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时间:2022-01-16 07:29:5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枣核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枣核教案三篇

枣核教案 篇1

  枣核教案学生分析:执教的班级是初二(3)班的学生,班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也容易受外界影响,枣核 教案。《枣核》这篇文章内容较浅显,作者抒发的情感,班级的学生读完课文后,基本上能够把握。因而,在江春玲老师的指导下,思量再三,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体会情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这一目标,对于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而言,通过文中关键字词的把握与理解,也能够让他们学有所得。而对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也不并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够掌握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方法,让他们通过换位思考,设置情境,深有感触地真正理解这一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中的一篇。本单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的爱国、思乡之情。而《枣核》这篇文章表现的则是海外华人的思乡情结。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情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应是本堂课解决的重点。教学方法:通过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到思乡的伤感、沧桑的氛围中。便于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国、故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教学重点:以枣核为载体,体现思乡情感教学难点: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听一首诗,听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是谁写的什么诗?(余光中,<乡愁>)这首诗和我们即将学习的萧乾先生的课文《枣核》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枣核,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枣核 萧乾)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吴晓东)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内容?明确:访美前夜,昔日同窗托我带枣核给她,当她见到枣核后,向我诉说了她的思乡之苦。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依恋之情对枣核的喜爱之情等等

  三.研析课文:

  1.你从哪里看出了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依恋之情的?①旧时同窗再三托付我带枣核。(再三什么意思: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地)为什么要再三托付?怕我忘了带枣核这回事,可以看出同窗的什么心情?对枣核的重视。②到了美国,同窗殷切地问我有没有带枣核?(“殷切”什么意思?深厚而迫切。对枣核的期待之强烈)小结:对同窗的托和问,作者很好奇,你们好奇吗?想知道答案吗?那么枣核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设置悬念(板书)③当我拿出枣核,同窗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动作。用手掌承着东西。换成“放”,你觉得表达效果一样吗?托,郑重。放,有随意放置的意思。用“托”,可看出同窗对枣核的珍重,珍视。又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枣核在同窗的心中,价值远远超过了珍珠玛瑙。小结:此时,作者解开疑惑了吗?没有。我们只读到这里的话,心中可能也百思不得其解吧。现在,不但没有解开疑惑,心中的不解反而加深了,这样描写枣核,有什么作用呢?前面是设置悬念,这里是:加深悬念。(板书:加深悬念)④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现在,大家知道同窗为什么非要带枣核了吧?解开悬念。(板书:解开悬念)现在请思考并讨论:同窗为什么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呢?“老”,总是,经常。如,陈志栋的作业老不按时上交。枣树应该很普遍,想了,就开车去看一看。总布胡同里那颗枣树对同窗来说,有什么意义?明确:1)可能记载着她快乐的童年生活:她在这颗枣树下,和小伙伴们唱过歌,跳过舞。玩过游戏等等。2)是她美好少女时代生活的见证。她在这里,度过了她最美的青春年华,在枣树下,哭过,笑过。伤心过,开怀过等等。3)是她在故乡美好生活的见证,这颗老枣树给了她太多的快乐和回忆。当你有一天离开上海独自到了别的地方生活的时候,你会想上海的.什么东西呢?学生自由发言,更深地体会枣核对同窗的特殊意义,教案《枣核 教案》。

  2.布置后花园。有关后花园的描写。①回到家,劈头问我,花园有否有家乡的味道?②心上总感觉缺点什么。思考:明确:缺少的是身在异乡所领略不到的那种乡情,同学相聚的快乐,缺少的是在故土的亲切感,厚实感……③认为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切什么意思?急切,迫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④营造“北海”:小凉亭、红庙、白塔、睡莲、垂柳。“开车到几十公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抒发了对故土的热爱,思乡情感。⑤追忆当年北海泛舟时光

  3.不管是后花园同窗精心布置的一切,还是她再三托付我带来的枣核,都寄托着同窗对故土、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文中,有没有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语句?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11节.全班齐读。强调“没有一个”和“我们”。读出情感。这是由枣核而生发的议论,我们可称之为“议枣核”。深化主题。四.小结: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讲完了。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为什么要以“枣核”命题呢?

  1.既然是表现思乡之情的,那家乡里的一切都可以做题目啊。如小凉亭、红庙、白塔、睡莲、垂柳、厂甸、隆福寺等等,都可以啊。为什么单单用了枣核呢?明确:①从结构上看:它是本文的叙事线索②从内容上看:它是本文的情感载体家乡的那棵枣树留给她太多太多的回忆,院里的那颗枣树对她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她童年、少女时代美好时光的见证。正如刚才大家所说的,当我们有一天离开上海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回忆,有一个承载着我们情感的东西,看到它,就会想起上海的点点滴滴。

