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精选]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识字
1、借助图画,自主识字。
2、“婆、屏、型、呜”等字可以利用熟字加熟悉的偏旁认记。要注意区别“呜”和“鸣”。
3、“喽”是语气词,可通过朗读的语气来感悟。
4、可以采用儿歌韵语识字法,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参考儿歌如下:
阿德早起要旅行,
乘坐飞船是新型。
起飞时间还未到,
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
聊起畅销新车型。
预订新车无污染,
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鸣声,
阿德落地未成行。
原来未系安全带,
大叫一声梦惊醒。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为连环画式的略读课文,要让学生在默读和看图中感知课文内容,要启发学生在默读中把对现代科技的了解,与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想象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
1、读课文前,要向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第一遍默读速度稍慢,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借助拼音默默地读几遍,并找出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第二遍默读,速度要加快,并结合课文中的七幅插图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对学生不懂的词语,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解决,或通过、询问老师解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也可在小组里说说。
3、可出示儿歌让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然后提问:儿歌中的每一句分别说的是课文中的哪一段?这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是为了巩固前面所学生字,也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每一段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4、进一步提问: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积累运用
建议积累“载人飞船、顺便、移居、打发、时光、外婆、聊天、屏幕、新型、污染、销售、预订、长鸣”等词语。
四、实践活动
1、说说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或动笔把心中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
2、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教学要求
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6个生字,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并理解“灵车、、焦急而又耐心、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和全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预习时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加强朗读训练,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了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一课讲得是周总理去世后,人民群众与他告别是的感人情景,你知道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回答问题。)
3、教师简介周总理的'生平。
二、放送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听录音的要求:
(1)小声跟读录音。
(2)思考:你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方面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两旁迎候中总理的灵车,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想: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天气)通过写天气,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悲痛心情)
2、同位讨论:
(1)课文哪些词句可看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非常多?(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引导体会:望—人们急切盼望见到灵车的心情。
(2)这许多人的心情都一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三个“都”写出佩戴意志、动作一致、沉痛悼念总理的心情也都一样。
3、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
4、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1)老奶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树、焦急而耐心。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对总理的热爱)
(2)青年夫妇:抱着、领着、全家出动、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3)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张望(心情也是焦急而又耐心)
(4)教师小结:这种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是长安街上所有男女老少等灵车的共同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理的热爱。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
4、接下来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读课文。(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1)课文怎样写灵车的样子?给你的感觉如何?(庄重、肃穆、缓缓而行。好像总理也舍不得离开人民群众远去。)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极其沉痛的心情?动笔画下来。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句子中的含义。
a、人们的心情悲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灵车,盯着灵车,生怕错过了这及其短暂的时刻,因为这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周总理,都想多看一眼,写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热爱、思念。)
b、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说明什么?(表现非常一致)
当时,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但是当灵车缓缓开来时,大家都怎样?(不约而同、脱帽、站直、望、哭泣着)
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每个人都想把灵车看清楚,多看上两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总理灵车的时间。)
5、感情朗读表现悲痛心情的句子。
6、再读课文,同位思考、讨论: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7、默读课文,思考:灵车慢慢地过去了,人们又是怎样做到?心情怎样?
理解:
牵动——表面上讲人们的心随着灵车而动。实际上时说人们的心跟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
(1)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引导体会:为的是什么?(多看一眼周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引导体会:你怎样理解“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
四、回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
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聚集长安街迎候总理灵车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无限热爱无比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人民因失去总理而极度悲痛的心情。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收集查找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 焦急而又耐心
望 眼睁睁 不约而同 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追 ……希望……希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语言表达人们对周总理思念、爱戴之情,并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手法。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重温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离去了)
2、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在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注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
3、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对周总理的思念、爱戴之情,总理和人们心连心)
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熟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二、出示投影,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2、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地等待着。
3、好像有谁在( ),老人、青年、小孩,都( )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 )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擦去腮边的泪水。
4、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北。(句子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什么耐心?“焦急”与“耐心”用词矛盾吗?)
三、领会表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交流,得到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2、想想这些地方的描写为什么能打动你?好在什么地方?
