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桥教案

桥教案

时间:2022-01-03 11:56:5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桥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桥教案汇编9篇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学会“妙、米、仿、入、国、车”7个生字,会认“造、纲、玻、璃、宽、吨、盐、省”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同学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同学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课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同学画自身见过的桥。

  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同学拿着画介绍,并贴在黑板一角。)

  同学们介绍的有木头造的桥,有用石头造的桥,还有用水泥、钢铁造的桥。俺们今天要认识的桥和你们介绍的都不一样。

  玻璃、纸、盐各有什么特点?(玻璃脆,易碎;纸薄,易破;盐易化。)而这些东西却可用造桥呢?此时,你想说什么?

  板书课题:奇妙的桥。

  二、过桥识字游戏。

  背景:黑板上画一座桥,生字摆在右边。

  同学自由认读生字。

  同座互读,正音。

  指名上来读会认的字,读对了就请生字“过桥”。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在右边。

  同学读词语,把生字和它的朋友送回家。

  三、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把生字词送回课文,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同座互读课文,听一听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了吗?

  分自然段读课文,互相评一评。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同学自身识记生字“妙”。

  指名生分析“妙”字的字形结构。

  仔细观察“妙”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师作示范指导,同学自身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

  师选出写得较好的字全班展示。

  五、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同学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桥的奇妙,从而培养同学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二、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你喜欢哪种桥?(指名说)

  2、请喜欢桥的同学读一读。

  3、四人小组讨论考虑:玻璃桥有什么特点?

  4、你觉得桥最奇妙的地方在哪里?相机用“作比较”的方法协助同学对文中的数字有感性认识。

  5、看插图回答,为什么说走在玻璃桥上,似乎进入了童话世界?(引导想象,体会玻璃桥的'奇妙之处。)

  三、拓展延伸,说说画画。

  i. 课前同学们画了用木头、石头、水泥和钢铁造的桥,这节课又认识了三种奇妙的桥——玻璃桥、纸桥、盐桥。你们想一想,你 还想造什么样奇妙的桥呢?

  ii. 同学交流自身的想法。

  iii. 同学用多种形式展现他心中奇妙的桥,可以说一说,可以画一画,还可以上网查一查,动手做一做。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同学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同学自同学字。(先说它是什么结构,是什么和什么组成的(独体字除外),它的笔顺是什么,共有几笔,组词是什么。

  3、指名说记字的方法。

  4、指导写字,看清每一笔和田字格里的位置,再写排头字。

  三、复习巩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第二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23、奇妙的桥

  玻璃能造桥吗?

  纸能造桥吗? 这些桥真是太奇妙了!

  盐能造桥吗?

桥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桥》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洪水录象,再现危急情势。

  二、整体感知,探究人物

  1、谈话导入:此时,全村一百多人生命危在旦夕。在这生死关头,谁出现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边读边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文令你感动的句子,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板书:老汉)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成果。

  三、互动生成,品读感悟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结合山的画面,感受山的特征。(高大、雄伟、稳、有安全感……)

  (2)抓住“乱哄哄”一词,想象当时情景.

  (3)对比在山洪暴发时老汉与村民的表现,感受老汉的`威严、冷静。体会“他像一座山”这个比喻的丰富内涵。体会老汉的临危不惧,在山洪暴发时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起重要作用。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

  (2)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感受老汉的威严与冷静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词。(突然、冲、揪)

  (2)引导体会这时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如果不这么做,会是什么后果?体会老汉在危急时刻把小伙子党员揪出来,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避免再次陷入慌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学生把这句话与上句话进行对比,发现老汉的“矛盾”之举,体会老汉的父爱如山。

  5、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引导学生把 “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次深情地朗诵14-23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2)想象:如果时间就此定格,老汉会对儿子喊什么?

  6、小结: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1、出示文章结局,师配乐朗读。

  2、请生怀着沉痛之情,有感情地朗读。

  3、启发学生想象前来祭奠的村民会说些什么?

