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童趣》教学教案

《童趣》教学教案

时间:2022-01-20 00:55:4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童趣》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趣》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趣》教学教案

《童趣》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词语,感受语言特点。

  2、培养语感,丰富语言仓库。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常用词。(第一课时)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培养语感。

  【关键点】

  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它。今天我们就学习清朝作家沈复所写的《童趣》。

  二、作者简介

  沈复,清朝常州人,工诗画、散文。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三、默读课文

  利用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四、生齐读

  五、师范读

  六、生自由朗读

  七、找单个同学读

  引导学生们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及时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然后强调句子的停顿。

  (用个别示例,使学生明白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

  如: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表示明显停顿,·表示极短停顿)

  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措施:

  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老师共同解决。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关键词关键词:细(仔细),察(观察) 昂(抬)首(头) 项(颈项,脖子) 果(果真)驱(赶)强(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表判断)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

  被动句:(“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九、翻译全文

  措施:几个学生试译全文,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随时提出来,大家一同探讨。最后老师用投影出示译文。

  十、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目的:加强理解课文。

  十一、进行背诵比赛

  十二、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语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童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趣》这一课。

  二、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出示投影片:

  1、本文选自___的著作______,作者字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或词:

  昂首观之____________

  见藐小之物___________

  项为之强____________

  凹者为壑____________

  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

  四、问题探究

  问题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

  明确:群鹤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鹤图。

  问题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妙处, 产生超然物的乐趣

  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三件物外之趣。

  问题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问题四: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问题五:作者年幼时的`想象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围绕联想与想像来答。

  问题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的?

  明确:写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问题七: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明确:语体简约、含义深刻、用词准确。

  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五、同学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回答的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提出疑问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六、再次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七、请问同学们,学了此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八、小结

  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观察,而且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九、作业

  写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

《童趣》教学教案2

  师:有许多专家和老师在这里听课,同学们多少有些紧张吧。为了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屏幕显示图片)

  师:这是什么?

  生:一块石头。

  师:对!一块石头,不过,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鹅卵石,它是一件收藏品。你们再仔细看看,它跟一般的鹅卵石有什么不同?

  生:石头上有彩色的图形。

  师:这彩色的图形象什么?

  生:像金鱼。

  师:你们真会观察。它的确像两条金鱼。艺术家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金鱼戏水。你们看,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想像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像力的文章——《童趣》。(屏幕显示标题)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同学们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同学们在预习时已读过多篇,我想了解一下朗读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畅。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生1:要注意停顿。

  生2:要分出轻重。

  生3:还要读出感情。

  师:说得很好,要注意停顿、轻重,谁愿意试试,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师: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讲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1:从题目《童趣》可以看出,应该读出愉悦的情感。

  生2:我同意,还可从文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中看出这一点。

  生3:第1段,还可以是自豪的感情。

  师:体会得很准确,下面,我想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一女生朗读全文,教师播放古筝曲《平湖秋月》)

  师:她读得太好了!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想大家也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生:文言文十分简洁。

  生:我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丑陋而又令人厌恶的蚊子,比作美丽的白鹤?

  师:你觉得比作什么好?

  生:麻雀呀,燕子呀什么的。

  师:好,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探究。

  生1:我来回答,还是比作鹤好,因为鹤和蚊子的脚都比较长,在外形上比麻雀、燕子都更相似一些。

  生2:我不同意,麻雀、燕子体形小些,更接近蚊子。

  师:我们不仅要从外表上考虑,还要从想像的目的考虑。

  生:鹤比麻雀、燕子漂亮些。

  师:所以才会更具情趣,才“怡然称快”。

  生:鹤比麻雀、燕子飞得高。

  师:所以才会有“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生随师齐念)比作鹤,不仅外形上相似,而且更富有审美情趣。

  生1:我提一个问题:人是强大的,癞蛤蟆是弱小的,为什么当癞蛤蟆出现时“我”会“呀然惊恐”?

  生2:因为他看得太出神了。

  生3:是的,我看书看入神了,你轻轻拍我一下,我也会吓一跳。

  师:书上怎么说的?

  生:“余年幼,方出神,呀然惊恐。”

  师: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生1:是“忆”字,因全文都是作者回忆的。

  生2:是“察”字,所有的“物外之趣”都得仔细观察。

  生3:是“物外之趣”,全篇都是写“物外之趣”。

  师: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了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童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男生齐读)

  生:是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

  师:对,是戏蚊之趣。把蚊子当做伙伴,做了两个游戏。书上怎么说的.?

  生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生2: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师:立得好。女生表现毫不逊色。下面,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生1:写的是“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生2:主要是“草丛”。

  师:对,是“丛草之趣”,那又从“丛草”中找到了哪些乐趣呢?

