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苏教国标版教案

苏教国标版教案

时间:2022-01-14 12:41: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国标版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国标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国标版教案

苏教国标版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用字词句,积累丰富的词汇,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积累词汇。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的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自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开火车检查读词,并说说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自然风光)

  4、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请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

  (1)在想像情境感知词义时,可以根据词语中的个别熟字的意思来推想整个词语所描绘的情景,也可以结合下一题中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词语所表现的优美意境。

  (2)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作适当解释。

  5、情景交融,朗读词语。

  二、教学第二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分别出示六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3、将词语与之匹配的画面连线。

  4、情景交融,朗读词语。

  5、看到这些画面,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倾盆大雨大雨如注瓢泼大雨夕阳西沉连绵不绝山清水秀

  6、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

  三、教学第三部分

  1、审题,读题。

  2、指导观察,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1)要求仔细而有顺序?

  (2)图中描绘了夏季的小河边,环境非常优美。一位小朋友钓到了一条小鱼,他高兴地笑了。

  3、小组活动收集有关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词语。

  4、描述图中景物,比一比哪组的词汇丰富,运用恰当。

  四、小结解词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练习1的第一部分“学用字词句”。回忆一下,同学们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的?

  1、根据词语中个别认识的字的意思来推想整个词语所描绘的情景。

  2、结合书中的画面,描摹词语所表现的优美意境。

  其实,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同学们今后要多中积累,大胆运用。

  作业设计:

  1、收集描写自然风光的四字词语,写在好词佳句本上。

  2、把练习中用“钓鱼图”的一段文字描述出来,并努力用上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积累成语和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2、理解成语和古诗。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1、审题,读题。

  2、观察三个字的间架结构及书写要求。

  (1)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

  (2)左部收,右部放,彼此照应,收放自如。

  (3)结合具体字具体分析。

  3、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在田字格里正确描红、仿影和临写。

  4、练习、反馈。

  二、教学第三题

  1、读题,审题。

  2、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理解成语,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教师做适当的点拨、提示及讲解。

  4、观察插图,联系旧知,揣摩含义,帮助记忆。

  5、自由读,集体读,熟读成诵。

  三、教学第四题

  1、读是,解题,简介作者。

  2、这首诗主要写晚秋之夜,诗人的所见所感。

  3、诗意:晚秋的风打着梧桐的叶子沙沙作响,使人感到天气就要凉了,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深夜难眠,只见篱笆边有一盏灯亮着,便知道孩子们正在捕捉蟋蟀玩呢。

  4、指导感情吟诵,注意重音和停顿。

  5、熟读成诵。

  四、教学第五题

  1、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上众多的文字中,惟有汉字的书写成为一门艺术。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要学写毛笔字。

  2、看图,观察,认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3、学习基本笔画——横。

  4、先书空,体会运笔方法,再练习。

  作业设计:

  1、组词。

  愉()秧()绵()浇()

  偷()英()棉()绕()

  2、背熟成语、古诗。

  3、练习写毛笔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通顺的语言将读书的乐趣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和图案装饰一个主题黑板报报头。

  教学过程

  一、读题,揭示审题。

  1、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什么?(读书交流)

  2、交流什么内容?

  3、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语句)

  4、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也可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感受等。

  二、揭示目的。

  1、质疑:读书交流的目的是什么?

  2、介绍书实际上就是在和他人交流,心中要想着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别人,这样才能达到吸引别人也来读你介绍的这本书,这是最终目的。

  三、指导练说。

  1、小组展示自己带来的书,再全面展示。

  2、请一位学生介绍,同学评议,教师小结。

  3、小组交流,巡视检查。

  4、全班交流,尽量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能大胆表达,相机指导。

  四、通过小组及全班的交流,进行读书交流。

  五、教师总结。

  与他人分享读书的乐趣,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今天的“小小读书交流会”是我们同学攀登书籍高峰的开端。多读书,多读好书,多与家人、同学、教师等人交流,你将成为一名知识丰富、充满智慧的人。

苏教国标版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完成练习一的1—6题

  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乘数末尾的0先不看,把0前面的数相成,有几个0不看就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第2题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做,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3题

  小黑板出示题目

  每个同学选一题估计一下结果大约等于多少?

  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问: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一般怎样估计结果?

