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时间:2022-06-28 04:55:12 教案 我要投稿

《长亭送别》教案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亭送别》教案3篇

《长亭送别》教案 篇1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 划分层次。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 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 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 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 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 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端正好]一曲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5.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

  [滚绣球]一曲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手法)几个叠词?(五个)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二.送别宴上(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脱布衫]——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席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处的。

  [朝天子]一曲中所写之情及抒情的特点?

  离别之愁和对功名利禄的恨。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和妙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

  四.别后情思。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离别的痛苦、别后的思念)

  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

  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一煞][收尾]——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全是触动离情这景。

  [形象分析]

  1.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对爱情直率痴情,敢于大胆挑战封建思想、世俗观念。此折戏主要表现为对爱情的忠贞。

  2.莺莺的心理——离愁: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忧心:(1)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2)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思相启迪(现实意义)]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情歌,是一曲爱情的颂歌。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了美的享受以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

  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 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主题]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抗和否定。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长亭送别》教案 篇2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苏教版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

  ,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

  景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长亭送别》教案 篇3

  【课后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重点难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内容链接】

  《长亭送别》相关资料: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能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就拿抒情来说,当一种感情需要表露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感人,首先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尤其是诗词曲,抒情的成分重,既需要语言的高度浓缩精练,又要求有感染力,取得读者的共鸣,语言不形象,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语言的形象性大多来自对外界景物的比喻和联想,因此写景与抒情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一码事,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感受。《西厢记》在这方面是很擅长的。

  《西厢记》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不仅善于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描写人物,而且善于从特征性的生活氛围中描写人物。这样,他就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中,使我们不仅看到一些人物,而且看到那些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存在与活动,看到人物周围有什么样的景物以及那些人物对那些景物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订正栏】

  【课后案】

  一、知识回顾

  王实甫,中国 (朝代)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 种 ,只有代表作 、 与 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二、深入探究

  (一)根据情节的发展,这一折可分为三个场面。

  1、赴亭惜别:

  (1)[端正好]中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怎样的艺术效果?

  2、长亭饯别:

  (1)[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2)[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订正栏】

  3、残照离别:

  [收尾]一曲最后一句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请比较分析上面四句曲或词。

  三、活动拓展

  将古代诗歌改写成现代诗,是鉴赏古诗词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感悟,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来看一首【一煞】的改写:

  青山,你为什么阻隔我送行的目光/疏林,你怎么这般的无情/四周升起的暮霭,遮住了你远行的背影/夕阳下的古道,吹刮着让人心痛的寂静/莫非是马儿也不忍分离?才发出阵阵的嘶鸣/恍惚间,我听到你归来时马蹄的声音/为你送行,在这秋风中,在这十里长亭……

  改写既不是翻译原曲,也不是完全抛开原文的创作。正确的做法是:保留原来曲子的意境,尽可能借鉴原来的表现手法,发挥现代诗歌的特长,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

  请展示【滚绣球】或【收尾】的改作。

  【订正栏】

  【答案】

  课中案答案

  1、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势力(老夫人)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莺莺、张生)之间的矛盾。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

  2、赴亭惜别;把酒饯别;残照离别

  课后案答案

  1、(1)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霜林

  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2)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2、(1)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

  (2)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3、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三、

  【滚绣球】修长的柳丝挽不住远行的脚步/萧瑟的树林止不了迫近的日暮。/唉!马儿怎会了解离别的苦楚?/夕阳又怎能体会相思的孤独?/幸福的清泉为你在瞬间干枯……/从今以后,伤心向谁来倾诉!

  【滚绣球】的改写,考虑到原作与今天生活的差异。对原作进行了语境转换,不求形似求神似,比较好地表达出原作的情调意趣。

  【收尾】山影寂寞/包围/重叠的泪水/夕阳萧瑟/埋葬/冰冷的花蕊/还在等谁/车载来思念的气味/空气里布满了心事/装不下/也无法入睡

  【收尾】的改写准确把握了原作的意境,借用原作中车儿“载不动许多愁”这一精妙手法,发挥现代诗歌意向切分组合山的自由灵活,在仿佛设问中,抒发出浓浓的离愁别恨。

【《长亭送别》教案】相关文章:

长亭送别教案06-17

精选《长亭送别》教案四篇01-22

长亭送别教学教案01-26

【精选】《长亭送别》教案四篇01-26

精选《长亭送别》教案三篇01-21

《长亭送别》教案5篇01-19

【精选】《长亭送别》教案4篇01-06

精选《长亭送别》教案4篇01-07

《长亭送别》教案三篇01-02

《长亭送别》教案九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