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班教案:数学

小班教案:数学

时间:2022-01-14 06:13:1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数学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教案:数学,欢迎大家分享。

小班教案:数学

小班教案:数学1

  教学目的:

  1.区别“1”和“许多”,能正确说出什么是一个,什么是许多。

  2.学习由同类物体组成许多,并把许多分成一个一个物体。

  教学准备:

  1.实物教具:扑克、玩具。

  2.于幼儿人数相等的积塑粒,盛玩具的塑料筐一个,选取的物体单位名称应为“个”,便于幼儿掌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让幼儿区别“1”和“许多”的概念。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一张扑克牌,让幼儿说出“一张”,继续快速的出示,启发幼儿说出“许多张”。以这种形式,重复2——3次,变其它的玩具。

  2.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站队,继续一位,一位请。。。。。。启发幼儿说出“是由一位一位小朋友组成的许多小朋友”,在请幼儿一位一位回到座位,启发幼儿说出“许多小朋友分成了一个一个小朋友。”

  二.指导幼儿亲自参加分和操作活动,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物体,一个一个的物体合起来成为许多个物体。)

  1.老师拿出一筐积塑粒,让幼儿知道筐里有许多积塑。

  2.把一筐积塑粒撒在地上,说明要求:请幼儿每人迅速的拿一个积塑,然后,会说自己拿了一个积塑。老师问:刚才地上有许多积塑,小朋友把积塑一个一个拿走了,地上还有吗?幼儿答:一个也没有了。

  3.让幼儿把积塑放回筐里,老师说:小朋友一个一个把积塑放回筐里,你们看筐里有许多积塑。老师应强调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三.引导幼儿独立的找出自己身上或活动室内,哪些物体只有一个,哪些物体有许多。

  例如:我有一张嘴,我有许多牙齿,我有一个头,我有许多根头发。。。。。。

  建议游戏:

  1.小白兔拔萝卜

  目的:通过游戏认识1和许多。

  准备:玩具萝卜(于幼儿人数相等),篮子一个。在地上画一个大圆圈,附近再画一个小圆圈假设为小白兔的家。离小圈两米远画一横线假设为山,萝卜放在山上。

  玩法:幼儿扮小兔子,找出一名衣着鲜艳的“小兔”站在小圈里,其他“小兔”站在大圈里。老师启发幼儿认数:小圈里有几只“小兔”?大圈里有多少只“小兔”?(老师最后告诉幼儿:“小圈里有一只“小兔”,大圈里有许多只“小兔”。然后“小兔”到山上拔萝卜,每只“小兔”拔一个。由老师发信号,“小兔”从家里蹦出来,到山上拔萝卜,边蹦边念儿歌:“小白兔,乐呵呵,到山上,拔萝卜,一只小兔拔一个,放在一起是许多。每只“小兔”到横线前拔一个萝卜。老师问:“你们手中有几个萝卜?”幼儿回答后,老师让“小兔”将萝卜一个一个放在篮子里,然后问:“一个一个的萝卜放在一起是多少萝卜?”总结,一个一个萝卜放在一起就是“许多”萝卜。幼儿边跳边念儿歌下山。

  2.小蚂蚁运粮

  玩法:老师出示塑料筐(当仓库),说:仓库里一袋粮食也没有了,怎样才能使仓库里有许多粮食?请幼儿扮演小蚂蚁,每人去运一袋粮食放进仓库,然后提问:仓库里有多少粮食?每只小蚂蚁运了多少粮食?(每只小蚂蚁运一袋粮食,仓库里就有许多粮食,一袋一袋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粮食。)老师说:今天天气真好,小蚂蚁把粮食运到外面去晒晒太阳吧!让幼儿每人运一袋粮食,看看仓库里还有没有粮食。(每只小蚂蚁运一袋粮食,仓库里一袋粮食也没有了,许多粮食就分成了一袋一袋。。。。。。)

  日常活动教育:

  1.用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人、物作观察比较,一张桌子、许多张桌子。一张纸、许多纸。。。。。。

  2.在吃副食时,分碗或拿杯子时,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区别1和许多,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亲子游戏:母鸡和小鸡。

小班教案:数学2

  教学目标:

