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墙上的斑点》教案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墙上的斑点》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基本结构。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二、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 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 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2
[导学新概念]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资料显示屏]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二)》第1195—1196页)
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轨、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其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伍尔夫《现代小说》,转引自《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她(指伍尔夫)强调写主观真实……她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隐曲”,要敢于“撇开一切她认为是外来的因素”,要把内心一切“微尘”,“连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连贯,它的闪电般突然跃现的意义”全部记载下来,即使这样写出来“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终结局”,也不要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陈慧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伍尔夫的小说,除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为女性,且常常是母亲,如达洛卫夫人、拉姆齐夫人。反映的是中上层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时期里的精神世界。
②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③描写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委婉。
④人物意识的流转方式多姿多彩。(摘自《世界文学历程》(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08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三、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内容。
提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探究:《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方法:意识流小说学生平日接触较少,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这篇小说写法上的特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过程旨在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设计B
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设计C
拓展训练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3
一。检查自读效果
问: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明确:共六次。
a 。“红”的联想(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崖壁的侧坡)。
b。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c。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象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d。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e。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f。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二。品味课文,随感随录:
1。P103 品悟其内容的哲理性似乎搞艺术创作的,多少有点神经质或怪癖。
2。P104 “只有充塞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会越来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样……”:引申联想、想象。
3。P104中部内容:作为另一个“我 ”,本我审视自我,在想象莎翁此刻就在此地的这把椅子上坐着会发生什么,进行模拟实验。
4。(该页往下)“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连那些真诚地相信自己不爱听别人赞扬的谦虚而灰色的人们头脑里,也经常会产生这种想法。……”:
注意连贯、变换而引申生发出来的.线索,把握思路的连续性。
5。P105上部“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怎么会变得“凸出”?如何理解?(背景突出,主体消隐)
6。(该页中部偏下)“确实带着些幻影的味道”“非法的自由感”——心灵是自由的。
7。P105底部“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象南部丘陵草原地带的……”:相似联想。
三。整理疑点(读书贵有疑)
1。P103中间偏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英国历史上怎样的一个时代?
2。P104第二段“据说就是这样的尘土把特洛伊城严严地埋了三层”:涉及古希腊的什么传说?
3。(该页最后一自然段第三句话)“金斯威”:地名?
4。P106中间“和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那真是中国女子?她什么时候怎么到的外国?(根据作者提示的,会是明朝?)中国女杀人犯的脚竟被剁了?真残忍!到底怎么回事?
四。整理感悟,谈出认识:
1。诗的语言产生诗意效果。
a。 P106底部“……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
b。 P107下部“炎热的午后,母牛在树下挥舞着尾巴;树木把小河点染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红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
2。内容分散笔法极其散漫;体裁不象小说,倒象个散文。总之,本文是篇叙写心理的作品。
《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基本结构。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概括小说的写法特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二、概括小说的结构特点
不离线索,通过触发物斑点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严谨有序。
(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
三、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墙上的斑点》教案】相关文章:
《 墙上的斑点》教案07-26
《墙上的斑点》教案09-11
墙上的斑点教案04-02
精选《墙上的斑点》教案四篇02-14
精选《墙上的斑点》教案三篇01-05
《墙上的斑点》教案5篇01-18
《墙上的斑点》教案4篇02-11
有关《墙上的斑点》教案4篇02-21
可爱的斑点狗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