  小结: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数。

  第4、5、6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作业

  笔算下面各题

  35×25367×46554×176

  46×34287×46528×434

  解决问题(补充2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48×112=5376(元)

  48×100=4800,费用比4800元多一些

  50×110=5500,估计费用在5500元左右

苏教国标版教案3

  师:可是现在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因为老舍先生认识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鸡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大声读句子

  师:自由读课文第5—8节,读读、圈圈、划划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生:学生自由读圈划词句理解(师巡视)

  组织交流

  生:“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从“挺着脖儿、歪着头儿、挺着身儿”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中可以看出这只母鸡自从有了一曲鸡雏后非常小心,对自己的孩子很负责。

  生:(对前面一个同学发言进行补充)“警戒”的意思是:警惕、戒备。自从有了一群鸡雏后这只母鸡“警惕、谨慎、警戒”是一位负责、慈爱的好妈妈。

  生:“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我觉得这只母鸡非常“勇敢”,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而且把它们“赶出老远。”(读句过程中强调“赶出老远。”)

  生:老师我有补充,课文前面提到“它永远不反抗公鸡”,但自从有了一群鸡雏后“连大公也怕它三分”可以看出它非常的勇敢。(读句中凸现“连、也”这两个字)

  生:这位鸡母亲“负责、慈爱、辛苦”,“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是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自从有了鸡雏后,它连晚上休息时也变得非常警惕,一有动静它便放声啼叫。

  生:而且它的叫声“顶尖锐、顶凄惨”(夸张强调“顶”的读法)

  师:“顶”是什么意思?(适时发问)

  生:顶——特别,到了极点。

  师:请你再来读读这句句子,把这种“顶尖锐、顶凄惨”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句子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这里把鸡雏和母鸡进行对比,每一个鸡雏都吃得胖胖的,而母鸡自己却瘦了不少,说明鸡妈妈很慈爱自己舍不得吃都省下来给自己的孩子吃。

  ……

  师:(出示图片:鸡妈妈和一群雏鸡)鸡母亲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它伟大因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读第9自然段

  分析:

  课文的第5—8节通过对母鸡保护鸡雏的动作和神态的细致描写,生动展示了一位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围绕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爱的伟大。作为教师从旁协助在关键处或指导朗读,或引发思考,或提示点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苏教国标版教案4

  补充拓展资料(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帮助学生理解老舍为什么对母鸡会有前后如此大的变化并体会“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师:现在让我们在来听听母鸡的叫声,你又听懂了些什么?

  出示句子进行说话训练

  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

  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 。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 。

  (学生选择其中一句进行操练)

  组织交流

  生: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孩子们有危险,快到妈妈这里来,妈妈保护你们。”

  生: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宝贝儿快过来,妈妈发现这里有好吃的,快来吃呀!”

  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母鸡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好像在说:“人们啊快醒醒了,有黄鼠狼来了,快来救救我的孩子啊!”

  ……

  师:我们目睹了母鸡的坚强、无畏、无私和不辞辛苦。在这其间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母性的光辉和力量令我们不禁对母鸡肃然起敬。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齐读课文的最后2小节(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受了母鸡平凡后的伟大读出了感情)

  分析:“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深情地讴歌到“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母亲”通过文本细读我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习过程中,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总评:

  《有效教学艺术》一书中说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本,首先要让课本变成学生的读本。要会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从会读课本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读课本,读出兴趣来,读出学习问题来,读出学习成果来。

  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认为,读书要“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唯其义。”意思是说,翻阅读本,朗读其词,要用心思考和体会书中所讲的含义。读书要读出含义,领会含义,读出含义来,这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点。

苏教国标版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书本例题图片。谈话: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吗?(观测气温)我们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将他们在5月21日这一天观测到的气温情况记录成表。屏示统计表:深圳市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略)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对学生意见的预设:早上7。点到晚上7点,每2小时观测一次,共7次;各个时间的气温情况;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深圳地区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谈话.刚才我僻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温度变化情况、最高最低气温、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各时间段内温度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1)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或下降幅度。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气温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2.联系生活举例。.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教师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那我们是否需要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呢?

