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采采蝇是非洲一种传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虫,经常叮咬马、羚羊和其他草原动物。奇怪的是,它们对斑马却很少骚扰。这是什么原因呢?斑马的斑纹能帮助它抵御采采蝇的叮咬。
2、斑马的条纹是一种“护身符”。因为黑白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斑马的身体轮廓变得模糊起来,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分辨开来,也就不容易被猛兽发现了。通常,狮子是在黄昏或黎明时狩猎的。一旦它发现了斑马,对方黑白分明的条纹,也往往使狮子难以判断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如果对方是一匹正在运动的斑马,那么准确估计它的实际位置和运动速度,就更加困难了。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画出有“斑纹”一词的语句。
2、思考:结合语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明确: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三、研习文本
1、朗读1—5节,思考:文中详写哪种动物的“斑纹”?为什么?
明确:详写蛇。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作者写“斑纹”并不为单一地介绍动物皮毛,同时也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丰富真实的自然界。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2、哪里还可以有“斑纹”?
明确:其他动物;植物;一切生物;人类。
3、关于“斑纹”的含义,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
明确: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4、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5、小结。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的印迹。文中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存在。
四、文本提升
1、自由畅谈:我和“斑纹”
“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
2、关注生态:我的绿色家园
五、课堂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六、布置作业
1、随笔《我的绿色家园》
2、预习下一课。
板书:
斑 纹
周晓枫
斑纹: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生活体验——生命印记 无所不在
启示:关注生命现象 敬畏生命本身 礼赞自然规律 和谐共存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斑纹的深刻内涵,从而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从中学生深切知道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环保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插图比较,显示矛盾,感受森林的变化
1、揭示课题《狼和鹿》,齐读。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两位主人公(板书:狼 鹿),请你说说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出示:贪婪 凶残 活泼 美丽 (理解“凶残”)
3、狼和鹿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凯巴伯森林)
4、读悟森林之变化:
(1)多媒体出示插图,以充满生机的绿色及荒芜静寂的黄色的反差引起视觉冲突。观察后谈谈自己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以及二十几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的感受。
(2)找出与图匹配的相关文字并出示:
①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②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
(3)指导朗读:
①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片美丽的森林?(抓住关键词“一片葱绿、生机勃勃”等)
②指名读,读出怜惜之情。
5、图文对照,质疑: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二、感悟文本,深入探究
☆数据比较,感受鹿的变化
1、是呀,为什么同一座森林前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2、自悟交流,点拨,初步得出:
狼被猎人杀死,鹿变多了,所需的食物也多了,森林中的植物被鹿吃光了,所以森林变成了这样。
3、理解杀狼动机,感受杀狼场面。
(1)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人们为什么要捕杀狼呢?(理解“提防”)
(2)出示第二自然段:放声读,完成说话训练:狩猎人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开始大量捕杀狼。听—— ;看—— 。
(理解“宁静、青烟袅袅”,感受人们对狼的杀戮,场面的凄惨)
4、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了解鹿的数量、情况变化:
鹿的数量鹿的情况通过对比你明白了什么
狼被杀前
狼被杀后
(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全班交流。
出示:四千只 活泼美丽
十万只 鹿的王国
四万只 饥饿疾病
八千只 病鹿
(2)教师小结:狼的数量在急剧变化,鹿群生活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鹿群在这里大量繁殖时,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
(3)出示句子: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读读这段话,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感受鹿的痛苦:每天都有鹿在接二连三地倒下,剩下的也奄奄一息。)你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景象?
☆理清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感受狼鹿角色的异位
1、狼一只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受到破坏,活泼美丽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凄惨。而此时,贪婪而凶残的狼以及活泼而美丽的鹿,它们的`角色发生了怎样戏剧般的变化?(狼——功臣,鹿——祸首。理解“功臣、祸首”)
2、出示第四自然段,用因果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1)贪婪而凶残的狼成了“功臣”,因为
(2)活泼而美丽的鹿成了“祸首”,因为
3、对于谁是祸首,你还有什么高见?(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
4、再次出示第二自然段,感情朗读。(感受由于人类的无知而做的蠢事)
三、总结明理,升华感悟
1、狼、鹿、森林、人类都是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学完课文,你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老师请你们小组合作,担任不同角色。你最想担任哪个角色,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
(1)小组合作,进行角色对话训练。
(2)展示合作成果。
2、出示天平,师总结:生物间有平衡关系,就像一个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平衡。但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天平必将倾斜,也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所以“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应该时常敲响。(板书:吃 保护生态平衡)
板书设计:
狼 鹿
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效果反馈:
教学中我紧扣三组对比:森林状态的变化,鹿群数量、情况的变化以及狼鹿角色的异位。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比如,在感受“森林变化”时,通过两幅插图,使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二十几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又如,在感受“鹿群变化”这一板块中,我请学生合作完成表格,找出文中关于鹿的数量、情况变化的数字及语句,思考并交流,使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灾难的严重。
层层剥笋似的探究,使学生充分领悟了文章的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并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关于桥的课文,比如说《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力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为我们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座桥,是什么样的桥呢?
