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等比数列教案

等比数列教案

时间:2022-04-06 19:32:02 教案 我要投稿

等比数列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比数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等比数列教案

  等比数列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___.

  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等比数列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积极动脑的学习作风,在数学观念上增强应用意识,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习兴趣。

  一、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其解决办法是归纳、类比。

  本节难点是对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另外,灵活应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②营造*的教学氛围,把握好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③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控。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老师点评,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⑤以启迪思维为核心,启发有度,留有余地,导而弗牵,牵而弗达。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4)等差中项: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说明: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

  2.导入新课

  本章引言中关于在国际象棋棋盘各格子里放麦粒的问题中,各个格子的麦粒数依次是:

  1,2,4,8,…,263

  再来看两个数列:

  5,25,125,625,

  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为进一步理解定义,给出下面的问题:

  判定以下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写出公比q,若不是,说出理由,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2,-4,-8…

  -1,2,-4,8…

  -1,-1,-1,-1…

  1,0,1,0…

  提出问题:(1)公比q能否为零?为什么?首项a1呢?

  (2)公比q=1时是什么数列?

  (3)q>0是递增数列吗?q<0递减吗?

  说明:通过师生问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另外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

  3.尝试推导通项公式

  让学生回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推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推导方法:叠乘法。

  说明:学生从方法一中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并从次数中去发现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回忆等差数列的特点,并类比到等比数列中来,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及将新知识转化到旧知识的能力。方法二是让学生掌握“叠乘”的思路。

  4.探索等比数列的图像

  等差数列的图像可以看成是直线上一群孤立的点构成的,观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能得出什么结果?它的图像如何?

  变式2.等比数列{an}中,a2=2,a9=32,求q.

  (学生自己动手解答。)

  说明: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应用于实际,例2及变式是让学生明白,公式中a1,q,n,an四个量中,知道任意三个即可求另一个。并从这些题中掌握等比数列运算中常规的消元方法。

  6.探索等比数列的性质

  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猜测等比数列的性质,然后引导推证。

  7.性质应用

  例3.在等比数列{an}中,a5=2,a10=10,求a15

  (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求多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由题意列方程组解得

  方法二:利用性质2

  方法三:利用性质3

  例4(见教材例3)已知数列{an}、{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an·bn}是等比数列。

  8.小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

  3、等比数列应注意那些问题(a1≠0,q≠0)

  4、等比数列的图像

  5、通项公式的应用(知三求一)

  6、等比数列的性质

  7、等比数列的概念(注意两点①同号两数才有等比中项

  ②等比中项有两个,他们互为相反数)

  8、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思想

  ——类比思想

  9.布置作业

  习题3.41②、④3.8.9.

  10.板书设计

  等比数列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等比数列教案】相关文章: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01-20

《等比数列》说课稿12-15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12-28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11-06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07-02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07-06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01-27

中班教案教案04-15

教案中班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