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生借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生借书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结合工具书、课堂练习题、文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4)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书非借不能读”道理的写法,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2、作品简介(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相关背景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枚( ) 斋( ) 俟( ) 辄(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 庋藏( ) 素蟫(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FvJ2Iw'L0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一词多义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子:子不闻藏书者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为:为一说
若业为吾所有
非独书为然
焉: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之:吾不得而见之矣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富: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有张氏藏书甚富
而: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归而形诸梦
生固幸而遇予乎
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词类活用
汗牛塞屋
庋藏焉
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唯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3)重点词语解释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贫难致
归而形诸梦。
故有所览辄省记。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4)特殊句式----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A书非借不能读也。
B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C为一说,使与书俱。
(5)古今异义词
1)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 无论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夫人
古义: 今义:
3) 子不闻藏书者乎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子
古义: 今义: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1)《黄生借书说》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 的文体,课题的“说”是 意思。
3)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 ,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4)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中间三段是重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① ② ;③ 。
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 、 和 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
然后,用 和 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接着,以 和 加以印证。
最后,以 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 ,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A.天子读书者有几B.书非借不能读也C.富贵人读书者有几D.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二)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三)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借者”是指:()A.作者本人B.黄生C.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D.借给别人书的人(2)“可惜”的意思是:()A.应当珍惜B.值得惋惜C.使人叹息D.让人可怜2.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1)“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A.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B.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C.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D.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2)“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A.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B.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C.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D.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四)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2.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B.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C.“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D.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附1: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tǎn tè)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黄生借书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重点: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作品简介
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1.注音
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度膅uǐ
2.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suō)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以前)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不借给别人)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把)书(借给别人)。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这样的吝啬鬼)。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辨音
①假ji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jià假期
②省xǐng故有所览辄省记shěng节省
③juǎn翻卷juàn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4.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然而
非独书为然这样
非独书为然是
若业为
吾所有被
为一说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三.读课文
1.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书非借不能读也”。
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黄生借书教案3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解题目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作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四、 掌握字词
惴惴 zhuìzhuì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guǐ 夫 fú 俟sì,
五、翻译文章
本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翻译文章,并点出每段需要重点记忆理解的语段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六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作者的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七、背诵全文
黄生借书教案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学习重点、难点)
3、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重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语
二、预习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汗牛塞屋(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4)家贫难致
(5)故有所览辄省记。(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2翻译句子
(1)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交流、展示
读课文,思考: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友情提示:说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分以下几步作答:
1、作者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被证明的(先概括各段内容,看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3、联系全文结构,分析论证思路。
2、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对比鲜明,请结合课文内容做具体分析。
示例: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我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
3、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友情提示:先表观点,再说理由,能自圆其说就行。
4、试设想,袁枚和柏杨相遇,关于借书的利弊,他们会怎样对话?
友情提示:注意要点
1、袁枚和柏杨对借书的观点的异同。
2、两人不同的语言特色。
四、盘点收获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请谈谈你的收获。
老师寄语: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去读一读,相信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五、巩固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若业为吾所有姑俟异日观
子孙弃者无论焉其切如是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3、课文为了论证“__________”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如何论证论点的?
六、拓展提升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勤学苦读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苏轼
勤学苦读的事例: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
我积累的: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黄生借书教案5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3、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投影)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
(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
(投影)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四、拓展: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投影)2、积累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六、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黄生借书教案6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则”的不同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分析:“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5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用三个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亲身经历加以论证。
第1段,承接文题,指明第2、3段的对话是作者对黄生说的。
第2段,第1句就鲜明地摆出对黄生谈话内容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接着用三个概括性事例加以论证,①天子之弟;②富贵家之书;③“祖父积,子孙弃”。最后用借物者和物主者不同心态作对比,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3段,用作者亲身经历说明中心论点。作者幼年在借书不得而求书愈切的心态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正反对照有力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部分(第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4段,同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上。
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缜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为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2)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语意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帖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
“‘姑俟异日观’云尔”,读起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充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紊蟑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度藏焉”“估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5、本文判断句的几种表述形式: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这两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相同,都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天子之书”、“富贵家之书”)做谓语,分别与由短语作主语的“七略四库”、“汗牛塞屋”构成判断句。这种句子可改写成“……者,……也”的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主、谓之间要加判断词“是”。如①句可改成“七略四库者,天子之书也。”译文则应是:“《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籍。”
③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前句用动词“为”表判断,译成“是”。后句用副词“皆”表判断,译成“都是”。
④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用动词“为”和句末助词“也”表判断。译成“是”,译文: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柞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卧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木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但照录下来。)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7、“书非借不能读”与买书、藏书是否矛盾?
