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力的教案

力的教案

时间:2022-02-09 06:31:41 教案 我要投稿

力的教案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力的教案集锦七篇

力的教案 篇1

  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图示

  教材一开始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例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的受力分析图.通过这些图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的内容.因此要让学生重视图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教师在讲授力的图示时,要用刻度尺、圆规作好示范图例.画力的图示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定标度,确定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根据力的大小和选定的标度确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终点来表示.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选择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多大的力,可根据具体情况任意选择.但在同一个受力图上,比例大小应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作图方便,可以用一个方框来表示受力的物体.

  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力的示意图

  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机会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较,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师可以把力的图示改画为力的示意图,加以对比,让学生领会,并掌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学具准备 弹簧、拉力器、弹簧秤、握力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分别让一名女学生和一名男同学拉同一个拉力器,让学生观察拉力器伸长程度有什么不同.指出力的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放映幻灯片,内容为排球比赛、马拉车.提出问题:想想看,除了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三要素

  指出:在排球运动中,二传手用力向上托球,球就向上运动,主攻手用力向下扣球,球就改变运动方向,急速下落.可见,力的方向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推门.提问:当推力作用在离门轴不同点时,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另找一名学生握住扳手的不同位置去拧螺母,提问该学生有什么感觉.

  总结该学生的回答指出: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到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可见,力的作用点也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事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同学们应认真观察、认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研究有关力的问题十分重要,用作图的方法来表示力的三要素是研究有关力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力的图示.

  2.力的图示

  请同学们观察书上有关力的图示的插图,同学们看完书后,请同学合上书本,老师提问:在力的图示中,用什么来表示力?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老师:回答得很好!我们怎样来画出力的图示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练习.

  例题

  用50N的力沿水平向右的方向拉一个小车,请画出小车所受拉力的图示.

  教师边讲边画,并要求同学跟着老师在练习本上画,讲述内容的顺序如下.

  (1)首先确定受力物体,在这道题里是小车,画出一个方框表示受力物体.(小车)

  (2)根据力的大小选定一个标准长度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已知力的大小应是标准长度所表示力的大小的整倍数.在这道题中选1个标准长度代表10N,已知力50N是10N的5倍.

  (3)确定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不能离开受力物体,一般画在表示物体的方框的中心.

  (4)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应当等于标准长度的整倍数,在这道题里是5倍.

  (5)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注意箭头一定要画在线段以内.

  最后形成如图所示完整的图示.

  3.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上题,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

  同学讲完后,教师完成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这些物体受到的拉力的图示.

  用投影打出如下内容的例题

  1.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着一个物体.

  2.沿着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方向向右提一个物体.

  学生练习,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进行指导,最后用投影打出正确的图示进行讲评,指出同学们作图中的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以及力的示意图.用作图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物理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作图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物理模型,使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形象,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希望同学们予以足够重视,并养成认真细致,规范作图的良好习惯。

力的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 和 ;

  如果物体上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下沉,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 浮力 从而达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改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艇用 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 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实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讨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回答点拨。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 )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F浮=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 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的浮沉条件

  点拨2: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

  点拨3:

  ,所以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写成:

  当液>物时,物体上浮;

  当液=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液<物时,物体下沉;

  3、应用

  点拨4:

  (1)轮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两次都是 状态,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两次受到的浮力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 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 一些.

  (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气球可以靠改变浮力或气体密度来实现升降.

  (4) 密度计 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 F浮=液g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计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捞沉船时,是靠改变 来使沉船上升的。

  (三)课堂练习: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自我小结: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检测: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将(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 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松手后物体将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3、体积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静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们的密度甲______乙______丙.

  4、将一木块分别浮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5、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张亮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力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设计对比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计

力的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相关浮力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习难点

  求浮力问题时阿基米德原理或浮沉条件的选用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1.阿基米德原理

  2.物体的浮沉条件

  (1)决定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一般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___,一个是竖直向上的___,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决定于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2)对于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3)具体关系分析如下:

  3. 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排水量=轮船和载满货物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典型例题解答:

  【例1】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0.5N的水。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为止(g=10N/g)。求:

  (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体的体积;

  (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提示】(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2)因物体浸没,所以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3)因物体悬浮,所以盐水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相同。

  【例2】把重5 N、密度为0.9×103 g/3的实心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处于 状态(填“漂浮"、“悬浮”或“沉在水底"),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N,物体排开的水重是 N (水的密度为1.0×103 g/3)。

  【提示】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可判定出物体的状态,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可求出排开的水重。

  【例3】 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14-1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 ( )

  图14-1

  A.大块沉入杯底,小块飘在水面上

  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

  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

  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

  【提示】物体分成两块后密度保持不变,仍与水的密度相等.

  三、达标检测

  1.把重为5N,体积为 600c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N/g) ( )

  A物体漂浮F浮=6N B物体悬浮F浮=5N

  C物体漂浮F浮=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5N

  2.如图14-2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满水,然后将甲、乙两球分别放人两个杯子中,甲球浮在水面,而乙球可以停在水中的任何位置,则三个杯子的总重量哪个大 ( )

  图14-2

  A.放甲球的杯子最大 B.放乙球的杯子最大

  C.没放球的杯子最大 D.三个杯子一样大

  3.将同一物体先后放入三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小球静止后如图14-3所示,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是 ( )

  A.甲大 B.乙大 C.丙大 D.一样大

  图14-3 图14-4

  4.将体积相同的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C三个容器中,静止后的情况如图14-4所示,若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用FA、FB、FC表示,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FA<FB<FC B. FA>FB>FC

  C. FA=FB=FC D. FA=FB>FC

  5.一只苹果的质量为140g、体积为1.8×10-43,用手将其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的浮力为 N(g取10N/g),松手后苹果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6.(20xx·娄底)把重10N,体积为1.2×103c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是 .(填“漂浮”、“悬浮”、“沉到水底”)?