二、 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检查字音字形,解释词语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主要讲了在黎明时,雨下的很大,山洪暴发了,老汉组织全村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汉和他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
4.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5.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一至六段;疏导撤离:七至十三段;桥塌殉职:十四至二十三段;祭奠英灵:二十四至二十七段)
三、 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找出描写大雨山洪和老汉的句子,并想一想,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们先来看描写雨和山洪的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了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这些词都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两句是比喻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洪水的迅猛、可怕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这三句是拟人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曾强了表现力,把洪水的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以及人们处在的危险环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2.面对这样可怕凶猛的,像魔鬼一样的洪水,村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失措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惊慌失措地折了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AABB句式,可以多积累,多运用)
(在人们的反应中,“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这些词都写出了人们在面对洪水,面对生命危险时的惊慌失措、奔跑混乱的场面。)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人们那种惊慌失措的心境和混乱的场面,语速要稍快】
第二课时
1.村民们面对洪水是惊慌失措的,那文中的老汉在面对惊慌的人们和气势汹汹的洪水时,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之前找过描写老汉的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都拥戴的老汉。
(拥戴:拥护推戴。正是因为全村人都拥护爱戴他,所以下文中他才能指挥全村人民有秩序地撤离。)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前,但他并没有先跑,而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村民们,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他心系群众)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比喻句,老汉像一座山,老汉的神情是严肃的、冷静地,临危不惧的,与村民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说明老汉的临危不惧,也表达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他还是人们获得希望的“靠山”。)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3)老汉沙哑着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啊!”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这几句话用语言描写来描写老汉,老汉的话说的简短而有力,他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局面,虽然他的话是冷冷的,但我们可以体会到他那颗火热的,为人民服务的心。)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在这里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1这句话通过“冲、揪、吼”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还运用比喻,写出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是严厉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坚持原则的品质。
2木桥是什么样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及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3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
【把自己的儿子排在后边,就以为这他的危险更大,老汉是不爱他的儿子吗?(不是)从哪里能看出来老汉是爱儿子的?】
(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些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从“吼,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些什么”等可以看出老汉是爱儿子的,他希望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儿子)
(2)既然老汉是爱儿子的,又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1他们都是党员,要遵守先人后己的党纪
2老汉身上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坚持原则的优良品质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是啊,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也正是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样一个品德高尚、无私无畏的老党员值不值得我们敬佩?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带感情读】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1)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这样的构思特别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虽然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四、表达方法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浏览全文,你能发现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有什么作用、好处?
(本文的句子、段落都非常简短,很多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这样的特点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可以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昌耀及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感受诗歌意境美。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语言的质感、透明而饱满的特点。
2.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一枝红玫瑰》。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三、写作背景
本诗初稿写于1962年。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
四、解题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六、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1.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
2.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3.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4.诗人不去细致地描写“雄鹰或雪豹”这样大的意象,却写“蜘蛛”,有何意图?
5.“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
6.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诗歌内容,探究下面的诗句的寓意。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七、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1.分析诗歌形象
探究:《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2.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3.阅读读这首诗歌,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谈谈你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见解。
答案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登山勇士的所见所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
六、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1.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
惊异于太阳跃入大海的景象。使用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2.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出的视觉形象,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3.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坠的,和登山者的行动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在读者的生理也上引发紧张。
4.诗人不去细致地描写“雄鹰或雪豹”这样大的意象,却写“蜘蛛”,有何意图?
这是诗人精心雕琢的一个“特写镜头”,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这不起眼的细小的意象比司空见惯的“雄鹰或雪豹”更有力量,也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5.“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
寓意: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分析: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6.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诗歌内容,探究下面的诗句的寓意。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探究: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多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七、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1.分析诗歌形象
探究:《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①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②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2.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探究:①诗人王昌耀1950年参军,曾参加战斗,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为“右派”。
②受“大跃进”思想影响,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那种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往往遭到拒绝。诗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
③“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④“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人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
⑤“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3.阅读读这首诗歌,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谈谈你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见解。
探究: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一首诗的诞生往往就是诗人一歌新生命的诞生。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总主题,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昌耀这首创作于早期的诗作,定格了昌耀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高度,是他生命与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有力的确认。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两篇短文的寓意。
2.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句义、文义。
2.难点:
(1)理解两篇短文的寓意。
(2)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词义的变化。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辩斗(dou4)盘盂(yu2)沧沧凉凉(cang1)探汤(tang1)孰(shu2)汝(ru3)
2.熟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入
1.作品简介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于·汤问》,旧说是周朝列御寇作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花人忧天等,它们的含义深刻,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是目前较完备的注本。
2.导语
这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子停顿)
2.请学生看课文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附译文
孔子往东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凉丝丝的,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了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呵呵地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3.提问:两个小孩根据什么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
讨论并归纳:一个小孩根据视觉,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孟一样小,说明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根据触觉,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了热水里一样热,说明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中午时离人近。
4.提问:“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1)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2)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5.提问:两小儿笑回:“熟为汝多知乎!”你认为两小儿的“笑”是什么奖?
