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案

时间:2022-01-08 12:21:54 教案 我要投稿

诫子书教案六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诫子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诫子书教案六篇

诫子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你认识我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题解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

  (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淡泊(dànbó) 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乐朗读

  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

  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一)你会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吗?

  (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真知必须在宁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你认为这个观点中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

  “静”字(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如果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叮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你谈我谈,分享家书

  提示: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

  八、你读我读,积累名句

  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陆游

  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却名垂千古,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忘初心,笃志前行。

诫子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

  (1)字的读音

  夫(fú) 淫(yín)慢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齐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

  5.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

  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4)全班讨论,共同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语,逐句翻译。

  (幻灯逐句出示,找学生先解释重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认为怎样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样才“不能治性”?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险躁“

  3、作者认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课文从那几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明确: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

  6、反复诵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例句:(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运用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当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诫子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 yín zào

  夫君子之行 淫慢 险躁

  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参见:教材P81注释① 《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

  (五)熟读课文

  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

  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

  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

  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

  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诫子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 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 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1. 《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诫子书教案】相关文章:

《诫子书》教案03-19

诫子书教案02-22

诫子书教案范文05-22

诫子书教案八篇01-13

【精选】诫子书教案4篇01-13

诫子书教案五篇01-16

【精选】诫子书教案3篇01-08

诫子书教案三篇01-12

《诫子书》教案设计12-22

【精选】诫子书教案三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