  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5)填写制表日期。

  三、制作统计图

  谈话:事先我们一起收集了这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表,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利用事先制成的统计表介绍数据)如果将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尝试练习。、教师指名展示制成的统计图,同学互相并改正,重点关注所描的点的.位置与纵轴上的标尺是否对应。,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的预设:每年度的数据;变化情况;哪两年间上升得最快等等。谈话:你能预测今后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吗?(可能逐渐稳定,也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上升的空间不是非常大)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本班同学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1.统计心跳情况。谈话: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这里有一幅折线统计图,反映了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的心跳统计情况,我们一看。出示下图,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相互问答)你能预测再往后几分钟小红的心跳情况吗?(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每分80~90次左右)

  2.统计身高。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3.分析判断。我市人民商场服装部就去年衬衫和毛衣的销售情况作了一些统计,你能从中知道这两张图各表示什么服装的销售情况吗谈话: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有什么不同?你会作出怎样的判断?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上图为衬衫销售情况,下图为毛衣销售情况)教师:有了形象直观的折线统计图,更便于我们对一些情况的分析和了解。

  4.教学“你知道吗”。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的内容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这幅统计图是什么统计图?(既是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又有折线统计图的成分)它有什么优点?(简明、生动、形象,给人的印象深刻)

  五、课堂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苏教国标版教案6

  学习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习作一。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教案《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习作一》。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40分钟内完成500字左右的文章

苏教国标版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8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石榴的,能依照课文第三自然段,按一定的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及其特点。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一种果实,并按一定顺序写它的成熟过程及特点。

  四、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石榴、小卡片,观察一种果实。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演示实物“石榴”,问:这是什么?

  交流板书课题:石榴(简单识记“榴”字)

  2、谈话,观察石榴,什么样儿的?什么颜色的?

  你对石榴还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

  1、拼拼读读记记课后生字,读准一、二类字音。

  2、初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检测读生字词的情况。

  逐一卡示,开火车认读,相机正音。

  读准词:甚至、喜讯、甜津津、郁郁葱葱、小喇叭、玛瑙

  4、再读课文、思考。

  石榴是怎样成熟的?

  课文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5、指名接读课文,并交流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交流相机卡示:

  ①“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②春天和夏天,石榴树抽出新枝,长出绿叶,开出火红的花。

  ③秋天,石榴果成熟了。

  ④“我”非常喜爱石榴果。

  再交流:石榴是怎样成熟的呢?

  交流相机板书: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到了成熟的过程?(2、3自然段)

  我们先来学第一自然段,了解一下我的家乡在哪里?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上述问题。

  2、交流:

  相机学词:枣(zao)庄

  A:读准字音。

  B:分析字形。(也是红“枣”的“枣”,枣有核,所以下面有两点。)

  3、枣庄是个怎样的地方?

  交流相机学词:驰(chi)名中外

  A:读准字音。

  B:“驰名”有著名、有名、闻名的意思。意思是“中外闻名”。

  4、指导读。强调枣庄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5、过渡:石榴树是怎样抽枝、长叶、开花的呢?作者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让我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圈划出体现作者叙述顺序的词语。

  2、指名读,并交流圈划情况。

  ①学习生词:抽(chou)出

  ②小结:作者叙述的顺序是这样的,石榴树先是抽枝、接着长叶、然后开花。完成板书:抽枝→长叶→开花

  石榴树从抽枝到开花都在什么季节完成?

  交流。相机板书:春、夏

  ③指导读1、2两句话,体会作者的叙述顺序。

  3、石榴的枝条、叶子、花儿都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交流。相机圈划有关词语:新的、嫩绿、郁郁葱葱、火红的

  学词:郁(yu)郁葱葱

  A:读谁字音。

  B:理解意思:长得非常茂盛。

  C:填空:郁郁葱葱的()

  再次体会读1、2句话,强调枝、叶、花的情状和色彩。

  4、师圈划“越……越……”、“不久”、“挂满”。这些词说明了什么?(花多)。指导体会读读。

  5、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在写什么?(石榴花)石榴花长得啥样?文中用了什么方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词:小喇(la)叭(ba)

  师谈话:石榴花那么小,作者却能形象又细致地写出它像小喇叭,说明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指导体会读读最后一句话。

  6、过渡:石榴果是怎样成长成熟的呢,下节课再学。

  7、齐读第二自然段。

  8、完成填空,练习说话。

  作者是按照这样的叙述顺序来写石榴的成熟过程的,春天和夏天,石榴树先________,接着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1、齐读生字词小卡片。

  2、指导书写本课时所学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交流。

  春天,石榴树有什么变化?夏天呢?

