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2-01-20 04:34:56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语文教案锦集十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理解内容;学习列宁做了错事主动认错的好品质。

  2、理解词和句;掌握生字和相关词语,能用“互相”“注意”口头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按照提示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后问:“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要想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

  1、尽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效果。

  1、出示生字词(生字加拼音)指名读,强调“宁”“岁”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正音。

  四、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注意长句子的读法。

  五、再读课文。要求:

  1 、努力把句子读流畅,争取把整篇课文读流利。

  2、思考: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同桌可讨论解决。

  (出示书后练习3的提纲,讨论与自然段对应起来)

  六、分段细读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列宁小时侯做错事后来又主动认错的事。要想清楚的知道这件事,我们可以仔细读课文。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哪几个人出场了?)列宁去姑妈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可是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花瓶是怎么打碎的?(提醒:注意“不小心”)

  3、讨论:花瓶是怎么打碎的?结合 朗读句子回答。(板书“不小心”)

  4、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第一句突出高兴;第二句注意在房间里;第三句读时 要突出“不小心”,读的轻一点、打碎了可以读慢一些,读出惋惜的语气。

  花瓶碎了有人承认吗?有人看见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读后面的课文。

  七 、小结。

  八、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词语:(课后练习2的所有词语)指名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知道在姑妈家列宁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当时有人看到吗?今天我们继续读下面的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阅读第三自然段。

  1、花瓶打碎了,孩子们发现了吗?他们还在你追我赶,姑妈进来了出现了怎样的场面?练习分角色朗读。(四人小组)

  2、指名分角色朗读。首先讨论:A、姑妈的话应该怎么读?B、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宁说的都是“不是我”三个字,语气一 样吗?(提醒:他们的心理不一样,标点符号也不一样。)读第一句话的重音应该在哪个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语气是否正确。

  3、评议。结合理解“注意”“互相”在句子中的意思。

  4、通过刚才的阅读你感觉 列宁是个爱说谎的孩子吗?注意“也低声”“都笑 只有列宁没有笑 ”看书上的插图观察个人的表情。

  5、列宁确实不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场面表演出来,(一个同学做列宁,一个演姑妈,两个男的两个女 的.演表兄弟表姐妹)评议。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谈想法,

  2、列宁给姑妈写信了吗?写了什么?读姑妈的信,理解意思。

  四、.总结全文。

  读课题,结合课文再一次理解“诚实”的含义。列宁做错了什么 事?(1、打碎花瓶 ;2、当时没有 承认。)

  五、识记生字。

  出示书后的生字。

  1、边读边记 ,特别注意:”岁 表 房 互“这几个字形。”互“字的笔顺。

  2、指导书写”表、互 、岁、房“在田字格 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

  六、作业。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默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练习复述课文。

  1、出示作业3的提纲,每小组说一部分,先说完的可以多说。

  2、各小组派代表说。评比那一组最好。、

  3、练习说全文。重点说花瓶怎么打碎的,列宁怎样认错的。

  三、完成作业2的听写和造句练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听写。

  3、理解互相、注意 在课文中的意思,练习造句

  四、作业。

  1、用”互相、注意“造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说说你对列宁的看法、

  板书设计:

  诚实的孩子

  做客

  捉迷藏 打碎花瓶(不小心)

  写信认错 不说话

  姑妈回信 认错 诚实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角度

  品读———阅读体会诗歌语言,感受意象,进入意境。整体把握与品味分析相结合。体会永恒的爱国主题。

  二、主要教学步骤

  1、整体熟悉诗歌,注意突出意象。

  2、了解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背景,时代特征,诗人的相关情况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等。

  3、品读感受诗歌意象,尤其是体会突出意象的具体内涵。

  4、诵读再体会。

  三、品读训练实施的具体过程

  1、熟悉诗歌,尽可能从整体上感受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2、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结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进一步理解诗作。

  诗人曾经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经历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这些激发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诗人在清华园的时候,写雪莱式的抒情诗,但是已经常用“野兽”“旋转的白骨”“紫色的血”之类的形象,基调是苦涩的。抗战爆发以后,诗人的情绪高涨了,由于他的经历,他看到人民的苦难,又有忧郁的反思。

  3、诵读诗歌,指导学生品味重要意象。

  A、找出诗中奇特突出的意象(一般是抽象、奇特的.比喻、夸张等)。

  B、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构思特点等角度品味独特的意象运用的妙处。

  C、结合抒情主人公的具体感受品味该意象的内涵。

  例如:“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以及反复吟唱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内涵。