  4、小练笔:

  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语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或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5、师小结:

  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无私无畏,勇于献身,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在生死关头,他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洪水吞没了那座窄窄的木桥,但在老太太的心里,在全村一百多号村民的心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又架起了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老汉。请同学们深情地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

  16 桥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一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让学生围绕“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对待党员?如何对待儿子?”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感受他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在本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对英雄的哀思,或对英雄家人的宽慰,以期对老汉精神的感悟更深一层。最后我结合板书,形象的简笔画--桥,引导学生明白题目“桥”指的就是老汉,所以文章以“桥”为题,突破教学的难点。

桥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七彩桥

  教学目标

  1. 巩固汉语拼音,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 通过看图、读文了解彩虹有七种颜色。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彩虹有七种颜色,朗读课文。

  教学措施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课时安排

  1至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雨过天情,彩虹出现的'录象带或课件。

  学生:彩色笔和图画纸。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自己一边看图,一边读文。

  2. 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学习字词。

  3. 小组内讨论交流: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

  二、引导读中体会

  1. 全班讨论: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

  2. 自己再读课文,对照图认一认七种颜色。

  3. 请小朋友把写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生字卡,贴在对应的颜色下,再读一读词语。

  4. 请学生试读课文,大家评议。

  5. 齐读课文,理解“赤”、“绘”的意思。用“……和……”说一句话。

  6. 分小组比赛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

  7. 学了课文,你知道七彩桥是什么吗?

  8. 请根据自己读课文后体会,拿出纸笔画一幅画,然后在班上交流评比。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 请小老师来教读生字,大家评议、纠正。

  2. 看卡片读生字,口头组词语。

  3. 组织学生进行猜谜语游戏:请甲生上台,背向黑板,教师任指一词,甲生便开始猜“是不是……”其余学生回答“不是……”甲生猜对了,其余学生拍手答“对对对,请回答!”

  4. 指导书写,适时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七彩桥

  彩虹的图片

  赤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桥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5、卢沟桥烽火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教学反思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尝试在自己构建组合的桥上行走,提高平衡能力

  2、积累与同伴合作玩的经验

  教学重点:

  在半月摇搭成的“桥”上行走

  教学难点:

  “过桥”时保持身体的平衡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玩半月摇的经验

  2、半月摇、板若干、青草、手提小篮若干、中篮若干

  3、节奏欢快的音乐

  4、保育框、小毛巾、卷筒纸、圆凳

  教学过程:

  一、幼儿扮演小羊、活动身体

  教师做羊妈妈,听着音乐活动身体

  二、小羊过桥

  1、幼儿自由玩半月摇

  ※ 幼儿玩半月摇,教师鼓励幼儿玩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

  ※ 交流分享:谁愿意介绍自己玩半月摇的好办法呢?(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不同的玩法)

  (1)请单个玩半月摇的幼儿示范(“你怎么会站得这么稳?”“他的手是撑开的,脚踩在当中” )

  (2)请合作玩的幼儿示范(“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他们是几个人玩的?” )

  2、幼儿合作玩半月摇

  (1)引导语:孩子们,找你的好朋友一起来合作玩半月摇,过小桥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走、注意保持距离。

  ※ 观察幼儿的运动量以及同伴间的合作,鼓励幼儿过桥时走稳,不推不挤

  ※ 交流分享:

  你们是怎么玩的?过小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请2—3个走的稳的小朋友

  (2)合作造桥(增添辅助物)

  引导语:羊宝宝们本领真大,现在我们要到河对岸拔草了,可是河上没有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搭3座桥,这里还有半月摇和板,搭的时候你们有需要可以去拿,搭好赶快练走小桥的本领,把本领练得棒棒的`,妈妈就可以放心带你们去拔青草了。

  观察幼儿继续合作搭桥并尝试过桥,进一步体验保持身体平衡的方法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到每一座桥上去试一试(“你们可以在自己的桥上走,也可以到别人的桥上去走走,人多的时候不推不挤。” )

  三、游戏——小羊运青草

  引导语:

  1、小羊们,本领都练好了吗?妈妈到带你们去河对岸拔草了

  2、妈妈给你们准备了小篮子,小篮子里的数字就代表运几颗青草回来

  3、从桥上走过去到对岸把青草放进篮子里,再从两边的泥土地里走回来,装进大框里

  4、对岸的青草要全部运回来,过河时你可以走你喜欢的桥,也可以每座桥都试一下

  四、放松整理:

  引导语:我们的小羊本领真大,找到那么多的青草,我们过冬够吃啦!刚才拔青草的时候好累啊,现在跟着妈妈一起来放松一下吧!真开心!我们一起把青草带回家吧!