3、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内容来表达思想的?
4、学习作者对动作的描写。(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好处)
四、指导背诵
1、学生默读课文。
2、先逐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3、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居与句的联系和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4、采用个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的方法检查。
五、教师总结全文。
本课通过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课外延伸
1、出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
2、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
3、讨论交流,体会周总理的优秀品质。
作业设计
1、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说给家长听。
2、感情背诵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
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
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
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3
导学新概念:
新教材说明指出:“阅读训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正是依据这个要求确定的。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品,纵横古今,囊括中外。课本编者独具匠心精选了许多美文精品,特别是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作品。如钱钟书、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潜等。面对这些熠熠发光的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强调从某一个侧面进行分析,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方可谈得上借鉴吸收。当然我们借鉴吸收的是其中的精华,借鉴吸收的是有用的东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这种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好例子,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正阐明了这一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
例子分析说明的道理文章主旨
品味评价: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还可以采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做出评价。
借鉴吸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召开专题讨论会,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如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借鉴吸收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练习来强化。如: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析。除此之外,低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弓队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上交流有关蒲公英的材料。
2、要求会写的生字可在学生联系生活后讨论交流自学。可借助读准字音,分析笔画结构识记字形;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义。
3、同学可自由结合,互相交流学字、学词的收获。
4、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其中有几个字容易读错、写错,要提示学生加以注意。比如:假、朝是多音字,在课文里分别读 jiǎ、cháo,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并注意和要区分;绒的右边是戎,不要写作成。
5、要求会认的字由学生联系生活互教互学。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
1、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师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二、朗读感悟
1、第一件事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通过表演,学生要能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表演时要求学生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以免唾沫溅到对方的脸上。
2、第二件事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先写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再写是怎样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的。教学这一部分,可抓以下几点:
⑴ 提问,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第一次发现是在无意中的偶然发现,有的人可能不把它当回事,轻易地就放过去了;第二次发现是第一次发现的继续,是深入进去的发现,是带有探究性的发现,是在有意识、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的发现。至于学生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可让他们从多方面去讲。
⑵ 这一部分当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表达的效果很好,令人回味,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呢?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⑶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
3、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直抒作者的胸臆,同时又是对全文的总结。可利用这一段让学生思考:联系全文,说说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因为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的起居或昼夜的变换相似或相关。
4、课上安排时间,引导学生交流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曾经历过的有趣事情,或者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自己所受到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B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问。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知识内化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课堂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1、有趣的汉字
教学目标:
1.认识“元、汉、桌、爷、毛、笔、您、事、示、休、息、啦”13个字;会写“毛、笔、元、示、写、字、太”7个字。学习新偏旁“竹字头”、“秃宝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古人造汉字的有关资料。
2.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情导入
1.猜字
出示挂图。(甲骨文的“马”字)
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这是“马”)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创造的文字。
2.出示教材P1中的图。
请你们看一幅图画,发现什么了?
(1)我发现图上有两个人在走,旁边的字像两个“人”字。
出示 “从”叠在两个人身上。
(2)我看见一个小孩靠在树旁休息,旁边的字像一个人靠在树旁。我觉得那个字像“休息”的“休”。
3.板书课题(有趣的汉字)
4.读课题,说说“有趣”是什么意思。
二、读文识字
汉字怎么有趣?你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1.自由读课文、识字。
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记住这个字。
(2)找找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看看课后生字表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1)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
①小老师教读
②学生轮读
(2)出示本课的认读生字。
①学生轮读
②游戏巩固生字
第 二 课 时
一、读文,初步了解汉字有趣的造字规律。
1.这课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老师。(四)
2.请四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些汉字怎么有趣?
3.小组交流,说说汉字怎么有趣。
4.集体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读、议一、二自然段,了解象形字的造字规律。
①从第一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写字象画画。
②从第二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是用图画出事物的。
③简笔画演示“山、羊”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象形字很有趣。 ④教师贴用图画出事物
⑤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⑥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知道古人“用图画出事物”的还有哪些字?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了解会意字的造字规律。
①通过读、议学生知道有些意思画不出来的时候,古人就把两个字合在一起,造出一个新字。
②演示 “鸣、休”的造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会意字也很有趣。
③教师贴把两个字合在一起
④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⑤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还知道哪些字也是这样造出来的?