  2、齐读1、2自然段。

  3、过渡:秋天,石榴果是怎样长大成熟的呢?继续学第三节。

  二、细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

  出示卡片:热闹。

  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说明热闹?

  3、展示课件,细致观察,石榴是怎样长大、成熟的?主要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外皮)

  ①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用了哪些词说明外皮的变化?

  ②展示文字灯片,交流。相机圈划“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指导读,体会石榴在逐渐长大、成熟,外皮发生变化的状态。

  ③师:如果把这些表色彩的词颠倒次序,行不行?再次体会到石榴是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

  ④圈划“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讨论:应怎样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用较慢的语速读,特别读好“一天天”三个字。)

  4、齐读1――3句。

  5、过渡: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呢?

  ①展示课件:观察、交流。(有的裂开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

  ②裂开了嘴,笑破了肚皮哪个程度更深呢?书中用了哪个词说明?学词:甚至(shen zhi)

  ③书中是怎么说的?交流:展示文字灯片,指导读。(你觉得这些石榴可爱吗?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④师:不光是这两只石榴,熟透了的石榴都急切地想处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呢?让我们看最后一句话。

  ⑤映示文字灯片,轻声读。找找哪些词说明了石榴急切地心情。交流。(急切地扒开、向外张望、报告……)

  ⑥师:这些石榴可爱吗?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6、总结谈话,果实的成熟都是有一定过程的,在成熟过程中,或者外皮发生变化,或者壳发生变化,这都是有一定顺序的。本文的作者之所以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观察仔细的缘故。我们小朋友平时也要做到细致观察,有顺序地写下来。

  7、齐读第三自然段。

  8、过渡:石榴子儿又是怎样的?味道怎样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半只割开外皮的石榴,观察:石榴子儿是什么样的?

  再出示玛瑙,比较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请先尝一尝,谈谈味道?

  2、书中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指名读。

  3、学习生词:玛(ma)瑙(nao) 紧偎(wei) 嚼(jiao) 甜津津(jin)

  4、读词:红白相间、晶莹透亮、清爽无比

  由这些词体会作者对石榴有一种怎样的感情?(无比喜爱)

  5、再次指导读,读出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

  1、总结。

  2、齐读全文。

  五、巩固练习

  1、读读本课时所学生字词。

  2、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指导书写。

  甚:上紧下松。

  露:上窄下宽。

  扒、嚼、津:左窄右宽。

  4、生描红,仿影,练写。

  板书: 石榴

  春天 叶

  夏天 花

  秋天 果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交流。

  春天,石榴树怎样;夏天,秋天呢?

  石榴子是什么样的?味道怎样?

  2、齐声感情读全文。

  二、指导仿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一种果实的特点。

  1、仿写内容:葡萄的成熟过程。

  2、展示课件:葡萄。联系实际,想想,葡萄在什么季节成熟?(夏季)

  A:观察葡萄,练说:到了夏季,葡萄……

  B:展示葡萄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外皮的变化。

  青绿色→青中带紫→越来越紫→全是紫红了

  练说:葡萄的外皮先是……,接着变成………,逐渐变得……,最后变成……。犹如熟透了的石榴,犹如……。

  C:如果摘下粒来尝尝,是什么味道?(甜滋滋的)

  3、练说成一段话。

  A:自由说,同桌互说。

  B:指名说,评议,相机指点。

  C:再次自由说,指名说。

  4、把它写下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词语、句子抄写。

  2、板书设计

苏教国标版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会化简这样的式子。

  2.让学生在用形如“ax±bx”的式子表达一些数量关系并化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些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及简洁性。

  教学重难点

  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的方法,用形如“ax±bx”的式子表达一些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说明题意:小华用小棒摆了口个三角形,小芳用小棒摆了口个正方形。

