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教案1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数学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并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小数的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3分钟左右)
1.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或亿位。
24800 995720
4602800000 5975600800
四舍五入到万位的方法是:
四舍五入到亿位的方法是:
四舍五入到万位或亿位方法的共同点是: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近似数的应用非常广泛,整数的近似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小数的近似数怎么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5分钟)
1.自学例9。
明确例9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9情境图。
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求近似数的错例,备用。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精确到十分位和百分位分别要保留几位小数?
2.回忆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试着做例9。
3.想一想: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近似数1.5和1.50,哪个更精确一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大约是多少?
1.496亿千米精确到百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大约是多少?
比较两题的结果,这里的1.5和1.50相等吗?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求整数和小数近似数有哪些共同点?
导学要点:
进一步分析近似数1.5和1.50所表示的准确数的区别。
小结: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5.回忆学习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学习过程:回忆相关旧知、方法迁移、解决新知。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办法,学会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
师:数学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旧知的迁移是探究学习新知的好方法。
6.总结求近似数的方法。
a.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b.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要求学生一起梳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注意点。
指导归纳:
①弄清保留几位小数
②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有什么注意点?(正确使用“≈”,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升。(14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一)适应练习。
1.练一练。
点拨:比较两小题要求精确到的数位不同。
2.练习七第5题。
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练习七第6题。
要求学生完成改写后放在原题中读一读、比一比。
(二)变式练习
1.练习七第7题。
学会区分精确数与近似数。
2.练习七第8题。
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对比练习。
(三)创编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适当的数字。
□.□□≈2.3
□.□□>2.3
2.判断:准确数大于近似数。()
3.填出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4.6<()()<48.2<()
()>11.12>()()>0.9>()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重点难点
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并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2、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3:4和1.5:2 1/4 :1/3和9:12 72:8和1.2:0.13 3:8和12:32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叫做比例,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8=15:x中x的值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并让学生自己介绍这种解法的思路,请其他学生补充完。
2、教学例2
这道题和例2相比,有哪些地方不同?想一想,怎样解?学生讨论解答。“做一做”第2题中的比例。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创意作业:
如果5a=3b,你能写出尽量多的比例式吗?并用含a的式子表示出b。大家来比赛谁找的多。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分支。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可能性”是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开始,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后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莫定基础,在概率知识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一直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学生的概率就是从可能性的经验入手,概率的概念在生活中较少遇到,书本中直接以摸球的形式出现。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模糊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理念与方法
小学生的概率就是从可能性的经验入手,概率的概念在生活中较少遇到,书本中直接以摸球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中,我通过增加同学们熟悉的扑克牌,将生活情景结合到教学中,提供类似游戏的实验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对于概率的初步概念理解。设计了生活中、数学中的各种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可能性。并在练习中要求学生通过涂色来完成所需任务,用电脑涂色功能将这个结果进行了显性化,学生和老师可以从每个学生的作品上清晰的看出可能性是否达到要求,同时还有开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直接看到的过程彼此互相学习,提升,有效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
2、知道一般用“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来描述确定现象;用“可能发生”来描述不确定现象。
3、渗透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可以体会和区分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信息化环境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补充教学资源
小学生的概率就是从可能性的经验入手,概率的概念在生活中较少遇到,书本中直接以摸球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中,我通过增加同学们熟悉的扑克牌,将生活情景结合到教学中,提供类似游戏的实验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对于概率的初步概念理解。
前置作业(可选)无
过程
环节1 (情景引入)
1、猜粉笔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粉笔,你们猜猜它会在哪只手里?(随意握)
2、 (教师慢慢张开双手,再次握紧拳头)再猜。
对于粉笔在老师的哪只手上进行猜测。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事物的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之分。
环节2(探究新知:
探究一)
1、猜牌游戏:出示:5张红桃扑克牌。
2、任意抽一张会是什么花色?
3、可能抽出黑桃的牌吗?
4、在这些牌中加入5张黑桃,任意抽一张,会是什么花色?
