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武传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武传教案 1
【学习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自学指导】
第一课时:
一、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习检查:正音
当dàng 旄máo节 厚赂 lù 昆hūn邪yé王 厩jiù 窥kuī观 置币遗wèi
单于 浞zhuó野侯 没mò胡中 阏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思考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3-8):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9-10):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分析第一部分,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1)苏武何许人也?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当时匈奴与汉关系怎样?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苏武为什么要出使匈奴?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
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匈奴只是因为“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关键一点是要突出人物的性格。那么读完这篇传记,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那么课文是如何表现苏武这些性格特征的呢?——通过人物对比。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何不同,结果如何?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
卫律:
先是“威逼” ,企图“杀鸡儆猴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再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苏武毫无畏惧,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
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苏武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李陵——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围绕几个问题对传主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一)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课后作业:
《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 )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 ︳(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 ︳㈡ 备受艰辛 (5)恐吓——威武不屈 利诱——富贵不淫
传 ︳ 坚守气节 (6)逼迫——贫贱不移
︳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第二课堂(导读)》,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5)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 三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三、总结认识:
1、请用几个最具概括力的词语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并谈谈你读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认识。(略)
2、学习了此文,请谈谈你对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认识。(略)
四、巩固训练:
课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课堂必修4》(人教版配发)p101-102页练习题。
苏武传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苏武传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注意是否正确,如果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及时纠正)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详细)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一)句式积累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省略句式)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教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积累句式要善于抓住特殊句式的形式标志来准确判断,善于在学习中归类。
(二)词类活用
单于壮其节 (意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为什么“壮”是意动?“归”“降”是使动?“夜”是作状语?推演出一般规律并联系已经学过的句子来佐证。
(三)古今异义
且陛下春秋高(年纪)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押)
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长辈的尊称)
欲因此时降武 (“因”,趁机;“此”,这)
武等实在(“实”,确实;“在”,存在)
3、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确:第一大组: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第二大组: 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
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
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巳罚喊拙右姿怠胺瞧湟澹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2缓弦宓囊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K瘴浣邮艿ビ诘艿艿睦≡,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U庥肓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2、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
商议后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
3、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
商议后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
4、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
商议后明确: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
第三课时
一、引入名家评价,供学生参考(多媒体显示)
1、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唐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 焯
4、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 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苏武牧羊》歌词
二、学生品评(先思考并形诸文字后举手发言)
1、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醉花阴咏苏武》
2、一颗忠诚之心,照耀了千秋史册;一片报国之情,留下了万世美名。铮铮铁骨诠释了刚毅,匈奴为之战栗;悠悠心灵写尽了顽强,天地为之动容。千年苏武,不朽忠魂!
3、尽管有人说他不是民族英雄,但我认为他是!他抛却小我的一己私利,而顾全国家的尊严,境界高卓,人格高尚。他先国后家的义举令我肃然起敬,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
4、曹植在他的《白马篇》中说“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我心中苏武就是这样一个伟岸的大丈夫。
三、教师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苏武传教案 5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句意: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4.幸蒙其赏赐。
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句意: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5.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6.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句意:家中只有两个妹妹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句意:并且皇上年纪大了
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句意: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9.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句意: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句意: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句意: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13.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
14.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句意: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15.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句意:睡觉、起来都拿着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句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句意: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句意: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
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
(2)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句意: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
(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句意:丧失气节、玷辱使命
(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
句意:与他的家属常惠等告别
(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句意:天下雨雪的时候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句意: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句意: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节
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句意: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
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句意: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句意: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句意:供给他衣服、食品。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句意: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句意: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句意: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
(4)须发尽白
发:头发
句意: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句意:唯恐受到汉的袭击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为凭借
句意: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
(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表承接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
句意: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4)以状语武
以:把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以:凭借
句意: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表顺承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句意: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句意: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句意: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句意: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句意: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2)非汉所望也。
句意: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
④省略句
(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句意: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
(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
句意: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
(3)使牧羝
句意:让他放牧公羊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句意: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三、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文言文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重在精背诵,多积累,勤思考,深体会,请同学们课下做好课堂笔记的整理巩固。
