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6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二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教案 1
内容预览: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片:
4、读准下面的字音: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 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阵以待。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 歌颂英雄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卫边疆。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 回忆征程,放眼河山。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落入罗网,悲苦感叹。 爱祖国爱家乡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由悲而壮,无限眷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古诗》教案 2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
(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
(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
(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古诗》教案 3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
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
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
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
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
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
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
4.教师范写3个生字。
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6.师生评议。
八、梳理板书
《古诗》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宿、依”12个生字,会写“危、敢”8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夜宿山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
4.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介绍写作背景: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夜宿山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简介写作背景,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宿寺”,翘舌音“辰”,后鼻音“恐”。
②识记生字
形近字辨析:“辰一晨”
形声字结构识记:“恐、惊”,都是形声字,“心、忄”表意,“巩、京”表音。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住宿宿舍山寺寺庙星辰时辰恐怕惊恐
(2)学习多音字:宿(sù xiù xiǔ)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大学生一般都在学校宿舍住。
在这里,“宿”读“sù ”,意思是“住;年老的;平素”,另一个读音是“xiù”,意思是“星座”,还有一个读音是“xiǔ”,意思是“夜”。组词如下:
宿sù(宿舍)(宿将)(宿愿)
xiù(星宿)
xiǔ(一宿)(两宿)
②读一读:
小时候,爷爷常常给我讲有关星宿(xiù)的故事。
由于大学离家较远,哥哥就一直住在宿(sù)舍里。
昨天,妈妈工作了一宿(xiǔ)没有合眼。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气球就被摘下。)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危敢惊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危”半包围结构,“敢”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惊”左窄右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危”,学生练写。
“危”的半包围结构,“?”居上居中,从竖中线起笔;“厂”横笔写在横中线上方,宽于“?”;横折钩的钩尖抵竖中线;“乚”的钩部超出上部横折钩。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学习第一、二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解释词语
“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天空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
“摘星辰”用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的高耸云霄。“摘星辰”通过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
3.学习第三、四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词语解释
“恐惊”从诗人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极近,这样,山寺的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作者想到了什么?
预设: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5.《夜宿山寺》的前两句写了哪些事物?(危楼、星辰)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6.《夜宿山寺》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夸张、想象)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弄清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出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当堂背诵
七、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夜宿山寺》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板书设计
楼高高百尺
景物星辰手可摘心情愉悦
夜宿山寺豪爽率真
不敢大声说话
感受
害怕惊动天上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敕勒歌》。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草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草原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敕勒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边音“庐”,前鼻音“盖”,后鼻音“笼”。另外,“见”在这里是“出现、显露”的意思,应该读作“xiàn”。
②识记生字
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苍、茫”。
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阴似野”。
联系生活识记“苍苍、茫茫”。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庐山草庐笼盖笼罩盖住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就放飞一个气球。)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学习“会写字”
阴似野苍茫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照”上下结构,“烟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庐”半包围结构。)
(3)老师范写,重点指导“野、阴”,学生练写。
“野”:“里”的末笔横改提,顶部左右齐平,底部“予”低,“予”的第三笔横勾从田字格中心左侧起笔,略向上斜行。
“阴”左窄右宽,左边“阝”略高,“阝”的起笔横撇弯勾一笔写成,钩部在横中线上;“月”的“丿”从竖中线起笔,撇尖穿插到左下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四、品读释疑
1.学习第一、二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词语解释
敕勒: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川:平地、平原。这里指草原。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笼:笼罩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的前两句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顶的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2.学习第三、四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苍:青色(包括蓝和绿)。
茫:辽阔,深远,看不到边际。
见:同“现”,出现。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写了大草原、阴山、天空、草、牛羊等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广阔壮美、空旷高远、草木茂盛、牛羊肥壮的美丽图画。
4.《敕勒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是按照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顺序写的。山川是低处景物,天空是高处景物,草木牛羊是低处景物。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读出草原的苍茫辽阔,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敕勒歌》表达的是作者对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赞美之情。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独坐敬亭山》
听读《独坐敬亭山》,借助译文了解诗意,然后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
七、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殷实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八、主题延伸
请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张简笔画。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阴山下
敕勒歌
辽阔壮美
天:苍苍似穹庐
景色殷实富足
野:茫茫牛羊藏其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在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体会和朗读上,没有无限的拓展、延伸,更没有引入相关的史料、类似的古诗等,干净明了。教什么、学什么,以文本为核心。
2.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并不深奥:研究题意;字字思考,理解诗意;处处想象,体会诗意;行行朗读,表现诗意。教学内容是明确的,也是适度的。如:“危”字怎么解释?“危楼”是什么样的楼?站在“危楼”之上,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适合学生的学习程度,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考,自然学得明明白白,感觉踏踏实实。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古诗》教案 5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古诗》教案 6
一、学生分析
本校是一所各方面比较先进的农村小学。这些小朋友从小生长在农村,对于诗中所描写的山水田园般的美景,有一定的切身感受。此时正是中秋节,学生已经观察了中秋的月亮,并已经在口语交际课作了交流。学习这两首诗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农村学生知识面还比较窄,所以在语文素养,古诗鉴赏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协助学生体会写作中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和设想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3.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4.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5.想像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1.《古朗月行》古诗课件。
2.《古诗二首》课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像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另一首古诗。
4.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师板书“暮江吟”。让学生试着猜猜题目的意思
解题:“暮江吟”就是歌咏黄昏的江边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⑴初读,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师:让我们一起快来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多读几遍,试着读准字音。
生自读古诗,解决生字。
师: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⑵再读,划出不懂词句。
⑶品读,参考学习资料与同学深入研讨。(可根据学生实际选取其中一种方案)
方案一: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自由讨论。
师: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生提问题。师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查找的资料逐一解决问题。
生可能提出:
①残阳?