  2.作者用小小的枣核来表现海外华人恋乡、思乡这一情感,在写作方法上叫“借物抒情”。小事件表现大主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能学着运用这一方法,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作业:拿出我们发下去的余光中的《乡愁》,看看两者主要有何异同点:(可留作业)同:内容:主题相同。思乡。方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主题: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枣核异:《乡愁》用四个事物(意象)表现主题《枣核》主要用一个事物表现主题。

  板书:

  1.要枣核设置悬念叙事线索枣核

  2.见枣核加深悬念恋乡

  3.说枣核解开悬念思乡

  4.议枣核深化主题情感载体借物抒情教学反思:

  一) 组内评价:

  由mp3播放余光中先生的表现思乡主题的经典诗歌《乡愁》导入课文的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到思乡的伤感、沧桑的氛围中,便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

  2.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教师教态亲切自然。

  3.能够抓住本文的关键词句,品味情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4.不足之处,在课文的把握上,思路不太清晰。教学环节的两个重点的设置不合理,过渡衔接不顺畅,对同一问题前后表述不统一,误导了学生思维的方向。

  二) 自我反思:课堂提问与教师导向对于本堂课,备课时,我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而且备得是详案。但上下来,自己也觉得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三点:首先,平时课堂训练问题要明确,起到路标作用。课前,我让学生在课下做了充分地预习。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第一个思考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于是便有学生站起来,把课文很详尽地复述了一遍,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只是想要他们简略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这说明,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取舍,只能抓到篮子里都是菜。如果在平时课堂训练中,我强调复述课文要注意的几个要素,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如果,我换成另一种提问方式,可能效果要好得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在这样的语言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意识到,这个答案是要自己概括的,而不是机械地复述课文。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导向。给了他们思维上的一个路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前后要一致,方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本课进行到最后的时候,要进行本文的总结了。我提了最后一个大的问题,本文有没有直接抒发这种思乡恋乡情感的句子?本来就样就足够了,指向也很明确,可是,当看到学生没有及时的反应,我又加了一句:在文中究竟有没有具体的表现?学生得到了我的暗示后,马上找到了文中的一句:年纪越大,思乡越切。但这不是我想的答案。我想让学生回答最后一节,议论部分。它是本文的灵魂,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还好,有同学最后救火,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我也趁势进行了全文的总结。今后教学时应当引以为戒。再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向很重要。原来我自己预设了一个教学过程,师傅江春玲说,如果把前后的顺序颠倒一下,会更好。我也确实这样做了。但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有学生先提到了后面的内容,我也就顺手推舟,把后面的内容提到了前面来上,这样一来,把本属于课文的高潮部分提前了。当时设置的问题是:同窗的经济条件在文中看来,非常地优越,想看枣树,随时可以开车去看,但她为什么偏偏老是想总布胡同里那颗枣树呢?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是个挑战,因为这句话,在文中并不起眼,很多学生并没有把它当作重点来预习。

  由于这个问题导向很明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沉浸到文本中去了。过了三、四分钟,便有学生开始举手回答,而且,回答得都很好,表达也很流畅。但再回到同窗后花院有关思乡部分的描写语句时,过渡时就不太顺畅了。而且,课堂上的高潮部分也被冲淡了。以上仅是个人见解,还望同行给予指正。

枣核教案 篇2

  枣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

  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教时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

  介绍作者: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蹊跷 山坳 胡同 揣

  掀起 镶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国籍

  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线索是: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二.深入探究

  画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 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八九小节】

  【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

  【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

  【朋友不好意思】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四.学法探究

  1.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华人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是个大主题,但为何却以几颗普通、平常的枣核命题呢?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2.现在我们知道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几颗枣核的真正原因了吧。文章的谜底一开始就交代了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友人对祖国的思念,主要是通过枣核及文中重点字词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同步导学》。

  六.结束语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乡更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根弦,轻轻拨动,思乡之情满心间。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背景歌曲《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

  枣核

  ﹙萧乾

  字词注音

  易写错的字:

  蹊跷 山坳 揣镶 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线索:枣核(索-见-话-议)

  主题:海外华人的爱国思乡之情!

枣核教案 篇3

  一、预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

  1、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 嫣红 倘若 山坳 掀启

  镶嵌 玛瑙 草坪 萧乾 厂甸

  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 踏访 踏实 (2)殷实 殷红 (3)核桃 枣核

  (4) 劈柴 劈头盖脸 (5)荷花 负荷 (6)匀称 名称

  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

  (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阅读中,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写在下面与同桌分享。

  四、尝试练习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你独立、快速完成《练习册》第六课一至六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归纳疑点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读完后必会引发你对“思乡”的深刻理解,那么,请你把你对乡思的认识和关于乡思的诗词写下来。

  你对乡思的认识:

  你积累的关于乡思的诗句: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枣核教案】相关文章:

《枣核》教案09-21

枣核的教案01-23

枣核的教案02-26

关于枣核教案02-27

《枣核》教案15篇02-18

【精选】《枣核》教案四篇01-08

精选《枣核》教案三篇01-30

【精选】枣核教案三篇01-17

《枣核》教案(15篇)02-19

枣核教案4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