  谈话:根据题意,你会用小棒摆一摆吗?有的同学可能觉得不知道到底各摆几个,可以各摆四五个再用省略号表示,最好再用括线注明n个。学生用小棒先摆a个三角形,再用小棒摆口个正方形。提问:摆a个三角形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摆a个正方形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学生说出是3a和4a。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他们一共用多少根小棒?小芳比小华多用多少根小棒或小华比小芳少用多少根小棒?谈话:你能解答他们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吗?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学生讨论得出:一共用了(3a+4a)根小棒或是7a根小棒。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共用7a根小棒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是用了7根小棒,那么摆a个三角形和正方形就一共用了7a根小棒。谈话:3a+4a与7a都表示摆口个三角形和口个正方形共用的小棒根数,两者相比,哪种表示法更简单些?(指名回答)把复杂的.式子变成简单的式子在数学上叫化简,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把3a+4a化简吗?学生说出化简过程,教师板书:

  3a+4a

  =(3+4)a

  =7a

  提问:3a+4a=(3+4)a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发现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或想到依据乘法运算的意义。谈话:以后你们在计算时,可以把中间一步省略(在上式的第二行加虚线框),直接写成:3a+4a=7a。我们以往学过的整数的运算律也适用于含有字母的式子,因为字母表示的就是数。

  2.教学“试一试”。出示问题:小芳比小华多用了多少根小棒?谈话:你会算吗?试着做做看。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好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说一说算法和想法。如果学生只列出算式4a一3a,应让学生化简。

  二、理解新知。初步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图,指名说图意。学生看图知道苹果有5箱,每箱重z千克,梨有3箱,每箱重x千克。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空,做好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做题情况及想法。提问:你是怎样填的?又是怎样想的?学生说做法:苹果有5x千克,梨有3x千克,苹果和梨共有8x千克,苹果比梨多2x千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算法,学生发现苹果和梨的总千克数是5x+3x等于8x,也就是8箱的重量;苹果比梨多的千克数是5x一3x,等于2箱的重量,即2x千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各题。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结果和想法。提问:谁能说说你的算法和想法?通过这些题目的计算,你发现只把什么相加或相减?什么没有变?学生说计算结果和想法,集体反馈。:做这样的题目,只要把字母前边的数相加、减,字母不变。

  三、联系实际。扩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谈话: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试试看。学生独立做题。提问:从明明家到冬冬家一共有多少米?学生列式:65a+75a:(65+75)口一140a提问:你能说出等式的三段,也就是三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吗?指名在班内说算理,加深对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做好后同桌互说各自的做法和想法。提问: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想的?学生交流做法和想法。

  3.做“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题目,指名说明题意和图意。提问: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面积一共有多大?学生独立思考,并做一做。做好,说做法和想法。想法1:科学实验室面积是12a平方米,实验准备室的面积是4n平方米,一共的面积是2a+4a=16(z平方米。想法2:发现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拼成了一个大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2十4)米,面积就是(12+4)n—16n平方米。提问:当以一8时,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

  4.教学“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读一读。提问:你知道韦达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为数学界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学生说说自己的读后感想。

  四、全课

  提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苏教国标版教案9

  设计理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读”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被我们很多老师所认可,将它放置在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语文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不仅是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一种语文素养和技能,同时也是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发现去感悟得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学校也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通过长期课堂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读”模式,即“读通→读懂→读好”。

  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说是语文阅读的起步阶段,低年级时他们主要学习和积累大量的汉字词语,在此基础上,三年级开始就凭借这孤立的汉字,词语进入到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段、篇的学习。这中间的一个跨越,“朗读”将成为一座最好的桥梁。“三读式”的引进正符合他们的这种需要。然而一开始我们往往只把这“三读式”作为老师课堂中的一个操作流程或者说是课堂组织的方向。至于学生他永远都只是跟着老师在走,而我却觉得这样对待“三读式”是片面的,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训练发展学生读书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自能读书的习惯。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方法的,而“三读”从另一角度讲也正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这样好的读书方法如果能为学生所用,那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之一不就也达成了吗?因此面对《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教者正是从这一点考虑出发打破常规,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凭借教材引领学生掌握“三读”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读书高手,他要为大家读一个故事,名字叫“卧薪尝胆”。(想!老师播放课文录音)

  2、同学们,你觉得他读的好听吗?为什么会觉得好听呢?(指学生说,教师借机板书)

  3、那你们想不想和他读得一样好听呢?(想)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好吗?(出示目标: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二、读通sect;1