四、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1.整理课堂笔记。
2.分享交流文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苏武传教案 6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我的说课题目是《苏武传》。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会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三篇文言文,均是《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本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时坚守节操,历经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学习本课,意在帮助学生理清苏武的事迹,领悟和学习他的高尚品质。
二、学情分析
作为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情况也要有清晰把握,方便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本套教材的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十几篇文言课文后,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并在学习了前一篇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了解了正史中描写人物的传记文特点,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对于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品读苏武的高尚品格,和培养正处三观形成重要时期的他们的`人格,他们还有困难和迷惑。因此,需要在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下,联系时代背景,基于文本分析,适当点拨拓展,并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 了解班固及《汉书》,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
2. 反复阅读,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3.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培养自己的优良品德。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疏通文意,理清故事脉络,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鉴赏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深刻领悟苏武的高尚品质。
五、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文言文时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pk竞争法。
以上的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条件,而合理恰当的教学程序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接下来我将从5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一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堂课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打算采用多媒体展示诗朗诵温庭筠《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并配上相应图片增强画面感。接着用这样的导入进入课文: 这样一首诗,语言优美又简练地描绘了一位英雄的事迹,但也带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而接下来我们将从史实的角度来认识这位英雄——苏武,品读他的人格。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传》。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文章学习的前提,这个环节的学习主要为深入研读打下基础。
1. 整体齐声朗读课文,从语音上初步感知文章。读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以读促悟。
2. 请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主要是关于作者以及苏武所处时代背景。紧接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请2~3位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必要时做讲解。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解决文章重难点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必须以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三方对话进行,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需要指导点拨。
1. 文言文基础知识pk学习。本身这块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但却不能回避不讲,学生需要打下坚实是文言文基础,这样才能自主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此处采取小组pk展示的方式进行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有效、趣味学习。
2. 引导学生以固定格式归纳小标题,以此来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情节以及苏武的人生历程。这样的安排不仅利于学生操作,快速把握文意,而且给下节课的学习打了基础。(明确: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如一。武帝驾崩,恸哭数月。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一是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逐步培养“大语文观”,二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这里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苏武被扣留十九年,近七千个日日夜夜,苏武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的呢?请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300字左右,写一写他的内心独白。”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并锻炼语文写作实践能力。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业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思考带到课外,把成果带到下节课上。这个环节我会带着学生梳理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即是文言文基础知识和文章的情节脉络。然后顺势进入作业,依托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对其刻画的手法,并准备3分钟左右的发言。以此结束本堂课。
七、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最后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板书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可以重现教学过程,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结束语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辛苦了。
附:板书设计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
二、苏武人生历程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如一——武帝驾崩,恸哭数月——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苏武传教案 7
【教学目标】
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其次,利用他们平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板书课题)
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
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
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
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
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
生:用利益诱惑的。(板书:以利诱惑)
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
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折磨。(板书:以苦折磨)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
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就概括为故友劝降。(板书:故友劝降)
三、人物品读
师:刚才我们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幻灯片展示此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以死恐吓”。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匈奴是怎样以死恐吓的?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师: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拟。
师:“拟”如何理解?
生:比划。
师:在这里卫律只是比划一下,那卫律前面有没有动真格的?
生:有,卫律杀了与苏武同来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杀张胜的时候,张胜就投降了。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张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齐):贪生怕死!
师:那么通过张胜的贪生怕死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武不动”。
师:这说明苏武面对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们也可以说“武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前文中还有没有哪些地方能证明苏武不怕死?
生:他自杀的情节。
师:苏武为何自杀呢?
生:“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于节操有损,又辜负了自己的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师:“虽”字能不能翻译成“虽然”?
生:应该翻译为“即使”。因为这里只是表示假设,不是事实。
师:他的回答告诉我们,在有损节操、有辱使命的时候,苏武毅然选择了死!更不用说别人用死来威胁他了。他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板书“威武不屈”,与前面的“以死恐吓”对应)那匈奴又是用什么来引诱苏武的呢?
生:“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贵的生活!
师:苏武是什么反应?
生:“武不应”,他不为利益所动。
师:如果说前面苏武面对匈奴以死恐吓是“威武不能屈”,那么这里就是——
生:富贵不能淫!
(板书“富贵不淫”,与前面“以利相诱”相对。)
师:苏武除了“不动”“不应”之外,甚至还骂卫律,是个“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无耻叛徒!真正地体现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苏武的这种大丈夫的气节。(生齐读第5段)
师:这样软硬兼施,苏武都不屈服。匈奴便采取了比以死恐吓更残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刚才大家已经说到,匈奴是从肉体和精神上,对苏武进行双重的折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来朗读第6段,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哪些地方是肉体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选一生读第6段)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一些字的读音出现了问题。“饮食”应该都读四声,解释为“提供吃的和喝的”。还有“去”是个通假字,应该通“弃”,是“收藏”的意思。
师:请大家说一说哪些是对苏武肉体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体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还有“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
师: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饥饿来从肉体上折磨苏武,让他屈服。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关起来就是让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还有,让他去北海放羊,说“羝乳乃得归”,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这是断掉他回归汉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残他的意志吧。
师:说得很好,这个“乳”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生
师:还有其他地方也能说明精神的折磨吗?
生:“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还把苏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让他一个人在北海,让他忍受孤独和寂寞,来消磨他的意志。
师:大家从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看到了匈奴的阴险和残忍,那么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生:“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在这种极度贫苦的环境中,也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的忠诚,可以说是“贫贱不能移”。
师:我觉得他说的“贫贱不能移”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板书写在黑板上,非常好!(板书“贫贱不移”,与“以苦折磨”相对)肉体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种孤独寂寞,那种心灵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难忍受。苏武是怎样熬过来的呢?