  1、比较长短差别明显的3~4个物体,按从长到短活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2、愿意大胆描述自己的排列顺序。

  教学准备:

  幼儿每人3~4根吸管、排序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幼儿复习比较长短引导幼儿比一比、找一找,分别找出其中最长、最短、比较长的吸管。

  (二)按长短排序

  1、鼓励幼儿自由探索:为3根吸管排序。

  2、引导幼儿描述排序顺序: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

  3、再增添一根吸管,引导幼儿再次排序。

  教学延伸:

  1、画面条:投放书面联系、水彩笔,引导幼儿在一组线条中添画一跳最长、最短或比较长的线条。

  2、操作组:投放铅笔、铁线、毛线、纸条等引导幼儿为各种材料按照长短排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设计较好。环节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时,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兴趣很高。数学就是服务生活的,孩子在操作和游戏中掌握了区分长短的方法,理解了长短顺序的关系。

  在幼儿分组操作时,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对于接受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与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并实施重点关注;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在操作环节发现掌握不好的孩子,在游戏环节重点关注策略,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好掌握;另外,在一日活动将此项活动延伸到各个环节,随机教育和引导。

小班教案:数学3

  活动目标:

  1.会按食品的种类进行分类,并匹配相应的标记。

  2.能根据点卡取出与之相等数量的食品。

  3.愿意和同伴一起参加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

  会按食品的种类进行分类,并匹配相应的标记。

  活动难点:

  能根据点卡取出与之相等数量的食品。

  活动准备:

  1.方形篮筐3个,玩具娃娃1个,教学挂图(一)中的食品标记图3张。

  2.自制的各种“食品”(饺子、蛋糕、馒头等)摆放在大盘子里。

  3.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第九页。

  活动过程:

  一、说说看看“我吃过的食品”。

  1.集体讨论

  师:大家说说,过春节的时候,你们吃过哪些好吃的食品呀?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吃过的食品)

  2.展示食品,说说食品的名称。

  教师端出大盘子里的食品后提问。

  师:你们吃过这些食品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鼓励幼儿大声说出食品的名称。

  二、给食品分类,布置食品店。

  1.师幼共同讨论

  师:这么多的食品我们可以开个食品店了。堆在一起有点乱,想想食品店的食品要怎样摆放呢?

  引导幼儿讨论后再根据食品的品种,把相同的食品放在一个篮筐里。

  2.我会放食品。

  鼓励幼儿一边拿一边说,如“饺子和饺子放在一起”。

  师幼共同检查食品摆放得对不对,一边检查一边说,如“这里都是饺子”。

  3.给食品配标记。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一)中的馒头、饺子、蛋糕3张标记图,引导幼儿观察。

  师:我们来认识下这些标记吧,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标记,可以表示哪种食品,请把标记送到它所表示的食品篮筐里。请个别幼儿为食品配标记。

  三、给“娃娃”买食物,练习点物匹配。

  教师出示玩具娃娃和小盘子。

  师:“娃娃”也很想吃食品,我们去帮“娃娃”买食物吧,我们用这个盘子来装食物,看看盘子里有什么?(小点子),它表示什么意思?(3个小点子代表取3个食品)

  师:那请一位小朋友帮“娃娃”买食品吧,请按盘子上的点子数量买食品。

  师:“娃娃”吃到了好吃的食品,真开心。

  四、小狗请客

  师:食品店里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小狗今天要请它的动物朋友做客,从食品店里买了很多东西,我们一起去它家里看看吧。

  (出示数学操作材料第九页)

  师:小狗家里的大桌子上摆放了很多只盘子,看看盘子里有什么?分别有多少呢?

  师:嗯,你们的小眼睛看得真仔细。小狗的动物朋友们都来了,它们分别是谁呢?(小羊、小兔、小猫)看看它们坐的小椅子背上有什么?(点子),分别有几个小点子呢?