桥教案 篇6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介绍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使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导入切如正题,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绘画成就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疏通字词,注意句子的断句,整体感知文意;最后,让学生诵读两则题画,并分别为两则题画划分层次,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朗两则题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让学生讨论、分析重点语句和字词的含义,教师适当提示、纠正、明确,让学生理解、把握重点语句和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倏、变相、化机、自尔、藐兹、胸有成竹”等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了解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以及作者的绘画技法及其创作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

  1.疏通字词,能够准确断句。

  2.感知文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悟能力,及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字词、 准确断句。

  2.整体把握文意。

  (二)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作者的代表作品,简介作者的生平、绘画成就、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使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诵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派出代表朗诵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字词的读音和断句,然后师生齐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

  3.讨论分析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课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提示、纠正、明确。

  教学媒体

  投影仪、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投影显示:

  郑板桥的生平、图片及其代表作品(见文本素材文件夹中郑板桥简介和图片集锦文件夹)、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

  (讲授新课)

  投影显示:

  一、作者简介与解释文体

  1.作者简介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 “三绝”。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尤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著有《板桥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

  2.解释文体

  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而都是为了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二、疏通字词

  1.注音:

  倏(shù) 变相(xiàng) 化机(huà)(jī) 藐兹(miǎo)(zī)

  2.释义:

  倏:迅速。

  自尔:自然。

  化机:变化机巧。

  后学:晚辈,学生。

  藐兹:轻视这一点。

  变相:变化了的形态。

  三、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派出代表朗诵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字词的读音和断句,然后师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让学生自告奋勇大声朗诵课文的第一则,教师提醒该声注意“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和“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等句中的字词读音和断句,其他同学思考下列两个问题(板书):

  (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

  (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完课文的第一则,先让学生讨论第一个小问题,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

  教师明确: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江馆清秋”到“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第二层:从“总之”到“独化云乎哉!”。

  (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教师明确:

  第一层:主要讲作者一次作画过程中的几个环节;清秋,晨起看竹时由“眼前竹”有了作画的冲动--到“胸中竹”构思--再到“笔下竹”完成之竹。

  第二层:主要写作者作画过程的感受及心得:“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从而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获得创作冲动,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2.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学生推荐代表大声朗诵课文的第二则,教师提醒该声注意“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等句的中的字词读音和断句,其他同学思考下列两个问题(板书):

  (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

  (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

  教师明确:

  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两层

  第一层:从“文与可画竹”到“何敢妄拟前贤”。

  第二层:最后一句“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教师明确:

  第一层:通过和文与可画法的比较,作者旨在指出艺术要师法自然,而不能“妄拟前贤”、“陈陈相因”,这样才能“自尔成局”、“神理具足”。

  第二层:总结全文- -“有无成竹,道理一也”,虽然作画的技法不同,然而两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即艺术要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这样才能“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四、思考

  “胸有成竹”在文中的含义和现在常用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五、问题探究

  (新课导入)

  同学们:“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我们都很熟悉。然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谁知道它们的差异在哪里?(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1.“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投影显示)

  教师明确:

  “胸有成竹”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人在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构思)了一幅竹子的形象。现在常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周密的考虑、计划或者安排,比喻对做某事已经心中有数、有把握。

  2.第一则题画中,作者通过画画儿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投影显示)(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教师明确:

  作者深刻地体悟到艺术离不开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想使艺术创作独具新意,艺术家就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冲动和灵感。

  3.在第二则题画中,作者为什么说“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投影显示)(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教师明确:

  因为虽然作画的技法不同,然而两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即艺术要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而不能“妄拟前贤”、“陈陈相因”,只有这样才能“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六、总结