生:我看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句,他无论是躺着还是起来,都拿着汉节,说明他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对汉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师:他抓住这一句当中的细节,分析得很细致,表达得也很好。匈奴用了这么多的方式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使出了杀手铜,他们找了一个人去劝降。这次劝降一般人真的难以应对。那么他是如何来劝说苏武,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李陵对苏武可以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李陵对苏武说了苏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说汉朝对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过这一点来打动苏武。他还说皇帝已经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师:他分析得很有条理。对李陵的劝降,苏武是义正词严地拒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李陵的口中说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而苏武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维护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节!(板书“私情不动”,与“故友劝说”对应)
四、课堂小结
这让我想到郑板桥有一首诗——《竹石》。(幻灯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家一起齐读一遍。苏武不正像这竹一样吗?任你匈奴使尽千般伎俩、万般手段,我苏武自一心向汉!苏武所有的坚持,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节!(粗笔板书一个大大的“节”字)这“节”是对使命的铭记,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展示《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与“不降”这对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苏武守着这份民族气节,最终回到了汉朝。可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李陵,却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李陵是在替苏武不值!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武这祥做到底值不值呢?请大家以此为话题,在课后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苏武传教案 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会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2.解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形象,体会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我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四、课堂小结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五、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六、板书设计
苏武传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苏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认识苏武 板书: 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理解:牧 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 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 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 渴 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33、苏武牧羊
接 恭恭敬敬
握 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坚贞不屈
持 忍受折磨
揣 含着热泪
教学效果反馈:
由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故事,距今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所感染。所以课的一开始我对学生进行了故事背景的介绍和对苏武的简介。
阅读理解向来是学生的弱项,尤其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加以指导。本文是以“旌节”为主线,从苏武是怎样对待旌节的内容中能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所以,首先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接着,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能够表现人物品质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评析人物。在理解时,我运用了或联系具体的语境,或设身处地想一想,或演一演等,最后通过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到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格,以培养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的能力。
苏武传教案 11
课文简介:
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气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匈奴、旌节”等生词、多音字“单”,认清形近字“玷”和“毡”,自主摘抄文中生词。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以及体会反衬的表达方法,感受苏武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忠贞不屈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3、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旌节”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析苏武的语言、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坚强的意志和忠贞不屈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难点: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旌节”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课题质疑
1、(课件出示)他,挥一挥羊鞭,擎一支旌节,19年行走在漫天风雪,却有浑身的热血,沸腾着至死不渝的信念,这个有着铮铮傲骨的铁血男儿,就是——(苏武)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悲壮故事——齐读课题
2、课题质疑:读着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了解了苏武牧羊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们也就能说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二、初读课文,弄清大意
1、请同学们拿起课文纸,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2、请你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你初步认识的苏武。
3、谁能对刚才的语言进行简单扩充,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抓住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来说。)
三、感受形象,体会表达方法
1、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具体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的第一题。(出示学习单)
2、品读着文中语句,你对苏武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你可以抓住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处来说。
预设一:第三自然段
(1)苏武的语言
面对单于的劝降,你认为苏武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这番话?(指导朗读:强调“绝对”)
(2)“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
(出示:冷了,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忍饥受冻”,这岂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女生读。
(3)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苏武的风采!
好一个_____________的苏武!(指着板书齐读)
预设二: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你发现了没有,有一个词在这段话中多次出现,哪个词?(旌节)作者一再提到这个词,用意何在?
A、“旌节”代表着国家,说明苏武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有道理啊,课文前面也提到过旌节,你找到了吗?这里的旌节不也是国家的象征吗?)(板书象征)
带着“旌节”,也就有了精神寄托。
B、苏武的坚贞不屈也感染着匈奴人,我们再来看段资料。(课件出示指名读)它还是谁的象征?(苏武)
小练笔:在这根旌节上,我们仿佛看到____
3、说得真好,这也是他的使命!当苏武终于回到长安时,毫无疑问地,手里拿着那根旌节,尽管已经是光杆儿的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请看,这两段同样是写苏武的坚贞不屈,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环境描写侧面描写)
5、你还从课文中找到哪些对其他人物的感受?
张胜:胆小、叛徒
单于:阴险、诡计多端
这些人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板书反衬)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课文通过对苏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运用象征、反衬的表达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忍不拔忠贞不屈(指板书齐读)的苏武。
2、有人曾写过这样一些赞美苏武的诗句——齐读
【苏武传教案】相关文章:
苏武传的教案04-03
《苏武传》教学反思12-22
苏武牧羊教案05-02
传帽子教案06-16
《张衡传》教案10-23
呼兰河传的教案03-07
击鼓传花教案03-19
《张衡传》教案优秀12-20
《水浒传》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