(3)小结谈话,齐读第四自然段。
(4)总结谈话,分角色朗读全文。
①通过元元和爷爷的'对话,我们知道了两种有趣的造字方法。一种是——,另一种是——。(教师板书)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感悟汉字的有趣。
二、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毛”字。
(1)图片出示“毛”,让学生仔细观察“毛”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竖弯钩从竖中线的左边起笔。
(3)学生练习书写“毛”。
2.指导书写“笔”。
(1)出示实物毛笔。问:笔头、笔杆都是什么做的?然后图片出示“毛”“竹”。
(2)让学生说“笔”字怎么写?图片出示“笔”。上边竹字头,下边是毛,合在一起就是毛笔的“笔”。
(3)学习新偏旁“竹字头”。
出示“”,和“竹”比较,哪些笔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4)图片出示“毛”和“笔”,让学生观察“毛”和“笔”这两个字里的“毛”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习书写“笔”字。
3.指导书写“元、太、字、写、示”。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
(2)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把这几个字写好看。
①“元”和“示”进行比较。
“元”字第二横稍微向右上斜一点,“竖弯钩”从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处稍向上一点起笔。
②“写”与“字”进行比较。
a“写”的偏旁是“秃宝盖”,提醒学生注意“秃宝盖”与“宝盖头”的区别。 b“写”的第四笔是“竖折折钩”,注意这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有趣的汉字
口-鸟----鸣
人-木----休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重点难点
1.体会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2.感受“绿叶的梦”就是作者童年的梦,是作者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两课时
绿 叶 的 梦
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高粱(lián)秆儿剥开来,做成马车、灯笼;河边抓把泥,捏成碾(niǎn)磨[mò]、盆碗;柳条儿、苇叶儿做笛子,葫芦瓢(piáo)做船,荷叶当伞……[句导读:排比句及省略号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令人神往。]一双小手创造了多少可爱的玩具![句导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情。][①课文中为什么提到这些儿时的玩具?]然而,最使我着[zháo]迷的还是绿叶。[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绿叶是“我”童年时最着迷的玩具。
我永远感激我的启蒙老师。[③“永远”用得好不好?为什么?]除了教我们读书以外,老师还教我们搜(sōu)集标本,采来各种绿叶汇(huì)拢在一起,并讲述它们的知识和趣闻。[④第一、二句话有什么关系?]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⑤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星期天,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括n)。[句导读:这句话不但列举了“我们”活动的范围,还呈现给读者一片广阔的天地,令人心驰神往。][⑥从“跑遍”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爬大树,钻丛林,嬉(xī)笑,打闹,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mì)食的小鸟。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⑦这两句话点明了什么?]我们用元宝树叶串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tù)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zhuó),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 [⑧这句话又点明了什么?]在旷(kuàn)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谱(pǔ)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yuè zhān)。 [⑨怎样理解“绿叶和野花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
段导读:绿叶编织着“我们”快乐、悠闲、美好,甚至疯狂的梦。
我们每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因此少不了争强和探险。我们常常有意外的发现,但也少不了刺伤手脚。 毛栗子、酸枣树的尖刺儿几乎在每人身上都留下过伤痕。[⑩为什么常常受伤,孩子们还要去探险呢?]
段导读: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背着筐,扛着筢(pá),奔跑着,欢呼着,搂[lōu]树叶,堆成垛(duò),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 [ 从这一系列准确贴切的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鲜红的,金黄的`,串成长长的彩色叶链挂在教室里,满屋洋溢着丰收的欢乐。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 [句导读:由于这些标本凝结着“我们”的汗水和辛劳,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是“我们”的骄傲,所以“我们”视为珍宝。]圆形的、条状的、 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rón)毛的……一一陈列开来。[ 为什么要列举出各种形状的树叶?]