  这里所选的两则画题,虽非严思宏论,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当细细品味。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同时,由于事、理已均在夹叙夹议中表达殆尽,故而其结语须再翻进一层,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题画虽短小,然信手拈来,遂成佳制,却更见大家之匠心。

  七、作业

  从下面几个绘画的技巧中,你有什么感受,悟出了什么道理?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彼此受到的启发。(500字左右)

  1.齐白石画虾,不画水,但虾的形态却给以满纸水气淋漓之感。

  2.有人画“深山藏古寺”诗意图,只画一只小僧担水走在小路之上。

  3.宋人画“踏花归去马蹄香” 诗意图,只画一只马飞奔,几只蝴蝶绕于马蹄周围。

  板书设计

  《板桥题画二则》

  郑燮

  一、作者简介与解释文体

  二、疏通字词

  三、整体感知

  1.(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

  2.(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四、思考

  五、问题探究

  1.“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

  2.第一则题画中,作者通过画画儿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3.在第二则题画中,作者为什么说“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六、总结

  七、作业

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能照样子一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学习车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新课:

  你们看见过哪些桥?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扛大桥、上海南浦大桥、赵卅f桥等)。

  板书:赵州桥。教学生字“赵”“州”。

  师赵州桥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这座桥为什么能闻名于世界呢?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听录音看课文,了解课文梗概。

  (三)自字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表上的生字,掌握字的音、形。注意“砌”字的结构,“慧”、”互”、“匠”等字的笔画笔顺。

  2默读课文,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不懂的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o

  (五)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o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

  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赵州桥

  非常雄伟、坚固

  不但坚同,而且美观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及课后题3的词语。

  2完成谋堂作业本中的1、2两题。

  3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1、2段,弄清赵州桥设计上的两个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2.课文中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

  (二)讲读课文第1段。

  1.默读第l段:

  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共二句话,主要讲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还告诉我们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

  2.“闻名”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有名)

  3.指名朗读o

  (三)讲读课文第2段o

  1.自由读第2段:

  思考:

  (1)赵州桥闻名于世界,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雄伟、坚固)“雄伟”什么意思7

  (2)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o

  2.出示两幅投影图,让学生比较:一幅是甲桥即赵州桥简图j一幅是乙桥,河中有桥墩,用长的单石桥板铺成的普通桥。通过两桥的比较,使学生了解:甲桥是拱形桥,无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而乙桥是平板桥,有桥墩,桥洞顶上没有小桥洞。

  3.大桥洞没有桥墩有什么好处?(减少冲击力、节省石料。)

  4.四个小桥洞有什么好处?(减少冲击力,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

  5.李春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的石桥7

  实验比较: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桥和普通桥相比,哪个承受的重量大?

  先用长30cm、宽3cm的薄竹片平放在桥墩上,在桥面中央放物体A。问:桥面发生什么情况?(下陷)。说明了什么?(桥面不能承受这一重量)。再将同一薄竹片变成拱形,并固定好两头,将物体A放在拱形最高处。问:桥面下陷了吗?将重量大于A的物体B放在拱形桥上。问:桥面能承受吗?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

  (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桥,承受的重量,要比普通桥大得多。)

  6.“设计”什么意思?课文中“这种设计”是指哪种设计?

  (大桥洞没有桥墩、四个小桥洞)谁能用“设计”说一句话?

  7.课文中哪个句子写出了这种设计上的优点?

  (既……又…)回答后用“既……又……”口头造句。然后指名朗读这一句。

  8.齐读第2段后回答: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讨论后小结:这座桥大桥洞没有桥墩,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它既减少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从来没有的,’所以说是一个创举。

  9.这一段主要写了赵州桥设计上雄伟坚固的特点,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这一段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请找出这些词语和句子。(”雄伟”、“创举”;“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我们在阅读文章时抓住了关键词句,就如同找到了打开文章“门窗”的钥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比较容易了。在写文章时,如果我们围绕关键的词句‘写,这样文章的主题就突出,中心就明确了。

  (四)看投影片系统说说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也可练习背诵第2段)。

  (五)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中3、4、5题。

  2.熟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3、4段,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挛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所以闻名世界,是因为桥的设计雄伟、坚固,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还十分美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段,看赵州桥是怎样的美观。

  ·

  (二)自由朗读第3段:

  1.思考并讨论:(1)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句在段的开头有什么作用?(是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坚固”一词总结了上段写桥设计上的特点j

  “美观”一词又概括了本段所写的桥的另一个特点。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桥的美观的?

