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数的运算教案

数的运算教案

时间:2022-01-02 17:54:31 教案 我要投稿

数的运算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的运算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的运算教案

数的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对一些

  小数除法进行正确的简算.

  2.通过对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的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小数除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

  0。8×0。5 1。6+0。38 0。15÷5 1-0。75

  0。48÷0。03 630÷45÷2 6÷1。2 4×2。5

  280÷35 0。56÷14 0。92÷0。4 1。1×5

  教师提问:630÷45÷2 280÷35 0。56÷14是怎样口算的?为新知辅垫

  (二)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60÷4÷5 420÷6+150 750÷5-80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连除、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例10.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1.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

  9。3÷0。5÷2。4

  教师提问:9。3÷0。5求的是什么?

  2.尝试计算

  说一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提问: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它与整数连除、除加、除减有什么联系?

  结论: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完全相同.

  (二)小数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1.教师:在整数除法中,我们学过了一些简便算法.

  360÷45÷2 560÷35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整数除法中的简算方法在小数除法中了同样适用.

  3.做一做,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8 930÷5÷0。6

  三、课堂小结

  1.从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或疑惑?

数的运算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较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问题:对数运算也有相应的运算性质吗?

  二、学生活动:

  1、观察教材P59的`表2—3—1,验证对数运算性质、

  2、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3、证明对数性质、

  三、建构数学:

  1)引导学生验证对数的运算性质、

  2)推导和证明对数运算性质、

  3)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题、

  探究:

  ①简易语言表达:“积的对数=对数的和”……

  ②有时逆向运用公式运算:如

  ③真数的取值范围必须是:不成立;不成立、

  ④注意:,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教材P60例4)求下列各式的值:

  (1);(2)125;(3)(补充)lg、

  例2、(教材P60例4)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位小数)

  (1);(2)、

  例3、用,,表示下列各式:

  例4、计算:

  (1);(2);(3)

  2、练习:

  P60(练习)1,2,4,5、

  五、回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对数的运算法则,公式的逆向使用、

  六、课外作业:

  P63习题5

  补充: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6—3;(2)lg5+lg2;(3)3+、

  2、用lgx,lgy,lgz表示下列各式:

  (1)lg(xyz);(2)lg;(3);(4)、

  3、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下列各对数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1)lg6;(2)lg;(3)lg;(4)lg32、

数的运算教案3

  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师生共同小结: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归纳小结

  教师提问:

  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口答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布置作业必做题:(一)计算:

  (1)-8+12-16-23;

  (2)- + - -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综合考察

  学以致用

  体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附板书设计: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题:计算: 练习处

  1.(+3)-(-9)+(-4)-(+2)

  2. - +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代数和的概念,知道所有含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都可以化为有理数的加法的形式即代数和的形式,并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 算及其运算顺序。还要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既关注课堂教学的本质,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在本节课上不足的地方是:1.时间掌握的不好有一些前松后紧,以至于后面没有时间来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就显得有一些虎头蛇尾了。2、练习的形式还有些单调,如时间富裕还可以准备一些判断练习,把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写出来,让学生来进行判断,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强化来练习,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数的运算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一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数的运算教案5

  设计说明

  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链”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知识只有形成“链”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围绕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针对计算,设计有效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提高运算能力。

  1.围绕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

  复习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因此在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围绕十进制概念进行复习。从计数器入手,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通过对数的顺序、数的组成、读写数、比较大小和计数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2.通过计算复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算部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复习混合运算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注重让学生说清楚计算方法和算理,掌握运算顺序,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数器 算盘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导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混合运算)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五单元和第七单元的内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教材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这些内容的。

  (2)再看一看教材上的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示出来。

  3.展示知识结构。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寻找整理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2)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混合运算

  万以内数的认识

  4.引导学生交流质疑: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们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汇报,梳理重点和难点,使下面的教学能有的放矢。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好评,学生从教师欣赏的话语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算式。

  68-19+25 42÷6×8 64-56÷7

  (2)小组交流:这3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汇报。

  预设

  生1:它们都是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生2:前2个都是同级运算,第3个是两级运算。

  (3)组内交流同级运算和两级运算分别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然后汇报。

  预设

  生:同级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两级运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复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算式。

