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应用题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用题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应用题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巩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此类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投影)
1.找准单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准备题。
(1)读题,请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老师指导学生画图。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人数后提问:谁和美术组比?怎么画?(生物组和美术组比,可以画在美术组上面。)谁和生物组比?(航模组和生物组比,应画在最上面。)
提问: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一名同学列式解答,然后订正。
(二)讲授新课
老师把准备题进行改编。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1.指导学生画图。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个量?需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量,用三条线段表示。)
提问:和准备题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了航模组人数,求美术组人数。)
老师按学生的回答,把准备题的图示进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
(3)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三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5)这个式子的等号两边相等吗?为什么?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设谁为x?(设美术组人数为x。)
老师板书:
解 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看方程提问:
(3)为什么要设美术组人数为x?
(因为只有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又和生物组比,所以设美术组为x人。)
师小结:对于含有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条件的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在两个单位1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根据题中条件,准确设定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为x。
(三)巩固练习
(投影)
先讨论以下问题,再动笔做:找出单位1,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2.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说出这个图所反映的等量关系式。
(2)师小结:这道题出现了小汽车是大汽车的4倍,而不是几分之几,但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变,解题思路也一样。
师:这道题和前两题比,前两题是不同数量相比较,这一道题是同一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画单线图分析数量关系。(老师指导画图。)
三好生4人。
学生动笔做,老师带领学生订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据题意填空:
是( )厘米。设( )为x。
果树有多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是由过去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组成的复合题。)
这类题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确定设哪个量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解题,所以本课由分数连乘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使之转变成一道分数连除应用题,为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教案还重视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设计提问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自己解题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强化了学生的分析思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案优秀2
教学内容:第86、87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连续比较是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初步掌握用综合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头提问题:
(1)面粉28千克,大米比面粉少5千克,?
(2)班级图书柜里有科技书2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2倍,?
学生根据题的问题,口答算式。
2、教学准备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3)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柏树多少棵?
(4)第一个问题怎样求?第二个问题呢?
3、引入新课
如果去掉刚才提的问题,你会解答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①学生读题
②说说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③根据条件画线段图。
15棵
松树
6课
柏树
8棵
杨树
④求杨树有多少棵?就是求线段图上的哪一段?你会算吗?
⑤学生尝试解答
⑥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5+6=21求的是什么?
21+8=29求的是什么?
⑦同桌互相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⑧小结:这里的三个条件是连续比多少的,解答问题时,可以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结果和第3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2、教学“想一想”
(1)把第一个条件改为
①柏树比松树少6棵
②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一比
讨论:
(1)这三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道题为什么都要先算柏树的棵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1)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2)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十九第1题
⑴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⑵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九2、3、4、5题。
应用题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2.2+7.8-0.9×0.5。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7.8-0.9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3)如果想先算2.2+(7.8-0.9)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
(2)5与3.291的差;
(3)100与0.075的积;
(4)25除以5;(5)25除5;
(6)30个0.5的和;
(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
(8)2.5乘以4的积除以10;
(9)10.2的5倍减去7的差;
(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
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
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
(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2.4-0.48)×5]
=12÷[1.92×5]
=12÷9.6
=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 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②不加中括号行不行?(不加中括号不行,因为如果不加中括号,就不能先算出积了。而要先算出12÷(2.4-0.48)的商,这样不符合题意。)
(4)练习:列出综合算式。
①5.1减去1.8加上0.2的和与0.5的积,差是多少?
②最大的一位纯小数与最小的一位纯小数的和,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③7.5加上5的和乘以8,所得的积去除5,商是多少?
④12.4乘以0.8的积,减去9除1.44的商,结果是多少?
订正:
①5.1-(1.8+0.2)×0.5;
②(0.9-0.1)÷(0.9+0.1);
③5÷[(7.5+5)×8];
④讨论哪个算式正确?