  (1)课文中写了大桥哪一部分的美观,它是怎么写的?指名读有关句子。

  板书:雕刻精美有的有的还有的

  (2)“似乎”是什么意思?用“似乎”口头造句。

  3.分析句子:

  用投影片出示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

  (1)齐读投影片上的句子。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问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面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们读一读,是否可以?这

  里的写作手法是“先总后分”。

  4.对照投影片上的图案引读课文。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_______。桥面两侧有_______,栏板上雕刻着_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所有的龙_______,真像_______。

  5.作者写赵州桥的美观,为什么只写了桥面两侧石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因为石栏板上雕刻的三幅神态各异、象活的一样的龙的图案,最能说明大桥的美观,最能突出主题,所以只选择这一部分写。)

  6.练习背诵课文第3段(基础较差的班级改为读第3段)。

  (三)讲读第4段:

  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精致美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1.齐读第4段。

  思考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总结,告诉我们赵州桥是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全文o

  (五)归纳板书内容,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总述了赵州桥是石拱桥闻名世界,最后总结了赵州桥的建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杰出表现,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课文2、3段分别围绕“雄伟”、“坚固”、“美观”这些关键词和“赵州桥非常雄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的总起句来写,这样就使主题更突出,

  中心更明确。

  (六)除了赵州桥,你们知道我国还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古代建筑?

  (万里长城、北京故宫、苏州林园、杭州六和塔、灵隐寺、大禹陵、保国寺、国清寺等)

  (七)启发学生谈感想:

  我们的祖先建造了许许多多闻名于世界的建筑物,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这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说明了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曾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自强自立从小刻苦学习,练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课文学完后,可结合学习单元提示,以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八)作业。

  1用“设计”、“似乎”书面造句。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第6、7两题。

  3.课堂小练笔:围绕一个句子写一段话。

桥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读书》教案。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书吗?都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请说出你读过的名言

  (1)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名人论读书: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都德 引自1984年第1期《夜读》

  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造力。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找出精彩的语句: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教案《《谈读书》教案》。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四、学习论证方式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七、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桥教案 篇9

  中班综合活动――立交桥

  班级:中班

  科目:语言社会 艺术

  执教人:李秋花

  一、活动名称:《立交桥》

  二、活动目标:

  l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变化,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l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文学诗歌的理解能力。

  l 能较完整地朗诵、表演诗歌。

  三、活动准备:

  l 组织幼儿到家乡较繁华地段游览,参观新的建筑。

  l 请幼儿、家长一起搜集地区标志性建筑图片,如桥、路、楼等。

  l 绘画纸、笔及积木若干。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出示自己搜集的图片,相互交流近期家乡的建筑有哪些?

  基本部分:

  提问:你知道有哪些新建筑?它们在哪个地方?叫什么?为什么要修建这些路、桥、楼?引导幼儿明白人们生活提高了、车多了、房子大了、空间小了,修这些路、桥、楼是为了方便大家的'通行。

  与幼儿一起欣赏儿歌《立交桥》后讨论:为什么要修建立交桥?你见过哪些立交桥?在什么地方?

  与幼儿一起说儿歌《立交桥》, 边表演边说。

  请幼儿为家乡设计新型立交桥,用积木拼搭立交桥。

  结束部分:教师总结,讲评幼儿表现。

  五、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用搜集的图片布置“家乡的新建筑”专题展。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4-04

桥的教案03-10

《桥》的教案02-24

神奇的桥教案04-08

《奇妙的桥》教案04-08

象鼻桥教案04-04

关于桥的教案04-04

桥教案模板06-07

生命桥教案09-16

《友谊桥》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