  81-(40-24) (18+36)÷9

  (2)小组交流:这2个算式和刚才的3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汇报。

  预设

  生:这2个算式都带小括号,计算时要注意先算括号里面的。

  (3)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复习解决问题。

  (1)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汇报明确: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根据题意画图分析。

  ③解答时,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④完成后,用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并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教材117页8题。

  ①让学生理解题意,根据已知条件画图分析。

  ②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4.复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

  (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往左,依次说一说各数位的名称及其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任意拨一个三位数,指名口述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小结:一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读出千以内的数,如657、609、900。

  (4)先指名读一读,再集体齐读。

  (5)课件出示一百二十七 、三百、六百零五。指名口述这些数的组成,学生先独立写数,然后集体订正。

  (6)小结:写数时,如果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数的运算教案6

  一、反思数学符号:

  1.数学总是在不断的发明创造中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方程 的根是多少?;

  ①.这样的数 存在却无法写出来?怎么办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一个人? 描述出来。

  ②..那么这个写不出来的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怎样描述呢?

  ①我们发明了新的公认符号 “ ”作为这样数的“标志” 的形式.即 是一个平方等于三的数.

  ②推广: 则 .

  ③后又常用另一种形式分数指数幂形式

  3.方程 的根又是多少?① 也存在却无法写出来??同样也发明了新的公认符号 “ ”专门作为这样数的标志, 的形式.

  即 是一个2为底结果等于3的数.

  ② 推广: 则 .

  二、指对数运算法则及性质:

  1.幂的有关概念:

  (1)正整数指数幂: = ( ). (2)零指数幂: ).

  (3)负整数指数幂: (4)正分数指数幂:

  (5)负分数指数幂: ( 6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负分指数幂没意义.

  2.根式:

  (1)如果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n次方根.如果 ,那么x叫做a的次方根,则x= (2)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 (3) 式子 叫做根式,n叫做根指数,a叫做被开方数.

  (4) . (5)当n为奇数时, = . (6)当n为偶数时, = = .

  3.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1) = . (2) = . 3) = .4) = .

  对数

  1.对数的定义:如果 ,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 ,其中a叫做 , 叫做真数.

  2.特殊对数:

  (1) = ; (2) = . (其中

  3.对数的换底公式及对数恒等式

  (1) = (对数恒等式). (2) ; (3) ; (4) .

  (5) = (6) = .(7) = .(8) = ; (9) =

  (10)

  三、经典体验:

  1.化简根式: ; ; ;

  2.解方程: ; ; ; ;

  3.化简求值:

  ;

  4.. 求函数 的定义域。

  四、经典例题

  例:1画出函数草图: .

  练习:1. “等式log3x2=2成立”是“等式log3x=1成立”的 ▲ .必要不充分条件

  例:2. 若 则 ▲ .

  练习:1. 已知函数 求 的值 ▲ ..

  例3:函数f(x)=lg( )是 (奇、偶)函数。

  点拨:

  为奇函数。

  练习:已知 则 .

  练习:已知 则 的值等于 .

  练习:已知定义域为R的函数 在 是增函数,满足 且 ,求不等式 的解集。

  例:4解方程 .

  解:设 ,则 ,代入原方程,解得 ,或 (舍去).由 ,得 .经检验知, 为原方程的解.

  练习:解方程 .

  练习:解方程 .

  练习:解方程: .

  练习:设 ,求实数 、 的值。

  解:原方程等价于 ,显然 ,我们考虑函数 ,显然 ,即 是原方程的根.又 和 都是减函数,故 也是减函数.

  当 时, ;当 时, ,因此,原方程只有一个解 .分析:注意到 , ,故倒数换元可求解.

  解:原方程两边同除以 ,得 .设 ,原方程化为 ,化简整理,得 . , ,即 . .