我们对“书非借不能读”应有全面、正确的理解。这句话是写给借书的黄生,勉励他好好读书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向特定对象说的,那么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好学却因贫穷无力买书,要向别人借来阅读。正因为书是借来的,要尽快归还主人,这就在客观上促使自己抓紧时间、用心专一地学习,牢记所学内容,并加以消化,融会贯通。这比有藏书不读或买下书不读,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在读书求学这个问题上,不利条件(无钱买书)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激发有志者去拼搏进取。作者的观点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他要强调的是,不管条件如何,青少年都要珍惜时光,勤奋努力。他的勉励具有普遍意义。他的本意绝非反对买书、藏书,而是同时也对藏书、买书者给予了鞭策,希望他们更应利用条件,好好读书,以免遭人耻笑。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进行课外阅读的呢?在哪种情装饰品下读书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呢?清代诗人袁枚告诉我们借来的书读得快,效果好。你能领会这个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袁枚的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
看课本注释,教师适当补充。
三、指导预习。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全文,力求通读。教师巡视,适当点拨,同学之间可以商量。
2、教师补充注释。
释词:
随园主人:袁枚自称。随园,在江苏南京市北小仓山上,袁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
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短语,不用说、不必说。
虑人逼取:虑,担心。
俟异日:等他日。候,等。
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译句: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去读它。非、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可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呢?然,然而、可是,连词,表转折。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看来,就是我原来不幸而遇到姓张的吧。然则,这样看来,就……(紧承上文而引发下文)。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仅书籍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非独,不仅,不只。然,代词,这样。
其切如是:求书迫切像这种程度。是,代词,这样。
四、研习新课。
1、解题:
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背诵)或放朗读录音。
3、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订正读错的字音。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
5、必要时教师可领读有关段落。如作者对黄生说的“余幼好书……”一段。
6、讲析课文1~3段。
讨论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
注意:不能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读”。请读“子不闻……子孙弃者无沦焉。”
讨论2: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这一新颖独到的见解,使读者产生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紧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同学们看看这样的例证有几个?
明确:三个。
①天子——七略四库。
②富家——汗牛塞屋,愤慨地指责位高书多而不读。
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更木屑一提。厉数三种人藏书不读书,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有书而不读,依此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如何呢?
齐读:“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由书及物,类比推理。
板书:
两种心情,两种态度。这样触类引申,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论点。
以上由书及物均是从别人说起,接着是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做官)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板书:
怎样理解末句的感叹?
明确:末句(第3段)中的“叹”应为“感叹”,“惜”应为“珍惜”,而“借者”则应不只指袁枚自己,还应包括那些家贫借书攻读者。
7、齐读第1~3段。
8、小结。
l~3段阐明观点,讲的是逆境可以激励人们拼搏进取的道理。
着重强调,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
9、指导读第4~5段。
讨论1。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明确: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的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讨论2:作者勉励黄生时是怎样比较的?怎样理解作者对黄生的勉励?