(12.4×0.8)-(1.44÷9)(×)
12.4×0.8-1.44÷9(√)
思考:
为什么第②小题要用两个小括号,而第④小题不能用小括号?(因为第②题如果不用两个小括号,就不能先算差与和,只能先算商,这样不符合题意。而第④题不用括号,也先算积与商,这时就不必使用小括号。)
(5)小结:
解答文字题时,必须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综合算式,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时,必须使用小括号或中括号。
2.学习例6:
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时,下午工作3.5时。如果按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分步解答后讲解。
解法1:
①上午铺路多少米?48.5×4.5=218.25(米)
②下午铺路多少米?48.5×3.5=169.75(米)
③一天共铺路多少米?218.25+169.75=388(米)
解法2:
①一天共工作几时?4.5+3.5=8(时)
②一天共铺路多少米?48.5×8=388(米)
答: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388米。
(2)用综合算式解答。
解法1:
48.5×4.5+48.5×3.5
=218.25+169.75
=388(米)
解法2:
48.5×(4.5+3.5)
=48.5×8
=388(米)
(3)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讨论得出: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符合乘法分配律。
(4)小结:
第二种解法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因为需要先算和,如果不加括号,只能先算积,而后算和,所以必须要加小括号。)
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也应添上括号。然后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反馈
1.P43:2。
(1)先分步计算。
(2)用文字叙述出题目的意思:
①78除以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商是多少?
②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去除78,商是多少?
(3)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2.P42“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20-(5.35+2.15)]×0.4;
(2)0.90×3+0.60×3和(0.90+0.60)×3。
思考:
例6及“做一做”第2题为什么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例6的每份数相同,做一做第2题的数量相同,所以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如果相乘的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就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3.选择正确算式填入( )内。
(1)小明买了5本练习本4.50元,5本田格本2.50元,每本练习本比每本田格本多多少元?
①4.50÷5-2.50÷5
②(4.50-2.50)÷5
正确的算式是( )。
(2)第一小队7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二小队5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比第二小队平均每人少摘多少千克?
①31.5÷5-31.5÷7
②31.5÷(7-5)
③(31.5+31.5)÷(7-5)
④31.5÷7-31.5÷5
正确算式是( )。
4.课后作业:P43: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正确地使用括号。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括号,复习中通过改变运算顺序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括号的作用。
较复杂的文字题是由简单的文字题组合而成的,因此首先复习了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不同的叙述方式,为解答较复杂的文字题做好铺垫。
例5的教学采用“缩句”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题意,先明确求商,再分析,找出被除数和除数,并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过程,明确解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答后,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加中括号”。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例6则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看到括号和运算顺序的关系。并通过对例6和“做一做”2的分析,得出如果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则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规律。
练习中的选择题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除法,并明确只有除数相同时,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略)
应用题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3、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最佳解题方案。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 98-48=50(米) 学生乙 48+45=93(米)
50-45=5(米) 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
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3、看图解答下题。
(想一想,怎样解答比较简便)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课堂设计用了四个教学环节完成上述任务,即,“做一做、说一说”,“设疑激发兴趣”、“巩固发展”、“比较沟通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逐步理解、比较中强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应用题教案优秀5
教学内容:
第90、91页例3,“想一想”,“练一练”和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2、使学生认识这一类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难点:掌握这一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会用综合法分析和推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8棵
(1)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
(2)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3)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几倍?
让学生解答,并讨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可求出哪些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二、设置疑问,新课展开
1、你们知道苹果树有多少棵?为什么不知道?
2、学生讨论:缺少一个怎样的条件?缺少了一个与苹果树有联系的条件?
3、学生补充条件成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口答。
改变条件:
①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多棵
②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棵
③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和梨树的总数的倍
思考:先算什么?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为什么要先算桃树和梨树的总数?
第(2)(3)题学生依次说出各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较异同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练习二十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哪些本领?除了同学们补充的条件以外还可以补充其他条件吗?
五、作业
练习二十(1)、(2)、(3)题。
应用题教案优秀6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部分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与有关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析法思路的特点,学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食堂原有350千克大米,第一天吃了100千克,第二天吃了13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1)学生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3)订正时,学生讨论:两种方法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变式练习
1、第97页第4题
(1)学生齐读
(2)学生列式解答
(3)思考:第(2)小题中第二天看的`与第一天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4)集体订正时,同桌互相交流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这3道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1)同学们要栽54棵树、已经栽了37棵,还剩多少棵没栽?
(2)同学们要栽54棵树,第一天栽了18棵,第二天栽19棵,还剩多少棵?
(3)同学们要栽54棵树,已经栽了2天,每天栽18棵,还剩多少棵?
⒈学生独立读题,并列式解答
⒉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⒊比较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第97页第5题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讨论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98页第6题
(1)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列式解答
(3)分别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计算时有什么区别?
三、作业:
第98页(7)、(8)。
【应用题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乘法应用题教案04-04
应用题参考教案04-04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案04-20
《连减应用题》教案02-02
《相遇问题应用题》教案04-13
编加法应用题大班教案通用02-21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04-16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07-22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12-19
【经典】“分数应用题”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