  解析:令 ,则 ,∴原方程变形为 ,解得 , 。由 得 ,∴ ,

  即 ,∴ ,∴ 。由 得 ,∴ ,∵ ,∴此方程无实根。故原方程的解为 。评注:将指数方程转化为基本型求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解析:由题意可得, , ,原方程可化为 ,即 。

  ∴ ,∴ 。

  ∴由非负数的性质得 ,且 ,∴ , 。

  评注:通过拆项配方,使问题巧妙获解。

  例5: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实数解,求 的取值范围。

  已知关于 的方程 的实数解在区间 ,求 的取值范围。

  反思提炼:1.常见的四种指数方程的一般解法

  (1) 方程 的解法:

  (2) 方程 的解法:

  (3) 方程 的解法:

  (4) 方程 的'解法:

  2.常见的三种对数方程的一般解法

  (1)方程 的解法:

  (2)方程 的解法:

  (3)方程 的解法:

  3.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转化。

  4.通过数形结合解决方程有无根的问题。

  课后作业:

  1.对正整数n,设曲线 在x=2处的切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 ,则数列 的前n项和的公式是

  [答案] 2n+1-2

  [解析] ∵y=xn(1-x),∴y′=(xn)′(1-x)+(1-x)′xn=nxn-1(1-x)-xn.

  f ′(2)=-n2n-1-2n=(-n-2)2n-1.

  在点x=2处点的纵坐标为y=-2n.

  ∴切线方程为y+2n=(-n-2)2n-1(x-2).

  令x=0得,y=(n+1)2n,

  ∴an=(n+1)2n,

  ∴数列ann+1的前n项和为2(2n-1)2-1=2n+1-2.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点P是函数 的图象上的动点,该图象在P处的切线 交y轴于点M,过点P作 的垂线交y轴于点N,设线段MN的中点的纵坐标为t,则t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

  解析:设 则 ,过点P作 的垂线

  ,所以,t在 上单调增,在 单调减, 。

数的运算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及符号的确定.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叙述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2.三分钟小测试

  计算下列各题(只要求直接写出答案):

  (1)32-(-2)2;(2)-32-(-2)2;(3) 32-22;(4)32×(-2)2;

  (5)32÷(-2)2;(6)-22+(-3)2;(7)-22-(-3)2;(8)-22×(-3)2;

  (9)-22÷(-3)2;(10)-(-3)2·(-2)3;(11)(-2)4÷(-1);

  二、讲授新课

  例1 当a=-3,b=-5,c=4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2; (2)a2-b2+c2;

  (3)(-a+b-c)2; (4) a2+2ab+b2.

  解:(1) (a+b)2

  =(-3-5)2 (省略加号,是代数和)

  =(-8)2=64; (注意符号)

  (2) a2-b2+c2

  =(-3)2-(-5)2+42 (让学生读一读)

  =9-25+16 (注意-(-5)2的符号)

  =0;

  (3) (-a+b-c)2

  =[-(-3)+(-5)-4]2 (注意符号)

  =(3-5-4)2=36;

  (4)a2+2ab+b2

  =(-3)2+2(-3)(-5)+(-5)2

  =9+30+25=64.

  分析:此题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小括号可以先做小括号内的,

  =1。02+6。25-12=-4。73.

  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乘除运算在一起时,统一化成乘法往往可以约分而使运算简化;遇到带分数通分时,可以写

  例4 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x的绝对值等于2,试求 x2-(a+b+cd)x+(a+b)1995+(-cd)1995值。

  :由题意,得a+b=0,cd=1,|x|=2,x=2或-2.

  所以 x2-(a+b+cd)x+(a+b)1995+(-cd)1995

  =x2-x-1.

  当x=2时,原式=x2-x-1=4-2-1=1;

  当x=-2时,原式=x2-x-1=4-(-2)-1=5.

  三、课堂练习

  1.当a=-6,b=-4,c=10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其中a是有理数,a≠0):

  (1)a2+1>0; (2)1-a2<0;

  四、作业

  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a3-b3与(a-b)·(a2+ab+b2)的值:

  2.当a=-5。4,b=6,c=48,d=-1。2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3.计算:

  4.按要求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2)-64的`绝对值的相反数与-2的平方的差.

  5*.如果|ab-2|+(b-1)2=0,试求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课前三分钟小测试中的题目,运算步骤不太多,着重考查学生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三分钟内正确做完15题可算达标,否则在课后宜补充这一类训练.

  2.学生完成巩固练习第1题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a+b)2=a2+2ab+b2,(a-b)2=a2-2ab+b2,使学生做题目的过程变成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数的运算教案8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运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 解答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其中一个条件,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有30棵 (2)杨树有50棵 (3)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编好的应用题

  (1)杨树有50棵,松树有3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有5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松树有几棵?

  (3)松树有3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杨树有几棵?

