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模板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海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有关大兴安岭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展示大兴安岭景色的课件,配乐。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大兴安岭)
对,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到什么?
2、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林海》,看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和他的一样呢?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后,你知道大兴安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亲切、舒服)
(2)文中几次提到“亲切、舒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请在文中标画出来。
学生汇报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引入: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呢?让我们一同去体会吧。
三、分析体会,感受真情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问: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种感受?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汇报,教师点拔:是啊,大兴安岭的确的作者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今天,作者置身于大兴安岭中,对大兴安岭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谁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自己默读第2——5自然段。并适当作旁注。
(1)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岭、林、花)
(2)通过刚才读课文,大兴安岭的“岭”给你什么感觉?(亲切、舒服)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岭”的?(对比)我们从哪能体会到这种“亲切、舒服”之感呢?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上去体会。汇报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了大兴安岭和秦岭这两种景象请大家用简笔画把它们画下来,看看谁画得像。
(3)展示简笔画。
3、用刚才学习“岭”的方法,自学“林、花”两部分,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自读这两部分内容,找找大兴安岭“林”和“花”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并提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这里的.好处,领会著名作家朴质的语言美。
(2)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课件,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3)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刚才有感情地朗读和刚才精彩的分析,使我也和你们一样与作者一同爱上这美丽的林海,这令人神往的兴安岭,正如大家所说:大兴安岭并不是只有它美丽的外表,它更创造着财富。谁来朗读一下第6——7自然段?
问:当作者看到“岭、林、花”之后又引发了他的联想,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画下并作旁注)
指名让学生读出看到的和想到的。
问:这两者有联系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读: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谁来说说“它的美丽与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是什么意思?它与“兴国安邦”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4)总结:作者参观了大兴安岭,不仅领略了它美丽的景物,还体会到它与人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还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和支援了国家的建设。因此,人们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了。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整篇课文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这条主线展开的,课文三次提到了这种感受,分别是由什么引发的?(学生联系课文回答)
2、同学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作者这种亲切、舒服之感逐渐加深,最后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3、大家一定很喜欢这篇课文吧?那么就请你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试着背诵一下吧。
林海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海就是指美丽的大兴安岭。那么,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呢?谁来根据板书说说看:
板书: 岭多
13、林海 林多 花多
2、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三个部分!
二、学习岭
1、先请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细细体会:岭是怎样的?
2、岭的哪一个特点你印象最深?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3、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岭的温柔,划出有关的句子。
4、一位置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是怎么体会到岭的温柔这个特点的'?
讨论读句谈感受再读欣赏美
5、小结:从同学们的体会,我们体会到了岭的温柔。在句式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岭的温柔。板:句子表达方式
6、幻灯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7、找找作者在表达上,还有哪些地方突出了岭美?
8、自然段朗读指导!
三、学习林部分
1、读读这个部分。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学习这个部分:
划句子读句子谈感受朗读欣赏美
3、句式体会:
幻灯出示: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4、小结:大兴安岭绿树万顷,犹如碧波滚滚,的确是林海,真美啊!
下面让我们用朗读再来领略一番。
四、学习花的部分
1、学生自学
2、交流。
引导点拨:
幻灯出示: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3、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其他的句子能体会到作者对兴安岭的赞美吗?
5、以读加深感悟。
五、学习总印象
1、从刚才的学习,你体会到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2、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样体会的?
3、配乐读1-5自然段!
六、全文小结
附板书: 岭多而温柔
13、林海 林多而绿
(亲切、舒服)花多而美
句子表达方式
林海教案 篇3
一、谈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 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一组和本组第一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可采用“五步自主教学模式”,即“导入揭题→自学探索→交流点拨→检测巩固→深化训练”。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
3、揭题:板书“林海”,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4、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还应该知道了什么?
(二)、组织第一次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可跟默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选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练习”中的提纲,给文章分段,列出提纲。
4、请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写出他的分段意见。
(三)、交流点拨
1、指名读生字及组词,学生评议。
2、开火车读课文,然后评议。
3、指名板书学生谈谈你是是怎样分段的,为什么这样分。
林海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5
林海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林海》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介绍了大兴安岭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意。
2、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写景类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圈画批注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抓住三次“亲切、舒服”感受的句子,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大兴安岭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原因以及明白作者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感受。
(3)品读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美丽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大兴安岭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原因以及明白作者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感受。
二、说教法
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大兴安岭浩瀚山林的景色。文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等写法。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2、能力培养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只有交给学生寻觅知识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探索,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终生受用。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从课题“林海”着眼,从寻找林与海的相似之处入手,抓住文中具体描写“林”的内容,通过朗读、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林”的浩大、壮美,明白此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大兴安岭的林海。如此优美的描写,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至会背,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喜爱之情,尽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投影展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同时老师朗读课文,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林海的壮美,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4、简笔画辅助教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重点词、句,我还采
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例如,在理解大兴安岭的“岭”时,为了突破重点词“温柔”和“盛气凌人”在本课的意义。我要求全班同学用简笔画勾出自己心中的大兴安岭和秦岭,通过板画认识到:“温柔”在本课指大兴安岭的线条柔和平顺;“盛气凌人”指秦岭高大险峻令人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教学生用“一读──观景赏物,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明了写法。”的方法,仔细品味文中有关“林”的内容。即初读课文,感知景物特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仔细品味,领悟情感;回读课文,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这里的学法指导、学法应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再现。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林海
一棵树称为——木,两棵树称为——林,海是指——大海。这“林”和“海”合在一起说明——树很多。齐读课题。
2、课题“林海”指的就是——大兴安岭。出示大兴安岭图片。
你们想知道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大兴安岭,欣赏他笔下的林海吧!
(二)整体感知
1、生轮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1)大兴安岭留给作者的感受是()。这样的感受,在文中出现了()次。
(2)作者得出这种感受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机板书:亲切 舒服
2、那么,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交流并板书: 岭、林、花
(三)品味美
过渡: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的美景,先来看“岭”这一部分。
A.学习“岭”
1、默读第2节,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学生交流媒体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相机板书:多而柔
B.学习“林”
出示问题:“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后小组交流)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师引导:从“目之所及”,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交流,出示句子。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3、请大家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两节,男女生分读。
C.学习“花”
1、“花”的特点。 (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多而美
2、出示: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拟人、比喻]
小结: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恍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真是太美啦,太让人喜爱了。 过渡: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写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由兴安岭外表的美。作者来进入岭中,看到林场又会想些什么呢?
(四)赞赏美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节,想想作者之所以又有两次发出“亲切、舒服”的感慨,是因为联想到了什么?
交流,出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2、小结: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兴国安邦。(板书:兴国安邦)
2、出示:为什么管它叫作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交流。
3、我们怎样做才能兴国安邦呢?交流
师小结:我们伐木取材,也要造林护树,一手砍,一手栽,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林海能够万古长青。
4、齐读最后一节。
(五)总结全文
1、指板书小结:作者抓住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他用质朴而又简洁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我们见识了林海的美丽迷人,感受到了林海的多元和谐,大兴安岭不愧为——林海。
2、读了课文,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板书设计:
岭 多而柔
15、林海林 绿如海 兴国安邦
亲切舒服花 多而美
袁丹
20xx年10月20日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教案08-28
林海的教案11-11
《林海》 教案03-16
《林海》的教案02-20
林海教案4篇02-24
林海教案9篇02-22
林海教案八篇02-23
《林海》教案15篇08-28
《林海》教案(15篇)01-28
《林海》教案(精选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