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19 12:10:46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精华)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精华)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4页“练习与应用”第9-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2、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注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难点:

  学会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方面、情感与态度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综合练习

  1、完成第9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练习。

  2、第10、11题。

  独立练习,完成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二、探索与实践

  1、提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什么?

  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2、探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联系分数的意义。

  (2)画图理解。

  (3)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

  3、实践:分析讨论第15题。

  (1)出示第15题,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怎么判断他们各买的是什么水果呢?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

  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

  4、操作:第16题。

  做前提问,怎样才能画出所要求的图形?

  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2、1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圆的对称轴

  三、教学难点:

  画对称轴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 、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圆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9题。

  五、教学追记:

  本堂课是对圆的初步认识,概念较多,也能会较乏味。为了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了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但在教学“画圆”时,我的讲授部分似乎就多了一些,如能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有何不足在相互补充的话,这样的教学似乎会更好一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71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

  1、出示例2。

  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道题和我们昨天学习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根据回答概括:昨天是倍数关系,而这题是相差关系。

  “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这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到什么?

  3、探索假设的过程。

  (1)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你怎么想的.?(假设都是小盒)

  那还能装80个球吗?为什么?

  (2)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还可以怎么想?(假设都是大盒)

  假设以后就全是什么盒子了?

  现在一共能装多少个球?为什么?

  (3)解决问题。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在作业纸上解答。

  出示两份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座位上介绍解题过程。

  追问:①这儿的“8”什么意思?为什么要-8?

  ②这儿的“40”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40?

  4、回顾反思。

  提问:在解决这道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假设)通过假设,就可以把两种不同的盒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盒子。

  但要注意的是,假设以后什么发生了变化?(装球的总数发生了变化)所以计算时要用80-8或80+40。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1、做“练一练”第1、2题。

  独立练习,完成后交流核对。

  2、练习十一第1、2题。

  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一第5题。

  先填空,再解答。

  4、练习十一第7题。

  先完成下面的填空,再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法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3、4、6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41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地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小组讨论。

  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举例说说你能解决哪些用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指名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练习与应用第1题。

  直接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练习与应用第2题。

  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3、练习与应用第4题。 单位的换算。

  4、练习与应用第5题。

  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1/4×5 6/5×5/4

  三、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我们完成了那些任务?你有问题吗?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3、6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第5单元 圆

  确定起跑线

  【教学内容】

  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20xx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场面,博尔特以9秒58创新世界纪录。

  师:100米赛为什么那么吸引人?让那么多人为这9秒58而欢呼不停?(因为公平,才吸引人。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

  (2)播放20xx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场面。

  师:看了两个比赛,你们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想法?(组织学生交流)

  (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了解比赛的时候各跑道的起跑线是如何确定的。

  【新知探究】

  (一)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课件出示完整跑道图)

  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昵?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比赛?

  (二)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①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可以知道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②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三)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直径

  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一:计算完成下表。

  方法二:

  75.1×3.14-72.6×3.14=7.85(m)

  77.6×3.14-75.1×3.14=7.85(m)

  ……

  (引导学生将3.14159换成π进行计算)

  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如果我们在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来表示,看你有什么发现?

  (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师(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对了,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1、小学生运动会的跑道宽比成人比赛的跑道宽要窄些,要开小学生运动会,你能帮裁判计算出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吗?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

  2、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请你设计一个200米的跑道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六年级上册数学三单元知识

  1.认识倒数

  (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2)求一个数的倒数

  ①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即可。

  ②求整数的倒数(0除外):先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然后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即可。

  ③求小数的倒数: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分数的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不为0的数的倒数。

  (3)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①先乘除,后加减;

  ②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解决问题,这里主要包含三种类型的题。

  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方法一:设单位“1”的量为x,然后列方程解答。

  方法二:已知量÷已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②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方法一:设单位“1”的量为x,然后列方程解答,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单位“1”的量×(1 ±几分之几)=已知量。

  方法二:先确定单位“1”的量,计算出已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

  ③已知两个数的和或差以及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先找出单位“1”的量并设为x,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量,再根据两个数的和或差列方程解答。

  (5)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六年级上册数学三单元知识2

  1.分数除法计算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知识点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整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其中一个因数是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知识点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整数份,求其中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2)一个数除以分数

  知识点一: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知识点二: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知识点三: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0除以任何数商都为0

  (3)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一:分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知识点二:连除的计算方法

  分数连除,可以分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可以一次都转化为乘法再计算,能约分的要约分。

  如何学好小学数学的方法

  一、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

  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2、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3、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我们今后还要保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的好习惯。

  二、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你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华罗庚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我很高兴你们能够喜欢数学课,我希望你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更多乐趣。

  三、坚强的意志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们遇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你们能坚定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需要坚强的意志。满怀信心地迎接困难,奋力拼搏战胜困难,就是意志坚韧的表现。你们具有这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会不灰心丧气;在取得好成绩时,也不骄傲自满,而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奋勇前进。这样才取得了好成绩。

  四、自信心与勤奋

  数学家张广厚说:“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更不能投机取巧,只有勤奋地学习,持之以恒,才会得到优秀的成绩。”你们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经过反复练习,你们确实取得好成绩了吧!