  指名学生口答列式,教师板书,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归纳基本思路:

  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量。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单位“1”的量作除数。单位“1”的量已知,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单位“1”的量未知,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或除法算式解答。

  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谁来根据“杨树有50棵,松树有30棵”这两个条件,提出用两步计算的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提谁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解题思路是用多或少的量除以单位“1”的`量。

  2、出示“杨树有50棵,松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5,松树有几棵?”将中间条件改成上一题结论“松树的棵树比杨树少2/5”怎样解答?

  分析:找单位“1”的量是谁?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答方法。

  追问:如果将中间条件改成“杨树的棵树比松树多2/3”呢?

  按刚才方法分析解答。

  3、两题进行对比:为什么上一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而第2题要列方程解呢?

  三、拓展练习

  1、一根绳子长6米,第一次用去1/4,第二次用去1/4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4,第二次用去1/2米,两次共用去这根绳子的1/3,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3、一根绳子长6米,用去1/4米后,又用去余下的1/4,又用去了多少米?

  四、作业指导

  1、教材上第11题:读题理解表中数据意思,认识“峰时”“谷时”时间段意义以及价格变化,分析条件与问题。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前的用电费?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后的用电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计算安装分时电表后的电费计算方法。

  2、教材上第12题:默读题目,看懂题意。分题回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3题。

  五、独立完成作业:第90-91页上第8、9、10题。

  课前思考:

  这节课复习内容包括了求分(百分)率?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这几类的知识点的复习,一是让学生弄清每一类的数量关系,以及三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百分数在生活的运用是十分的广泛的。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对比题的异同点,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及关键.从而让学生明白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要突出数量关系的转化,沟通分数与比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解法多样化。

  课前思考: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些解题方法和思路。关键是找准单位“1”的量。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补充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由于之前学生对这类题目练习的较多,总得来说,学生掌握的不错。

  课后反思:

  百分数应用题有个别学生就是不太理解,数量关系式掌握的不牢固,因此,关键还是要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尽管一直强调,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除法计算或列方程解答,可是个别学生还是会混淆。在做练习十一题时,在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峰时”和“谷时”的含义后,一些学习困难生还是需要老师的指导才能完成。

  拓展练习有一定的对比性,关键是要找准题目中相对应的量和相对应的分率,这样学生就容易解答了。

  课后反思:

  对于教材上的练习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8、9题:要先让学生说出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集体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比较这三道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这三道题目都是用十月份的水电费与九月份进行比较。其中,要求“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了百分之几”就是求节约的水电费相当于九月份的百分之几;而“十月份的水电费比九月份节约了15%”,是指节约的水电费是九月份的15%。

  第11题:要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谷时电”.“峰时电”的规定。然后再引导学生计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用电量,最后再对照标准算出谷时电和峰时电的电费各是多少,并求出它们的和。

  第12题:要让学生知道硬座票上浮15%是指春运期间的硬座票比平时的票价贵15%,软座票上浮20%是指春运期间的软座票比平时贵20%。下浮10%就是比平时的票价便宜10%。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课前思考

  高教导设计的教案中有几组对比题,明天的教学中,我想可以好好利用这些题目,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还可以选几道题让学生画线段图。结合以往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发现如果真正对数量关系理解的学生,他一定会正确画出线段图,而那些不理解数量关系的学生也就不会画线段图或是看不懂线段图。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画图来帮助理解数量关系的方法。

  补充以下题目:

  1.2/5千克煤可以发电2/3千瓦时,照这样计算,30千克煤可以发电多少千瓦时?要发电15千瓦时需要多少千克煤?

  2.青山小学五年级有学生76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15,六年级的人数是全校总人数的4/19,六年级有多少人?

  3.食堂运来一批煤,烧了一部分后,还剩3/8,正好还剩240千克。如果每天烧40千克,这批煤一共能烧多少天?

