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本课有四幅图,分别有四段话与之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看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在乎,眼睛只盯着葫芦。第三幅图画的是邻居劝他治虫,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设计意图: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本文寓意所在。而文章中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可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预设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葫芦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4.有热爱科学的情感,乐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隐含的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看图,谈话揭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件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葫芦放大图和带拼音的“葫芦”二字)师提醒学生注意“芦”在词语中的变调,读好轻声。
2、我们认识了葫芦,你们看,这又是葫芦的什么?(指葫芦藤,待学生说对后,在课件中出示“葫芦藤”)提醒读好“藤”的后鼻音,再指名读“葫芦藤”,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字都是草字头。
3、揭题质疑。
①揭题: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葫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读课题)
②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过渡:是啊,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①请用序号在文中标出共有几节。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预习时划出的生字多读几次。
③想想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来记的?跟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效果。
(1)谈话:小朋友学得真起劲。接下来我们就来向生字挑战,好吗?(课件出示)
葫(hú)芦(lu)细长的.藤(téng)盯(dīng)着邻(lín)居哇(wā) 挂着
一棵 每天 自言自语 奇怪 治一治
(2)检查读:
①请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一读。
②认为自己最能干的同学,请到讲台桌前当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读。
③认为自己聪明的同学,请举手对老师、同学说说你记生字的金点子。
④师:现在,我们让生字宝宝来到课文中,向课文挑战,好吗?
学生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1][2][3]下一页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来自网!
三、看图比较,找出不同
(一)、看图说话。
1、出示课件。(第一节和第四节的插图)
你们看,两幅图上都有叶子、葫芦和人,但你仔细看,会发现他们很不一样。
2、引导讨论
(1)人的表情
(2)葫芦叶子
(3)葫芦
1、过渡:是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快速读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写第一幅图,哪一段写第二幅图?(学生找到后,在图下分别出示课文第一段与第四段。
四、学习第一段和第四段
1、学习第一段
①自由读第一段后,指名读第一段(评读哪个句子读得好)
②出示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③师:葫芦真可爱,还有哪个句子也写葫芦长得好?指导读好“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读好此句中的“细长”、“长满”“雪白”。
④师引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连起来读读这段的一至四句。
⑤引读:葫芦长得这么好,难怪(“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那个人很喜欢葫芦。)指导读好喜欢的语气。
2、学习第四段
过渡:那个人多么喜欢自己可爱的葫芦,可结果呢?
自己读第四段,指名读第四段,评评哪些词读得好。谈谈那个人的心情(伤心),再用伤心的语气读第四段。
3、总结质疑
①再次读读第一段和第四段。
②从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词来说一说叶子、葫芦有什么不一样(随机板书)
③学了这两段,你们明白了这么多,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④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课外去查查资料、思考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五、巩固书写
1、巩固生字:
(1)学到现在,小朋友一定有点儿累了。咱们到智慧树下摘摘智慧果,放松放松,好吗?
(2)猜字游戏。
①老师出字谜:
领队在前。(邻)
有眼不见灯火(盯)
②鼓励学生编字谜或做动作,大家猜字。
2、指导书写:
(1)出示“每、言、挂、哇”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言”和“每”。
言:注意第一横长,第二、三横短。
每:注意笔顺。师范写,学生书空,再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一描,写一写
(4)评价。让学生把最满意的字拿给同桌看,并介绍经验。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葫芦
绿可爱
↓?↓
生虫→黄、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难点:
1、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美诗文,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解 题:
谁来解释题目《答谢中书书》?
明确:答,回;谢中书,即谢徵(掌朝廷机密文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这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过渡语:
这封回信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精彩的山水诗,走进这富有诗意的画境中,让我们与作者共同欣赏这奇山异水吧!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思考:你们用什么感情读课文?
明确:可用“赞美”“愉悦”“自豪”等感情来读课文。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如有质疑,或新的发现提出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分析提示: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六、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七、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八、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特点,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吧!教师出示图片提示。
九、结束语: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山水本是无情物,因古代文人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让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吧!
十、课外作业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十一、板书设计: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还有《三峡》。三峡是是怎样描写夏水的.....突出了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梁衡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二、检查预习:2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放声读课文。5
师:读课文,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现在听老师范读第一二自然段。鼓励三位同学读余下的三段。
1、文中有许多精彩的画面,假如你是一名摄影师,你想拍下夏天哪些精彩的瞬间?
明确:万物勃发、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民辛勤劳作
2、这些画面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明确:夏季热烈、紧张、急促
3、文中哪一段是写夏的热烈?明确:2、3段
4、写夏的热烈,文中用了一个生动的词来表现,这个词是什么?