  五、能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

  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考试前不心浮气躁可以让你高速而有质量的复习。另外,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能让你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设计说明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百分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引入课题和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迁移,体现类比的思想方法。

  对比和迁移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新旧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扎实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明确分数的意义与百分数的意义的区别,更加突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师: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数。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百分数资料可真多啊!看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

  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

  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八的3-5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习八P118第3题和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P118页5题。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

  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课件演示】

  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强化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

  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

  渗透健康教育:

  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

  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

  2、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

  (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

  渗透健康教育:

  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

  【教学课件演示】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

  通过强化练习提升学习水平,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七、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

  【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

  八、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

  板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

  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

  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

  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50、51页及练习十一的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正确的化简比。

  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导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相当于分数、相当于除法;比的前项相当于……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3∶4;=6∶8;=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3)观察、比较、发现。

  观察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过程及规律。(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8=(6×2)÷(8×2)=12÷16

  ↓ ↓ ↓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6∶8=(6÷2)∶(8÷2)=3∶ 4

  ↓ ↓ ↓

  6÷8=(6÷2)÷(8÷2)=3 ÷ 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归纳总结。

  ①试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三个比的变化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②讨论:同时乘或除以的相同的数可以是0吗?为什么?(不可以是0,因为除以0没有意义)

  ③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再由提出的问题,引发横向思维,建立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最后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发现,逐渐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养成比较完善的思维习惯。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1)探究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0页例1(1)小题:“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 cm,宽10 cm,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②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只有公因数1)的比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探究15∶10和180∶120的化简方法。

  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小结:化简整数比,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板书:整数比的化简)

  (2)探究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1页例1(2)小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②探究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A.用乘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B.用求比值的方法=3∶4=3∶4

  ③探究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使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要再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0.75∶2=(0.75×100)∶(2×100)=75∶200=(75÷25)∶(200÷25)=3∶8

  小结: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分数比时,要注意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无论是分数比的化简还是小数比的化简,化简比的结果仍要写成比的形式,而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的形式。(板书:分数比的化简,小数比的化简)

  (3)总结。

  化简比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的是,化简后仍是比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弄清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各类比的化简方法,结合实例,总结出各类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巩固练习

  1.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4∶0.25化简后的结果是16。(  )

  (3)从学校走到图书馆,小明用了8分钟,小红用了10分钟,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4∶5。(  )

  2.填空。

  16∶200=(  )∶(  )=(  )∶(  )=

  (  )∶(  )=(  )∶(  )=(  )∶(  )。

  (独立尝试后交流,汇报时说明理由,第2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和16∶200的比值相等就是正确的)

  3.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3页4、5题。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王大妈买了3只鸡和1只鹅,已知1只鸡的价钱是一只鹅的1/3。如果把鸡都替换成鹅,那王大妈的钱可以买( )只鹅。如果把鹅都替换成鸡,共可以买( )只鸡。

  2、张师傅和王师傅合作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做3小时,张师傅做4小时,张师傅每小时比王师傅多做5个,如果按王师傅的效率算,总个数就减少( )个;如果按张师傅的效率算,总个数就增加( )个。

  二、解决问题

  1、王强家买来3大瓶果汁和5小瓶果汁,一共有3000毫升。每个大瓶中的果汁比每个小瓶中的果汁多200毫升,每个小瓶中装有多少毫升?

  2、一只羊和四只兔子一共重48千克,一只兔子的重量是一只羊的1/4,一只兔子和一只羊各重多少千克?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讲。

  3、做练习十一第9-12题。

  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创新练习

  1、一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规定做对一题得5分,做错一题倒扣3分,不做的题不得分。小华在这次竞赛中全部题都做了,总分84分,她做错了几题?

  2、甲数比乙数多8,甲数的5倍与乙数的7倍一共是772,甲数和乙数各是多少?

  以上创新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练习,不作为统一要求。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8、13、1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4课时 分数与分数相乘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35页例4、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

  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分数并统一法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示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 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1、下面着几道题你会计算吗?

  出示:2/11 × 3 = 4 × 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试一试”第2题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2)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2、练习。

  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3、4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布置作业

  练习六的第2、5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7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36页例7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6-2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7。

  下面的几个分数中,那两个数的乘积是1?