  1、同学们,俗话说得好: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要读好书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得一点一点的来。让我们先来读好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步读通sect;1)

  你觉得怎样才是读同呢?不忙着回答,老师先请两个同学来读一遍,大家听一听,当当小评委。(指名两生读)

  2、小评委,说说你听了之后的想法。(指名生评,师借机概括:正确:不添不偏流利:不破不拖

  3、原来做到这些才叫读通啊。你们现在也来试着读通sect;1,同桌两生互做评委

  4、你觉得同桌读的已经达到读通要求的,请他站起来(生站起)

  你们有什么小经验告诉坐着的同学,怎样才能读通呢?(生说:仔细看清……)

  5、还没读通的同学,吸取一下他们的经验,认真仔细的再来试一次。

  三、读懂sect;1

  1、读了这么多遍,读通了sect;1,那么sect;1到底在讲些什么,你读懂了吗?(出示:第二步读懂)这就是我们读好书的第二步:读懂。

  2、再请大家不发出声音,在心里默读一下sect;1,看看从sect;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或者还有那些不明白的?(生默读后说,理解:征服)

  3、现在谁能不看书把你sect;1读懂的内容连起来给大家说说。

  4、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读懂sect;1的?(生:读懂词句)

  四、读好sect;1

  1、sect;1我们都读懂了,知道了吴国和越过都想征服对方,把对方打倒。如果你是吴国的大王,你会怎么想?(指名学生说)如果你是越国的大王呢?

  2、有了这样一种想法,那这时谁能来读读这句话,看你怎么读。(指读)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

  3、他通过我们刚才的想象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所以读的这么好!你也能读好吗?(指名连起来读好sect;1)

  4、太好了,老师觉得跟录音机里读得一样好,在给你来点音乐,肯定会更好。

  5、配乐齐读。

  五、小结

  1、同学们,到现在我们把sect;1读好了,想一想看到现在对于要读好这一段话,你有了哪些收获呢?(指定说)

  六、读通,读懂,读好sect;2

  1、按照这样的步骤,用上这些方法我们再来读好sect;2,好吗?第一步读通,我们同学自己来试一试。(学生读通)

  2、读通了吗?请同学来读读。

  3、评一评,是否读通。齐读。

  4、从sect;2中你读懂了些什么或者还有那些疑问?指名说。

  5、连起来说说sect;2

  6、会嵇一战,越国打了败仗,如果你是越王勾践,此时你是什么心情?(生说)

  7、是啊,勾践十分难过,却又一点办法也没有,万般无奈,只好……当奴仆。同学们看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8、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

  9、吴国的谋臣们知道了,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他们有的说有的说。

  10、同学们作为吴国谋臣中的一员,你此刻是什么心情?(生说)

  11、谁来读好这句。

  12、可是吴王呢,这时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他说________,答应了勾践的要求。

  13、谁来当当骄傲的吴王,读好这句话。

  14、一句句都能读好了,连起来试一试(指读)

  七、小结

  1、同学们,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只来得及读好1~2自然段。从这节课中,大家又学到了那些新本领呢?(生说)

  2、今天课后,就请大家先把1~2自然段有感情的读给你的同学,老师或者家长听,然后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一步步自己也来读好3~5段。

  板书: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读好:有感情,想象,体会……

  读懂:理解内容:弄清叫难得词句

  读通:正确:不填不漏

  流利:不破,不拖

  课堂效果小结

  本课堂,学生不仅充分经历着用“三读”来学习课文,同时,也在逐步渗透和掌握着这种读书的方法,而且这种结合具体教材实例在老师逐步引领下的感性学习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较快掌握,课堂中不乏学生读书的兴致,也不乏对方法的反思和小结。一节课下来,听者确实感觉学生的朗读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这种方式也似有所悟,相信前期将这种细想和方式继续灌入课堂进行训练,学生的朗读、阅读能力会很快提高的!