5、小结:有些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一般用“一定发生”、“一定不发生”来描述确定的事;用“可能发生”来描述不确定的事。
6、引出课题:可能性
【活动一】
对五张红桃牌中任意抽一张,思考会抽出什么花色
【活动二】
对五张红桃牌中任意抽一张,思考是否会抽到黑桃。
【活动三】
对五张红桃牌,五张黑桃中任意抽一张,思考会抽到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扑克牌,将生活情景结合到教学中,提供类似游戏的实验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对于概率的初步概念理解。由于学生回答的随机性,我设置了每张卡牌的隐藏显示功能,当学生回答到哪一张卡牌,便可随即翻开哪一张卡牌进行核对,更有针对性。
环节3(跟进练习1)
1、填空:哪些是一定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是可能发生的。
完成任务单【隐藏显示】
有效进行学生答案的核对,及时出示答案。
【超链接】
分析:
第五道题目“花是香的”有很多同学们选择一定发生,这时候有效的文本增盈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提前预设了这种情况,设计了两则有关花是无味的和花是臭的两种情况,对课堂进行补充,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为何这个选项是可能发生。
设计意图
巩固描述可能性的三种方式
环节4(跟进练习2)
如何形容数学中的可能性问题。
一起来判断一下。
1)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2)信封中是锐角三角形
3)三十几加五十几等于七十几
4)小胖在奶奶家连续住了2个月,正好62天,这2个月是7.8月。
集体看题目,个别进行交流回答如何【超链接】
分析:
利用超链接逐步显示答案,使得同学们可以及时进行核对。第二题的材料组合隐藏,根绝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别链接,让同学们知道只露出一个角并不一定就是锐角三角形。
【形状功能】
分析:为了帮助同学开阔思路,其实不止三角形,露出一个角的还可以是五角星,六角形……因此我现场利用形状工具画出五角星,方便学生进行对比。
【钢笔功能】
分析:
对第四题,学生易错的题目,及时进行重点圈画和批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
巩固描述可能性的三种方式
环节5(探究新知:
探究二- 1)有6个同样的小球,用红、蓝、绿三种颜色给盒中的小球涂色,使下列条件成立。
(1)摸出的一定是“红球”。(个别回答)
(2)摸出的一定不是“绿球”。(同桌交流再说)
(3)摸出的可能是“蓝球”。(先独立设计再汇报交流)
【活动一】
涂色活动: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活动二】
涂色活动:摸出的一定不是“绿球”。
【活动三】
涂色活动:摸出的可能是“蓝球”。 【填充功能】
分析:
涂色活动为了更加显性化每个孩子的情况,我利用填充工具将学生的答案放在媒体上,方便其他学生观看核对。第二、第三题是开放题,每个孩子的思路可能不同,我将它们的即时生成的答案
全部呈现在全班面前,并为了总结设计方法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展示。
【超链接】
分析:
考虑到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一定是总结到只要有蓝色的球就可以了,但其实可能是篮球,不能全部是篮球,因此我事先做好了全部是篮球的画面,及时拉出与同学们进行辨析。
设计意图
进一步理解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环节6(探究二- 2)出示5种可能摸到篮球的方案
1)哪一种摸到蓝球的可能性最大?
2)哪一种摸到蓝球的可能性最小?
3)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球的可能性大?
【活动一】
看图说明可能性的大小何原因。 【钢笔功能】
分析:
对可能性最大最小的情况及时进行标注,由于突出显示器写字并不清晰,因此钢笔功能能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
初步探究可能性的大小
环节7(课堂练习)
出示小胖爸爸公司的奖品。
1)小胖的设计,爸爸觉得不可能抽到一等奖,你同意爸爸的说法吗?
2)如果你是主办方,你会怎么设计?
【活动一】
学生进行可能性的判断。
【活动二】
学生根据涂色要求自行设计自己的奖品转盘。
【逐步出示】
分析:
帮助学生看清具体要做的任务是什么。
【投影功能】
分析:
对于最后三位小朋友的抽奖圆盘进行逐一出示,方便同学们进行讲评。
环节7 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回顾整节课探索的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数学意识。
课堂评价方式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思路
可能性
确定事件:
一定发生
一定不发生(不可能发生)
不确定事件:
可能发生
五年级数学教案5
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教学及训练
重 点
仪器
教具
复习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引导学生做课本133页的第21题填空后,再回答,生讲师概括性的板书:
2.什么叫做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怎样求?用字母公式表示,引导学生填课本第148页的第13题的表。
3.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实际应用
1.把一条长60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模型,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关键是已知校长总和,求每条棱的长度。然后再求表面积和体积。
2.某校用石灰粉刷教室的四壁和顶棚、室内长8米,宽6米、高4米,扣除门窗15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石灰0.25千克,共用多少千克石灰?