②瑟瑟?
③可怜?(师重点解释“可怜”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怜”的几种含义,选择古诗中正确的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进一步了解“可怜”的意思。)
④铺?(师可以让学生自身先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太阳已经落山了,阳光变柔和了,所以不能用“照”“射”这样太强烈的词,应该用词温柔一些。师也可引导学生看图感受。)……
方案二: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黄昏的江边一起用心灵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关于这两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可能提出:
①残阳?
②瑟瑟?
③为什么“半江瑟瑟半江红”同一江水还有不一样的吗?……(对于学生自身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可以协助。)
弄明白前两句诗意后,师邀请学生诵读1、2句。
师: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九年级的夜晚的景色又怎样呢?――“露似珍珠月似弓”。多么美的景色啊!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生讨论。(“怜”不只有可爱的意思,还有怜惜的意思。这样写更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古诗》教案 7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音乐诵古诗烘托气氛(小组同学共同分享)
二、新授
(一)师过度语:引出古诗
1、介绍(绝句)
2、介绍诗人杜甫(课件)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把古诗读给同桌同学听。
3、认读诗中的生字(课件)
4、指导断句
(1)第一句师指导标画断句
(2)生独立在书上标出断句
(3)根据你所标注的断句再把诗读两遍
(三)理解诗意
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
根据注释教学生怎样理解诗意
生:边读边思考
把你看到的景象与大家共同分享。(理解诗意)
2、同样方法学习其他几句。
生:边读边思考
小组互相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每小组由一名代表描绘你所看到的美景(说出古诗大概意思)
师过度:(诗文、景、配乐)
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3、展示学生作品、小结
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三、练习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自由练习朗读小组选出一名朗读较好朗读与大家共同分享。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五、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
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
1、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2、书写生字
3、默写古诗
六、总结
教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从远处来看这幅景,(出示图这幅图画展示了一派和平安静的环境。为什么杜甫喜欢这个环境呢?那时,国家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实现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咏柳》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咏柳》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这节课再学一首古诗《咏柳》。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边读边把课后的6个生字画出来,读准音,利用字典或注释理解词义。
(2)小组互相检查。
(3)听写。
三、理解诗意。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由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汇报。
(1)指名读第一二句,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4)全班看读这两句。
(5)自学第三、四句。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
1、默写古诗《咏柳》。
2、课下自己试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并试着画一画
《古诗》教案 8
教学目标:
1、比鲜侗究蔚4个生字。
2、庇懈星榈乩识潦歌。
3、绷私馐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绷私馍钲诰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
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人的变化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5*、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落后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今天 焕然一新
《古诗》教案 9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识字1》,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
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呢?请你也来读读第四句。
正是因为小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它。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作业
填空;
离离—( ) 一岁—( )野火—( )春风—( )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古诗》教案 10
教学目标 :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
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
自学3个生字。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
第二课时
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
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说说带点字的意思。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自读。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
《古诗》教案 11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一起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酷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身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测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同学小声自读并考虑: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身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身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昼。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与。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同学试着解释全诗:
白昼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示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烘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同学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古诗》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二、新授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
(2)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3)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
(4)请闭上眼睛,听老师吟诵这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三、拓展
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小结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五、板书设计:
《鸟鸣涧》
唐王维
山中月夜
美静
六、反思:
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中,曾有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其实我们都知道,桂花,又名木樨,属于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小,白色或暗黄色,有特殊的香气。我们常听到的一般是秋天的桂花。但是它分为不同的种类,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所以诗中所描写的桂花是在春天,这并不矛盾。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教学也进入佳境。
《古诗》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引言:夏天,多美呀,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回来,池塘里面蜻蜓已经站在荷叶尖尖的角上。小朋友们快来读读这两首诗,感受池塘里的美丽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揭题: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二)熟读古诗。
1、老师指名汇报读。(正音,理清节奏)
2、老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
3、学生齐读古诗。
4、趣味诵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一)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揭示诗意:一个小娃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采了白莲急着回来。
4、认识白莲。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出示字典中关于偷的义项,让学生选择。
(2)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情景与画面,体会小娃的可爱,并带上这种成功采回白莲的兴奋心情朗读。
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活泼可爱,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齐读)
(二)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
4、 认识浮萍。
5、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写字
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引导学生分析。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古诗》教案 14
第2课
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枯等7个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识记生字。
学习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如古筝或其他轻快、
优美的乐曲。
2、彩笔和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哪些小朋友会呀?大声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背诵)
2、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了那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指名汇报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
得最有味道。谁读得好,我就给他配上音乐。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指名生诵读,配乐朗读。
3、大家都想配乐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吧。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1、老师简单描述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3、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4、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5、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诵古诗。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6、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7、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8、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9、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七、配乐诵读全诗
4、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5、试着背诵古诗。
6、配乐朗读、背诵。
八、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呀?