明确:指出两个相同(“类予”)点,①贫穷,②借书;一个不同(“不相类”)点:予公书,张吝书。由此,作者自然发出慨叹,“予因不幸而遇张”,“生固幸而遇予”,“幸”与“不幸”因人而异。慨叹中含有深为黄生庆幸之意。最后自然引出作者的勉励:“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前者回应上一段“借者之用心专”,再一次申述自己的观点,后者虽有要黄生及时归还之意,但主要是希望黄生抓紧时间,读得快一些,读得多一些。只有用心专一的人才能如此。
讨论3: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照应开头,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五、指导完成课文后练习。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
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的对比;
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的对比;
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的对比;
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
明确作用: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直接论证中心论点的三个方面是4、5、6三组对比。
六、布置作业。
全文背诵。
小资料
一、关于作者。
袁枚(1716~1978),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才,号随国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这年他24岁。后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知县。40岁时绝意仕宦,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园林,名日随国,居之以吟咏著作为乐。他擅长古文、骈文,尤工于诗。四方之士到江宁者,多至随园拜访求教。时人有言:“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享文章之名,盖末有及先生者也。”著有《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说》一文,是袁枚写赠一贫寒书生的。这个贫寒书生向袁枚借书,触发了他内心的思绪。他感叹自己年少时因家贫而读书不易,叹息拥有充塞府库的书册的富贵者却束之高阁,弃置不读,由此而发感慨。文中的情思,发人思考,蕴含教益。
二、关于黄生。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这是文章中说到的。看《随国全集》,还可以知道:
(一)他很年轻。《小仓山房文集》卷十有《赠黄生序》其中:“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
(二)所谓贫,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买书,《随园尺牍》卷四有《再答》黄生的信,其中说:“且考据之功,非书不可,子贫士也,势不能购尽天下之书,偶有所得,必为辽东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随园诗话》卷三:“黄允修云:‘无诗转为读书忙。’……余谓此数言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
(四)因为器重,所以很愿意帮助他,除了借给书之外,还支援一部分生活费用。《赠黄生序》:“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五)他受乾隆时期学风的影响,想致力于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着自己走,学诗文。《随园尺牍》卷四《答黄生》:“来书自称生平安于古,悖于时,矜矜自喜。仆以为此妄语也。”《再答》:“近日海内考证之学如云而起,足下弃平日之诗文而从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为习气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诗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弃之,岂不可惜!
三、关于借书。
书多,人不能尽有,因而借书是常事。尤其在旧时代,五代以前还没有印本的时候不用说,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想博览更要多靠借。借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藏而借抄,一是为求学而借读。属于后一类。
旧时代没有公共图书馆,借书很难。原因之一是有书的人不多。此外还有种种情况:书系珍本,为收藏者所珍爱,自然不思借出;书虽非珍本,或者因为常用,或者因为私有观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护不借,有的还定为戒条,如唐朝杜暹题其藏书卷末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宁波范氏天一阁挂有禁牌,文日:“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俸三年。”这样吝啬,看似可鄙可笑,实则不当专怨一面,因为书因借出而损坏甚至丢失的事也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举清代为例,《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缦堂日己)中的人册底本,都是借出丢失的,不怪乎俗语改“借书一瓴”为“借书一痴”,说借书与人是傻事了。
俗语“借书一痴”之后还有“还书一痴”,这就使藏书者更加怀有戒心。明朝钱毂可为这种心理的代表,他有个藏书印记,文日:“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借不还遭神诛,子孙不读真其愚。”借恐不还,形诸咒骂,可怜可叹,所以有的人就宁可一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时期遇见的张氏就是这样。一般人不会像张氏那样极端,但借书之难的情况还是不会变的,如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样恭恭敬敬,谨小慎微,可证袁枚的“公书”,并为说以勉励借书的黄生,在旧时代是很难得的。
四、文化常识。
1、文体知识——说。
“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这种体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游说,所谓“一人之辨(同“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就是指游说而言。把“说”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并且在文题上标出“说”字,是从唐代开始的。《师说》和《捕蛇者说》是其代表作。这些文章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往往“发人之所未发”,具有很大的鼓动作用;在行文上则讲究波澜起伏,迂回曲折,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给读者以极为鲜明的印象:一般篇幅不长,言简意赅,犀利明快,切中时弊。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以议论为主,但时时有记叙、抒情的成分,很能品出作者的个性特点。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2、关于“七略四库”。
七略: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校订内府藏书,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做这个工作,写成《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略,要点,即“条其篇目,撮其指意”(见《汉书·艺文志》)。
四库:宫廷收藏图书的地方。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文中“七略四库”都指内府(皇宫内)藏书。
五、译文。
黄生允修来借书。随国主人把书借给他,并且告诉他:
“书如果不是借来那是不能去读的。你没有听说过藏书人的事吗?七略四库,这是天子的书,然而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塞满屋宇,这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之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他那些祖父、父亲积下书,儿子、孙子弃置不读的就不用说了。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东西都是这样。不是那个人的东西而勉强借来,那个人一定犯愁别人要催取它,因而惴惴不安地抚弄它、赏玩它,舍不得放下,心中想:‘今天它在我这里,明天它要离开我,我不能见到它了。’如果东西已经是属于自己,那么一定会把它束之高阁,收藏起来,心中想:‘姑且等以后再细看吧。’
我年少时喜爱书,家中贫寒难于得到书。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丰富。我去向他借,他不借给,回家后我睡觉做梦都梦见这事。我盼望读书的心情是如此的急切。所以有读到的书总是要仔细看,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用薪俸购买书,所得之书堆满了屋,而蠹虫、灰尘、蛛丝时常布满了书册。此后我深感借书来读的人其用心是多么专一,少年时代的光阴是应该爱惜啊。