5、把夏天比喻成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意思是夏天的特征已非常鲜明。)从哪些语句中我们能够看到夏的沸腾?找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明确:万物勃发、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
6、文章除了写夏的热烈外,还写了夏天的旋律是紧张、急促的特点。这里说的紧张,急促,说的是谁?我们要写的是夏天,为什么又要写人?把这一段去掉了行不行?
明确:歌颂劳动,赞美辛勤的劳动者。
四、探究品味,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传神的动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老师老师给范例:
修辞方法的运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一个举字,又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动词运用: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色的大地,麦波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照射 托)
烘烤能使人感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照射不能表现温度高。涌,是指水或云气冒出来,这里描写出来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
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学着老师的样儿,试着找一找你们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
五、学以致用:
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颜色来表现夏天,你选哪一种?如果这篇课文换成了你是作者,那么你想在文中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夏?
仿写: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六:总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悟,你会发现,原来美无处不在!
七、作业:描绘自己心中喜欢的季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券()蜡()缕()瞎()
阴()卷()腊()屡()割()
盲()键()粼()恬()汹()
育()健()嶙()括()凶()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朗读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学生小结上节课的质疑。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
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弄清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蒲、英、耍”等6个生字,学会“蒲、英、盛”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主动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突破重难点:
重点:准确了解草地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突破方法: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3自然段“我”的观察结果进行品读,同时借助想象进行画面与文字的转化,初步体会“花瓣开、合”与草地颜色变化之间的密切关联;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感知草地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点: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突破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将自己幻化成故事中的兄弟俩,感受草地上长满蒲公英的画面的美好,进而体会他们在草地上玩耍的开心快乐,同时,还要联系自己平时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玩耍的情形,进一步形成对课文意境的感知。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还能进一步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从而轻松突破重、难点;质疑导学法,运用恰当的质疑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这样也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明晰的目的性。
学法:自读自悟、探究交流法,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不断融入到文字所营造的富于童趣的画面中,以更好地体会文章作者对于蒲公英的喜爱之情;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入境入情地进行朗读,受到美的熏陶,更能激起无限的想象。
师生齐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蒲公英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了解关于蒲公英的知识;认真观察生活中一种熟悉的事物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蒲、英、耍”等6个生字,学会“蒲、英、盛”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谜语:“小小降落伞,飘散到各处。身着小白衣,还有一条小绿裙。“引导学生朗读谜语并猜一猜谜语中写的是哪一种植物,同时注意引导他们抓住特点进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蒲公英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对蒲公英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内有白色乳汁。当果实成熟时,花茎顶端长成一个白色的、蓬松的小绒球,风吹来后,一簇冠毛带着一颗果实,被吹到四面八方,活像一个个小伞兵飘落到远处。蒲公英的植株可供药用)。
2.想象引入:孩子们,如果草地上到处都盛开着蒲公英花的时候,你们能想象到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一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上看看吧。板书课题:金色的草地。引导学生质疑: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呢?教师及时梳理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同时也自然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与同桌进行自主朗读课文检查,注意及时进行互读纠正。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出示读错的生字予以纠正指导,重点指准“蒲”是第二声,“英、拢、盛”三个生字是后鼻音,注意不要把“耍”读成了“要”,“钓”不能读成了“钩”。
3.生字识写指导。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然后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借助熟字比较法、形声字形旁加声旁构字法以及汉字添加偏旁等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2)再次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时分别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出现书写错误。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指导“蒲、盛、耍、趣、睡”5个生字:“蒲”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艹”略宽,下面“浦”右半部分注意横画之间紧凑、等距;“盛”上面的“成”要注意斜钩略微舒展,与下面部分呈半包势,下面的“皿”要注意写得扁而略宽,最后一笔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耍”上面半部分要注意写得略扁,下面“女”的横画较长,托住上半部分;“趣”字“走”的平捺较长,完全托住“取”字,“取”的捺画变成点画;“睡”特别要注意右边“垂”的笔画安排及笔顺,其中第三笔是中间长竖,第四笔横画最长,同时要注意横画之间的等距、紧凑。学生根据教师的范写指导认真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书写情况,及时反馈并进行书写强调。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按照读中识字——书写巩固的`步骤组织学生初读,让他们随文进行了字词识读,同时,通过对识记、书写要领的巩固训练,真正为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扫清了障碍。
三、理清文脉,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自己都从中读懂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
生:我从课文中知道了那片草地很美,是文中的“我们”快乐玩耍的地方。
师:那片草地在哪儿呢?
