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四种不同的提示语形式,写一段对话。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提示语出现的不同位置,进行学习,在语文百花园中发现、总结规律:提示语在前说后是冒号;提示语在中说后是逗号;提示语在后说后是句号。在习作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语文书、课件
人物的语言是表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它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人物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描写要注意出现的形式,不要呆板划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一朵杏花》,完成下面的表格。
提示语在前 没有提示语 提示语
在中间 提示语在后
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什么事情啊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设计意图:世界上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学生熟悉的课本中来找到我们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因为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要通过这个例子掌握这个交际工具,同时吸收精神营养。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让由学生学会变会学。]
二、认识 说的提示语,发现特点。
1.说的提示语:交代这话是谁说的,还告诉我们是怎么说的。
2. 提示语在前,冒号;在后,句号;在中,逗号。
还有的没有提示语,只有两个人说话可以省略提示语,读者不会混淆。
如果提示语都是在前,你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枯燥单调。
因此在写提示语的时候要有变化,告诉大家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3.小结:要写好提示语要注意分段。
三、巩固练习:请将下面的句子用其他三种不同的语言描写形式来表达。
例:老师严肃地说:公园里的花不能折!
(1)公园里的花不能折!老师严肃地说。
(2)公园里的.花不能折!老师严肃地说,折了它,是要挨批评的。
(3)老师,我到公园那边去折一枝花。
公园里的花不能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不仅要关心结果,更关注理解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更引导学生探索了学习方法。所以,仅仅发动学生参与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他们研究,探究、掌握。因为感觉到的知识,不一定理解它;但理解了的知识,才会更深刻地领悟它。]
四、灵活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使描写更加生动活泼。
对比练习:
下面是某一学生的语言描写。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
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
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
董小天不承认。
老师说:别吵了,还有谁看见的?
没看见。李星说。
(这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说话时他们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
下面就在这两方面下了功夫,效果大不相同。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有没有人叫我看好?
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
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
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
那个捣乱鬼脚一跺:我说你这个小丫头,别白天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
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狡辩。
老师说:别吵了,还有谁看见的?
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这段话,就把几个不同人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
捣乱鬼无事生非,惟恐天下不乱。
高芳芳对不良行为敢于斗争,不留情面,说出话来尖锐泼辣;
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
[设计意图: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练习写片段的过程中走个来回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
五、听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录音,练习写片断。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来劲了,是吗!
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写作文说到底是考你的想象力的,比如说刚才录音中三个人的对话,你要展开想象,三个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的?想象要有根据。接着往下想:表情怎么样?动作怎么样?特别是那个老者,他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用什么表达。当两位年轻人听了老者的劝后结果怎么样?
再放录音。想象一下,他们三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这段话的,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表情动作语气,甚至于包括他们的穿戴,再想象他们听了那位老者的劝告后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写作教学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观察生活到写作实践,从纪实写生到想象加工,扩大写作范围,开拓写作题材,从而丰富写作内容。]
六、学生练写,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人物语言的描写形式
提示语在前说后是冒号
提示语在中说后是逗号
提示语在后说后是句号
没有提示语对话要分行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 碰响发
↓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
没想到碰 发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小组学习
2、重点词语:
战国 待遇 吹竽 鼓腮帮 捂着 装腔作势
齐缗王 继承 溜走 南郭先生
3、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四、自读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五、练习写字:
掩 盗 零 滥 竽 装 腔 势
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导入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讲成语故事开始,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教学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想象揠苗人的心理、神态,通过模仿揠苗的动作体会辛苦,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语文教案 篇3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多角度改“说”课文,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多向性。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标示表方位的词句,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并完成练习一。
2.引导精读介绍太和殿的段落,把握立足点、说明顺序、对象特征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学生分四组活动,自选角度口头介绍故宫。提示:
①假如从神武门出发,沿中轴线由北而南行至午门,你将这样介绍沿途的.建筑……;
②假如以三大殿为中心,介绍它们前后的建筑,你可分别介绍……;
③假如站在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介绍以南以北的主要建筑,你将这样介绍“前朝”和“内廷”……;
④假如按不同功用将故宫的建筑分组,你可以逐次介绍……
4.各组推荐代表介绍,全班评议。
5.教师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6.布置写话:按空间顺序介绍自己的学习小天地。
【方案二】
教学角度:写读——对课文材料进行定向式组合,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图或欣赏故宫图片,导入课文。
2.速读,根据课后练习一,理清行文思路。
3.寻读,画出集中说明故宫建筑群特征的语句,把握故宫的三大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教师出题,根据课文内容作文:
①《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
②《建筑精美的故宫博物院》;
③《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院》。
5.同桌讨论写法,教师点拨:
①题一: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宏大壮丽”的例证,如紫禁城的城墙、宫城占地面积、宫殿和房屋数量、太和殿外观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②题二: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建筑精美”的例证,如河上的汉白玉石桥、朱漆方台两旁的蟠龙金柱、梁枋间彩绘、太和殿殿顶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③题三: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布局统一”的例证,如四座城门、城墙四角角楼、三大殿与后三宫的呼应对称等,概括整理相关内容。
6.宣读交流,教师点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识生字5个
2、正确朗读课文
3、预习课文
4、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自然界处处蕴藏奥妙,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生字5个
2、正确朗读课文
3、预习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自然界处处蕴藏奥妙,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走路的奥秘”。
2、(板书课题)齐声朗读
二、预习课文,学习字词:
(1) 预习课文
要求:⑴课文读通顺(默读,划出生字词,划分小节)
⑵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蘸 觑 足
⑶词语会读,能讲讲词意
2、交流预习情况
⑴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读通、读顺
⑵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囔 蘸 觑
⑶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词语
(用动作理解 “嘟囔” “蘸” )
(联系自己理解 “足” )
(理解 “面面相觑” )3、字词积累
表示说话的词语有:嘟囔、( )、( )、( )表示神态的词语有:面面相觑、( )、( )、( )三、精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起初大家以为蚂蚁是怎么走路的?
读读句子,说说大家的'猜测
2、那么,蚂蚁走路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用“----”划出有关句子 “原来,蚂蚁走路时,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仿佛一个“三角架”。
3、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①我们研究蚂蚁走路的奥秘分别用什么方法?
②结果怎样?
4、各组交流
5、这些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心情怎样?有没有变化?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6、小结:要揭示科学奥秘不仅靠好奇,更需要毅力和智慧。7、齐读课文。
四、语音直播厅
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你有什么发现吗?交谈一下。
五、课后积累,照样子写词。
例:面面相觑
(AABC)形式
彬彬有礼 炯炯有神 斤斤计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从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本课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谁?(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来听听青蛙说什么?(让青蛙做个自我介绍。)
师: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揭题板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2.师: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师:56-30=?该怎样计算?
(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游戏,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看,多热闹呀!(课件)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
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案例点评
青蛙吃害虫这节课从教学设计思想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均能体现出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一堂较为成功的数学课。
1.本节课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认知、能力和情感。较好地体现《标准》所提出的发展性目标和知识性目标。具体的设计思路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有参与,课中有讨论,课后有延伸。这种教学模式正是当今开放式教学所渴盼的'。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的多边交往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方式为主。这样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情境给出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均由学生来完成,教师仅仅起调控和指导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学生好表现、求成功的心理需要,而且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和喜欢提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3.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也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通过摆一摆、拨一拨等活动,让学生明白道理,促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进行重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4.教师在鼓励性评价中重视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5.教师的语言富有儿童情趣,特别是:你们明白了,老师也听明白了,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从语言中让人感到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指导者、组织者,也是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参与者。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6
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呀。可是,如果在大自然的旷野中迷了路该怎么办?这首小诗就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
(1)我国地处北半球,正午时太阳所在的方向就是南方,于是太阳成了我们的指南针;
(2)晚上,北极星可以为我们指示北方;
(3)阴雨天,大树的枝叶稀稠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树叶茂密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少的一边就是北方;
(4)冬天里,沟坡积雪的多少,也能帮我们判别南北的方向。
这一切多有趣啊!丰富的知识,秀丽的小诗,一定会把我们和学生带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一)识字写字
1.读文识字。
(1)自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学习或请教周围的同学。
(2)读课文给同桌听,请同桌帮助正音。
(3)选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节展示读给同学、老师听,请他们评价。
教师注意就比较难读的字词进行指导。如,指南针、辨别、忠实、一盏、枝叶稠的、枝叶稀的等。
2.积累生词识字。
(1)默读全文,画出自己喜欢的生词。
(2)交流自己所选的生词,在积累生词中巩固识字。
3.找反义词识字。如,南—北、稠—稀、快—慢。
4.联系实际记字。
出示要求会读会写的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把方法讲给同学听。如:
“针”,我是在读《铁杵成针》的故事中认识的。故事讲的是李白见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棒在磨,准备把它磨成一根细细的、尖尖的针。“针”就是“一根铁针”的“针”。
我是这样记“忠”字的,“我们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5.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翘舌音:忠、盏、稠、针
同偏旁:积、稠、稀
同结构:上下──忠、导、盏;左右──积、稠、稀、针、碰、慌
(2)重点指导。
盏:上半部分可以借鉴“浅”字的右边进行书写的迁移,要强调这里的两横更加向右上方斜了。皿字底应尽量写扁,下横要长,起托住全字的作用。
禾字旁:①上撇要短而平,最后一笔捺变点。②禾字旁在左边时,字形一般为左窄右宽。
(二)朗读感悟
诗歌教学应更强调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情感,读出味道。本诗是写自然科学常识的诗,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
1.激趣,初读。
同学们,如果你在城市迷了路,你会怎么办呢?