  生1:“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凹者为丘,凹者为壑。”

  生2:补充一下,还有“见二虫斗草间”。

  师:大家读得非常细致,真叫人高兴!不过,有件事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生1:因为他视力好,能“明察秋毫”、“张目对日”。

  生2:因为他善于观察。

  生3:因为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师:仅仅如此吗?

  生8:还有,他富有想象力!

  师:谁整理一下刚才的发言?

  生: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师:太精妙!(师一边参与讨论,一边在屏幕上显示板书)

观察

  童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像、联想

  群鹤舞空

  戏蚊之趣

  趣鹤唳支端

  林、兽、丘、壑

  丛草之趣

  二虫相斗

  师:同学们刚刚度过自己的美妙的童年,或许也有这、过这样的物外之趣,讲一讲,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

  生1:小时候,我们小伙伴分成两组,玩打仗的游戏。

  师:你充当什么角色?

  生1:司令。

  师:感觉怎么样?

  生1:神气、满足、自豪,还有好玩。

  生2:我小时候,在家里,拿着话筒,当歌星。

  生3:我最喜欢过家家,把沙土当做米,水当做油,野草当做菜,做饭吃。

  师:通过你们的讲述,我也分享了你们的快乐。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想像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像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你们看见过树根吗?(生回答看见过)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像把它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像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快乐的小山羊》、《父与子》、《比翼鸟》、《老寿星》、《弯弓射大雕》等根雕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

  师: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并张开想像的翅膀,就能发现美、创造美。我们的生活就会因此而增添美色。今天,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新时代,让美永远和我们相伴,让快乐永远和我们同行!

《童趣》教学教案3

  一、趣读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但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对文言文畏难或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多读,所以我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读《童趣》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师生二人转:

  读文时,我只读出句子的开头一个字或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读出这句话中余下的字。这样,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余忆(注:教师读,下同)童稚时(注:学生读,下同),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文白夹杂读:

  对每句话,我有选择的用白话文说出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书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我回忆童稚时,能够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时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虫的鸣叫声像闷雷一样,我私下把他们比作群鹤舞于空中,心理这样想着,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抬头观看蚊子,项为之强。有时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让它们冲烟而飞鸣,把这当作青云白鹤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为此我怡然称快。我常常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下身子,让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视,把丛草当作林,把虫蚁当作兽,把土砾凸者当作丘,凹者当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我看见二虫斗草间,看的正入迷,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只见它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当时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待我神定,捉住癞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于以上的两种方法,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读的经历,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轻松愉悦,读的也就格外卖力。两三遍之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我提示开头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后面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两两组合,自由练读,不一会就有多半的学生会背诵了。

  二、趣练

  以前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都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析,告诉学生那些文言词是重点,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转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呢?我在教学《童趣》时,采用了以下步骤,效果极好。

  1、明确目标,

  让学生学有方向。在学习之前,我先告诉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熟练诵读,按要求背诵,增加积累。

  ⑵ 理解文言实词,促进课文内容的理解。

  ⑶ 理解、翻译好文句。

  ⑷ 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组学习,实现兵教兵:

  首先,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每组七人,然后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对本组的七名同学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次,我让各组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熟练地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最后,我要求成员之间进行互查互帮,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实学习效果:

  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我采用两个“随机”的方式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自学的成果:

  ⑴ 我随机到各组抽取学生。

  ⑵ 学生到我这儿随机抽取事先准备好的试题。

  学生事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避免了盲目,学习有了盼头。分组学习时,学生互查互帮,人人都主动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有了劲头。成果展示时,学生人人踊跃,个个争先,偿到了学习的甜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讲的极少极少,但效果却极其显著,也使我受益匪浅。

《童趣》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教学教案5

  一、教材分析: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

  1、 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 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竞赛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简介作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①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②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①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②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③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②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③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①、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②、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

《童趣》教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童趣》教学教案7

  【预设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朗读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能整体感知,体会童趣,领悟童心。

  【教材解读】

  《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蚊子、丛草、土砾、癞虾蟆,并把它们想象成美丽又奇特的图景,充分表现了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学好本文,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初学文言文,以激趣为主,不机械地文白对译,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

  儿歌《数鸭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师生竞读:

  ⑴ 范读。

  ⑵ 生读。

  ⑶ 评议。

  明确: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

  2、疏通再读:

  ⑴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⑶ 指名读、集体读。

  3、探究诵读:

  合作探究:

  ⑴ 课文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你怎么知道的?

  ⑵ 课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⑶ 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物外之趣”的呢?还需要什么?

  独立感悟:

  这些联想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从本课学习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熟读、背诵全文。

  3、小练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数不限。

【《童趣》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童趣》教案09-09

《童趣》的教案08-27

童趣的教案03-07

童趣教学反思02-06

关于《童趣》的教案02-26

《童趣》优秀教案03-08

关于童趣教案02-09

《童趣》教案(15篇)01-28

《童趣》教案15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