生:就在“我们”的窗户前面。
师:真好!窗户前就有一大片草地,来到草地上,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还看到草地上开满了蒲公英,非常多。
师:在这样的草地上玩耍,难怪故事中的两个孩子会觉得非常开心。
生:我还从课文中知道了草地是因为蒲公英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
师:真奇妙!但是老师更为你们第一节课就能知道这么多关于课文的知识而感到高兴。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试着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述。
2.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在描述各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予以补充(讲述的是生活在乡下的兄弟俩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并通过仔细观察找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的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交流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在分享初读收获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对课文内容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
课上到这儿,相信大家一定跟老师一样,在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问——草地为什么会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变化颜色呢?难道是被谁施了魔法不成?孩子们,下节课我们再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主动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入学习
1.指名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简单说说自己对课文都有哪些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过渡引入:这样美好的草地我们怎么能错过了呢?孩子们,准备好了吗?赶紧带上我们善于发现的双眼和一颗感悟美好的心灵一起出发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旧知学习回顾法,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实现了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自然衔接了前后教学内容。
二、图文对照,融情入境
1.过渡引入:孩子们,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呢?课件呈现草地画面,引导学生观图并简单描述草地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感觉。
生:我觉得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草地,看,草的颜色多绿啊,真像一张巨大的绿毯子。
师: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草地的颜色特征,老师还从你的描述中感受到了草地的柔软、巨大。在这片草地上你们最想做什么?
生:我特别想在上面打滚。
生:我想躺在上面晒太阳。
生:我还想跟伙伴们在这样的草地上开心地玩耍呢。
师:快看呐,草地上除了碧绿的小草外,还有什么?
生:还有很多蒲公英。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蒲公英的颜色吗?
生:是金色的。
教师补充出示开满蒲公英的草地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图感受。
生:好美啊,绿色的地毯上面好像洒了一层金光。
课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想一想自己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感受“我”对草地以及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学生交流(兄弟俩在草地上快乐玩耍的情形),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再读这段话,找出最能体现他们玩耍时“快乐”感觉的词句,边读边想象他们快乐玩耍的情形。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画出的句子,课件适时出示这段话中的第2、3、4这三句话,引导学生看看兄弟俩都是怎样玩耍的,抓住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体会他们心中的快乐感觉,同时随文理解“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3)课件出示第5句话:“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除了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外,可能还有哪些有趣的情形?(比赛看谁把蒲公英吹得更远更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蒲公英给兄弟俩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他们自然非常喜爱蒲公英,同时随文理解“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注意想象画面美,并体会孩子们心中对于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图文对照与想象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课文美好情境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了画面中,初步感受文情。
三、探究交流,体验快乐
1.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草地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妙的变化呢?试着完成以下表格填写。课件出示:
时间草地颜色蒲公英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学生读书思考,自主完成表格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教师深入到小组内进行指导,提醒他们注意抓住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草地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3.指名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填写情况,教师适时指导,并将学生的填写情况补充出示在表格内,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草地颜色变化与蒲公英花瓣张开、合拢之间的密切关联,进而准确体会草地颜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时间草地颜色蒲公英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早晨绿色绿色花朵还没张开
中午金色金色花朵张开
傍晚绿色绿色花朵合拢,花瓣被包住
4.想象体验:孩子们,看到草地因为蒲公英竟然发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你心里对蒲公英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觉得它非常奇妙、有趣;我还想探究更多关于蒲公英的知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自己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重点引导他们抓住这段话中第1、2两句感叹句,体会孩子们对于蒲公英的喜爱和赞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注意读出喜爱、赞叹的语气。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探究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到了草地发生变化的原因,体验了文中孩子们观察发现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知
1.探究交流:从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发现草地的颜色发生变化并找到其中的原因的过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要学会认真观察事物)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观察不仅能够让人发现更多知识,而且还会给观察者带来很多乐趣。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交流平台”,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观察的作用(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方法(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3.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自己对某种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情况,说说它都有哪些有趣的变化(含羞草、秋天树叶会变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变化的原因说清楚,必要时予以纠正、补充。同时引导他们仿照课后“初试身手”中的示例,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拓展学习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了培养善于观察生活这一习惯的重要性,激发了自主探究自然的积极性。
五、课堂
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神秘的现象正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呢!孩子们,只要你们能够认真观察自然,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像文中的小男孩那样发现潜藏在大自然中的无限奥妙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想象画面,明白快乐应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2、能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2、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童话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令人遐想的,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巨人的花园,看到了巨人的花园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景象,请你再轻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巨人花园景象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划句子)
二、读文想象,感受体验。
师:请大家来读一读你划出的句子。(指名回答)
师:老师把大家找到的句子用小黑板写出来了(出示小黑板)老师想请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一下,每句话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A、 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B、 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C、 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的游戏。
D、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指名同学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再回答)
生:我感受到了巨人的花园很美,可一会是春天,一会是冬天……
师:是的,巨人的花园就像小孩儿的脸一样,一会儿一变,一会儿花红柳绿,一会儿冰雪覆盖,这是为什么呢?(指名回答,与巨人对待孩子们的态度有关)
师:是的,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大声叱责,请把巨人叱责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边读边划)
师:请同学读一读!(指名读)师小黑板出示:
“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师:我们来看一看,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句?
