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2-02-01 21:47:36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科学教案合集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育孩子触碰觉、嗅觉、味觉的'综合能力,

  2、孩子体会秋季水果成熟的欣喜心情。

  教学预备:

  1、教学前观摩果园

  2、苹果、梨子、甘蕉(即指:香蕉)、柑橘(又称橘子)、柚子、石榴等水果数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小刀子每个人一把

  教学过程:

  一、引进:今日,农村老百姓伯伯给我们送来了很多的水果,我们一块儿来瞅瞅均有哪一些水果?

  二、了解水果

  1、分组观测和察看水果(启发孩子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来体会水果的色、香、)

  2、集合沟通探讨。勉励孩子勇敢把自个儿看见、摸到、闻见的体会告知别人。

  三、水果拼盘比赛

  1、孩子分组探讨:例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孩子分组制作水果拼盘(教师协助孩子切好)

  3、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孩子开展点评

  四、品尝水果拼盘大会启发孩子品尝自个儿做的水果拼盘,且说一说吃到的滋味怎么样

  五、教学游戏“运水果”完结。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2、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

  教学重点:设计有关花的专题研究方案。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能涵盖“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等概念的花若干。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校园里有许多花开了,我们能作哪些研究呢?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

  (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 各种各样的花

  1、花的专题观察。

  2、“花的观察”报告会。

  3、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在“转动的陀螺”活动中,我们重视让幼儿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如,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目标:

  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尝试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准备:

  1.直径6厘米左右的红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2.直径6厘米左右的黄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偏离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3.牙签(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棉签,纸盒,吸管,记录纸,笔。

  4.打印汉字“转动”。

  过程:

  一、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1.出示汉字“转动”,引出话题。

  师:今天玩游戏前我先考考大家,这两个是什么字?

  师:看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锦江游乐园大转盘等。

  3.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玩会转动的`陀螺,不过今天的陀螺不是从商店里买来的,而是要我们自己做的。

  二、自主探索。发现影响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一)自由探索

  1.教师介绍材料,交代任务。

  师:这里有许多牙签,还有红色和黄色的塑料片。请你尝试用这两片塑料片制作两个陀螺,比一比自己制作的两个陀螺在转动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让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黄色陀螺比较难转,红色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红、黄陀螺上的位置不一样。

  师:你想用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呢?

  辅助性问题:

  (1)红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黄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塑料片的中心和插在塑料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塑料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二)转动比赛

  1.师:大家都选择了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牙签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辅助性问题:

  (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page_break]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塑料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纸盒和吸管,它们能变成陀螺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能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交流与动手中探究、解决问题;能搜集、了解各种资料信息;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比较。

  2.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敢于挑战,大胆设想,勇于改革创新,善于观察,愿意合作交流。

  3.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史,知道自行车中用到了简单机械的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自行车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

  【器木才准备】

  1、教室外选择好场地一块,并为每一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必用,可让骑车的同学准备)

  2、螺丝刀、钳子、锤子、扳手等若干。(供学生选用)

  3、自行车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各部件名称和应用到的机械原理。

  一、引入

  1 .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简单的机械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 .对自行车初步认识。

  ·阅读:自行车的发展史。

  ·统计:我们班会骑自行车的同学有哪些?

  ·教师介绍:我国是全球自行车最多的国家。

  ·出示自行车图片:

  ·说一说:自行车各个部分的名称。

  ·议一议:骑自行车比起开汽车有哪些好处?

  自行车是城乡使用最广泛的.工具。

  自行车不需要能源,没有污染。

  ·想一想: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二、观察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原理。

  自行车上面究竟有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

  1 .讨论:如何观察研究自行车?观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A .小组内要分工

  B .观察要有顺序

  C .可以动手操作

  D .要有观察记录

  E . 要注意安全

  2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师下发记录表格。

  应用机械的位置 应用机械的类型 应用的机械起什么作用 我的其他发现

  龙头(车把) 轮轴 轻松地控制方向

  3 .学生到指定场地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并把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现场巡回指导。

  4 .交流、整理观察结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投影出示记录表格。

  其他各小组补充记录别人发现而本组没有发现的内容。

  三、小结延伸

  1 .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2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课外继续研究自行车上自己感兴趣的机械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3、知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解决了世界上五人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重点:

  了解我国农和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难点:列成对我国农业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发展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2、阅读与介绍。

  在阅读袁隆平院的照片和文字时,进一步讨论:“袁隆平院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这说明了什么呢?”(科学技术具胡巨大的力量,是第一生产力。)

  在欣赏玻璃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和文字时,讨论无土栽培技术。对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的这部分内容,老师可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

  在欣赏网箱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的照片和文字时,讨论“这些是何生产公式?,这些生产技术有什么好处?”者可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延伸性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3、老师总结:“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才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代劳的生活提供站越来越丰富的优质产品。”

  第二课时:

  1、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迈进了现代农业的门槛,科学技术又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甸的农业不仅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

  2、阅读与讨论。(1)我们伟大的祖国用只占世界十分之一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免除了饥饿。(2)我国有4.7亿人口从事立契农业劳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着农产品的交流。通过讨论知道,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3、小组探究。指导学生分小组读教科书上的图,查找一下我国出口哪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进口什么农产品,是从世界哪些地方进口的。组织学生指图讨论。

  4、发表与交流。

  (1)各小组进行识图汇报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边汇报,边组织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情况,老师引导学生我国的农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又从世界各国购进必需的农产品。

  (2)学生汇报见过和吃过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

  5、老师总结。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圆形 拱形 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瓶

  肋骨、头骨、脚骨 龟壳、贝壳、蛋壳

科学教案 篇7

  第一单元《测量》概述:

  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主要有“厘米”和“米”、“克”和“千克”。在本单元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

  上述单位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对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千米”和“吨”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大的、相对抽象的单位,所以在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建立上成了难点。此外,估测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对学生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一个重难点。

  针对这些学习特点,拟以下教学措施:教学设计中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给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

  [1]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 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摸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2、 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参观果园

  2、苹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刀子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引入:今天,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好多的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分组观察水果(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来感受水果的色、香、)

  2、集中交流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看到、摸到、闻到的感受告诉他人。

  三、水果拼盘比赛

  1、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幼儿分组制作水果拼盘(老师帮助小朋友切好)

  3、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幼儿进行评价

  四、品尝水果拼盘大会引导幼儿品尝自己做的水果拼盘,并说说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游戏“运水果”结束。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模板03-25

关于科学教案02-20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关于科学教案07-24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精品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泡泡03-31

科学教案:蜗牛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