  师:小狗要请小朋友帮忙,根据动物朋友坐的小椅子上的点子个数来分配桌子上的食物,谁来试试看?(个别幼儿尝试)接下来的动物朋友就请小朋友帮忙分配食物吧。

  五、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狗的朋友们吃到了很多好吃的食品,真开心。小狗心里也很开心,小朋友帮助小狗把正确的食品数量分给了它的朋友,小狗谢谢你们。

  活动延伸:

  数学操作材料第十页“买东西”,继续巩固点物匹配的.知识要点。

  活动反思:

  《食品小聚会》是小班的一个数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学习简单的分类,以及3以内的点卡与物品的匹配。

  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很好的学习这两个知识点,我制作了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PPT课件,以逛超市为活动背景,然后帮助超市营业员进行物品分类,以及帮助来超市里购物的小弟弟的、小妹妹购买与点卡等量的食品。

  活动开始时我用逛超市这一点很好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且在让幼儿说一说超市里的食品的同时,让幼儿们认识了超市里的各种食品,为下面的分类打好了结实的基础。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小朋友们数一数每种食品的数量,在幼儿数出正确数量的同时,教师出示相对应的点卡,为下面的点物匹配做好铺垫。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分类和感知3以内的数量,并且正确进行点物的匹配操作。

  本次活动的内容以及材料都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点,例如:超市、蛋糕、饺子等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因此孩子们在活动中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同时,我还选取了帮助营业员分类,帮小弟弟、小妹妹买东西等这一系列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也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特别是,当孩子们成功的帮助了小弟弟、小妹妹时的喜悦之情,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在孩子们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数学对于平时生活的重要。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数学活动。

小班教案:数学4

  活动目标:

  1、能够区分图形特征,尝试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2、体验帮助小熊的快乐。

  活动重点:

  区分图形特征、大小。

  活动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画有房子和小路的背景图、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多个,人手一份镂空纸制小路。

  3、PPT。

  活动过程:

  一、熊宝宝摔跤了

  (价值分析:情境导入,激发帮助小熊的情感)

  1、出示手偶小熊胖胖:(幼儿向小熊问好)

  2、播放PPT:小熊摔跤(音效)小熊怎么了?为什么会摔跤?

  重点提问:原来路上有洞洞,让小熊摔得好痛!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洞洞是什么形状的?那可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说出洞洞的形状、大小,并想到要修路)

  二、一起帮小熊修路

  (价值分析:复习巩固图形,根据图形的不同和大小配对)

  1、说说怎么修?用什么修?(引导幼儿想象)

  2、修路(出示背景图以及有洞洞的路面、与洞洞相应数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石头"若干。)

  (1)请个别幼儿来搬"石头",

  重点提问:你搬的是怎么样的石头?(引导幼儿说出形状和大小)

  (2)鼓励幼儿一起帮助同伴搬"石头" 修路(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进行配对。)

  重点提问:说一说你搬的石头是怎么样的,你的是什么形状的,是大石头还是小石头?

  ? 可能出现状况1:图形未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形状对不对)

  状况2:图形配上,大小没配上。(提醒幼儿看看大小对不对)

  小结:原来要把洞洞填满,把路修好,需要找和洞洞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石头"才行。

  (3)师生共同检查"修路"情况。

  重点提问:我们终于把路修好了,大家一起看看路修好了吗?(引导幼儿观察根据"石头的形状、大小进行检查)

  三、结束活动

  小熊说:"谢谢你们!帮老师把路修好!现在老师可以和老师的朋友一起去做游戏啦!"

  活动评析:

  1、精心选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动物是小班幼儿极为感兴趣和喜欢的,出于幼儿的兴趣以及小班幼儿对数活动中几何图形的认知需要,选择学习活动教材中,"动物花花衣"主题中的" 熊"这一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设计了此数学活动,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对这样的选材是非常感兴趣和投入的,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关注本年龄段幼儿兴趣点。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在图形配对上,其实,老师考虑融入大小、图形特征两个维度,因此在提供的图形数量上,老师进行了限制,只提供与洞洞数量相应的图形数量,以降低幼儿操作难度,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可适当将难度提升,提供比洞洞数量更多的图形数量,这样就对幼儿的操作造成了干扰,提高了挑战性。

  2、游戏激趣,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考虑到已经进入小班第二学期,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具图形特征、大小进行配对,就增添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也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由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背景,以及将主人公小熊会声会色的表演融于PPT的音效及视频的直观画面,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其次,修路的游戏操作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功感,以及自老师价值的实现。