这道题是表面积求重量的问题,关键是先要判断,求几个面的'面积总和(五个面)最后再求重量。
3.一个粮仓,里面长20米,宽12米,如果存放的稻谷高3.5米,一升稻谷的重量是0.78千克,这个粮仓存放的稻谷多少吨?
这道题是容积求重量的问题,求容积先求体积,再换算成容积,最后求重量。
4.一个铁油箱,长和宽都是25厘米,高40厘米。做这个油箱至少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能装汽油多少千克?(每升汽油重0.82千克)
这道题前半题是求油箱的表面积,后半题是先求容积,再求重量。学生往往做成表面积求重量,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全课总结:
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实际中应用较广,在解题时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弄清是求表面积,还是求体积的问题,如果是求表面积的问题,还要弄清求几个面。在求积时注意单位换算。
四.作业:课本第133页,”期末复习“第21、24、25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更应让学生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确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为本课重点,并使学生在自主推导的基础上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零除外”的道理,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新课教学
1、故事引人,揭示课题。
1.1.教师讲故事。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讨论:哪只猴子分得的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1.2动手操作:
分组:把准备好的'纸条分成,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2、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1)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思考题,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再翻开教科书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填写书上的括号。
观察左面的3组式子,分子、分母怎样变化。用一句话概括;
观察右面的3组式子,分子、分母怎样变化。用一句话概括;
讲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体验作用
在方格纸上涂色表示
涂色部分还表示几分之几?
2.在下面( )内填上合适的数和符号。
3.请你当法官 (说明理由)
4.把相等的分数卸载同一个圈子里
5.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反思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成功:
(1)新课的引入新颖,一上课,先听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新课的教学扎实,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环环紧扣的提问以及引导学生逐步展开的充分的讨论,帮助学生一步步得出结论。
(2)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力求让学生主动探索,逐步获取。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有梯度,目的性、针对性较强,达到了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激发兴趣、发展思维的目的。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也很多:
首先,在折纸交流环节学生们参与率并不高,好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普遍是无从下手,在交流时也不主动,很多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其次,在形成性质过程中,对分数基本性质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等进行了整合,只有部分学生了解,没有深入到全班。
还有,“把每一份平均分成几份”这句话描述不够清晰,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在课件中完善。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
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
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8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 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 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合理运用“割”“补”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师:大家知道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今天老师是也带来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长,正,平,三,梯)
师:大家知道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马吗?
生说公式,同时师课间出示.
师:老师把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拼成了生活中的美丽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风筝房屋的侧面七巧板中队旗)
师:你能看到那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重点说中队旗分成两个梯形。
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课件出示定义。
板书:组合图形
2,寻找身边的组合图形
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组合图形,大家找找看。
(教师窗户,防盗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房屋侧面
1,先出示没有数字的图形
师:可以直接利用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吗?
生:不能
师:那可以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可以分成两个梯形,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啊?作业纸上又提供的数据,大家在作业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做,师巡视指导,搜集作品。,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方法一: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
让学生说一说他的做法,重点问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问:大家看懂了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呢?
掌声送回学生一
方法二:转化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多让其他学生说一说分发)
3,比较两种方法
课件同时出示两种做法
师:刚才这一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这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两个梯形),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成了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师:像这种分发在数学上叫分割法。板书:分割法
分割
板书:组合图形简单的平面图形
求和
小结: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它利用分割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求和。
师:大家会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那我们就去做一些练习吧。
三:练习
1,“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学生上黑板板演,找另一学生评价。
在图上加一条变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发现条件不够)
教授:分割时不能随便分,要根据已知条件来分,这样才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中队旗
先让同桌讨论方法,比一比谁找到的方法多,然后再作业纸上做一做。
先讲两种分割法,重点讲解“填补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的分割法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这位同学的方法有的不一样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独特,想这种方法叫填补法。
板书:填补法
师:我们把组合图形通过填补法转化成简单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求差),就求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求和
小结:我们在怎么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强调:转化优化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29、37
合数:22、35、87、93、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梯形》数学教案11-20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7-13
五年级数学教案11-07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10-21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3-26
五年级数学教案约分04-0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7
五年级数学教案:约分06-02
【荐】五年级数学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