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本单元既有歌词,也有记叙文,还有说明性的文字。选材也各不相同,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分析每一篇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有的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的方法;有的是通过包含感情的方法抒发的,有的'是借助于一个简单的饰物来说明的,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篇文章都能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章的的句子.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认识五十六个民族,体会各民族的深情;激发学生多民族感情的理解,以及感谢。
重点难点
本单元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爱我中华》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放歌曲爱我中华)。
2、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谁来给带大家介绍,展示一下?
3、你们想唱这首歌吗?要想唱好一首歌,首先要理解歌词,那我们就一起到文中看一看吧!
二、初读,读通
多媒体出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用“_”或“?”画出来。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交流。
三、再读,感知
谈读书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
四、研读,感悟
根据学情随机反馈。
1、通过研读,感受到不管五十六种语言有多大的差异,但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我中华”。
①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讲感受。
②点击教学软件,通过大屏幕放映⑴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雄姿英发的场景,使学生目睹各族健儿在世界比赛场上为祖国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场面。放映⑵医护人员在非曲时期救助病人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中华各族儿女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在各行各业中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那感人的场面。
2、通过研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渡:看到这一幕幕动人的场面,我们心潮涌动,激情澎湃,清听作者的感慨。
①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听边体会。
②介绍材料,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爱我中华》这首歌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乔羽、著名曲作家徐沛东在20世纪xx年代初创作的,是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音乐采用壮族民间曲调并进行了发展。这首歌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它不断鼓舞着中华儿女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豪情壮志。
③会唱的同学唱《爱我中华》,多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民族情,爱国情,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⑤组织讨论,在朗读歌词时,哪句话让你充满激情。
⑥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时(师读爱我中华其余生读)。爱我中华在文中出现了6次,每次都不同程度地爱到感染,特别是最后一句,在歌词结尾点题,首尾互应,一气呵成将作品中的爱国情推向^***。
五、总结全文
这么美的歌词,配上昂扬的旋律,更能表达人们的爱国情感,就让我们载歌载舞再一次听听这首催人奋进的歌吧!(放歌曲爱我中华)。
语文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方法与过程
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过程
中理解文本,掌握“读——品——背”的学习方法,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培养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学习方法,试背课文。
教学难点
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续编诗歌,训练语言。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愿望。
教学前提
1、了解故事《神笔马良》
2、在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学会认9个生字,并练习写8个生字。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要画什么?(毛笔)
2、版画:毛笔,板书:笔,找出画与字的联系。3、引出神笔。4、马良用神笔做了许多好事,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用它来帮助谁呢?5、揭题:假如整体感知1、问题:我们的课文里有谁需要帮助呢?假如有了马良的神笔,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2、教师范读。3、根据生回答归纳板书:小树——
——太阳小鸟——
——谷粒西西——
——好腿
4、小结:瞧,我们周围不仅有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植物和小动物。
学习第一节诗歌读
1、刚才,你们能发现老师的优点和不足,下面该轮到你们读了,给自己提点要求吧。
品
2、品读“叹息”一词:用第一节诗里的句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谁愿意上来扮演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和表情来理解“叹息”。想象:小树边叹息边说什么呢?
3、品读“快活”一词:想象:如果这个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红红的暖和的太阳,小树又会说什么呢?这时候的小树感到怎样?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快活。谁能快活地把这一段读一读?(个别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快活?(齐读)
4、自由品词:你最喜欢这一节诗里的哪个词?(红红的、寒冷的、轻轻……)当你读到这些你喜欢的词的时候,要更有感情一些,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谁愿来给大家做个示范?先说你喜欢哪个词,再读一读。其他同学也有自己喜欢的词语,那就自己读一读吧。背
5、背诵指导:这节诗歌的顺序是,先提出“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再讲给谁画什么——最后讲画的理由。小结6、学法:读——品——背(品的方法:找出你喜欢的词语,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拿别的词语替换一下,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学习第二节诗歌小组活动
1、小组内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由读或轮流读。
2、你最喜欢这一节诗里的哪几个词印象特别深?为什么?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你还能用表演的形式让组内的小朋友也喜欢这些词。
3、轮换不同的方式多读几遍,根据“假如……——给谁画什么——为什么画”的句式,试着背诵这一诗节。
小组汇报
1、觉得自己读得特别好的`小组起来读。
2、愿意说说诗中的好词语的小组有吗?