  3、精美教具,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首先,老师用纸板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制片作为修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让幼儿在帮助小熊修路完成修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其次,将主人公小熊摔跤的可怜形象以及急切需要帮助的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在PPT的制作中,采用形象直观画面,以及生动的音效,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帮助小熊修路的情感。

小班教案:数学5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大小给四个物体进行排序。

  2、在活动过程中根据物体的大小特征匹配相应大小的物体。

  3、尝试用语言讲述操作过程。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给四只大小不同的小猫排序。

  教师出示图片小猫,提问:它们是谁?一共有几只?他们有什么不一样?谁会帮它们排队?先带领幼儿数数1、2、3、4只猫,然后大家确定开始的地方,幼儿上来排序,其他幼儿看排大的对不对,并集体讲述她是怎么排序的。

  (2)给小猫送鱼。

  教师出示三条鱼的.图片。问:这是什么?谁最爱吃鱼?那我们把这些鱼送给小猫好吗?看看这些鱼有什么不一样?想想应该怎么送?幼儿操作,师生共同检查,教师引导说出:最小的鱼送给最小的猫,大一点鱼送给大一点的猫,最大的鱼送给最大的猫。大家集体练习一次。

  2、操作活动。

  按大小对应排序。

  教师启发幼儿先将卡片中的动物按大小顺序排队,再引导幼儿将相关的物体按大小对应的排序在下方,进行排序活动。

  3、活动评价:

  (1)让幼儿相互安静地观察同伴的操作情况,给幼儿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再请个别幼儿说说:你是怎样给动物排队?匹配食物的?

  (2)教师表扬能大胆地讲述自己操作过程的孩子。

小班教案:数学6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形,说出它的名称,初步能分辨长方形与正方形。

  2、能在生活中找出各种长方形的物体。

  3、能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操作。

  活动准备:

  教具: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组成的大客车图片一张。

  学具:小盘子、分类盒若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标记各一张及各种图片若干。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油画棒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一、观察大客车:

  出示大客车图片,提问:

  许多小朋友要坐车出去玩,他们坐的是什么车引导幼儿认识大客车。

  请幼儿观察并讲述:大客车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发现:大客车的窗户是正方形的,轮子是圆珠笔圆的,灯是三角形的。

  重点观察在客车的身体是长方形的。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幼儿观察比较,知道长方形是长长的,正方形是方方的。

  鼓励幼儿再找找教室里哪些东西象长方形的.,进一步认识长方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送圆形宝宝回家:请幼儿观察分类盒上的图形标记,看看小盘子里有什么图形?按图形标记把图形片送回家。

  2、找出长方形: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P10页,看看说说:画面上有什么图形?请把长方形宝宝圈起来。

  3、长方形宝宝在哪儿?请幼儿观察汽车由哪些图形组成,请给长方形宝宝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三、活动评价:

  展示幼儿的操作请幼儿说说是给什么图形涂上了颜色?为什么要给它们涂上颜色?认识它们都是长方形。

  表扬大胆讲述的幼儿。

小班教案:数学7

  活动目标:

  1、感知4以内数量,能做4以内等量集合。

  2、体验4以内的等量关系,并学习用“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讲述。

  3、能自己检查操作结果,不漏钉纽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底卡9《钉纽扣1》、底卡10《钉纽扣2》分别插入多用插板;单色插钉10个。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按数量取物,取出等量纽扣。

  活动难点:

  能够仔细检查操作结果,并表述出来。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景导入:以“帮妈妈给娃娃的.新衣服钉纽扣”为情景,提出“先确定扣眼数量再一次取出等量纽扣,---钉完并表述”的规则。

  二、基本部分

  1、 出示底卡9、底卡10,请幼儿观察并提问“衣服上的洞洞”是什么,请幼儿回答(原来是扣眼,还没有钉好纽扣呢)

  2、演示规则:教师指着底卡9上左边的衣服提问幼儿看看这个裙子上一共几个扣眼呀?(3个),3个扣眼需要钉几个纽扣?(3个),(教师演示,请幼儿徒手操作),先伸出一只手,再用另一只手拿插钉,放到这只手上---1个、2个、3个。一共拿了几个?纽扣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可以钉纽扣了。钉完还要说一说 “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

