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2-01 09:14:37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1

  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

  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角”变大了。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号“角”最小?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

  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的边不一样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八)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策略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因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1、方程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确定位置

  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描述实际情景中的物体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3、公倍数和公因数

  重,难点: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认识分数

  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及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难点: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5、找规律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是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6、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难点:熟练,正确地进行约分,通分,分数大小的比较。

  7、统计

  重点: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难点:能对复式统计折线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

  8、分数加法和减法

  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9、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倒过来推想策略的合理解题步骤。

  10、圆

  重点:认识圆的特征,会画指定大小的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圆的周长及面积公式的推导。

  三、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其中男生24名,女生26名。学生的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学习往往浅尝辄止,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同学凤毛麟角。有几名学生虽然有着聪明的脑袋,却总是不能安心于学习,作业常常草草了事,反而不如一些个虽然思维反应慢,但踏实学习的学生。另外,有些同学虽然看似很努力,但是由于思维较慢,基础较差,成绩总是提不高。问题最严重的还有作业经常拖拉,缺乏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想使本班的学习成绩更上层楼,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师生在今后不断努力。

  四、教学措施

  1、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上课力求以最浅显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要学,乐学,愿学。

  2、课后加紧对中差生的辅导工作,拟采用一对一,教师从中作指导。作业当天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加强家校联系,借助家长的力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加强基础训练,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一方程3/8

  2 一方程5/8

  3 二确定位置3/3 机动2

  4 三公倍数和公因数5/6

  5 三公倍数和公因数1/6四认识分数4/10

  6 四认识分数5/10

  7 四认识分数1/10五找规律3/3机动1

  8 六分数的基本性质5/10

  9 期中考试

  10 放假

  11 六分数的基本性质5/10

  12 七统计3/3机动2

  13 八分数加减法5/5

  14 九解决问题的策略3/3十圆2/10

  15 十圆5/10

  16 十圆3/10整理复习

  17 整理复习

  18 期末考试

二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P77~78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运用连减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2、计算

  80-25-1775-(17+13)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1)出示P77页运白菜图

  (2)理解题意,提出问题

  图上画的是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3、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850-256-288850-(256+288)

  =594-288=850-544

  =306(棵)=306(棵)

  引导: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计算时要注意进位问题和退位问题

  板书:连减

  4、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P77页“试一试”

  (2)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78页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计算正确

  (2)全班交流

  2、完成第2小题的练习

  (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2)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解决问题。

  3、完成第3题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全班交流

  4、完成练习题4的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1)第1小题,周三、周四里程表上时间相同是因为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2)引导学生认识求小军的爸爸哪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时,要计算出相邻两天的里程差。

  (3)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两种解答方法。

  A、用题2求出的每天里程数相加

  B、周日与周一的表中数相减

  (四)全课

  (五)作业:

  选用随堂练习的作业

  756-368-132840-(60+580)

  788-(138+262)1000-365-185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 )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 )组 。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组 ,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 )幅 。

二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秒,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而时间又比较抽象,不易学生接受,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亲身感受1分、1秒,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二、学生分析

  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xx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看钟面认读时间、写出时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读、写时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按时作息的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大钟表、学具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师: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非常激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申奥成功的吗?

  学生猜不出来,课件在刚才申奥成功的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着认识一下此时的时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钟面,说一说对于钟面你都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做教科书第64页的“填一填”,课件验证答案。

  (2)体会1时=60分

  学生刚才在做“填一填”第4小题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体会1时=60分。

  (3)学习读、写时刻

  A、认识整时和整时半

  电脑显示2个钟面图(9时、10时30分)

  师:谁会读这个时刻?

  你能总结出来读整时和整时半的方法吗?

  B、认识几时几分

  电脑显示4个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激趣

  师: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开心啦!(课件播放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的场景)在这些图形中,数角最可爱了,小朋友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评析:新课伊始,通过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 自主建构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 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动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

  3.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个角)这是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评析: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论,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是以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随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既巩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4. 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有用小棒摆的,有用直尺画的,有用纸折的,有用硬纸条钉的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评析:学生用两根纸条做出了一个角,是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敏锐地捕捉了这一资源,通过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师:这里的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评析:从通过观察可以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到通过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引起了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反复实践,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数学思考能力。]

  三、 巩固延伸

  1. 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中只有1个角。

  2. 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请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比较填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

  生2: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是的,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八边形呢?

  生:八边形有8条边、8个角。

  3. 想想做做第5题。

  师:下面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师:你会比较第三个角和第四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评析:练习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重点,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四、 课堂总结(略)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后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第16页和第17页例1,练习三第1~4题。不退位减

  教学目标:

  1、由实际情境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并能够正确计算。

  3、体现计算方法多样化。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5、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的问题。

  教、学具:

  磁板、圆片。生:数位板,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与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有4个城市提出了申请,经过国际奥委会成员投票,你看,这些城市各得了多少票?北京赢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相信到了那一天,我们国家将会更加强盛。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进行爱国主义和好好学习的教育)

  三、新授

  1、提出问题

  根据4个城市的不同票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1)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板书)

  (2)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56-18(板书)

  (3)北京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56-9=47

  (4)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 22-18(板书)

  (5)多伦多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22-9=13

  (6)巴黎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18-9=9

  ……此外还有一些加法题。

  2、教学例1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等于多少?

  可以怎样计算?

  (1)50-20=30,3-2=4,30+4=34,用口算。

  (2)可以笔算

  用竖式怎样算?先用圆片摆一摆。

  A: 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56,再从去掉22,观察还剩多少?

