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故乡》的教案

《故乡》的教案

时间:2022-04-06 18:45:40 教案 我要投稿

《故乡》的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的教案

  《故乡》的教案 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部好小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时代的世态和人生;一部好小说还像长鸣的警钟,震撼着每个读者的思想和灵魂。今天,让我们从鲁迅先生的《故乡》这面明镜中去了解旧时代人们的生活,去探究旧时代人们的命运吧!

  二、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对于鲁迅我们已经很了解了,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学过的文章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小说《社戏》、《藤野先生》,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这些是我们知道的,还有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内容呢?

  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还有《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等。

  师:大家找的材料非常好。

  三、阅读"预习提示",把握课文内容

  师:65页"预习提示"请大家读一下。

  生:(略)

  四、听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师:我为大家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听准字音,初步了解小说的内容。

  生:好!(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小说的要素是什么?(人物、环境、情节)

  2、故事情节分为几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故乡》的作者是谁?选自哪部作品?写于哪一年?在这十年里中国爆发了什么革命?

  4、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什么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几个部分(时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生四个人一小组,讨论后得出答案。

  师:很好,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1-3自然段。

  生:(略)

  师:课文中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有哪些?

  生: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荒村。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故乡深冬的景色,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从故乡的荒凉、衰败、毫无生气的景象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日趋衰败的现实。

  师:"我"看到这一切心情怎样?

  生:课文中说"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生:还可以从课文"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的故乡?"这句话中看出"我"已经不认识它了,因为它变得这样荒凉、萧条,让"我"都不敢认了。

  生:还有文中说"因为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师:这几名学生说得非常好,"我"这次回故乡目的是搬家到异地去,此去也许是对故乡的永别,"我"的心绪是惆怅的,尤其是进入故乡看到的景象,更加重"我"的这种心绪。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每个小组同学看问题后讨论。

  1、这部分写了几件事情?

  2、试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加以比较?可以填写老师的表格(略)

  3、闰土由少年小英雄变成"木偶人"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是怎样描写杨二嫂的?你认为作者对她持什么态度?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写了四件事:我到家后与母亲谈搬家的事;回忆少年闰土;杨二嫂;与中年闰土重逢。

  生:我们采用了老师给的表:

  闰土少年中年

  外貌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小银圈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语言滔滔不绝讲新鲜事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乐观寄希望在神灵上

  对我的态度不怕我、送贝壳恭恭敬敬、称我老爷

  性格特点聪明、机灵纯朴、善良、迟钝、麻木

  生:我们总结出把闰土变成木偶人的原因是农村经济日益衰败,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重重压迫,天灾人祸和他自己的原因。

  生:大笑!自己的原因?

  生:都有六个孩子了,还不计划生育呀!所以是自己的原因。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把闰土变成木偶人的原因分析得很透彻:书中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大家总结的"农村经济日益衰败,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重重压迫,天灾人祸和他自己的原因"还有一点,闰土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干什么用?

  生:烧香拜佛,祈求能吃饱穿暖,生活过得好一些。

  师:求神灵就可以过得上好日子吗?

  生:不可以。

  师:那应该怎么做?

  生:起来反抗!

  师:闰土想到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闰土,不,象闰土一样的农民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这说明了什么?

  生:思想不解放。

  生:没有觉醒。

  师:对了,所以说把闰土变成木偶人的原因除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和农村经济日益衰败,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重重压迫,天灾人祸和他自己的原因外,还有思想不解放、不觉醒,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祷上等因素。这个问题我们共同解决了,那么,文中描写杨二嫂的句子有哪些?

  生:"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细脚伶仃的圆规";"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么,我对你说,迅哥,你阔了,让我拿去吧";"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台大轿,瞒不过我。";"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是愈毫不放松"等。

  生:还写了"我"孩子时候看见的杨二嫂,人都叫豆腐西施。

  生:还有这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生: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腰间,出去了。

  生:我把他们说的内容归纳一下,写了杨二嫂的外貌、语言、神色、动作这几个方面。

  师:归纳得很好。还有要说的吗?

  生:年轻时的杨二嫂和年老时的对比。

  师:杨二嫂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这两个人的写法及其相似。但人物的性格却极其不同。王熙凤泼辣、刁蛮、狠毒,而杨二嫂呢?作者写她的目的是什么?

  生:杨二嫂说话怪声怪气、爱讽刺人、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师:这些都是她的表现,从这些表现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性格?

  生:她自私、尖酸。

  师:尖酸、刻薄。闰土在文中是主要人物,杨二嫂就是陪衬人物,目的呢?

  生:衬托出闰土的憨厚、善良。

  师:非常好!作者对闰土的态度是同情的,那么对杨二嫂的态度怎样?

  生:否定、批判、鄙视。

  师:作者在文中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个人物身上的自私和小偷的习惯进行了批判。但是造成她现在窘况的.原因是封建社会的重重压迫,农村经济的日趋衰败。她和闰土一样都是不幸者,所以作者对她也是同情的。

  师:请同学们读文中的一句话"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高墙"指什么?

  生: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

  师:仅仅指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我与杨二嫂?

  生:应该指人与人之间形成的隔膜。

  师:文中"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里的"高墙"指什么?

  生:实实在在的物体,说明闰土生活知识丰富,我与我的朋友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写我离开故乡的感触和希望。想一想文中否定三种生活,各指什么?

  生: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生:我想一种是像我那样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一种是像闰土一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一种就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自私、放肆。

  师:这两名同学总结得非常准确。一个从理论上概括,一个从三个人物身上入手概括。"我"希望水生和宏儿有怎样的生活?

  生: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师: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生:可能是"我"不知道怎样实现"我"的希望。

  师:对,"我"对新生活既向往又迷惘,希望是美好的,但它在黑暗的社会中要实现则困难重重,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

  生:那文中结尾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什么意思?

  师:问得非常好!把这句话读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地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生:我看这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吧!

  师:那让我们共同读一下文章最后三段,体会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讨论后得出文章主题。(答案不唯一)

  五、总结全文

  师: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及杨二嫂前后的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揭示出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膜,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希望。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练笔。从多角度选材,写一篇反映自己家乡面貌的文章。

  《故乡》的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

  德育目标

  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研读,分析人物

  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老师: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我”的悲哀?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插表格)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

  4、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观念。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

  归纳: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5、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有什么变化。(插幻灯片)

  明确: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6、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7、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研究探讨,深层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插幻灯片)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并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认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投影)

  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2、本文主题有多种理解,你们能不能说说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谁的变化最大?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肖像,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字数500左右。

【《故乡》的教案】相关文章:

故乡的教案04-12

《故乡》教案08-13

故乡的榕树教案02-12

《故乡的榕树》教案08-28

故乡是北京教案02-20

《故乡》优秀教案07-23

《故乡》教案15篇02-15

《故乡》教案(15篇)02-16

《故乡》教案(精选24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