  穆旦诗歌语言是他情思深化的化身。他忧患、多情、痛苦、迷惑,感情的复杂和热烈形成诗的语言的纽结,部分诗句是诗人喊出来的,他的诗内涵突破文字,满载以至超载。从诗人深沉的语言中感受到的不仅是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还有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

  4、教师进一步深化引导,体会诗人热烈情感背后的深刻内涵。

  从这首长诗内容的广大的包容性和诗人全身心地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能使时隔半个世纪后的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诗人那颗为祖国激烈跳动的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人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这个主题已经被诗人用自己的激情进行了升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疏通课文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4、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5、初读课文

  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6、交流所学,不会的在全班解决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三、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盛开的油菜花中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遍地金黄”指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课件出示油菜花遍地盛开的图片,简介油菜花。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互相交流,理解词义。

  蜷缩:蜷曲而收缩。

  沮丧:灰心失望。

  绽:裂开。

  豁亮:宽敞明亮。

  阴晦:昏暗,阴冷。

  酣畅:畅快。

  恍觉:不真切,不清楚。

  乍:忽然。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按顺序分为三部分。

  三、自主阅读,感悟体验

  第一部分(1-2)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体会。

  前日忽然放晴,心也跟着晴了。

  前一个“晴”,指晴天,天空没云或云很少;后一个“晴”,指心情变轻松。

  3、学生朗读,齐读。

  第二部分(3-4)

  1、自由朗读。

  2、作者看见盛开的`用处,是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理解,再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又了不同于以外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

  3、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体会。

  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

  (1)生命中沉睡的信念是指什么?

  教师点拨、归纳。沉睡的信念指的是因为病变使我失去了很多对生活的向往。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第三部分(5-8)

  1、分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作者被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的油菜花陶醉了,恍觉自己变成了什么?

  3、作者还通过那些侧面描写了油菜花?读第6自然段。

  4、出示句子: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

  (1)小组读、区别词义。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句中“阳光”的。

  (2)练读。

  5、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自由朗读感悟。

  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区别词义。想一想,句中的“黄金”指的是什么。

  (2)练读。

  6、朗读全文,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站起来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温馨提示,总览全文

  2、拓展练习

  五、板书设计

  蓬蓬勃勃 心情轻松

  油菜花开 热爱生活

  黄花满眼 青春活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明确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正确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古诗《长城》

  汪遵(唐)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这是一首写长城的诗,对于长城,历来赞美较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又对长城有什么样看法呢?

  二、作者介绍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湖州人,历史地理学家。他以灵活的笔法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世界上不止有中文》一文中,他把清代英国使节所带来的英文版文书客观翻译后的内容与当时清朝臣工们翻译给皇帝看的内容放在一起,使得清末统治者们自欺欺人的做法显露无遗。

  三、关于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以后,又经许多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东到河北山海关,长约630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查找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

  断垣残壁、未谙事宜、众志成城、风雨沧桑、强词夺理、畸形繁荣、流风余韵、自圆其说、不言而喻、一厢情愿、长驱直入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

  1.作者对有关长城的哪些看法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批判?

  明确:

  ① 作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性;

  ② 作者否定了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

  ③ 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2.哪一点是全文的中心?

  明确: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六、研讨课文

  1.文章开篇说:“不知道长城的中国人大概绝少,但真正知道长城的中国人我敢断定也不多。”作者是怎样证实这一论断的`?

  明确:用了两个自然段先提出人们对长城的普遍了解,再从史实的角度一一加以否定。

  2.作者指出人们的错误看法有何用意?

  明确:为了自然地引出后文对用长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观点的否定及提出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3.很多人以美国宇航员“长城是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建筑物”的话为荣,可作者却认为那只是一种偶然,为什么?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应该由我们自己来确立。

  4.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为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长城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了长城历史上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第8段,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

  第9段,长城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第10段,作者认为康熙的统治思想才是英明的,也如孟子所说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

  6.具体地说,作者肯定了长城的哪些方面,否定的长城的哪些方面?

  明确:

  否定方面:

  防御的军事手段,限制民族间交流,固定农牧业界线。

  肯定方面:

  修德安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怎样的呼吁?

  明确:在特定历史阶段看待长城的意义,它所象征的“保卫中原,防御外族人侵”的意识不可再保持下去。

  8.你怎样看待作者对长城的看法?

