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2-11 17:04:20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78=4

  =7:8=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0.12:0.4: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和第5题。

  五、扩展练习

  1、大小圆的半径分别是7厘米和2厘米,试求它们的直径之比,周长之比和面积之比分别是多少?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棵数的20%,求杨树的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是多少?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

  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这个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巩固学生对比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中发现身高与影长的关系,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实践,可以发现:在同一时刻,不同人的身高与影长的比可以看成是一样的;在不同时刻,由于太阳照射点的变化,一个人身高和影长的比一般是不一样的。测量时由于误差可能影响发现,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说明。这一活动也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了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还有少数同学对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不清;

六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xxxx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xxxx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教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

  板书课题:综合统计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教师: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一)。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教师: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

  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

  让同学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

  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

  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71页统计表(二)。

  (4)制作统计图。

  教师:根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部分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际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强调折线统计图突出的特点是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5)看图和看表分析

  教师: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教师: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能否发现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锻炼和营养搭配。

  (6)然后解决教科书72页第(4)题的第②个问题。

  教师:如何才能知道现在班上有多少个同学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回顾最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点数)算一算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综合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如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按现在的身高分成5组,你们会怎么分?每组的统计结果又怎样表示?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小结:可以按从最低到最高的身高分出相等的5段,然后统计出每段中的人数。

  根据学生的想法完成第三个统计表。

  身高(cm)()~() ()~() ()~( )()~() ()~()

  人数(人)

  教师:对于这一个身高资料你认为还可以选择哪种统计图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回答在word中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拓展应用,促进发展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课本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

  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

  相互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有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

  圆规、直尺、细线、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学生可能答:边缘光滑好滚动,半径一样长等。(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预习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体验用不同工具画圆

  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画圆呢?

  学生:圆规、尺子、圆形物品、绳子......

  2、教师指出:圆形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58页第一段。

  (2)、自学后填一填。

  1.用圆规画圆时( )所在的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2.连接( )和( )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

  3. 通过( )并且两端都在( )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

  3、用圆规画圆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画圆的步骤。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半径)

  (2)把装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定圆心)

  (3)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一手捏住圆规顶部旋转,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针尖的一脚。

  2)学生练习画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大小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圆的特征

  (1)、①小组讨论:同学们可以动手画一画或者折一折,看看半径和直径分别有多少条?再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折一折,看看每条半径长度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讨论情况。教师出示问题: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无数条)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都相等)

  ②小组上台展示他们得到的结果和使用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并且每条半径都相等、每条直径都相等 。

  (2)、①讨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②小组展示他们的结论和方法。

  ③总结: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用公式表示:r=d/2或d÷2、 d=2r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吗?

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教学比例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含有国旗的四个情境图,由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出比例意义的教学。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先介绍组成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项、内项、外项;分别计算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与两个外项之积,发现两个乘积的关系;再把比例改写为分数形式,把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发现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教材首先介绍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解比例,让学生体会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教材只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引出正比例的意义,说明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体积和高度叫做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把正比例的关系进一步抽象概括成(一定)。

  教学正比例图像。教材直接呈现例1中体积与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再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反比例的意义。编排思路与例1类似。

  (三)比例的应用

  1.比例尺。

  教材通过主题图教学比例尺的认识。首先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然后,教材通过一张机器零件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

  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应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操场的实际长度,画出操场平面图。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材呈现了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3.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

  【单元教材分析】

  1.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其次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根据比例意义解比例的实际问题。

  第三安排了“比例的应用”一节内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小学,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渗透函数思想。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正比例关系时,教材通过图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

  【课时数】

  比例(11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六年级数学教案7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建立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单元课时总数:9课时

  课题:分数乘整数1课时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因此,教材通过人跑一步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问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这一情境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习。通过分数加法来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在这方面还要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爱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

  教师出示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审题后独立试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1)学生用连加法列式

  (2)用乘法列式

  借助于分数加法来理解理分数乘法的原型。

  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师:++和3都是求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你又都是怎样计算的呢?

