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

时间:2022-01-15 02:22:54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白杨》教案模板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白杨》教案模板五篇

《白杨》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

  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正音。)

  3、师:上节课,蔡老师已经布置同学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谁愿意说说通过看书、看报、查阅工具书等办法,你查到了哪些有关白杨的资料?(自由发言);

  二、学习课文。

  1、师: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3、 师: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在乡间,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戈壁滩景色吧。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 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 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师:面对种种艰难挫折,白杨如此坚强不屈,此刻,在“爸爸”和我们心中,白杨还只是戈壁滩的一株树吗?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口语交际:

  师(小结):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 ”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师:“呜……呜……呜……”,鸣笛声不断长鸣;“隆……隆……隆……”,火车依然在行驶。但这一切,并没有打断爸爸的思路,此时,爸爸脑海里正在想什么呢?同学们能想像一下吗?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暗指各种困难。)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谁先来?(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1、练笔:把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及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背诵整篇课文。

  附板书:

  19白 杨

《白杨》教案 篇2

  采取的策略:

  1、我在第一课时教学后,布置学生回去把通过初读课文后自己对白杨的理解画出来。收上来的图画,表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画出了白杨笔直的树干,茂盛的树冠,因此我感到学生能够理解白杨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高大、笔直、绿)像一把大伞。个别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体会出,白杨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力图在绘画中通过昏黄一体的大沙漠体现它极强的适应能力。我把这些图画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展览栏中。

  2、在一上课我利用《小白杨》引入,并要求学生边唱边想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渗透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白杨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对课文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理解体会爸爸的话:

  我要求学生画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请同学们想想“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西北边疆、大戈壁滩、河边、山谷)你能替换成地方再来读一读第二句话吗?让学生把“哪儿”换成“河边、高山、边疆、戈壁”练说,这些地方在其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由于先前的经验已经使他们知道这些地方的环境状况。他们对白杨生长的环境有了具体的感受。这时追问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对于体会白杨树的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戴帽。这时请学生一起读这一句:“哪需要它,它就很快的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就使课文语言很好的与学生情感联系到一起,读起语句来声情并貌。此时再来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些地方环境是十分恶劣的,炎热、寒冷风沙、干旱你能结合爸爸的话想象白杨树是怎样表现的?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_____;

  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_____;

  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_____;

  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_____;

  学生们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发言。他们说出在风沙肆虐时白杨树的许多嫩绿的枝叶被风沙打落,但白杨树依然站在那里阻挡着风沙;冬天大雪纷飞,白杨树不畏严寒,挺立在那里;遇到干旱,白杨树把根深深地抓住土壤,枝叶还是那么绿;洪水面前,白杨树不软弱也不动摇。生填空补说,让学生对白杨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更深入的体会,让白杨的形象在心目中“立”起来。当我问他们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他们有的说白杨树坚强,有的说白杨树适应性强,有的说白杨树生命力顽强。这时学生对白杨的认识就已经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我马上引导学生思考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学生体会出爸爸赞美白杨树的用意。再读课文时学生的语气中带有深深的赞美之情。

  4、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句子和你对白杨树品格的理解来讨论哪副画最符合白杨树的品格。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交互补充。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活跃,他们有的说王天画的`好,因为他画上了呼呼的北风,比较能突出白杨的品格。有的说孙蕾画的好,因为他画出了茫茫的大戈壁,在恶劣的环境里白杨依然郁郁葱葱……教师适时点拨:我们画白杨如同写白杨一样是为了赞美他,不只是介绍他,想一想,我们的画上应该补充点什么?让你的画有灵魂?有的说补充恶劣的气候,有的说画上干涸的土地,有的说配上一两句话,可以是课文中的,可以是自己写的。

  5、教师适当的迁移:

  老师小结:画画如同写文章,不仅要画出表面的意思,还要有深刻的含义。不同的是画画是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感情,文章是用语言文字来抒发感情。此举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智能,学生在画中学,在学中画。小组内的学习再到全班内的交流,同学们互相帮助、自由争论,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的。