现在黄生贫寒有如当年的我,他借书来读也类似当年的我;只有我把书给别人用和张氏吝啬书是如此之不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是本来就不幸运因而碰到张氏呢,黄生是本来就幸运因而遇见我呢?一个人懂得幸运和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专心,而归还书一定迅速。”
黄生借书教案7
题目:《黄生借书说》
【相关资料】
袁枚(1716~1978),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认为“凡作诗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如疲驴。”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 出示目标】(1分钟)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了解文章主旨。
目标的实现需要同学们共同努力,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读)约15分钟
一读: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要求:自主阅读,认真专注,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随时圈点批注,对读错之处给以指出。
二读:再次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散读课文,课下注释,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对于难于理解的在文中标出,请教同组同学或老师。3分钟后初步疏通全文,力求通读。
三读: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
二、合作探究(说)约14分钟
一说:说字词,归纳文中虚词 “而”的用法。要求小组合作,共同分析下面“而”的用法,2分钟后小组代表发言。.“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 ( )(二)表示递进关系 ( )
(三)表示承接关系 ( )(四)表示转折关系 ( )
(五)表示假设关系 ( )(六)表示修饰关系 ( )
将本课“而”用法填在上面括号内。只填序号,没有此用法的不填。注意老师说的方法。
①授以书而告之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
④归而形诸梦
⑤吾不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二说:说观点
本文是一篇“说”, 说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文章大意你已有所了解,那么作者 表述的观点是什么呢?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钟之后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三说:说设想
本单元是就读书为中心的文章,作者各抒己见。《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的作者柏杨如果和袁枚相遇,关于借书利弊,他们会怎样对话?(依据文章给我们提供的观点设想)
三、当堂检测(测)10分钟(见附页)
四、布置作业
1、归纳文言现象
2、背诵课文
五、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 出示目标】(1分钟)
1. 积累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
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目标的实现需要同学们共同努力,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读)约18分钟
一读:指定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合上书听读,然后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现象。(1)双音词的'古今异义(2)一词多义(3)此类活用(4)特殊句式
学生黑板展示,每位同学只展示一项。3分钟时间,看谁写的全,写得好。
二读:齐声背诵课文,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看谁理解最好
1、根据课文大意,注意课文中冒号用法,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
2、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三读:学生个别背诵课文,理解下列句子,注意在文中位置,2分钟后谁能先说
1、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如何理解“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二、合作探究(说)约14分钟
一说:说疑惑,说一说自主学习不理解的内容。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解答疑惑。
二说:说观点,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的观点和写作目的有所了解,那么作者怎样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呢?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展示,学会合作哟。
1、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
2、.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三说:说写法,本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特点使用了对比手法,2分钟后说一说:
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三、当堂检测(测)10分钟(见附页)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内容
2、完成助学中相关练习
五、我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故有所览,辄省记。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4)其切如是
(5)落落大满
(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二、课内阅读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 注音。
惴( ) 庋( )
2. 解释。
强假:_________ ; 高束:_________。
3. 解释句中“然”字。
①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
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4. 翻译下列短语及句子。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③书非借不能读也。
5. 分辨“祖父”、“子孙”的古今义。
6. 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读书人的两种态度,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的观点
指出下边句中加点的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黄生借书教案8
一、 设疑自探
1、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1)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2)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3)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3、 简介作者
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5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6.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二.读课文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三、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归纳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黄生借书教案9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综合质疑。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构思严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懂得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对比阐明道理、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设想: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读读、讲讲、练练,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方法;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写作特点。
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二、预习检测
