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爬山教案

爬山教案

时间:2022-02-19 08:09:25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合集5篇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2、自主积累词语。

  3、通过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说说爬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 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 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 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 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 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 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教案《《爬山》教案》。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 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反馈学习情况: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 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 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1、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 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 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 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 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 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 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 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 学习第三段(8、9)

  1、 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下山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

  2、 反馈思考情况。

  3、 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 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来体会,用脑去思考。)

  四、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 学生质疑。

  (1) 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 反馈学习情况。

  4、 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 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 总结全文

  1、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2、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个性解读,了解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补充阅读,初步学习读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学理念】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诵读,初读课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描写过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本册课文第6课),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2、揭题,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3、交流初读感受,梳理课文中的人与事。

  二、多层解读,深悟课文

  叶老帮“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谈话,使我对叶老的做事与为人有了一些了解。

  1、自主读悟,表层解读:

  默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具体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

  (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几处具体描写读懂“认真、平和、质朴”等。)

  2、资料帮助,个性解读:

  一个初中生,习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并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请你也像作者一样从这修改中、交谈中去感受一番,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与收获。

  出示文后补充的.“资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补充阅读原文中对谈话内容的记叙。

  (附: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3、难点感悟,诗意解读:

  ⑴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却如“春风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着这两个词语,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哪些景象?

  (交流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看着这样的修改,仅仅是脸上的感觉吗?冬天的冰融化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变成淙淙的春水。那么,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让你想到了什么?)

  ⑵ 指导有感情朗读,引读课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较阅读,写法解读:

  课文在第二件事的记叙中两次描写了院中那一墙爬山虎,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⑴ 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去掉这些描写是否通顺?有何不同?

  ⑵ 联系作者两次看到爬山虎时的心情,想想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⑶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种难以表达的憧憬。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诵读。

  (师生合作,有感情配乐诵读。)

  三、悟读课题,升华情感

  1、补充阅读,感受“非凡”:

  叶老的批改,如春风拂面,叶老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里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期待。那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看看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你对这“意义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2、深情回忆,诵读课题:

  ⑴ 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⑵ 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抒发情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师恩难忘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多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带着感情读课题)。

  四、读物推荐,课外拓展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

  ……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爬山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爬山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的教案02-21

《爬山》教案03-06

关于爬山教案01-04

爬山活动教案12-19

爬山教案范文02-09

关于爬山教案01-15

爬山优秀教案03-06

爬山教案6篇02-25

爬山的教案15篇02-21

爬山的教案(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