  4.某机械厂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去年是168元,今年比去年下降了20%。今年这种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5.小明从东城到西城,走了全程的37.5%后,距离终点还有3.5千米。东西两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时内容较多,而且有关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以今天的数学复习课上,我根据高教导设计的教学过程先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乘、除法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要认真读题,然后抓住关键句寻找单位“1”并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式,最后确定解题方法。第二环节是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借助“杨树50棵,松树30棵,松树比杨树少40%”,我让学生自己改编为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然后在分析解题思路时突出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并将改编后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两类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和其他老师有同感的是,复习中仍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解决分数或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他们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所以往往时凭自己的直觉在解题,这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该如何提高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的运算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2)能够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培养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

  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2)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

  (3)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直觉观察、

  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数的定义;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四、归纳总结: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函数ax=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a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2、对数与指数的互化

  ab=n?logan=b

  3、对数的基本性质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loga1=0;logaa=1对数恒等式:alogan=n;logaa=nn

  五、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1、2、3、4

  六、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数的运算教案11

  学习目标:

  1、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2、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理解四则运算中的数学术语,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一、运算定律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

  ①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②43/7 +44/7 ③102 34 ④5.03-2.14-1.86

  二、运算顺序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友情小提示: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三、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P81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

  1、巩固训练:完成P83练习十四第3、4题。

  2、拓展提高:课外作业P37数的运算(二)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数的运算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在运算过程中能合理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适量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获得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的经验。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难点: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符号确定以及运算中的顺序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已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有哪些?你能分别说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吗?

  观察:(1) (2)-3-[-5+(1-0.6)]

  你能说出这个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上面算式中,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多种运算,我们称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在小学里所学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这些运算顺序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是否适用?

  归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的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活动,计算下列各题:

  (1) (2) -3-[-5+(1-0.6)]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演示,完成后,评析,强调运算顺序。

  解:(1)原式=17-8÷(-2)×3 (先乘方)

  =17-(-12) (再乘除)

  =17+12 (后加减)

  =29

  (2)原式=-3-[-5×0.4]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2)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注明运算顺序,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并与同伴交流:

  计算: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选三位学生上黑板演示,比较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原式= (先算括号里的)

  = (后算乘方)

  =-11 (再算乘除)

  解法二:原式= (运用分配律)

  = (先算乘方)

  =-6+(-5) (后算乘除)

  =-11 (最后算加减)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解法,体会运用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

  3、练习:P47练习第1、2题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计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同级运算中,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要正确使用符号法则,确定各步运算结果的符号。

  3、在运算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运算律。

  五、作业:P48习题1.7A组第1、2题

  备选题

  1计算:

  (1),(2)

  (3)

  2现定义两种新的运算:“○”、“▲”,对于任意的两个整数a、b,a○b=a+b+1,a▲b=ab-1

  求4▲的值。

  3:规定a※b=,求10※(2※4)的值。

数的运算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法则及整数计算方法与小数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进行验算。

  3、在计算过程中熟练地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与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熟练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法则及整数计算方法与小数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导入

  1、计算。

  45+21=5+102=3、15+2、2=41、62-32、16=

  134-12=2、5+45=1/4+3/5=5/6-1/7=

  学生自主计算,完成后交流答案。

  2、师: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关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1、加、减法。

  (1)你能详细地分别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方法吗?

  (2)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

  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

  你能说说这之间的联系吗?

  你能用一句话小结出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法规律吗?概括得出:计算加减法时都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

  2、乘、除法。

  (1)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呢?你能分别说说各自的算法吗?小组交流,讨论。

  (2)完成P74“练习与实践”第2题。

  问:整数和小数乘法和除法法则分别是怎样的?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法了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3)分数乘法有几种情况?可以通过刚才计算的例子及自己举例说说它们的计算法则。

  (4)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为什么适用于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复习拓展

  师: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关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

  1、复习四则运算中的特殊规定。

  (1)在四则运算中关于0和1的运算,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谁能说一说是怎样规定的?请学生说一说。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2、复习四则运算的验算方法。分别说一说对四则运算应该怎样验算?

