朋友们喜欢小鸟,想占为已有,便用弹弓打中了那支天天为大自然歌唱的小鸟。此时,这一切的景致都随着鸟儿生命的消失而离去。在另一旁,教师画了一个大大的哭脸,衬托出小鸟离去后的忧伤场景。随即,老师问:鸟儿是怎样热爱大自然的?生答:天天歌唱。老师又问:大自然又是怎样回应大自然的爱的呢?生答:为小鸟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小朋友们也喜欢小鸟,他们的爱却让小鸟失去了生命。就在这简单的勾勒中,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同学们读懂了爱的含义。当老师问爱是什么时,凄凉的音乐响起,孩子们用笔流泻下诗一般的语言。有的说,爱就是放弃;有的说,爱就是自由;有的说,爱不是占有,而是永久的铭记……这就是创意的板书带来的课堂效应。它能让学生体会文本,领悟真理。这种教学设计,更体现了三维目标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而在《第三个小板凳》的课上,教师事先就在黑板上画了三个方框,令人自然的想到那就是三个小板凳的正面。而后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同时,将含有生词的重要的'内容板书在这一个个的板凳上。既图文并茂,又强调了生字词,真是异曲同工之妙也。
四、丰富的校园文化促进了课堂。
锦西小学处处彰显了着他们“以人为本 珍重生命”的办学理念。在学校的校门外赫然写着“为生命而歌”,在这几个艺术字的左右角还分别镶嵌着“尊重生命”和“生命至上”。这与校门内的“学做真人”相得益彰。除此外,在教学楼的外墙体上;楼道的读书角处;走栏的拐弯处;操场的壁图上……都布置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提示语,这些都是锦西小学的教育资源。如:楼道行走别着急!当心滑倒伤身体。说话轻声,校园是我宁静的家。脚步轻轻,上下从容亦风景……
丰富的校园文化为锦西小学的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也为孩子们创造了学习的乐土。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设了自己的校本课程。近来,主要是走进一些名人,去品味名人身上平凡中的不凡,去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不但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更促进了语文教学乃至人本主义教育的开展。
在锦西小学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在我内心深处的震憾是永久的。因为学以致用的过程是漫长的。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淡淡优伤痕迹的散文,语文教案-《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读自悟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词卡、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音导入,激发兴趣
1.CAI播放配乐朗诵《匆匆》片断(第三节)。
2.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聆听《匆匆》这一名篇时,总会油然而生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是啊,时光一去不复返!说说看,你每天是怎样安排时间的?你是否想过珍惜有限的时间呢?你是怎样珍惜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课文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 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3.教师利用词卡、CAI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5.指名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6.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7.听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 默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指名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汉学习这一部分?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摘录笔记、读古诗)
一、摘录笔记
1、全班齐读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
2、师:大家在读完后发现,它们都是好词、好句,而且是文中的重点词句。那么,你们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句子吗?
3、学生合作找到重点句子。
4、全班交流。
5、师:你能说说他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指名回答。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大量比喻手法 《月光曲》形象的情景描写 《林中乐队》拟人手法 7、举例说明。 A、血肉:比喻为抗击入侵者而拼搏的人们。 B、长城:比喻在入侵者面前建立起坚实的堡垒保卫我们的祖国。 C、魔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8、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
二、读古诗
1、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围绕着“音乐”来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会用象声词来表示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2、全班齐读古诗。
3、自学并交流古诗的含义。
4、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5、学生质疑诗意。
6、全班交流讲解。 嘈嘈:声音沉重悠长。 小弦:指最细的弦。 切切:弦声幽细琐碎。
第二课时(自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接力朗读课文,思考:诗人分别把吉他比喻成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 把吉他比喻成:丑小鸭、竹篱笆、少年的梦想和童话、星星、朝霞、友人的悄悄话、驼铃、灯塔、我需要的'声声回答。
三、体会思想
1、讨论:诗人的比喻是否合适?
2、指名回答。
3、师:这些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充分反映了吉他在西班牙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4、师:谁能发现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 (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都是一句:你是我的吉他。)
5、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6、四人小组交流。
7、个人汇报。 (重复出现,反复强调,抒发了诗人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拓展
1、师:诗人这么喜爱他的吉他,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吉他吗?
2、指名回答。
第三、四课时(习作)
一、导入习作主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音乐) 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假如世界没有了音乐。
二、完成习作
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谈论,指名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3、教师点评。
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5、引导习作主题。 A、注意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B、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C、合理、大胆地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D、拓宽视角,引向人、动植物、大自然等等。
6、学生开始习作。
7、修改习作。
8、抄清习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精选]10-1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