  3、教师介绍活动名称,请大家一起说说先要干什么?(数数扣眼有几个),再干什么?(拿出这件衣服需要的几个插钉放在手心里),最后干什么?(一个一个钉到扣眼里),做完还要怎么样(说说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

  4、分组操作:教师按组请幼儿回到座位上开始操作。

  5、观察指导:教师巡视幼儿“钉纽扣”的操作,教师在幼儿操作前提示“钉纽扣”的时候,要先数一数衣服上有几个扣眼,然后再一次取出衣服上所需要的纽扣,看看你的手心纽扣准备好了吗,纽扣准备好了再去插,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巡视提醒幼儿,做完后还要说一说“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检查一下还有没有扣眼漏钉的。

  三、 结束部分

  教师评价幼儿活动,鼓励表扬,请幼儿整理材料,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能够将活动教学法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活动,通过活动,帮助教师理解其精髓所在,能够使教师得心应手的组织活动,保证每个幼儿在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获取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同时也能发现到孩子的另一面,特别是发现了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快乐。

小班教案:数学8

  活动目标:

  1.观察袜子、手套的特征(大小、颜色、图案),能将相同的袜子、手套进行配对。

  2.初步理解“一双”的含义.了解成双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3.愿意参加活动,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按实物标记将物体分类的经验,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2.物质准备:晾衣架、夹子各若干,袜子每人一双,手套人手一副,篓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我们的袜子。

  师:看看,你的'小脚上穿着什么呀?你的袜子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呢?两只一样吗?哪里一样?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自己的袜子.初步感知两只袜子的大小、颜色、图案相同,知道什么是“一双”。

  2.晾袜子。

  (1)展现晾袜子的场景,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妈妈洗了许多的袜子,还没来得及晾,你们愿意帮忙吗?

  (2)出示一只袜子,引导幼儿观察、配对。

  师:一双袜子要晾在一个衣架上,那这只袜子应该晾在哪里呢?谁愿意试一试?

  个别幼儿示范将相同的袜子晾在一起,师幼共同检验。

  师:为什么把它们晾在这里?

  引导幼儿说出两只袜子的相同特征。

  (3)幼儿操作,将相同的袜子配对。

  师:还有些袜子没有来得及晾在衣架上,请你们每人拿一只袜子,找到它的好朋友.把它们夹在一起。你们愿意帮忙吗?

  (4)幼儿集体游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寻找的过程。

  师:袜子都晾好了吗?袜子一双一双晾在一起了吗?

  集体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收手套。

  (1)介绍游戏玩法。

  师:今天妈妈很高兴,大家都很爱劳动。瞧,妈妈洗的手套也晒干了,我们一起把它们收下来吧。什么样的手套放在一起呢?把同样的一副手套用夹子夹起来放在篓子里哦!

  (2)幼儿操作,迁移匹配袜子的经验,将相同的手套放在一起。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双”(一副1)。

  (3)相互检查配对结果。

  师:都放好了吗?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都放对。

  4.结束活动。

  师:谢谢你们帮妈妈晾了袜子,还收了手套,我们穿鞋子回家吧。我们脚上两只鞋子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幼儿找两只一样的鞋子穿起来。

小班教案:数学9

  活动准备:

  电视机、录放机、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实物图形饼干;拱形门、货架、货筐;大嘴动物头;围裙。

  活动过程:

  一、做个饼干屋小员工。谈话引入情景,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开心分饼干。

  1、按形状分类。

  (1)观看采购员到饼干批发市场上货的录像。

  (2)明确第一项工作任务---请小员工将饼干按形状进行分类。感受分类的乐趣。

  (3)师生共同检查按形状分类的结果,体验初获成功的喜悦。

  2、按颜色及形状分类。

  (1)接到订购电话,明确第二项工作任务。

  (2)看实物投影,再次明确顾客的要求,开始分类工作。 大班—红色包装的圆形饼干 中班—黄色包装的正方形饼干 小班—绿色包装的`长方形饼干 托班—蓝色包装的三角形饼干

  (3)师生共同检查按饼干的形状及颜色进行分类的结果。

  3、游戏《我喂动物吃饼干》。请小员工根据动物嘴巴的不同形状喂相应的 饼干。

  三、神秘礼物。

小班教案:数学10

  活动目标:

  1、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迁移整理已有经验的能力,逐步促进幼儿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初步理解组成的意义。

  活动难点:概括5以内各数组成情况,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

  活动准备:

  教具(大房子图一间2层、数卡“1”3张,“2”2张、“3”一张,表示分合意思的符号四个)

  学具(操作分合学具出现不同结果的记录纸、房子图10张,人手2套1-5的数字卡、宝贴)

  活动过程:

  重点讨论 --> 幼儿迁移运用 --> 集体交流 --> 结束活动

  1、 重点讨论

  A、 目标: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 ”,理解组成的意义。

  B、指导:

  a、出示房子图,引导幼儿将相应数字布置上去,如屋顶上是2,下面2个房间里分别是1和1;

  b、将房子拿掉,请幼儿讲讲2、1、1是什么关系,该怎么念,引出“ ”:分开、合起来的意思。

  c、同法学习“3”的组成。重点是体会3有2种分法。

  2、 幼儿迁移运用

  目标:在前一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迁移整理5以内各数的组成的经验,并用数字表示。

  指导:a、教师介绍玩法

  b、幼儿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房子图里有数字表示

  3、 集体交流:

  目标:整理有关5以内各数的组成经验

  指导:(1)幼儿介绍,教师有序排放5以内各数的'组成卡片。

  重点指导幼儿体会把一个数分成2份,这2份合起来还是原来的数。

  (2)在结果出来后,引导幼儿观察,列出每一个数字分的方法记录情况,

  问:记录每个数字分的方法从2-5有些什么变化?

  (体验:记录越来越多 --> 分的方法越来越多)

  4、 结束活动

  (1)小结有关数的组成的一些经验,激发幼儿下次活动的兴趣;

  (2)肯定活动中有进步的幼儿。

  课后反思:

  本课的新知教学部分分为三部分:教学5的组成,教学4、3、2、1的组成,巩固练习。其中以教学5的组成为重点环节,主要以启发引导教学为主,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重点,而2、3、4的教学在学习5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这一点也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而教学5的组成,也是按照学生操作---提出困惑---再次操作 ---介绍分析式、读法---找规律等逐步展开的,体现了建构知识的一般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展开的,渗透数学知识结构间的有序严谨的思想。

小班教案:数学1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并能大胆地用语言讲述:××轻,××重。

  3、学习整理操作材料,保持桌面的整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时感觉过轻重。

  2、物质准备:

  教具:玩具卡车两辆,玩具天平一个。实物:大橡皮泥、小橡皮泥各一块、棉花、积木、玻璃球。

  学具:幼儿用人手一册,人手一支笔;每组一个天平,一筐实物(纸球、积木、铁片、雪花片棉花、积木、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看看掂掂,感知货物轻重。

  出示两辆相同的大卡车,上面分别放有大橡皮泥和小橡皮泥,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卡车上运送一种货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个重?哪个轻?

  请个别幼儿上来掂掂,再说说:哪个货物重?哪个货物轻?

  在汽车上换上一团棉花和一个玻璃球,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玻璃球的轻重。

  二、观察天平器的变化,认识物体的轻重。

  出示天平器,告诉幼儿天平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然后,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积木和玻璃球,让幼儿观察天平的变化,并说说:天平吕有什么变化?天平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平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谁重谁轻,再在天平器上演示验证,从而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出示大橡皮泥和积木,让幼儿猜猜谁重谁轻,再请幼儿教育上来将橡皮泥和积木放在天平器的两边,带领幼儿进一步感知认识物体的轻重。

  三、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分辨轻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圈出重的物体。

  分辨轻重:请幼儿每次拿两上筐中的实物玩一玩,掂掂或在天平器上称一称,感知两物体的重量,说一说:××轻,××重。

  四、活动评价:

  展示《幼儿用书》P9,请个别幼儿大胆地说出谁轻谁重。

  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小班教案:数学12

  设计意图:

  每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对高人走和矮人走这一游戏都玩的很开心,为了增进孩子对高矮的认识,因此我选择教学活动《熊大分房》。让孩子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和理解物体的"高"、"矮",并伴随着情节的推进,鼓励幼儿尝试根据经验进行对应匹配。