  四、巩固应用

  1、“练习与实践”第1-5题。

  第4题请学生说说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体会相关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

  第5题请学生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每一题分别是运用什么数量关系求出的.。

  2、完成P75“练习与实践”第9题。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得出什么信息。学生自主计算,集体订正。

  3、完成P75“练习与实践”第10题。

  (1)小组讨论,怎么比较他们的成绩更合理?讨论后请学生说说,引导学生明确单比较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应该是先分别算出每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相当于其身高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比较得到的数字。

  (2)学生自主计算,集体订正。

  五、作业

  “练习与实践”第6、7、8题。

  六、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的运算教案14

  目

  衔接内容四则混合运算录

  ―、万以上数的认识...........................................(1)

  万以上数的读写.............................................()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7)数字编码...................................................(4)用计算器计算...............................................(1)整理与复习.................................................(8)综合与实践:三峡工程中的大数...............................(6)

  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1)

  加减法的关系...............................................(1)加法运算律.................................................(7)整理与复习.................................................(2)三'角.........................................................(79)

  线段、直线和射线...........................................(9)角的度量...................................................(8)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03)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03)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案选

  问题解决..................................................(21)整理与复习................................................(29)

  五、相交与平行.............................................(39)

  相交与平行................................................(39)

  六、条形统计图............................................(49)

  条形统计图................................................(49)

  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64)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64)

  八、探索规律...............................................(82)

  探索规律..................................................(82)问题解决..................................................(93)整理与复习................................................(01)综合与实践:节约一粒米....................................(07)

  九、不确定现象.............................................(12)

  不确定现象................................................(12)

  十、总复习..................................................(219)

  总复习..................................................(219)?2?

  衔接内容

  四则混合运算①

  第1课时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主题图,第59页例1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四则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存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初步学会列综合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问题。

  3.理解并探索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会列综合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问题。

  2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方法。

  3.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例1图。

  ①本单元为衔接内容,仅供20xx年秋季四年级使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引人:昨天老师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超市,逛的人真多,我也去逛了一圈,给你们看看当时的图片。”

  ?1?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案选

  出示主题图。

  教师: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发现(或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根据图能发现1个现成的数学问题:(1)买1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要多少元?至少能提出1个数学问题:(2)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了多少元?

  教师根据情况板书两个问题,引导点拨:这两个问题现在能解决哪一个?为什么?[问题(1)条件不够不能解决,只能解决问题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先解决问题()。(板书例1)

  [点评: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情境图,将新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紧密结合。既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让新知识有旧知识的依托,不让学生感到陌生和突兀,能激发学生有信心、有兴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例1。

  (1)观察例1文具盒每个7元,买了6个;买书包用去55元。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分析:①“一共用去多少元”包括买的哪些东西?

  ②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试着自己做一做,小组内交流方法。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提出综合算式=7X6+55。

  教师:在我们解决问题时,除了用分步式,还可以用这样的将两个分步式综合成一个算式——综合式来解答。

  ?2?

  衔接内容?四则混合运算

  ①先说说这个算式与我们之前学过、见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得出:这个算式有乘法和加法。我们通常把加减法称为一

  级运算,乘除法称为二级运算,“7X6+55”这个算式就是含有一级和二级运算的`算式。这种含有一级和二级运算的叫作四则混合运算。

  引出课题:四则混合运算——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②想想这个算式要算几步?为什么?

  ③议一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这个乘加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解决主题图中问题(1)。

  ①再看看刚才的问题(1),你觉得需要补充什么条件就能解答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条件:成人衣服每件120元,儿童衣服每件29元)

  ②想一想:你会怎样做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能试着用今天学的综合式来列式并解答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提出算式=120+29X3,重点说说先算什么运算,再算什么运算。教师:看看问题(1)(2)所列算式,都属于哪种运算?在解答时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看来,以后我们遇到混合运算中有乘法和加法时,都应该

  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教师:那如果是乘法和减法呢?你觉得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2.例1的变式题。

  教师:老师将刚才的问题(2)变一下,看看你会怎么做?

  出示问题(3):文具盒每个7元,买了10个,买一个书包用去55元。买10个文具盒比买一个书包多多少元?

  ①这个问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②你能列综合式并计算吗?试一试,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7X10-55。

数的运算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1---5题、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四则运算意义的深入理解,归纳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经历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

  3、培养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每一种运算都有其自己的含义,也有其自己的计算法则。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整理这一部分的知识。

  二、四则运算的意义(教材第76页例1)。

  1、阅读以下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31做蝴蝶结,用21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四则运算的方法(教材第76页例2)。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数的运算教案】相关文章:

《数的运算》教案03-15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06-04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09-12

《数的运算》教学反思04-0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8篇04-02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8篇)04-02

实用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3篇04-15

实用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4篇04-24

《有理数的运算》教学反思04-15

《数的运算》教学反思1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