  7.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 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 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 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14-5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 是正确的,猜想 是不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号)。

  8.如图14-6所示,重物A是体积为10d3,密度为7.9 ×103 g/3的实心金属块,将它完全浸没在水中,始终未提出水面。若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要保持平衡,求作用于绳端的拉力F是多少?

力的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力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能力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目标: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若干、钩码一盒、实验报告单。

  2、教师准备: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老师请二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1、拉拉力器

  (1)谁的气力大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生:弹簧的长度)

  能准确测量力的大小吗?(生:不能)

  (2)聪明的人们利用弹簧发明了一种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板书课题 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实验一: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1、 学生分组观察

  2、 汇报交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特征

  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指针:(在“0”刻度左右)指示弹簧伸长了多少,结合刻度板,指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方便读出力的大小

  挂钩:挂测量的物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的主要部件)用伸缩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实验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1、分别感受1牛、3牛、5牛的拉力分别有多大

  2、慢慢地用力拉弹簧,增大拉力,看弹簧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慢慢减小拉力,看弹簧的长度又有什么变化

  4、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汇报:用力大小与弹簧长度的联系,认识到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实验三:你还发现了什么

  1、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左右对应的数值不一样(师: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对应关系?)1牛≈100克力

  3、生介绍一大格、一小格分别是几牛,最大测量值是多少

  4、应用读数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师:同学们,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什么?(生回答,师总结)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2、生齐读,加深印象,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3、估力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求:

  (1)测量时,各小组分工要明确(一生估数,一生测量,一生读数,一生记录,完成表格。)

  (2)先估计,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看哪组估计值和实测数相差最少。

  物体的名称

  估计重力的大小

  实测重力的大小

  估计和实测的差距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一个钩码

  一个钢球

  (3)小组测量并做好记录。

  (4)学生交流汇报。

  4、分析数据

  小组

  测量物体重力(N)

  一盒橡皮泥

  一辆小车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1)师:为什么测量同一种物体时,各小组的数据会出现偏差呢?

  (2)生提出可能:没调零;读数时没平视指针;弹簧测力计本身不准;测量物体本身存在偏差等。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们表现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五、 布置作业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板书设计:

  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

  弹性限度内,

  受力大,伸长长

  蒋绵绵——《测量力的大小》教案弹簧 弹簧测力计

  1N≈100克力

  注意:调零、平视、估力

力的教案 篇7

  活动目标:训练幼儿平衡能力,培养幼儿相互帮助的品德。

  活动准备:若干沙袋

  活动方法:幼儿每人一个沙袋放在头顶上,然后绕着某一地点保持平衡地行走。教师发布口令,要求幼儿双脚跳、单脚跳,倒退、加速等,以改变游戏者的行动方式和速度。如果头上的沙袋掉下来,那么该幼儿就必须定住不动。其他幼儿在保持自己沙袋不掉落的情况下,拾起沙袋并将其放回“被定人“的头顶,使其恢复自由。

  活动规则:小班幼儿保持平衡走,中、大班幼儿可在保持平衡的`同时,穿插倒退、跳跃、加速等。

  开灯关灯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提高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幼儿在场地一端站好。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往场地另一端走,边走边说:“开开灯,关上灯,天黑了,要用灯。”接着,教师说:“关灯”幼儿马上停步并闭上眼睛。然后教师又说:“开灯”。这时,幼儿睁开眼睛向前走,这样反复进行,直走到场地另一端为止。

  规则:必须听教师的信号做闭眼停步或睁眼向前走。

  小转椅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两个幼儿一组,相对站立。两人都伸出左臂(或右臂),手相握。游戏开始,两人边说:“小转椅,转呀转,说转它就转,说停它就停”边顺一个方向转圈走动。说完最后一句,两人要马上站稳并用另一只手相互击掌。

  规则:念完儿歌要马上站稳,用另外一只手互相击掌。

  提示:此游戏可两两三三分散玩。

  游戏熟悉后要求闭眼睛,击掌时可以睁开眼睛。

  迷迷转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幼儿两臂侧平举,在原地旋转,边转边念儿歌:“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吹来,快快站。”当念到“站”字使,幼儿马上停止旋转。

  提示:每回最多转3圈,以防止幼儿头晕跌倒。

  风 车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全体幼儿当风车,听教师发出的信号转动。如说“小风车”,就原地转;“大风车”,张开双臂转;“风大了”就转得快;“风小了”,则转得慢;“风停了”,可蹲下休息……

  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谁做错了,就暂时站出队伍,游戏结束,站出队伍少者为胜。

  提示:与发出信号转得不一致的幼儿要暂时停止游戏。教师注意掌握幼儿转的圈数,每次2——3圈即可。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力的教案02-10

力的教案范文02-20

神奇的力教案05-09

力的图示教案02-15

《神奇的力》教案04-03

神奇的力教案02-25

精选力的教案八篇01-16

《摩擦力》教案02-17

《二力平衡》教案06-12

神奇的力活动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