  参考:

  赞同,作者能由此想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实在难得,他为我们思考长城的价值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欣赏,作者的思考过于冷静,以长城作为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未尝不是件好事。

  七、作业

  1.自主查找关于长城的古诗词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长城的价值

  葛剑雄

  否定——肯定

  防御手段——修德安民

  限制民族间的交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定农牧业的界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语文教案 篇6

  复习要求:

  1、复习、掌握本单元的字、词以及课文内容。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内容复习: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第八单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八单元有哪些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

  2、我们回忆一下,这两篇课文分别讲了哪两件事?

  (1)《每逢佳节倍思亲》讲的是——(王维在重阳节那天更加思念亲人,便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谁能背诵一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指名背诵,齐背后出示全诗。

  (3)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出示:

  ①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一人”是指( )

  A王维的兄弟

  B王维

  C王维的.一个好朋友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

  A对朋友的一种思念之情

  B对亲人、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之情

  C对故乡的一种热爱之情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 )

  ④今天是中秋节,叔叔在北京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我们,叔叔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 )”来形容。

  (师生逐一交流)

  (5)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你还能说出谁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吗?

  参考答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王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久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师补充: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出示两首诗,齐读: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州

  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思乡名作,课下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这一类的诗句来吟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

  (1)什么是“陋习”?课文中的陋习指的是( )

  (2)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孙中山小时候看到自己的姐姐被逼着缠足,很生气也很心疼姐姐。直到他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废除了缠足的陋习。)

  (3)比较句子(课后练习题)

  第一组: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却毫无办法,无力反抗。)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顺,再读时,要把课文读通,读有所悟,读出文情;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而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则是识字,此环节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

  教学策略

  在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读通→读懂→背诵→写字”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下是为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系列做法。

  1.朗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出文情,读有所悟。

  (2)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3)促读。

  2.背诵的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背诵方法,如:结合板书来记忆背诵,边想象边背诵等方法。

  3.识字、写字

  (1)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识字词,体会字词含义。

  (2)充分发挥教师的'书写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切入点

  两只鸟蛋是哪儿来的?为什么又被送回去了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字“蛋”,引出课题

  1.指名认字卡上的生字“蛋”。(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生字朋友,谁愿意和它交朋友呢?)

  2.指名说说自己所认识的蛋。

  3.说说蛋里藏着的秘密。

  4.揭题,读题,学生板题。(师生)

  二、初读,读通,读顺

  1、读书小组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顺,遇到生字,要多读一读。

  2、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小老师领读,给生字组一组词。

  (2)读课文上去掉拼音的词语。(课件出示)

  三、再读,感悟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接力读诗歌。(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是一首诗歌,老师想问问,假如让你请一些同学来接力读,你会请哪些同学呢?为什么?)

  2.学生接力读,师生。

  3.师生讨论问题,并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1)两只鸟蛋是从哪儿来的?是怎样子的?

  (给学生带来实物,摸一摸,体会“凉凉的”“小小的”)好玩吗?(怎样好玩,读出来)

  (2)妈妈看见我从树杈上取下鸟蛋来玩,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有关图片,知道蛋壳里藏有小生命,要学会珍爱生命,体会鸟妈妈的焦急心情。(指出鸟妈妈的心情)

  (3)听了妈妈的话之后,我是怎么做的呢?

  师生扮演,加深对“小心、连忙、轻轻”等词的理解。(指出“我”的小心)

  (4)过渡谈话,齐读最后一节诗歌。

  (5)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仿佛”,给“仿佛”换一个词。

  (6)看课文插图,说说小男孩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会看见什么呢?结合课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背诵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引导学生出具体的背诵方法。

  2.学生自由选择以上方法练习背诵。

  3.学生背诵诗歌(男女生接力背诵、齐背诵)。

  五、指导书写“听、唱”等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生开火车读。

  2.学生说识记“听、唱”等生字的方法。

  3.教师指导书写(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写字(书空,描红,临摹),要注意写字习惯。

  六、学习“我会读”,体会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结合“找朋友”和“换位读”的游戏进行。

  1.把“鸟蛋”“凉凉的”等词语写在词卡上,让学生去找朋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的正确搭配),找到朋友后,学生站在一起,举起词卡,让大家读。

  2.学生换位置站,举起词卡,再让大家读一读,说说这样意思还是一样吗?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书写生字词。

  3.学了课文《两只鸟蛋》后,自己动手画一幅画,把自己的感受画下来。

  教学、

  这一课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方法灵活,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教学效果良好。

  1.教师对教材的研读非常到位,对教材的处理、拓展恰到好处,较好地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2.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做到有机结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达成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熏陶和教育。

  3.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学生个性,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4.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洋溢着浓浓的探究气氛。

  5.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与朗读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加强了读的训练,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落实了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及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展示课件《湘西风情》和《沈从文简介》)

  2.端午节介绍

  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也称“端五节”,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吃粽子,赛龙舟等。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讨论: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端午日一天的时间顺序。

  (2)写了哪几件事情?什么经过?