段导读:秋天的树叶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乐和收获。
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 [ 老师为什么这样做?]羽状的山扁豆叶子可当茶,祛(qū)痰(tán)止渴;细长的垂柳叶子可解酒毒, 治皮癣(xuǎn);桑叶清热明目,治手脚麻木;薄[bò]荷叶医感冒头疼……祖辈传下来的民间药方,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也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我的记忆(yì)里。 [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段导读:老师让“我们”了解有关叶子的知识与药用价值。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我”对绿叶“着迷”的原因,搜集绿叶标本,讲述它的知识和趣闻是令人非常愉快的活动。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
一 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也许可爱的洋娃娃会陪你度过每一个夜晚;也许威武的机器人会给你带来快乐;也许四驱车会使你着迷……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欢乐。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汇 岗 戒 章 枣 刺 陈 毒 忆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汇拢――汇 结合具体的事物说说“汇拢”是什么意思。
土岗――岗 查词典,说说什么是“土岗”。
乐章――章 “章”还能组成哪些词语?和同学交流。
陈旧――陈 你曾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词?
毒药――毒 结合生活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再用“毒”组词。
记忆――忆 “忆”还能组成哪些词语?
(3)书写指导。
①戒:注意不要丢掉第三笔“竖撇”。 ②陈:注意与“阵”的区别。 ③忆:注意“忄”的笔顺。
(4)分段指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5)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集体交流。
比如碾磨、启蒙、标本、觅食、洋溢等。
在理解生词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查词典,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等。
三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
2.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 小结
1.请学生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
2.生活中很多人童年的快乐都源于大自然,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感受作者的绿色童年。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读一读《门字歌》,识记用门做部首的字。
2、巩固复习学的多音字,能够正确书写、组词。
3、阅读欣赏《兰兰过桥》,认识潜水桥,塑料桥等。
4、听故事,能够听懂故事的内容,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5、学会制作读书卡,学会积累资料,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重难点、关键:
1、巩固复习会认、会写的字以及多音字,积累词语。
2、动手制作读书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门字歌》,识记用门做部首的字,帮助学生正确区别形近字。
2、巩固复习多音字,能够正确书写及组词。
3、阅读欣赏《兰兰过桥》。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门字歌》,其他正音。
3、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应的生字卡。
4、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字能进门字。
5、教师小结。读儿歌巩固,引导学生借助儿歌帮助自己区分形近字。
二、写一写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学生认一认,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的共同点。
3、说说书写门字框的字应注意什么?(门框大,里面小)
4、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辅导。
5、展示作业,集体评析。
三、多音字组词
1、学生自由完成练习。
2、集体讲评。大家一起读一读。
3、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他学过的多音字,并口头组词。
4、再读文中的练习,读中巩固。
四、阅读欣赏
1、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集体纠正。
3、想一想短文中介绍了几种什么桥?他们各是什么样的?
4、拓展延伸:你们还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桥?
5、欣赏一些设计独特的著名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听故事《馅饼里包了一块天》,回答问题。
2、学会制作读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馅饼里包了一块天》
1、听故事,提要求:认真倾听,思考:馅饼在天上飞的时候,上面坐了哪些小动物。
2、同学间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动物的名称。
3、教师再讲故事,让学生自己检验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4、教师给予适当的肯定。
二、学做读书卡片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读过什么课外书呢?
2、指名说说自己读的课外书的作者、主要人物、讲什么。
3、教师引入对读书卡片的认识。有时候我们读的`书太多,容易遗忘怎么办呢?今天,老师要教你们一个记住自己读过什么书,书讲了什么内容的好办法。
4、教师出示读书卡片:你们看,这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你们别小瞧它,它的作用可大了。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读读这张卡片上写了什么?
5、学生听完,说说这张卡片有什么作用。
6、教师总结:对,我们读完一本书,可以制作一张这样的读书卡,这样就容易记住自己读过的书,书上讲的是什么内容了。
7、引导观察一张读书卡包括那些内容?
8、学生动手做一做读书卡片。
9、互相交流、欣赏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02
语文教案12-03
语文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