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共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
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3.借助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活动交流,培养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2.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球以及摸球用的袋子、记录单、扑克牌。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看谁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最多的数学知识。玩游戏前老师先分组,1、2?大组为甲队,3、4大组为乙队。哪一个组先来玩游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很轻松和谐的情境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开课就有了学习动力,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活动2【讲授】游戏冲突,引发思考
师:两个组都想先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那个组先来。
师:好办法,抛硬币每一面的可能性都是?,很公平。但是今天老师没有硬币,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石头、剪刀、布。
师:石头、剪刀、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公平吗?同桌之间单号代表甲队,双号代表乙队互相猜三次试试看。
师:刚才谁赢了?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能不能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说明这个游戏的公平性呢?今天这节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游戏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催化剂,数学猜想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宝库的金钥匙。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引导学生思考、猜想,激活了学生对可能性的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初步的感觉。】
活动3【活动】探究新知:
1、你觉得两个同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中一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要想知道每人获胜的可能到底是多少,我们必须列举出两个人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方法,把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发现:有的学生列举了7种、8种、9种等各种不同的结果和记录方法。
5、有没有办法不漏掉也不重复呢?
6、老师利用表格归纳总结列举方法?
活动4【练习】巩固提高:
1、做一做。
(1)老师读题:
(2)相信大家都能用这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吧。那么谁能办法写出所有不同的`三位数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单数赢了4次,赢和可能性是4/6,双数赢了2次。赢的可能性2/6。
2、出示练习1。两人一组,算出2、3、7、8中任意两个数的积。
如果它们的积是2的整数倍,甲队获胜;如果它们的积是3的整数倍,则乙队获胜。这个玩法公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比赛的情境来触发学生积极思考游戏的公平性,并运用刚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因而达到活学、巧学、乐学的境界。】
活动5【讲授】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
出示时钟。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教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
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
教师:不在人为的干涉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
教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
(板书:旋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教师指着时钟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
引导思考:
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
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
学生思考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
教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 12 = 30°。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例题。
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
活动内容:
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十册第31页内容。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对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的统计,以及数据分析,体会统计的意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
学生会自己统计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
活动准备:
多媒体、几种表格、卡片。
活动步骤:
一、导入
师:现在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你们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呢?
学生发言。
师:大家的喜好各不相同,课前大家都做了一些准备,那么今天,我们就以“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进行探讨,看看能发现什么,能解决什么!
(出示课题: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二、新课
1、师:据老师了解,课前大家都是以8人小组参与了活动,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想展示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展示呢?
学生汇报。
师:那么,哪个小组想来介绍一下你们这次活动的过程?
学生各组汇报自己组上的内容,教师指定一组展示统计表,并汇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
一、认知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地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想加法算减法,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难点: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小节是在学生掌握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后面学习十几减8、十几减7等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面的学习就比较容易了.因此本节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切实地运用到计算中去,是本小节的难点.只有在这一小节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
例1通过两幅插图、两个算式(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的对比来教学11减9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对比中领会加、减法的关系,并初步学会利用这种关系,用加法来计算减法.后面的例2、例3、例4都不再出现加法算式,而是通过给出想的过程,让学生在应用中,一步一步地学会如何用加法来计算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数学应用中数学游戏)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
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11个苹果中去掉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即:11-9=10-9+1)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
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
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
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
15-9=617-9=8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
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
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
(三)巩固反馈
1.
2.把下面各题写成一组一组的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说得数.
9+()=139+()=16
13-9=()16-9=()
9+()=159+()=129+()=17
15-9=()12-9=()17-9=()
3.进行帮小白兔回家的游戏(游戏过程参考数学应用中的数学游戏)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折线统计图》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相山公园图片
师:知道这是哪儿吗?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统计表提出问题
师:是的,浏览的人真得很多,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浏览相山公园的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人数?
预设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年到()年浏览人数增加最快?(课件出示)
质疑:我们能不能不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年到()年人数增加最快?
出示条形统计图,提问:这幅统计图是用什么表示每年浏览的人数?这也不能很直观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师:我在公园里还看到这样一幅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
每一年的浏览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中都能找到吗?