苏教国标版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和课文的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理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学生一起背诵这首古诗。

  2、简介黄果树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的原因。

  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1、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

  sī xiao liao ling tang di

  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谛听

  (2)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住。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轻声读生字,想想主要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

  瀑布:声音、杨子、水花散落在黄果树小镇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底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4、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哪几段?(学生练习分段,教师进行评议总结)

  第一段(1 ):具体写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第二段(2-8):具体写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超过一般的作品)

  2、这一句话应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比一比,再组词。

  谛()嘶()聆()膛()

  啼()撕()玲()堂()

  3、造句。

  (1)……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宛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笔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的第二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练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谈话:课文的第二段具体写了作者在黄果树风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1、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

  2、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逐句朗读体会。

  “从远处飘来”是怎样一种声音?“像潮水般”又是怎样的声音?理解“人喧马嘶”、“喧嚣”。

  3、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声音朗读出来吗?其他同学闭目侧耳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种声响。

  4、小结学法:整体感受——逐句朗读体会——感情朗读,想象。

  二、用上述的方法学习第3、4两段的内容

  1、各自读书,勾画。

  2、分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第3自然段:理解比喻句“一道瀑布悬挂……好像一匹宽幅白练……。”“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大合奏”。

  第4自然段:“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银雨撒金街”是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描述。

  三、学习课文的第5-7自然段

  轻声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的脚下感觉如何?

  学生自学,朗读体会。

  1、各自谈谈自己的最大感受。

  汇报程序:读相关的句子——说自己的理解——再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下面的句子:

  “中间直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撒到我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种舒服你体会过吗?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在谷底欣赏瀑布,真让人激动,叫人陶醉,令人振奋。齐读第5-7自然段,读出这种感受。

  四、学习课文的第8段

  1、登上平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范读。

  2、简介徐霞客。

  3、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这句话。

苏教国标版教案11

  第一课时

  本节课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万籁俱寂挑衅众寡悬殊

  猝不及防抱头鼠窜震耳欲聋同仇敌忾夜以继日恼羞成怒如火如荼

  2、理清课文条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5卢沟桥烽火。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条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学生提问:"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媒体导入:播放"九一八"事变故事片断,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挑衅烽火妄图伪军咽喉凌晨歼灭狼狈震耳欲聋

  哭爹喊娘众寡悬殊

  硝烟呐喊慰劳序幕万籁俱寂全副武装恼羞成怒蓄谋已久

  严词拒绝同仇敌忾人仰马翻猝不及防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生死存亡夜以继日如火如荼

  指名读词语,重点读准:呐、妄

  2、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万籁俱寂挑衅众寡悬殊猝不及防抱头鼠窜

  震耳欲聋同仇敌忾夜以继日恼羞成怒如火如荼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二)讲读第一部分

  1、自主学习第一段,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质疑。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教案《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5卢沟桥烽火》。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出示卢沟桥地图等资源。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3)这一段写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补充习题》一、二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

  本节课目标:

  1、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的崇敬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明白了什么?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在书上写出自己的读书感受。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回答。

  2、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3、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学习第4、5节:

  1、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2、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3、"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补充习题》三、四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

  卢沟桥烽火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苏教国标版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及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实物展台、液晶投影、计数器、小棒。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学例1(看课件)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随着老师去建筑工地看一看。

  师:“原来有34幢楼房,工人:“又盖了16幢”,小朋友:“现在有多少幢?”

  师:你知道了些什么?小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师: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生答师板书:

  34+16

  师:很好。那34+16=多少?你可以怎样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交流,

  师:你是怎样算的?

  根据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1)摆小棒。

  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34和16合起来是多少?

  师:最下面的这一捆是哪里来的?

  师:通过摆小棒,34+16等于多少?

  (2)算珠。

  师:先怎么拨?再怎么拨?

  师:观察一下个位上的算珠,你有什么发现吗?(个位上有十颗珠子)

  师:个位上满了十颗珠子怎么办呢?(在十位上拨一颗珠子)

  师:通过拨算珠,34+16等于多少?

  (3)列竖式。

  师:如果是列竖式,怎样列?

  生说,师板书。

  34

  +16

  师边板书,边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要对齐)

  课件出示竖式。

  师:我们知道了在列竖式的时候数位要对齐,4和6是哪一位?(课件出示“个”)。3和1是哪一位?(课件出示“十”)

  师:竖式列好了,怎么算呢?自己试一试,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生答。

  师:你觉得从哪一位开始算比较好呢?为什么?