3、哪个小组能背下这一节诗?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四人小组内用了“读——品——背”的方法来学习第二节诗歌的。在读中品味词语,在背中积累语言。你们说这个学习方法好不好?那么,接下来就请你们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三小节诗歌。
学习第三节
1、根据“读——品——背”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诗歌的。
2、个别读。
3、品好词。
4、试背诵。
学习第四节
1、诗歌的末尾出现的六个小圆点儿,是什么标点符号?
2、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
3、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使用省略号呢?
拓展思维
1、我想作者一定是想让我们也来说一说“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为什么要画。”
2、说一说
3、四人小组合作创作一篇更新版本的。
总结
1、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这动听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要结束了,但是希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心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钱素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抓住“趣”字,理解“有趣、舒服、必须、普通、飘浮、设计”等词。
2、在语境中感知,初步掌握“为了……,……”这种结构的句式。
3、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体会太空生活的有趣。要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出“趣”味。
教学难点:
理解“失重”。
课前准备:
1、找一些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制作成幻灯片。
2、小黑板、塑料杯(装有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由资料引入,和学生交流太空中吃饭的有关趣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学生轮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简单说说:课文介绍了太空生活的那些趣事?
二、继续研读,再品“趣味”
(一)睡觉
1,你觉得在太空中睡觉有趣在哪里?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趣味读出来?(指名读rarr;比赛读rarr;齐读)
2,教师适时点拨:“舒服”,可读慢一点,读出舒适惬意之感;“必须”,有“一定要”的'意思。结合《课堂作业本》第4题(2),区别“必须”与“必需”。
3,那么,我们上太空旅游,首先要带上什么?
教师板书:睡袋
(二)喝水
1,教师拿起塑料杯,问:我把杯子倒过来,会怎样?在宇宙飞船里呢?你怎么知道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2,那么,我们该带怎样的杯子?
指名问答,教师板书:带吸管的塑料杯。
3,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板书:失重。并结合《地球爷爷的手》,简介“失重”。
4,学生演示事先准备好的水杯,感受太空和地球上喝水的区别。
(三)走路
(1)在太空中走路更有趣,自由读,有趣在哪里?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吗?
读“为了能平稳地走路,……带网格的地板。”
(2)说说有趣在哪里?
说得有趣不稀奇,读出趣味才叫有本事。
举行朗读擂台赛。
所以说,在宇宙飞船里走路,我们要穿()。
(出示写有题目的小黑板)
教师板书:鞋底带钩的鞋子。看课文插图理解“鞋底带钩的鞋子”。
(四)洗澡
(1)、我们知道了,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那么,如果想洗澡,打开喷头,水又会怎样呢?
让学生迅速找到相关句子,齐读“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飘浮在空中。”
(2)抓住“飘浮”,与“飘扬”进行区别。
(3)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指名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朝一个方向吸。”教师板书:特殊的淋浴器。
(4)练习用“为了……,……”说话。
在宇宙飞船里,为了能平稳走路,宇船员。
在宇宙飞船里,为了喝到水,宇航员。
在宇宙飞船里,为了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
为了,。
三、课堂小结,内化明理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要上太空旅游,得带这么多东西。
(教师手点板书,学生回答。)
光带这些东西够吗?
是啊,上太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宇船员们都得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超强的体能。(有条件者可从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展示)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踏踏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争取早日上太空旅游,好吗?