  整个活动,我借助图片,为孩子创设了生动了的活动环境,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利用师幼互动的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思考,理解"高、矮",懂得对应匹配。设置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高矮差异进行排序。

  2.尝试根据高矮将动物和房子进行匹配。

  3.体验帮助熊大分房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对高矮有一定的了解。

  物质材料准备:动物示范图、人手一份高矮不同的房子图片4张、人手一份高矮不同的动物图片4张、人手一份红旗标志图。

  活动过程:

  一、拍小手,感知物体的高矮

  我们来玩一个拍手游戏,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朋友长高了;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朋友变矮了。

  二、创情境,学习按高矮排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森林里的`熊大给小动物们盖了什么呀!这些房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这些房子有什么颜色呀!这些房子高矮是怎样的?

  小结:房子的颜色不同有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房子的高矮不同红房子最高、绿房子高、黄房子矮、蓝房子最矮。

  2.幼儿操作,尝试排序

  熊大想请小朋友们将这些房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一排。

  3.幼儿讲述,集体验证

  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来排的。

  小结:将高矮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有两种排法:一种是从高到矮,另一种是从矮到高。

  三、看图片,尝试按高矮匹配

  让我们看看,熊大准备把这些房子送给哪些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想住进这些房子里该怎么办呢?

  1.幼儿操作,尝试匹配

  请小朋友将四个小动物叠在一起比一比谁高谁矮,再进行分配。

  2.幼儿讲述,集体验证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小结:最高的熊住最高的房子,高的猴子住高的房子,矮的松鼠住矮的房子,最矮的鼹鼠住最矮的房子。

  四、到户外,寻找高矮物体

  小朋友让我们去外面找一找有哪些高矮不同的物体。

小班教案:数学13

  1、设计意图:

  方形是低年龄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而且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经常会碰到方形的物品。幼儿在吃点心、玩玩具的时候老师都会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形状的名称。幼儿在多次认识中已经知道了方形,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来区别大小方形。

  2、重点难点:

  认识大方形和小方形,区分大小。

  过程实录活动目标:

  1、巩固对方形的认识,能区分大方形和小方形。

  2、学说句子:大方形回到大篮子或小方形回到小篮子(大方形回家了、小方形回家了)。

  活动准备:

  1、大、小篮子。

  2、大方形和小方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实物直接引出主题。

  1、教师出示一些纸片片让幼儿观察。

  提问:老师这里有许多的片片,看看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大小纸片片供幼儿观察。

  提问:看看这两个方形有什么不一样?(老师出示大方形、小方形让幼儿认读)

  评析:直接出示实物,将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过来了,通过让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又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二、教师做游戏,让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游戏的规则。

  教师:大方形和小方形要来做个游戏了,你们看他们是怎样玩游戏的。

  教师将两个方形藏于身后,说一句“变变变,什么出来了?”然后伸出一只手让幼儿说是什么形状出来了。游戏数次。

  评析:游戏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这里采用变变变的游戏形式,让幼儿观看游戏的玩法,进一步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并激发了幼儿想自己操作的欲望。以游戏的形式进入主题,看似平常,却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幼儿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成功。

  1、教师给每个幼儿分发一个方形,在发的过程中教师说“给你一个大方形或给你一个小方形。

  2、第二次发方形,老师边给边提问:这是什么形状的?

  3、游戏“方形变变变”。

  幼儿学老师的样子将两个方形藏于身后,当老师说变变变,小方形出来了,幼儿就把小方形举起来。当老师说变变变,大方形出来了,幼儿就将大方形举起来。游戏数遍后可以让幼儿将两个方形交换位置再玩几次。

  评析:幼儿在此环节中有了自己操作的机会,当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时,他们的学习兴趣点达到了高潮。个个幼儿都变得专心致志,

  四、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换游戏。

  鼓励幼儿拿着两个图形找一个老师与她一起做变变变的游戏。

  评析:通过与其他老师的游戏,一方面让幼儿对大小方形的区别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另方面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五、送方形回家。

  1、教师:方形娃娃玩累了它想回家了我们送它们回家吧。

  2、出示两个方篮提问:这是一个什么篮子?