  师:个位上的4加6得10,怎么办呢?让我们听听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茄子老师的话。

  师:谁来说说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生说师板书,把竖式补书完整。

  师强调: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1,1要写的小一些,在个位上写0,十位上在算的时候不能把个位进来的1漏了。

  同桌互相说说怎么算。

  二、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试一试。

  65

  +28

  □□

  师:这题你能试一试吗?请你先在草稿本上试一试。再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算一算。

  学生上台演示,集体评价。

  师总结:遇到了进位,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8=13,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3,十位上6+2+1=9,65+28=93。

  2、课件(豌豆: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吗?)

  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说看?

  师总结:(1)要注意数位对齐,

  (2)做好进位符号,个位上的数要写正确。

  (3)计算要仔细。

  三、练习

  1.想想做做(1)

  白菜: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35+4714+567+665+35

  8+2948+2532+5874+19

  师:每组做二题,用竖式计算这些题目,写在1号本上。

  每组请二位学生上黑板板书。

  师:同桌先互相检查,再集体对答案。

  2.想想做做(2)

  加数4595649

  加数2961248

  和

  师:请你自己算一算,需要列竖式时可以在在草稿本用竖式计算,自己完成。

  集体对答案。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进位加。(板书课题:进位加)

  五、解决实际问题。

  师:接下来,让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3)

  (看课件)A:“我们班领了44袋牛奶。”B:“还剩28袋。”原来有多少袋牛奶?

  师: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师:同桌互说,请一生回答。

  师:原来有多少袋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

  师:因为原来的是用领走的和剩下的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请你列式计算。

  师:对答案(包括算式和单位名称),有错的订正。

  4、想想做做(4)

  师:让我们在去停车场看一看。

  (看课件)A:“大汽车有23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7辆。”小汽车有多少辆?

  师: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做这道题目。

苏教国标版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2、对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强化联系,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资源:

  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59+8+7062+436+2

  37-676-5057-466-20

  学生开火车口答。

  揭示课题:练习九

  二、练习

  1、第1题:

  用竖式计算:

  44267457

  +32+53-24-51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改正。

  说说用竖式计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2、第3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由代表说。

  3、第4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由代表说。

  4、第5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指名说说)

  追问:问题的意思也就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第6题:

  30+1856-4047-20

  65-320+635+24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6、第7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哪些?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7、第8题:

  出示情景图: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解问题。

  8、第9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问题有哪些?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一说)

  9、第10题:

  出示一组算式:99-18=81

  99-27=72

  99-36=63

  观察这些算式: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吗?

  三、布置作业

  第2题:用竖式计算:

  35+2352+3064+37+42

  48-1174-20xx-3529-26

苏教国标版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通过、完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归纳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完成减法表,并在表中探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减法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资源:

  复习题第1题图;加、减法表挂图。(有条件的可用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位加、退位减计算方法

  1、出示第13页复习题第1题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根据图列出三个算式,并把自己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3、反馈交流。说说每一题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几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二、减法表

  1、减法表

  (1)师:白鸽是动物王国辛勤的邮递员。它们每天都要给各家各户送各种信件。瞧,今天它们已经送了这么多信了——(出示第2题挂图)

  (2)仔细观察信箱的排列规律,看看这三只白鸽带的三封信应该送到哪个信箱里去?

  (3)你能替辛勤的白鸽们把剩下的信送完吗?请你试着填完整这些信箱中缺的算式,有困难的可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

  (4)反馈交流,师填完整减法表。

  (5)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信箱的排列上也藏着一些小秘密呢?(先在小组里讨论,再组织集体交流)

  (6)找出差是5、8的算式。

  (7)师随意指算式,让学生快速口答得数。

  (8)同桌进行此项活动。

  (9)完成第4题,让学生说说这类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做?

  三、算一算、赛一赛(复习第6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口算,师掌握时间。

  2、反馈校对,奖励前10名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

  四、全课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复习

  减法表

苏教国标版教案15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苏教国标版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错过》的教学教案08-26

川教版教案01-11

鲁教版教案03-13

冀教版音乐教案03-13

闽教版小学教案03-13

鄂教版教案《特别营救》02-26

教科版《打电话》教案09-09

教科版语文教案03-30

沪教版《Postman and policeman》优秀教案08-25

教科版《看望生病的伙伴》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