3、你们会写这两个字吗?这里还有一个字烧,也会写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赏图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猜出是什么季节吗?
2、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出示全诗)
教学批注:
3、老师朗读全诗。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大声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遇到绳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发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诵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3、引导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四、有感情地读全诗,纤细背诵
1、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捉交换背诵。
4、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2、你们都记住这些字了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5、学生书写。
六、复习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古诗》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带着感情和诗意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创作时的凄凉心情。
3、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教学法、互动交流法
教学准备
语言表达书、PPT课件
一、常规部分:
1、儿歌律动《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2、师生问好
二、导入部分:
小朋友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它是怎样来展现春天的。(出示PPT课件)
三、新授部分:
1、请幼儿翻开课本第7页,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些什么?
2、师泛读《乌衣巷》(请幼儿注意听老师泛读的语气及诗句如何停顿)。
3、师讲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出示朱雀桥繁荣和凄凉景象图片的对比。
提问:你觉得朱雀桥繁华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凄凉时,又是什么样子的?
4、分句教读古诗。
5、师根据诗句,讲解古诗全文大意,请幼儿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意。
6、古诗游戏:“填一填”。
7、引导幼儿带着感情和诗意齐读古诗。
8、分形式朗读古诗。
9、幼儿准确背诵古诗。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的'《乌衣巷》,是一首怀古诗。全诗通过对眼前荒凉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乌衣巷旧日繁荣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怀旧的感慨,读起来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作业设计
回家把古诗《乌衣巷》背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知道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情景下,作者创作了这首诗,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诗意。课堂中用各种形式带领幼儿认读古诗,在认读古诗和背诵古诗时,重在引导幼儿在读和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味,结合诗意和作者创作古诗时的凄凉心情来读。
《古诗》教案 16
【活动目标】
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习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习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
3、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
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
师:告诉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瞧!农民伯伯来了。
2、(出示农民锄地的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
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习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1、(出示视频)完整欣赏古诗一遍。
2、师: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
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逐句讲解并学念古诗。
(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
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
齐念第一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
(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老师小结: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会儿工夫农民伯伯的脸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农民伯伯辛苦不辛苦?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擦汗的动作。
(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诵两遍)
5、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配乐朗诵两遍)
6、师: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个个小诗人了。下面我们再把刚才的动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动作配乐朗诵两遍)
7、师: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朗诵非常好,我们请他们上来表演,(个别幼儿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曲调学习用歌唱古诗,萌发喜欢古诗的情感。
1、师:老师还把这首好听的古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老师示范唱)
2、幼儿学习歌唱《悯农》。
四、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首古诗后,知道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那我们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图片):小朋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
五、结束。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念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听。
活动反思:
《悯农》是我第一次给孩子们上的古诗课,因此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次活动首先是视频导入,完整欣赏古诗,接着出示农民的图片学习“锄禾日当午”,我的图片准备的不够详细,选用的是古诗视频里种植禾苗的图片,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最好是将图片换成农民伯伯在锄草,这样有利于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另外我的有一句提问是“太阳很大很热”,但是太阳大不代表热,提问不够严谨。接着是第二句“汗滴禾下土”,这句的讲解中与孩子的互动太少,没有深入引导幼儿对古诗的理解,例如可以问一问“为什么农民伯伯那么累呢?”需要和图片相结合,引导孩子说一说。最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最好是选择班里孩子吃饭的照片,从而更加贴近生活。
【《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的教案03-15
《古诗》教案03-07
《古诗》的教案05-31
古诗《鹅》教案02-23
古诗春晓教案01-20
古诗《小池》教案03-25
《古诗诵读》教案03-06
古诗《草》教案03-12
古诗的教案(必备)11-21
古诗春晓的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