(指名学生读)
师:这时巨人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很生气。
师:谁能读出巨人的生气!(再指名学生读)
师:巨人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生想象回答)
师:巨人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有一天早晨巨人发现孩子们又在花园里玩耍,于是他又发脾气了……(指名读第二句话),这时巨人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他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生想象回答)
师: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什么反映?课文中有一个词。
生:纷纷逃窜。
师:“纷纷逃窜”是什么样子?说明什么?(生回答)
师:请同学再来读一读巨人的这句话。(指名读)
师:其他的孩子都逃跑了,只有一个小男孩没有跑,于是巨人大声叱责到……,请一个同学来学一学巨人的样子,可以加上动作。(指名读)巨人此时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想象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都想象的不错,请你试着再读一读这三句话。(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三句话,你又什么感受?
生:巨人很无情/很自私/很霸道……
师:是的,那么巨人这么无情这么自私,他会改变吗?请读读巨人的第四句话:“噢!是这么回事呀!”(小黑板出示)
师:我们联系上文看看是怎么回事,齐读:小男孩用他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可能会说些什么?(生想象回答)
师: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他会说些什么?会怎么做?请同学们读一读第9自然段。(小黑板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时巨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有点后悔,醒悟了。
师:体会巨人的这种心情,再读读的9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结合巨人的做法,结合自己的实例谈一谈)
师:从此,巨人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们,他生活再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快乐。齐读最后一段,想象一下巨人把花园的围墙拆掉之后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读完后,学生想象回答)
三、师小结:是啊,同学们,任性、冷酷唤来是寒冬;善良、宽容才会带来春天。让我们把快乐与他人分享吧,这样你才会感到幸福!
语文教案 篇7
【课题与教材】
课题:《逍遥游》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
一、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一、 问题情境,激趣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蟪(huì) 蜩(tiá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 (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 (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第二课时:理清思路,初步赏析
一、检查背诵,集体朗读
二、问题/任务: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 (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近,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 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内容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 “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小
板书学生的见解:
不
“有所待”———— 及 (可悲)
(自然万物) 及
大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 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万物) 不
“有所待”———— 及 (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 及
大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作业(领悟拓展,交流讨论):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教后手记】
一、导入从构筑精神、反观自我的层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快乐地置身于作品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过程,力图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在反复的阅读的过程中富有个性地完整地充分地体味、感受文本。在整个阅读过程,努力作到以“悦读”始,以“诵读”兴,以“多读”成,并且把读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方法不断的变化的一次次阅读过程中,一回回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使他们从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感和成就感。我想,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亲近文字,乐于表达。此外,教师还应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有个性、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问题”,并进一步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三、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是谈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活动中,我把问题作为课堂的纽带。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教学中提问过多、过细、过浅就会走回到“满堂问,满堂乱”的尴尬境地。所以,为了既不影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教师应该从众多问题中提出一、两个“主问题”(或称一级问题)它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品析,从而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无力解决或学生的认知与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不相吻合时,教师还应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或称二级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群”称为“结构化问题”。这些“主问题”必须具有思维上的发散性、结构上的逻辑性、过程上的牵引性,当学生遇到思维困难或无思路时,教师也要淡化“讲解”意识,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及时从课堂中随机发现问题(学生的困惑),提出既关照学情又关照学生课堂反映的二级问题,再次激励、支持、帮助学生继续促进其思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付出思维辛劳,体验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构建知识。
四、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有信心或逐渐恢复自信心,一般不问后即答,而要在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并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再作交流。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学生科学谨严的精神。
五、《庄子》的叙述风格和说理逻辑,都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读者也就无须从通常的“文章作法”这一角度解读文本,我们又都有这样的阅读审美体验:领略了《逍遥游》主旨(不管对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后,又会恍然大悟。因此,本文的阅读,更要求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然后去导“碰撞”,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启发、相互鉴借,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许多感悟是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些见解甚至是值得教师学习的,因为语文问题与创造性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语文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给它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性,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让不同的思维类型的个体、认知结构处于不同水平的个体,个性都得到表现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全力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创设以平等、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有利于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09-26
(精选)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经典)08-20
[经典]语文教案10-06
语文教案[精选]10-12
语文教案10-14
语文教案11-04
语文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