  3、要求边送边说一句话

  4、幼儿一个一个轮流上来送方形回家。

  评析:送方形回家这个环节既是一个活动的尾声部分,又是一个让幼儿巩固知识的复习过程。幼儿通过这个环节,既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又学说了一句完整的话语。

  活动后反思

  老师针对低年龄的幼儿的特点,以神秘的变魔术方法吸引幼儿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并进行比较,幼儿果然变得专心了,进行对比之后,我给他们每人了一个大方形和一个小方形,采用变变变的方式,让幼儿将两个图形进行对比。本次活动的选材十分适合小小班幼儿的认知年龄特点,抓住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用多种形式达到了一个目标,同时又通过一个个游戏逐层推进、逐步提高要求。及格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处于集中状态。教师还注重了低年龄幼儿的语言、社会能力的发展。若在最后环节添上一些让幼儿的情绪得到高涨的游戏活动会更贴切托班幼儿的心理。

小班教案:数学14

  目标:

  1、学习简单的按颜色、形状、大小、种类等不同规律进行排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初步的分析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准备:

  1、图谱

  A:大小不同的紫色三角形

  B: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圆

  C:颜色不同的半圆和正方形

  D:颜色不同的苹果和茄子

  2、图形若干

  3、幼儿用书《下面应该排什么》

  4、水彩笔

  过程:

  一、 直接引题

  1、(出示图谱A)上面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三角形,大小不同)

  2、请你仔细看看上面的三角形,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3、请你告诉我下面应该排什么?(幼儿说,师演示)

  二、 进一步学习排序

  1、(出示图谱B)请你看看这组图谱,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3、请个别幼儿来排。他排的对吗?为什么

  4、小结:我们帮三角形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大一个小排队或帮圆一个绿一个红,一个绿一个红排队的方法叫排序。

  5、(出示图谱C):请你们告诉我,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6、请个别幼儿上来排。他排的对吗?为什么?

  7、(出示图谱D):请你看看这张图谱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8、根据顺序,请幼儿一个一个上来排,如中途排错了,纠正好再排。

  9、刚才我们按一个苹果一个茄子,一个苹果一个茄子的排队的方法叫什么?

  三、 幼儿作业

  1、 给你们准备了作业纸,请你们按照排序的方法给它们排队。

  2、 幼儿作业,师指导。

  3、 教师批改作业并讲评。

  四、 排队游戏

  1、 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出去玩,不过有一要求,只有做到了,才可以出去玩。

  2、 请你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方法排队。

  3、 带幼儿出去做游戏。

小班教案:数学15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能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能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的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师敲击小鼓。

  幼儿:小鼓声。

  师:快看看,真的`是小鼓。知悉观察,小鼓长什么样子?

  幼儿:圆形。

  师: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师:请小朋友沿着小鼓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圆圆的,滑滑的。

  幼:圆圆的,幼:边缘是光滑的,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像小鼓这样圆圆的滑滑的,没有棱角的就是圆形。(引出圆形这一话题。)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幼:它像太阳,幼:它像……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二、让我们一起在活动室中寻找,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幼儿在室中寻找。)

  三、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观察幻灯片上的圆形实物,感知圆形的特征。

  五、进一步感知圆形的特征

  1、出示贴着几何图形的黑板,仔细看一看,哪些图形是圆形?挑选出来,让它们站成一排。

  2、幼儿动手挑选。

  六、实践操作,添画。

  1、小朋友你知道圆形能做成什么吗?老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看看。

  一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大太阳,两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可爱的小鸡,三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好吃的糖葫芦,四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可爱的毛毛虫。

  2、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3、观看幻灯片中的圆形变成的图形,激发幼儿的想象。

  七、延伸:小朋友们,你们的家中一定有很多圆形的东西,回到家仔细去寻找。然后再用圆形去变个魔术好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能够从众多物体中区分出圆形,能够通过观察,寻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小班教案:数学】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的教案02-07

数学活动种花小班教案01-12

小班数学教案06-12

看朋友数学小班教案01-21

数学活动设计教案小班01-22

小班数学教案06-10

小班数学苹果教案04-02

小班数学乘船教案03-21

小班数学糖果教案11-04

数学《变魔术》小班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