  一生到前面摆,边摆边说。

  B:试着列出竖式来。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可以从个位减起,也可以从十位减起)

  5 6 5 6 5 6

  — 2 2 — 2 2 — 2 2

  43 4

  四、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第2题

  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第4题

  说说图意。

  树上有32个桃,摘了11个,还剩多少个? 口头列式。

  五、课堂

  在写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六、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P49~50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9-118=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239-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3、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的问题。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4、解决“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让学生口头列式118-57=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118-57怎样计算呢?

  118

  -57

  61

  探索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5、学生独立完成“239-57”。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6、学中做完成教材第52页的第1~5题。

  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2.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判断

  4.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一根毛线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时间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 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娃娃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蕴含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大数学观。]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

  [教学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 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谈话: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两根小棒、两根硬纸条、一段毛线、一张圆形的纸),请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者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的多。(小组合作,教师巡视)(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将所做的角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3)感知角有大小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巧巧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老师也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你能使这个角变大些或者变小些吗?(同桌用自己做的角互相演示一下)怎样使角变大些?变小些?

  (4)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因此,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设想: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真正掌握了,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5、比较角的大小

  问:现在你能比较角的大小了吗?

  (1) 直接比较,引导观察

  这里有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2)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问:剩下的这两个角谁大呢?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讨论。

  (4)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角的大小吗?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 综合应用, 巩固深化

  师:角娃娃真调皮,现在它有躲到小朋友的课本里去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1、想想做做3题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引导思考,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2、 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 出示智多星,你知道这颗星星上有几个角吗?

  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角朋友非常高兴,要送给大家一把金剪子,请你回家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好吗?

  [设计意图]

  1、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开始,用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首先,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下初步认识角。其次,注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7题。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 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是几分呢?(50分)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平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我们常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就是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旋转,所以如果一个物体的旋转方向和钟表的指针方向一样,我们就说它是顺时针旋转,相反地,我们就叫做逆时针旋转。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认识了乘法并且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分析

  实验或教研主题

  各单元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 认识除法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重点:让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二、 口诀求商

  目的: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的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除

  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

  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认图形

  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四、 加和减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五、 位置与方向

  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使学生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

  3、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并能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六、 量长度

  目的: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线段的长度;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的重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会恰当地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七、 乘和除(一)

  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8的乘法口诀合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8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初步学会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学会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简单的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八、 时、分、秒

  目的:

  1、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1秒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认识几时几分。

  难点:接近整时的时刻认识。

  九、 乘和除(二)

  目的: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这些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在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学会计算表内乘、除法范围内的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十、 观察物体

  目的: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所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十一、统计与可能性

  目的: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2、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的解决,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十二、期末复习

  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7-9的乘法口诀,时、分、秒的认识等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7-9的乘法口诀以及用乘法口诀求商等计算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 学 措 施

  1、对于“认识除法”和“口诀求商”的教学:提供现实的数学活动素材;给予广阔的自主探索空间;组织多样的讨论交流活动;赋予数学的深层思考机会。

  2、对于“加和减”的教学: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入规则的学习;在主动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则;在多样化的算法比较中提升规则;在认知结构的构建中完善规则。

  3、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认图形”的基本手段是折、减、拼;利用图形进行直观思考是“观察物体”的核心环节;理解量的实际意义是“量长度”的重要前提;描述和交流是“位置与方向”的有效方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课题:有余数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具和学具

  实物图及投影片,11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

  8÷4= 36÷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2.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

  ( )里最大能填几?

  3×( )<22 4×( )<37

  ( )×2<11 ( )×5<38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大家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同学们看一看,今天学的笔算除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学生动手操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把横式和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板演.

  订正时,提问:

  ① 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

  ② 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如果有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样分?分分看.

  学生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梨.(教师行间指导)

  提问:

  ① 出现了什么情况?(每盘放2个,还剩1个)

  ② 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梨,不能再分)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分的结果是“每盘2个,还剩1个”.怎样列式计算呢?(7÷3= )

  怎样写竖式呢?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教师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实际分掉几个梨?(6个)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有剩余,剩1个梨)

  教师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1个,我们就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怎样在横式上写计算结果呢?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为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即

  7÷3=2……1

  读作:“商2余1”.学生齐读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的两道题.

  提问:这两道题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每盘都放2个.不同:第1小题正好分完,第2小题还剩1个,不能正好分完)

  教师说明:像第2小题这种除法,没有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

  (4)练一练:

  每个同学拿出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订正时,教师着重提问:

  (1)商2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

  (2)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3)横线下面写什么?表示什么?

  (4)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

  2.教学例2

  (1)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2)怎样想商几?在乘法口诀里有没有一句是五几三十八?

  相邻两位同学互相讨论怎样想商几,再在全班交流.

  ①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6,教师板书:

  还剩下8,8里还有一个5呢?说明商6小了.

  ② 有的同学可能说商8,教师板书:

  38减40不够减,说明商大了.

  ③ 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最后结果是商7余5.

  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而且小于38?即5×()<38(括号里最大填7)

  (3)练一练:

  14÷4=□……□

  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14,又比14小.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商,最后的结果怎样说.

  (4)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道有余数除法,把每题的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商小了,商再大一些)

  什么情况下,说明商大了?(被除数不够减去除数和商相乘的积时,说明商大了)

  (4)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口述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 38÷6= 47÷9=

  全班动笔练习,指名两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便于订正.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2.发展性练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思考性练习.

  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第二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P17-18“辨认方向”

  教学目的: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3)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4)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四.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五.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02-25

二年级数学教案07-04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1-1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02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03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