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桥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教案 篇1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之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设计理念】
这个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学自悟。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尤其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并注重人文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4.能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首诗。
【重点难点】
1.根据文中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通顺。
2.检查初读效果。
3.对照插图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
(天将亮的时候,在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的。)
三、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诗题(枫桥夜泊--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2.检查预习,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张继的资料。
四、明诗意,析内容
1.自由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与小组同学讨论。
2.指名朗读,师生诵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结合插图,再看古诗,想想用什么方法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②学生交流以前理解古诗所用的方法。
③师生总结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a.看诗中的注释; b.查字词典; c.看工具书或看插图理解; d.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小组学习。
⑤学生汇报,教师根据诗句进行对译(课件演示)。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一边听老师示范朗读,一边闭目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播放忧伤的古乐。)
2.诗人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鸣。)
3.从画面的情景和诗句的描绘中,你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为什么诗人一夜不能入睡呢?同桌之间探讨原因。
(惆怅、思乡、忧国忧民、因科举落榜、伤感等等。)
六、朗读背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忧愁、伤感。)
2.确定基调,划分节拍,标出重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课件播出忧伤的乐曲)。
4.背诵本诗。
七、质疑问难
八、总结,布置作业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
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 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2、 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 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 交流“飞夺”的原因。
A、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
B、 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 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 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 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
桥教案 篇3
过桥(语言)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勇敢精神。
2、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让幼儿初步掌握跳、摇、爬、抱、几个动词,并能够用身体动作进行表演。
4、学会朗诵儿歌。
活动方式:集体、个别
活动准备:课件、头饰、平衡木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鸟请大家到家里做客,幼儿进入教室通过过小桥到小鸟家。
二、展开: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
"今天,还有哪些小动物也要到小鸟家去做客呀?"
2、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
"小朋友看它们都是谁呀?"幼儿回答
教师讲解:他们遇到了一条小河,要过小桥。小动物们都可勇敢啦,都能自己过桥。(激发幼儿学习小动物的勇敢)
3、熟悉诗歌。
(1)小朋友想一想小兔子是怎样过桥的?
请幼儿表演、回答。
看课件,边说边表演"小兔子过桥蹦蹦跳"
发散思维:还有谁走路像小兔子一样是蹦蹦跳跳?
(2)小鸭子是怎样过桥的?
幼儿表演、回答看课件,边说"小鸭子过桥摇呀摇"边表演模仿小鸭子一摇一摆。
发散思维:还有谁过桥也会摇呀摇?幼儿回答
(3)第3个该谁过桥啦?(小螃蟹)
小螃蟹会怎样过桥?幼儿表演、回答。看课件,边说边表演"小螃蟹过桥横着爬"。
发散思维:还有哪些小动物会爬着走?
(4)小袋鼠在哪里呢?(妈妈的口袋里)
为什么还让妈妈抱着? 幼儿回答。
教师讲解:小袋鼠年龄小,还不会走路,所以让妈妈抱着。小朋友还让妈妈抱吗?(教育幼儿要自己走!)
看课件,小袋鼠怎样过桥?
幼儿边说边表演"小袋鼠过桥妈妈抱"
4、学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幼儿欣赏儿歌。"小动物把过桥的事编成了一首儿歌,名字叫《过桥》"
(2)学说儿歌,幼儿整体朗诵边表演
(3)看课件,边朗诵边表演
三、结束幼儿过小桥离开
"小动物们真勇敢,你们也是也很棒,让我们一起到院子里做游戏吧"
(幼儿过桥户外游戏)
儿歌:过 桥
小兔子过桥蹦蹦跳,小鸭子过桥摇呀摇,
小螃蟹过桥横着走,小袋鼠过桥妈妈抱。
扩展阅读:
活动准备
《小熊过桥》的'动画视频歌曲、有关图片及头饰。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仔细观察角色大胆表演动作的兴趣。
分角色有表情的朗读儿歌并创编表演动作。
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理解儿歌的意义。
活动过程
1、动画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通过动画情景,让幼儿回答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2)教师根据动画情景表演小熊站在桥上左右摇晃,不敢过桥的样子,从而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3)请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述,要求幼儿与教师表演的不一样。
2、利用图片学习儿歌。
(1)引入儿歌第一段。
①教师边出示小熊过桥的有关图片边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第一段。
师:“请小朋友听一听老师刚才表演的是怎么一回事。”
②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掌握儿歌内容。
③学习第一段,鼓励幼儿创编表演动作。
(2)学习儿歌第二段。
①提问:“小熊叫妈妈帮忙了,假如你是熊妈妈,你会怎么帮助它?”
②请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帮小熊过桥。
教师正面评价,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师:“现在我们看看小熊是怎样过桥的?”
③教师边出示有关小鲤鱼的图片边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第二段,
④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掌握儿歌内容。
⑤引导幼儿创编动作。
⑥幼儿先集体朗诵整首儿歌再分组竞赛朗读。
3、能力提升 请幼儿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儿歌。
活动延伸
(1) 请幼儿在表演区继续表演儿歌(小熊过桥)
(2) 请幼儿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学习歌曲《小熊过桥》。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鉴赏《鹊桥仙》淡而不伤的风格,体会此词从旧题材中提炼出新的主题,道人之所未道,善于议论,在议论中抒情,颇具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把握移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2、体会活用前人文句的作用,鉴赏幽深婉约的意境,缠绵多情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词人秦观以牛郎织妇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二、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层次结构
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四、写作特点
语言清新凝练,织女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环境的'渲染,心情的刻画,而写得鲜明优美,浓厚深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含蓄。
五、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 “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产间无数”之意。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桥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习
出示词语,指名读。
1.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一、复习
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
(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教后感: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教学。而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重视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学习此类教材的好途径。
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读3个字。
2、浏览课文,了解心理实验的起因、经过、结论。
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
思品
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重点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难点
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要求: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走过独木桥吗?什么时候走过?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和你们一样大小的小伙伴们在走独木桥后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放慢速度多读几次。
2。交流初步感受。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三、细读体会
(一)默读课文,结合表格把文中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口头填表。自学后,主动与小组同学交流。
实验目的 实验次数 桥下状况 学生表现 实验结论
(二)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的词语“很快穿过、异常小心、战战兢兢、慢慢爬过、心有余悸”进行指导体会。
四、情感升华
读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先写下来,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4-04
桥的教案03-10
《桥》的教案02-24
《友谊桥》教案08-25
象鼻桥教案04-04
关于桥的教案04-04
神奇的桥教案04-08
《奇妙的桥》教案04-08
奇怪的桥教案01-11
桥教案范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