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每年的浏览人数的?(点)师板书:点
2、深入探究
带着三个问题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2、牢固地掌握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最大公约数,互质数
二、练习
1、口答: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2、判断题
(1)两个互质数没有公约数
(2)两个数都是合数,这两个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3)7是质数,所以也是互质数。
(4)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他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5)两个数是互质数,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质数。
(6)两个偶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7)1和2没有公约数。
(8)3是质数,所以3和6互质。
(9)7是7的约数有是7的倍数。
3、通过判断题让学生搞懂什么是质数、互质数。
4、改错题
5、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三、实际应用题
三根铁丝,一根长18米,一根长24米,一根长30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分析:1、应用求最大公约数方法的实际问题。
2、三根铁丝,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截成的每段长度,一定是18的约数,也一定分别是24、30的约数,所以必须是18、24和30的公约数。要求最长可以有几米,所以每段一定是他们的最大公约数。
3、先求出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在求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四、总结归纳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教材中已教学过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时间问题、方向问题、出发点问题等。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问题是比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
本节课主要学习“相遇求路程”的问题。这节课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和学习相遇问题的主要条件(同时、相向、两地、同时出发、相遇等)和相遇问题中主要的.数量关系(一物体所行路程+另一物体所行路程=总路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学生能理解“同时出发”、“向相而行”等条件的含义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题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模型,并试着加以解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③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学生能理解相遇求路程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并能顺利地解答一般问题;②学生能利用建构的相遇问题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每生一块橡皮。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大家平时到阜阳或外地都是怎样去的?车辆行驶要有一定的交通规则,那么你们这节课你没就来当小司机,我来当警察叔叔,现在大家应该喊我什么呢?(声齐喊警察叔叔)不过只有回答好下面两个问题才有资格“上路”。
出示问题:(1)一辆客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火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上面两辆车如果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会怎样(同时用手势表示)?(生答,师板书课题。)
(二)、演示操作、学习新知
1、用课桌做公路,同桌左边的同学做客车司机,右边的同学做货车司机演示上述两车每小时相遇的情况。
注意引导:(1)、“同时”“相向”“相距”“相遇”各是什么意思?
(2)、两车是不是在桌子中间相遇?
(3)、相遇点应该靠近那辆车?
(4)、两车各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2、编题、并解答
(1)、找几位同学说一说刚才演示的过程可以编成什么样的应用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你们认为这一题中哪些条件比较重要?
强调两地、两车、同时、相向、相遇、相距等条件的重要性。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示题意
可以两人合作用小橡皮演示,也可以两人一组走一走。
(4)、列式并计算
50×3+40×3(50+40)×3
(5)、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两种列法的每一步各是什么意思?
(6)、检验是否合情合理。
3、尝试应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相遇问题,你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一些编成应用题并解答?
(生汇报交流、师适时点拨)
4、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种有关两种物体运动的问题——相遇问题。大家能总结一下应怎么解吗?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交通事例引入新课:我做“警察叔叔”,同学们做“小司机”。使同学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中。然后,我出了两道题,让学生只有回答好这两道题才有资格上课。学生们解决这两道题并不困难。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接着,我用手势引出课题。
学生们初步认识了相遇问题后,让学生用橡皮做小车同桌合作,在警察叔叔的指挥下,反复操作、试验来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要条件。随后,让学生把刚才演示的过程编成应用题解答出来。并讨论两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学生有了刚才的操作经验,所以非常轻松地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出来。
最后,让学生编出符合相遇问题模型的应用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纵观这节课,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能积极主动学习,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帮助,使每一位学生对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很多: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组织还不太周密,有待进一步提高;语速太快也有待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米=()米
31厘米=()米
309米=()千米
119千克=()吨
13分=()小时
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
12和5/167
11和5/11
7/30和7/249
28和15/284
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
11/12和11/146/17、
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
5.3/4和2/54/
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P12例7及练习三第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难 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观察猜想,合作交流,验证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运算规律适用于小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小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谁来说说你们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生: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板书: 0.7×1.2=1.2×0.7
(0.8×O.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师: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
生1:第一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
生2:第二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结合律。
生3:第三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分配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了什么?
生4:说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板书:0.25×4.78×4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怎样算简便,并在小组里相互交流。(学生观察,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共同研讨。)
让学生在班级内汇报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归纳板书:看、想、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怎样算简便。
0.25×4.78×4
=0.25×4×4.78
=1×4.78
=4.78
教师板书:0.65×202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展示。)
0.65×202
=0.65×(200+2)
=0.65×200+0.65×2
=130+1.3
=131.3
师:能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1:我先找特殊的数202,因为202可以写成200+2,再把200和2分别与0.65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教师边听边板书,分解后再简算。)
师强调:实际做题时像方框里的那一步可以省略掉。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种简算技巧,有的同学还有许多其他简算技巧,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道题分别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重点说一说在计算类似101×0.45与2.73×99的题时,关键是什么。
3.计算下面各题(出示如下题目):
50×0.13×0.2 1.25×0.7×0.8 0.3×2.5×0.4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说说你们的收获。
生:我知道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五、作业:教材第13页练习三第4、5题。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率: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c+b×c
O.25×4.78×4 0.65×202
=0.25×4×4.78(交换律) =0.65×(200+2)
=1×4.78 =0.65×200+0.65×2(分配律)
=4.78 =131.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0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3-26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2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8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遇问题04-0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意义04-08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