要是你在茫茫的野外迷了路,那可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告诉你在野外迷了路辨别方向的一些方法,想知道吗?请在书中找答案吧。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初读的体会。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请把你了解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选段,细读。
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
3.倾听,品读。
读后把你读明白的内容讲给同学听,并按你的体会把你喜欢的一节读给老师、同学欣赏。
4.推荐,连读。
(1)听了刚才同学的选读,你认为哪一节谁读得最好,请这些同学上台把课文串联起来读。
(2)其余同学听听,课文告诉我们几种辨别方向的办法?
5.小组合作,研读。
创设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读,填写下面的读书报告,或小组自己设计报告内容。
要是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什么时候观察什么怎样辨别白天太阳中午时,太阳在南边;树影正指着北方黑夜北极星永远高挂在北方阴雨天大树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是北方下雪天积雪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你还有其他办法辨别方向吗?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野外沟渠向导忠实指点
分辨辨别永远高挂天然
大自然北斗星指南针
2.小组开展“一字开花”的活动,进行开火车扩词比赛。
别:特别分别别处
指:指挥手指指南针
方:方向地方千方百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理解并积累严守规则,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对句。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并交流自己对“人间天平”这一主题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出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把自己经历或看到的有关规则事情如实而有条理的写下来,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
一件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成语
运用、积少成多”。
一、成语运用
1、师讲笑话导入课题:同学们,这是
亮亮给爸爸的信(投影出示)。
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
日上。我现在正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您批评我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你们是不是也能准确地运用成语呢?
我就来考考大家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2、恢复成语原貌。
(1)投影:读一读划线部分,你能把
句中画线的部分改成成语吗?
◆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费尽心机,苦苦思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
◆唐高宗突然间因愤怒变了脸色,准备严惩权善才。()
◆到了豫州,他看到到处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难民,无辜而受牵连的人极多,内心非常不安。()
◆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
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
【学生自主读题,先弄清题目的要求,
再读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意思,理解后改写成相应的成语。】
(2)你能运用“冥思苦想”、“勃然
大怒”、“哀鸿遍野”、“拾金不昧”说话吗?
【强调不仅能够理解成语,还要重视成
语的准确应用。】
3、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句子里。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走进花园,郁金香开得
正盛,()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
◆大厅里摆放着各种各
样的工艺品,( ),琳琅满目。
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爸爸是个足球迷,一谈
起他喜爱的球队,总是( )。
◆新来的同学维克多喜
欢( )。他说自己一个人曾经扑灭过一场大火,肚子一人去过很多大城市游玩,一天看完过三本小说,可是他说的并不真实。
【先要引导学生弄懂出示的两组成语的
意思,找出每组里两个成语区别之处。比如:“五光十色” 是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而“五颜六色”是指各种颜色。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滔滔不绝是褒义词,形容口才很好,说话不间断。在理解词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感情色彩、语言环境,再在提供的成语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句子里。意在让学生感悟成
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二、积少成多
1、引入: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
们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并能把握成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感受到成语的精炼和含义深刻。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些对句,这更会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语言的精炼和含义深刻。
2、出示对句,让学生朗读。
☆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 道德行为凭自律 文明
规范贵坚持
☆ 须养成处处好风正气
方配做泱泱大国公民
☆ 修身治国生死无惧
敬业奉公宠辱不惊
☆ 车走直马走斜必依规矩
绿灯行红灯止才成方圆
☆ 崇尚文明充实精神生活,升
华公德熏陶思想感情
3、让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对句的意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04-20
语文教案04-20
语文教案04-21
语文教案04-21
语文教案04-21
语文教案04-23
语文教案04-26
【精选】语文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