  3/8 5/4 3/5 7/10 4/5 2/3 10/7 8/3

  (2)学生回答。

  (3)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3/8 和8/3互为倒数。可以说3/8 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

  (4)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5)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小组讨论:

  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问: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

  学生回答,并说原因。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3、完成“练一练”。

  学生回答。

  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1。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17题。

  指名口头回答。

  3、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六第19题。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20、21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页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1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材首先安排了例1和例2,通过教学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与除法的关系,进而描述比的意义,介绍比值的概念。然后通过随后“试一试”中,通过让学生把3:5分别改写除法算式和分数,进而说明比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接着启发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与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比的后项不能为0。“你知道吗”结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介绍了有关“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希望有参与活动、展现自己的平台,而不仅仅只满足于从老师的传授中习得知识,同时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的认识,而这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所以设计了“洗洁液配比”动手操作环节和小组探索“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在动手操作环节中他们都很跃跃欲试,很好地体验到了比不仅是具体数量的比,还可以表示份数的比;在小组合作环节中他们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积极交流,并在交流中去发现规律,习得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为了让孩子更好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还设计了生活中的比,学生也在这一环节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谈体会这一环节中,看到孩子也深刻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领学生经历比的'概念的抽象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并让学生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初步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认识“黄金分割比”,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课前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种不同颜色的水,用这个杯子倒不同的份量,满杯为一份,再倒进烧杯里,看看会有什么神奇的变化?这些颜色一样吗?

  不同的份量能调配出不同的颜色板书:蓝色杯数黄色杯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比。

  刚才我们调配了颜色,换一换果汁和牛奶吧。

  1、引入比

  示例: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课件)

  师:用学过的知识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说到比,师:你用到了比的知识,真厉害,但是要把他说完整,果汁杯数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等会我们再一起来学习)

  生:牛奶比果汁多1杯;

  果汁比牛奶少1杯;怎么算的?

  小结:可以用减法比较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

  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3|2;(连着说)

  师:怎样列式?(随机板书)2÷3=2/3;3÷2=3/2;(指着板书说)

  小结: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认识比。(板书)

  2、用比表达

  师:刚才我们说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齐读)那这里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真是会变通!(齐读)

  3、看书自学,比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师:比还有其他哪些知识呢?好,翻开书本68页,自学例1部分的全部内容。有一个要求哦,看完以后,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了解到了比的其它哪些知识?

  师:掌声示意停,谁来?

  生:2比3可以记作2:3,师:比怎么写?两个小圆点写在哪个位置?——中间,它叫——比号

  生:3比2可以记作3:2。

  生: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2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3是——比的后项

  一齐说——2是比的前项,3是比的后项。3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质疑,明确比是有序的,加深对比的理解。

  师:哎,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同样是2杯果汁,这里是比的前项,这里又成了比的后项?

  生:第一个2在比的前面,叫比的前项,第二个2在比的后面,叫比的后

  师:是由它在比的位置决定的。

  师:第一个比代表的是谁和谁的比?第二个呢?

  生:第一个比是果汁比牛奶,第二个比是牛奶比果汁,师:位置不同,表示两个不同的比。(及时板书)

  小结:所以写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清谁和谁比,不能随便颠倒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帮老师释疑,加深学生对比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由表及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应用比。

  孩子们,像这样的比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没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里不是吗?谁能用比来说

  (1)蓝色杯数和黄色杯数的比是()(引导学生说完整)

  比还在我们班里,刚才老师了解过了:

  (2)我们班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3)一个正方形方格纸被涂成了红白相间的图案。红格与白格个数的比是————;白格与红格个数的比是————。

  过渡:比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很大,谁来读题介绍一下

  (4)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蓝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物分表示加进的水)。出示第一个比

  ①动画演示:把洗洁液看作1份,水是这样的几份?让学生说完整:洗洁液是1份,水是4份,一齐数来验证一下

  ②关系:那么1:4是谁和谁的比?不能颠倒位置。用比还可以怎么说?

  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4,水和洗洁液的比是4:1

  它们的关系不用比又可以怎么说?

  洗洁液是水的1/4,水是洗洁液的4倍;

  ③老师动手操作:老师这里有一瓶洗洁液。

  先倒一杯洗洁液,我准备把它配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4。怎么做?(学生——倒4杯水)

  ④1:8,但我觉得这杯太浓了,怎么办?——加水,我打算把它调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8,谁来?

  生:操作(不要出声,小声帮他数)

  师:不加了,说说你的想法,现在烧杯里洗洁液一共是几份,水是几份?

  生:一杯洗洁液,8杯水。

  师:现在你喜欢怎样说洗洁液在和水的关系?

  ⑤1:1这个比又说明什么呢?(相等)洗洁液是几份?水是几份?

  师:如果我想把它配成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1,怎么办?同桌之间说说

  生:倒7杯水

  师:为什么?

  生:这里有1杯洗洁液,8杯水,再加7杯洗洁液就有8杯洗洁液。

  师:那烧杯里一共要有几杯洗洁液,几杯水?也就是把8杯洗洁液也看做一份,8杯水当成一份。刚好相等。

  师;那如果这里一共有6杯水,要有几杯洗洁液——6杯洗洁液;说说你的想法(5杯水呢?要几杯洁液)

  小结:所以比有时表示的是具体数量的比,有时是份数的比。有时还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一齐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9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数学教案11-18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11-18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01-17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数学教案01-17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数学教案04-0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1-1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2-2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课》数学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