讨论并归纳:这“笑”丝毫没有讥笑、耻笑的意思,而是生动传神的刻画出两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是善意的笑。
6.提问: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能否判断谁是谁非?
讨论并归纳: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其大小也是相同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就是如此。同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的背景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由于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而大地辐射、对流也使中午的气温升高。
四、小结
1.古今词义汤古义:热水及其目中加探汤。
今义:菜汤
2.一词多义去离开一狼径去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故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问其故旧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知了解人不知而温智慧孰为汝多知乎
3.虚词以介词把可以为师矣介词因是以谓之“文”也介词用以刀劈狼首连词来以思连词用来盖以诱敌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4.省略句的翻译(1)省略主语。例:问其故。应补充主语;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2)省略量词。例:一儿以日初远。应补充量词: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3)省略状语。例:而日中时(去人)远也。应补充状语:而太阳正午时离太远。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及日中/则如盘盂。
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D孰为/汝多知乎!
(二)翻译下面的文盲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加探汤。
第二课时
乐羊子妻
范晔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嗟来之食(jie1)机杼(zhu4)稽废时日(ji1)懿德(yi4)2.熟读课文,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乐羊子妻》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后汉书》为东汉纪传体历史著作,共120卷。其中本纪10卷,列传80卷,为南朝宋范晔所撰。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人。后汉书》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东汉历史著作,进行归纳.总结,加以剪裁提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成一家,沿袭《史记民汉书》的体例写成。从内容到形式都超过了当时同类著作,人们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成为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导语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委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子停顿)
2.请学生看课文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
羊子曾经走路时,捡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回到家里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里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何况拉到别人丢失的东西牟求私利以至玷污了自己的品行羊子十分惭愧,于是把金子扔到野外.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过了一年羊子回来了,妻跪起身子问他回来的原因,羊子说:"出门久了心里想家,没有别的事情。”
妻子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布机前说;“这织物是从养蚕纺丝开始,再在织布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到一寸,一寸一寸不断地织,才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织物,就丧失了已有的成绩,白费时光。你做学问,应当每天学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用来成就美德;如果中途回来,跟割断这织物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学业。
3.这篇短文写了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归纳这两件事的内容。
讨论并归纳:
(1)第一件事:批评乐羊子行路拾遗的错误。
(2)第H件事:批评乐羊子中途废学的错误。
4.提问;乐羊子委如何规劝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错误?
讨论并归纳:乐羊子委不但不收丈夫抬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知错就改并远寻师学。
5.提问:乐羊子委如何规劝丈夫改正中途废学的错误?
讨论并归纳:乐羊子妻“引刀趁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归结到“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妻子这番借织物来讲道理的话,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算还终业”。
6.提问: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乐羊子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表现乐羊子妻高洁的品德和才识过人。
7.提问:这两个故事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太贵有志,学贵有恒”等。(答案不限)。
四、小结
1·一词多义:行行走羊子尝行路品行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外出久行怀思2.虚词其:代词,指代人、事。
其指自己日知其所亡指回来的妻跪问其故指她的羊子感其言
3.判断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
4.被动句。
羊子感其言。
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羊子尝行路()2.乃捐金于野。3.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4.稽废时日5
日知其所亡()6.以就懿德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2.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3.夫子积学,当“田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三)填空:
1.孔子不能决,表明他____的态度,也说明_的道理。
2《乐羊子妻》叙述乐羊子妻批评丈夫的错误和的错误,表现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看图认识本课的生词。
2、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看图认识本课的生词。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二、看图学习生词
(一)认识昆虫,学习名称
1、(投影片出示各种昆虫图片)你认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自己先准备一下。
2、学生看图介绍自己熟悉的昆虫(名字、习性、作用)。
3、卡片出示:螳螂、蚂蚁、蟋蟀、蝴蝶、天牛、蜻蜓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读准昆虫的名字。
(2)开火车认读生词,教师正音。
(3)齐读词语。
(4)这些可爱的小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它们爱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我们一起去找一找他们的`踪迹吧!
(二)学习第一、二行词语
1、(多媒体出示郊外图片)这里就是昆虫们的乐园,看,这里有什么?
2、出示词语:田野、树木、花丛
(1)指名拼读词语,学生齐读。
(2)你能把这些风景说美吗?()的田野、()的树木、()的花丛
(3)连起来说一说郊外的风景。
3、瞧,一群小朋友来到郊外,他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字卡:观察、采集、昆虫
(1)指名拼读,理解词语意思。
(2)学生自由练习认读,练习用词语说话。
4、对了,星期天,生物小组的同学们要举办一次昆虫知识竞赛,他们决定采集一些昆虫的标本。你们知道什么叫标本吗?
教师出示蝴蝶标本,这就是用蝴蝶做成的标本,蝴蝶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也非常漂亮。
5、同学们来到大自然中采集标本多开心呀!我们来找一找图上有哪些昆虫?
三、诵读韵文
1、归类读韵文。
2、背诵课文,边背边想象。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昆虫中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经典】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经典)08-07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教案【经典】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23
语文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