《白杨》教案 篇3

  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同样,课堂教学也忌平淡。课堂结构应该像戏剧一样有冲突有高潮,错落有致,有起有伏。教学一切安排力争既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对于教学重点,难点,要组织教学高潮,引导学生迎浪前进。一旦重点、难点攻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恍然大悟,而且充满胜利的喜悦,获得学习的愉悦。下面介绍我教学《白杨》的过程:

  一、以图入境,先声夺入。

  我在第一阶段教学时,力图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教学开始,我明确地交代了本课的目的,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漫。这时教师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扣住重点,分步出击。

  《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特点的一番话含蓄深刻,是文章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采取分步出击的方式,通过自读理解、扣词体会、描述渲染、表情朗读四个步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直无私、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白杨形象。课堂中,形成了教学高潮。

  师:(小黑板出示爸爸讲的一番话)爸爸是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的呢?先读第一句。

  生:(齐读)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是一直,向来的意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白杨树向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这是白杨的本性。

  生:有了“从来”一词,突出了白杨正直高大的本质特点。

  师:对呀,请大家把这句话中“从来”一词去掉读一遍。然后再加上读一遍,体会“从来”一词包含的'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以上学生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学习第一句。我请人朗读一遍。

  生:(读)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于。

  生:我从“哪儿……哪儿……”体会到不管在什么地方,白杨都能生根、发芽、成长,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生:高原需要白杨,白杨就在高原生根;戈壁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戈壁扎根。白杨的适应力真强。

  师:是呀,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扎根,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这是什么呀?

  生:(沉思后举手)老师,这是无私奉献的。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大家照上面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三句。

  生:(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先自己理解,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最后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用得好,它表现了白杨不怕一切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爸爸的这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

  生:(激动地)我对白杨产生了崇敬的感情!

  生:(深情地)我觉得白杨真了不起,真伟大!

  师:好!请让我们一齐怀着崇敬的感情朗读爸爸的一番话。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了,都沉浸在对白杨热爱、崇敬的氛围之中。

  三、启发联想,点到为止。

  在《白杨》教学中我选择了联想式结尾法,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师:(充满深情)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我们教室里也有“白杨树”,是谁呀;

  生:(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微笑着)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赞许地)对,你们就是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下,一定会长得高大挺秀,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生:(沉浸在愉快、充满希望的气氛中)

  By 南京孙双金

《白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白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以听、说、读、写的方式感知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文字,整体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2、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初步养成自然美与社会美的鉴别与判断能力,达到与作者心灵上、情感上的共鸣。

  3、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2、内隐外现,让学生领悟白杨的精神美。

  【教学难点】

  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挂图出示:

  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看图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美。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大戈壁的荒凉?你又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白杨树的高大挺拔?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戈壁的荒凉与白杨树的挺拔。

  二、重点研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过渡: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却长得这样高大挺拔呢?让我们一起来重点研读课文二、三两段。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

  课文《白杨》是单纯地介绍白杨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这一点,把这个句子划下来。

  2、交流后出示重点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这是个什么句式?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估计学生会用上不是而是,既又,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让学生比较用哪个最恰当。)

  3、第一次研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研读主题: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⑴ 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分头研读。

  ⑵ 汇报研读成果,重点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① 这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③ 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进行句式训练(任选一题):

  风沙吹不倒它,雨雪( )它,干旱( )它,洪水( )它。

  风沙刮来时,白杨树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

  风雪(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干旱(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洪水(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⑶ 感情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第二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研读主题: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心意?

  ⑴ 导入:

  爸爸借介绍白杨树,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心意。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⑵ 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⑶ 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

  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⑷ 再次研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深入理解爸爸的心。

  重点挑选一句研究话里边包含的意思。可以独自研读,也可以同桌讨论。

  ⑸ 指名展示研读成果:

  ① 研究第一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② 研究第二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③ 研究第三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⑹ 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表达出来。

  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以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为话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说出来。

  四、作业

  把以上内容写成一段话。

【《白杨》教案】相关文章:

《白杨》教案07-14

白杨的教案03-09

《白杨礼赞》教案02-04

《白杨》参考教案03-06

关于白杨教案03-26

关于《白杨》教案03-15

《白杨》教案14篇02-11

《白杨》教案10篇02-24

《白杨》教案15篇02-22

《白杨》教案(14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