  全班交流,感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6=

  让学生试做,然后教师强调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板书。

  活动三:反馈练习

  1、完成9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以及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注意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2、完成练习二中的1、2题。

  活动四:质疑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案8

  学情分析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二、按比例分配练习: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四)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课堂练习:《伴你成长》

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 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 )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 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 体积越大。( )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

  2. 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分,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并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知道1时=60分。

  2、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魁力。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这一理念,本设计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

  《课标》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方法经验等。本课利用学生已认识了整钟点,生活中对时、分的无意识感知,让学生在非整时的认识产生疑问:“要怎么样认读呢?”在教学时、分的关系时产生了“为什么1时=60分呢?”使学生产生内需,萌发探索的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2、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时、分的进率及正确认读钟面上的几时几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叵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特地安排了“闯关夺宝”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与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及学习数学的快乐。

  3、增添童话色彩。

  低个级学生都是比较活泼、可爱型的,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注意童趣化,如“小白兔闯关夺宝”、“山羊伯伯的一天”等。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乐成长。

  时、分的认识

  创设情境:

  小白兔和妈妈一起逛钟店……

  (出示钟店画面)

  活动一:时钟的'作用

  1、师:时钟有什么作用,你想把它带回家呀!

  2、小结:

  要表示时间,就要用到时间单位“时、分”。

  (板书:时、分)

  活动二:认识钟面

  1、师:看来时钟的作用可真大,老鼠先生这里有一个钟,请大家找找看,从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有两根针;

  b、有12个数字;

  c、有大格,有小格。

  3、学生自己小结。

  活动三:时间的读写

  1、师:看来钟面上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把闹钟带回家,不会看也没用啊!

  2、让同学说说平时在生活中是如何看钟的。

  3、点出时间的两种写法。

  4、引出时间的两种写法。

  5、感知1分钟。

  活动四:闯关夺宝

  师:既然大家都会看时间,那闯关肯定是没问题,有没有信心呢?

  第一关:帮时钟爷爷念念数

  1、出示钟面模型。

  2、要求先读一读,再把它们写下来。

  3、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闯关。

  第二关:给可爱的小闹钟找伙伴

  1、出示图片。

  2、小组讨论后反馈。

  第三关:山羊伯伯的一天

  1、刚才我们经历了一分钟,那山羊伯伯的一天里有好几个一分钟,它又是怎么安排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出示山羊伯伯的一天。

  3、全班齐读每一个时刻,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的时间填写。

  4、小组反馈。

  师宣布闯关成功,并出示奖品。

  活动五:愉快的星期天

  山羊伯伯的一天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你也能像山羊伯伯一样给自己安排一个愉快的星期天吗?

  概括总结:

  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六年级数学教案11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 6/30 12/18 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六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解法二:2+9=11220*(9/11)=180ml220*(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平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平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平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画图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个)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板书:(2,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D、寻找新位置。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3,

  )和(,3)

  二、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你能看懂这张图吗?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请你用数对说出飞禽馆和南门的位置。

  请你写出狮虎山,猴山,大象馆的位置。

  观察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的位置和他们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请你设计一条路线:

  (1)从南门进,从北门出。(2)经过所有的景点。(3)不走重复路线。

  用数对写出路线方案。

  2.老师的礼物。

  老师相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但是只有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的同学才能看到这份礼物。

  学生按照数对涂色。

  介绍经验:这么多数对,你是怎么做到不丢不重,又准确的找到位置的。

  看来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时有方法的,老师真心祝贺你们,没有成功的同学也别气馁,老师把信心送给你们,只要吸取好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成功。

  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3.第5页第4题第(2)小题:描出下列各点并按字母顺序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这道题的构图方式和刚才的心行构图有什么不同?

  三、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四、小结

  五、小小设计师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构图方式,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一个图案。把设计方案和效果图都记录在图表纸上。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教案11-1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12-0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0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04-26

六年级数学教案《成数》04-0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5

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01-2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