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兰诗》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木兰诗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木兰诗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习《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习《夜雨寄北》(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1、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习二。
木兰诗教案2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品: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 戎机(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划分句子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木兰诗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 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 ) 妾不堪驱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传奇美 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3、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教案4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典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
三、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主要采用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鉴赏法、④讨论探究法、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合作探究,赏析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
木兰
勤劳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板书)
女儿情怀英雄形象
(详)↓(略)
热爱和平的杰出巾帼英雄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木兰诗教案5
教材分析
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2)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相信今天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展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
[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提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这体现了她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
[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勇敢果断。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作者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木兰从军征途的哪些特点?同时又展现了木兰怎样的情思?
[明确]:征途遥远,行军神速,木兰既心情急切的奔赴战场,又很深切的思念亲人。
师:这里既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又展现了她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提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与上文有何联系?
[明确]:是对上文“旦辞……”八句内容的概括。
[提问]:诗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的军营生活的?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提问]:这两句展现了木兰军营生活的什么特点?
[明确]:极其艰苦。
[提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展现了木兰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战争?
[明确]: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战争。
[提问]:木兰能够胜利归来,展现了她怎样的英雄形象?
[明确]:英勇善战。
[提问]: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立功之大的?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提问]:“木兰不用尚书郎”反映了她怎样的优秀品质?
[明确]:不慕名利。
[提问]:思乡心切的木兰,急盼与亲人团聚,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的?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这里通过爷娘姊弟的不同举动,渲染了一种全家团聚的喜庆气氛。
[提问]:回到家中木兰有何表现?
[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提问]:这反映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回家后的喜悦心情,恢复女装的激动心情。
师:这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提问]:最后作者安排了怎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结束了故事?
[明确]:“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了的生动性。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别扮演文中人物,表演情景剧。教师把握好尺度。)
[提问]:最后用兔子作比喻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明确]:以兔为喻,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几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
师:从木兰身上我们看到,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三、归纳木兰的形象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热爱和平生活。她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课堂讨论: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从木兰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木兰形象,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选择诗中一段故事情节,改写成现代文,要合理运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略)
木兰诗教案6
教学设想:
课型设计: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jian),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1. 木兰叹息
2. 替父从军
3. 整装出征
4. 十年征战
5. 荣归故里
6. 还身女儿
7. 难辨雌雄
或
1.叹息
2.从军
3.出征
4.征战
5.荣归
6.还身
8. 难辨
或
1. 叹
2. 替
3. 征
4. 战
5. 赏
6. 还
7. 辨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
字数:100-150字。
背诵《木兰诗》
教师小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写作内容,激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开拓。
用小标题这种简洁、概括性很强的形式,总结归纳诗歌内容,可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尤其是字数上的由多到少,要求就更高了。
木兰诗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金柝鞍鞯
戎机辔头云鬓溅溅燕山
胡骑啾啾著我旧时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转强帖
(3)通假字
帖花黄看火伴
(4)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1)zhùtièkéhántuòjiānrónɡpèibìnjiānyān
jìjiūzhuó
(3)“帖”通“贴”“火”同“伙”
(4)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测试题如下:(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问女何所忆②愿为市鞍马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④朔气传金柝
⑤惟闻女叹息⑥赏赐百千强
⑦著我旧时裳⑧旦辞爷娘去
⑨出郭相扶将⑩当户理红妆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2)判断下列加粗词的古今含义有无变化。
①军书十二卷②双兔傍地走
③愿驰千里足④赏赐百千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并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关于翻译。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②关于互文。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二要考虑诗歌特征,译文不能失去诗味。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一句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两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同样④⑤⑥三句分别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关于句式特点。这首诗在句式上有民歌特色。第①句为复沓句,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即构成复沓句,类似的句子有“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第②句为顶真句,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类似的有“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第③句为对偶句,类似的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第④句为排比句,类似的有“东市……北市买长鞭”。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3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4段写木兰十来年的沙场征战;第5段写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封;第6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2.学生理清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指导背诵。
学生边忆边思,尝试背诵。
4.全体学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以待课堂交流。网络搜索从古到今杰出的巾帼英雄,并整理成文,讲给同学们听。
木兰诗教案8
【教学目标】
一、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三、学习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她的形象搬上了银幕,一时轰动了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
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机杼(zhù) 可汗(kè hán ) 鞍鞯(ān ji.....
ān ) 辔头(pèi )燕山(yān)鸣溅溅 (jiān ) 鸣....
啾啾(jiū) 胡骑(jì)戎机(róng) 金柝(tuò) .....
著(zhuó)装 傍地走(bàng) 朔(shuò)气 旧时裳....(cháng)
3、对照注释诵读,读准读顺 。
4、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1、齐读1、2段,看诗篇如何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
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下段父母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回答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
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五、布置作业
1、生字带拼音抄写三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抽查上一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1、默写生字。
2、学生齐读全文。
二、分析第二部分
1、齐读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
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三、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五、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木兰诗教案9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 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的抗议。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如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习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独立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前线,那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两句“不闻……但闻……”,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 hàn汗水 jiàn四溅
可 汗 溅
kè可汗 hán可汗 jiān溅溅
yàn燕子 zhù著作 qiǎng强大
燕 著 强 qiǎng勉强
yān燕山 zhuó穿着 jiàng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 有爷名:父亲 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 朔气:北方的寒气 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扶将:扶持 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木兰诗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二、简介背景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六、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通过探索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七、交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八、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九、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木兰诗教案11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三、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四、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目的一、二、三。
教学方法:
自读、讲析、问答、练习。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陕北民歌《回延安》这首新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板书)
1、题解:
《》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看阅读提示了解主题。
3、从内容看,这是首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
二、听录音,学生自读
三、正音:
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ì róng shuò tuò zhuāng zhuó bàng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
2、按情节的内容发展出征、打仗、还乡可分几段
木兰诗教案1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木兰诗教案1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 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e),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o第四音),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ke第四音、han第二音)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 译:
织布机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帝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以后替代父亲去征战。
到集市上去买骏马,马鞍下的垫子,驾牲口用的嚼子,缰绳和驾牲口的鞭子。(这里是互文的写法,其实应该是到集市上一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出征准备的匆忙而有序)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的越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的关卡。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可汗,可汗坐在殿堂。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阁的门,坐在我西阁房的床上,(这里是写两间房子干不同的事,因为木兰出征很多年回到家,要看一看家的各处)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对着窗子的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并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一个灶吃饭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多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空中)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著我旧时裳傍地走阿姊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兰诗教案15
学习目标:
1、积累《木兰诗》中重点字词
2、赏析诗中的木兰形象
课前学习: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
课堂学习:
第一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
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阅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
第二块:设计情境,精读课文内容
1问题情境: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户的。而木兰却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你认为这可信吗?为什么?
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小组合作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第三块:语文活动:课本剧《木兰诗》片段
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