  明确: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2.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1)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端午日......看热闹) 写人们在河边观看赛龙舟。

  第二层:(划船的事......种种情形)写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

  第三层:(凡是到最后) 领赏庆贺。

  (2)第一层中三个“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强调端午日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

  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

  2.检查上节课内容的接受情况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找学生朗读这两部分课文

  2.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讨论:(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2)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军民。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追鸭的场面。

  (5)体会第三部分的作用。

  结构作用:总提两个竞赛,使文章很完整。

  内容作用: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三、总结课文

  1.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俗。

  2.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课文关于端午日民俗写的很多,如吃粽子等就没有提及。

  两项竞赛作者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

  全体总体上按时间顺序。

  先写上午11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3)注重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风俗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在合作中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懂得相互关心。

  教材分析:

  这首短小的诗歌生动的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的'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包含深情,让人忍俊不禁。又感慨万千,以巧妙为线索,首尾呼应。

  学情分析:

  本课将家庭中的事情,学生比较熟悉,本课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揭题

  1、猜谜语: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电视机

  2、指名交流,说说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创设情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

  2、全班交流读课文过程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

  说说自己学会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

  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投影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3、识字交流

  4、开火车读生字。

  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四、再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小组评议

  3、全班齐读课文。

  4、齐读第一自然段

  (1)指导看图

  (2)全班交流

  (3)指名朗读

  以“奇妙”设立悬念,有哪些奇妙的事呢?

  5、学习第二自然段

  全班交流。

  (1)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足球,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2)奶奶放弃了自己喜爱的京剧,换成了足球频道。

  (3)我们不再看足球,而是换成了听音乐、看舞蹈。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懂得相互关心,相互爱护。

  五、作业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生字

  1、全、奇、妙、却、精、赛,指名读生字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复习巩固旧知识。

  二、朗读感悟

  1、朗读前两节

  2、小组学习第三节

  (1)想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什么东西

  (2)全班交流

  投影出示学生的总结发言

  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3)练习说话

  例句: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所以……

  练习用“因为……所以……”造句

  引导学生懂得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并练习说话。

  三、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1、摘果子,看看谁摘的果子多

  2、四人小组开展词语接龙比赛

  运用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四、写字指导

  1、自读“我会写”谈识字方法。

  2、教师范写难字

  3、评议

  指导学生规范书写。

  五、作业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2、练写生字

  板书设计:

  5、看电视

  爸爸 足球迷

  奶奶 戏迷 奇妙 想着别人

  互敬互爱

  明明 足球迷

  妈妈 听音乐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练习写一个小动物。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同学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抓住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住宅”一般是讲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师:蟋蟀会有什么样的住宅呢?作者怎样描述蟋蟀的住宅呢?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同学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逐个生字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找出每个字字音字形方面的特点,加深记忆。

  比方:“骤”字左边是“马”,右边是聚会的“聚”,“马”和“聚”合在一起就是“骤”,读作“ zhòu ”,不能读“ jū ”或“ zòu ”。

  3、解释重点词语,协助理解课文。

  4、讨论词义,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不同方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分析10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2、教师指导同学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知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知名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知名。)

  板书:住宅

  二、学习第二段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板书:选址 工具 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板书: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示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身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效果感到惊奇。

  板书: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板书:时间 建造 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

  板书: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长时间 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局部,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锲而不舍,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同学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身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好。

  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观察一种小动物。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

  《蟋蟀的住宅》主要讲的是什么?

  《蟋蟀的住宅》主要描写了蟋蟀挖掘、建造巢穴的事。

  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巢穴比喻为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很形象,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5、6、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样观察有什么好处?

  二、朗读全文,体会拟人句

  课文中不少地方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请同学朗读全文,找出以上词语,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三、巩固练习,写一篇小动物的作文

  这种练习要求同学观察一种小动物,注意它是什么样的,它的眼睛、嘴巴、爪子等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生动、形象地描述下来,也要写它的活动情况。

  教师指导这种练习时,可以先请同学读一篇习作例文,然后再进行习作指导,这样同学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关怀教案03-04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古诗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