四、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搜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看看上太空旅游还可以带什么。
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熏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我找来了课件,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对课件进行修改。同时,在课前引导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太空资料,为上好这一课做准备。
老师准确地把把课文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对课堂结构作了精心的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温故知新,交流有关资料,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课文,带入太空生活这一主题中来。第二个环节是继续研读,再品“趣味”。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提到的四件太空趣事,通过了解这四件事,让学生懂得太空中的这种特殊现象是因为失重。还有赛读也是本节课的的一大亮点,让学生体会新奇,读出趣味。第三个环节是内化明理,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一些太空知识,与同学交流、分享。第四个环节是知识回味,搜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看看上太空旅游还可以带什么?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努力学习。
整节课的设计也正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模式为教师调控活动、学生认知活动和学生心智发展的同步设计的三维教学结构,有放手去读,又有引导去读,一张一弛,快慢恰当。重点以建构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学生参与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心智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溪的性格特点,学习小溪不怕困难的,勇往直前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溪与太阳公公对话的含义。
2.体会小溪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让我们伴随着小溪坚定的步伐去欣赏一下美丽的景色吧?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二、自由读课文,自主感知。
(1)整体感知全课文。
(2)小组互动:
小组内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的正确、流利。
(3)集体交流读书所得了解学生自主读书的情况。
三、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1)同桌互读,通过朗读体会小溪的愉悦心情。
(2)引导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3)交流读懂了什么?
四、识记生字。
(1)采用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用字卡检查识字情况。
(2)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3 个字,会写“一、二、三”3 个字。认识1 种笔画“一”。
2、培养学生识字兴趣,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
同学们,开学到现在大家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还学了不少汉字。从今天起呀我们去认识更多的汉字了。
二、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1、看图。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图一),这是什么地方?仔细看看,你还发现了些什么?你们觉得这地方怎么样?(很美)
2、揭题。两个孩子在小山村游玩,那里的景色可真美呀!有一首古诗说的就是这幅画。出示PPT 播放《一去二三里》儿歌,听老师读一遍。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学习“一、二、三”字。 让学生找找教室里面那些东西是一、二、三,出示音节让生拼读,强调“三” 是舌齿音,并拼读“yi ”老师说明。(单个“一”读第一声,如果“一”后面是第四声,那么“一”读一。第二声。跟老师读第一句。“二”、“三。”再拼读。老师说明:“二”和“三”有异同。单个读就读“二”。如果“二个苹果”应该读作“两个苹果”如果“第二”就读 “er ”, 三就没有什么变化,直接读作“san ”
2、方法同上,分别学习“四”到“十”。指名拼读,口头组词。强调四的写字笔顺:先里头后封口。反复书空。 随生字学习新笔画:竖弯、横折、点、竖弯钩、撇、捺、横折弯钩、竖。
3、(生字变换位置)现在这些字的位置变了,谁会读?这么多同学都会读,我们开火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的又快又准。
4、记住了这些字,谁能用“十”字说一句话呢?点生(3~5 名);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老师再给大家一次机会。下面每个同学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字说一句话给全组的小伙伴听,说完后小组长把你们组说的最好、最完整的句子说给全班同学听,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奖智慧星)
5、(贴一贴)大家想一想,今天学的这些字里有很多都是表示什么的?(数字)你们能把他们分别放到花盆和花蓝里吗?(贴完)你的花篮里有哪些字?能给大家读读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贴?(这些汉字都是表示数字的)
四、指导朗读 欣赏儿歌
1、图文结合。 (悠扬的音乐声中,教师描述古诗意境)两个孩童去郊外游玩,一路嬉戏一路欢畅。只见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村子里住着几户人家。向前看去山里隐隐约约有几座亭子,弯弯的小路上盛开着美丽的鲜花,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么美的诗大家想背下来吗。]会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背着古诗走进这美丽的小山村吧!
五、指导书写
1、介绍田字格 。 我们知道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生字的家在哪呢?这就是生字的家(屏幕显示田字格)他叫田字格。有了田字格的帮助我们就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跟着老师读儿歌你就会了解他: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他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介绍横。要学会汉字还要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笔画朋友他就是横。(屏幕显示横)注意写横时要从左到右的写。(生书空)
3、指导“一 二 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写的三个字。(显范字)同学们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都有横)大家再仔细的观察还有什么发现?(长短不同,位置不同)--师小节:这三个字的笔画虽然都是横,但它们的长短和写的位置都不同。(范写)
4、写一写。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写的最好。请大家打开书45 面一起完成“我会写”。注意先描红再写,描一个写一个。(师边巡视边指导,并强调坐姿。)学生写完后展览好的作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想办法认识了很多的汉字。在生活中只要大家注意观察肯动脑筋就一定能认识更多的汉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2、注音和解释词语:
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
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
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
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
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b、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c、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d、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自责。
(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b、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c、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d、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0分钟 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5分钟 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04-01
语文教案04-01
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