1、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有关作者: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代文学家。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3、有关字音: 枚( ) 斋( ) 俟( ) 辄(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素蟫( ) 庋藏( )
三、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要求:自由读,认真专注,边读边圈点批注。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停顿,尤其是一些长句的停顿。)
1. 读不准的字音 :汗牛塞屋 (sāi)若业为吾所有(wéi) 辄省记 (xǐng)
时蒙卷轴(juàn)
2. 断句
如: 黄生允修|借书(主谓之间要停顿) 然|天子读书者(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接后要停顿) 小结: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 二是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3.个别小组读文,其他小组点评。
(二) 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试译全文。先解释重点词语,后译句。有疑问的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到邻组求得帮助或问老师。) 1、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2、质疑、解疑 3、归纳本课的重点实词和所出现的文言现象。
(1)重点实词: 授以书 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贫难致 辄省记 落落大满 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2)古今异义词: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
(3)一词多义:
子: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 )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但是 ) 非独书为然 ( 这样 )
(4)特殊句式: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判断句)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省略句、倒装句)
若业为吾所有(被动句)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作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因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不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三)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1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说明以下的话是专对黄生而言。
第2段,用藏书者不读、借书者快读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书非借不能读”。
第3段,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作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借书读必专”,再次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勉励黄生把握机遇,勤奋读书。“公书”与“吝书”、“幸”与“不幸”对比,很有说服力。 结尾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再次表明对黄生的期望。
四、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从文章的各方面进行质疑,自问自答,至少三题。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领悟主旨。
1、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列举哪三种藏书者不读书的例子?(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①皇帝藏书很多,但是读书的很少。 ②富贵人家藏书很多,可是读书的不多。 ③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子辈孙辈丢弃书籍的事情很多。
3、本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你掌握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
明确:本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我们掌握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子。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
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借物者喜爱这个东西,担忧物主来讨而舍不得马上归还的心理。
6、“其切如是。”“是”指代什么?从中可见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是”指代:没有借到书回来后梦里还出现借书的情景。或:“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从中可见作者年轻时渴望读书的迫切之情。
7、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以亲身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正面:年轻时借书困难,苦读而效率高。 反面:作官后,藏书很多反而很少读书。
8、“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年轻人珍惜大好时光努力读书的思想感情。
9、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什么希望?
明确: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10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11、文章是运用什么方法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的?
明确:(1)运用举例子的论证方法:概括列举了天子、富贵家、一般藏书家,有书不读的例子。
(2)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①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而读书人很少的对比。 ②祖辈收藏书籍而子孙丢弃书籍的对比。 ③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与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行为对比。 ④藏书者“姑俟异日观”与借书者“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心理对比。 ⑤我今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与昔日“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对比。 ⑥“张氏之吝书”与“予之公书”对比。 ⑦黄生“幸”与我的“不幸”对比。 ⑧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我年轻时、黄生现在无书的对比。
1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书非借不能读”,年轻人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寻找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
12、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
明确:①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人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②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
二、课堂小结:
课文就“黄生借书”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年轻人努力寻找学习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这对我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自觉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
三、 拓展延伸
其实从古至今,很多人在面对不利条件的时候,都能积极主动的创造条件,奋发学习,你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黄生借书教案】相关文章:
《黄生借书说》教案07-19
《黄生借书说》教案5篇07-28
借书的教案10-27
黄雨伞教案03-21
大班黄雨伞教案02-16
借书的小学作文03-18
小学作文借书03-21
借书话题作文12-03
借书小学作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