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 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 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
课件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习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作题目?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设计理念: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教师引述: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学习。】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读书】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习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不写呢?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圈出描写刘老师写板书动作的词,仔细体味,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的跳跃旋转多少次。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想想为什么要对“写板书”描写得如此细腻?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不坐下来?透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他一定在想: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
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收集感想: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
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
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
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
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
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 幽默
转写板书 坚强 敬业
放、追风筝 自信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孩子们在谈话的时候,很多孩子说到公园、广场放风筝,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溢于言表。《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风筝》这节活动,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增强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风筝,并把场地布置成“风筝展”。
2、风筝幻灯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风筝。
1、幼儿和教师走进活动室欣赏风筝展。
教师:孩子们,这儿是我们大家制作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幼儿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情况。
(教师先请大家说出自己喜欢那一只风筝,再请风筝的制作者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一些情况,增强幼儿的自豪感。)
二、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1、教师出示“龙”形风筝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风筝?(龙形风筝)龙代表什么?(代表中国)
教师:没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风筝就诞生在我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
2、故事《风筝的起源》教师讲故事《风筝的起源》后,提问:是谁发明了风筝是在很久很久
教师小结:风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墨子的人发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
三、幼儿欣赏风筝的幻灯片。
1、教师:很多年过去了,到了现在,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喜欢到大自然里放风筝。你们有放过风筝吗?老师这里有一些风筝图片,一来欣赏一下。
2、幼儿欣赏风筝图片。
图一:蝴蝶风筝
教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风筝?(五颜六色的、好看的……)它的形状左右是一样的,有什么特点?(对称)是的,这是一只五颜六色的对称的蝴蝶风筝。
图二:鱼形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上有什么?(可爱的胖娃娃抱着一条红鲤鱼、荷叶、荷花……)人们在制作风筝时为什么会画上这样的图案?教师:这是一只具有年画特点的风筝。红鲤鱼在我们中国代表着吉祥、富裕,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画在风筝上,是希望年年有余,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图三:小狗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是有几只小狗组成的?(三只)这种象糖葫芦一样由几只串在一起的叫串形风筝。
图四:夜光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很特别,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灯)这叫夜光风筝。它适合在白天放还是晚上放?(晚上)为什么?
图五:最大的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长不长?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风筝,有3500米长,这样的风筝一个人能放起来吗?(不能)怎么办?(需要很多人帮忙、合作、团结)那我们平时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要这么样?(齐心协力、
图六:最小的风筝
教师:看见风筝在哪了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只有零点几厘米长,比我们平时用的硬币还要小。
教师: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和最小的风筝是谁做出来的?都是咱中国人制造的,你觉得中国人怎么样?(聪明、能干……)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何感想?(骄傲、自豪……)是的,我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风筝教师:看了刚才的风筝,你还见过和它们不一样的风筝吗?(幼儿答)
四、风筝的用处
1、幼儿观看风筝节幻灯片。
教师:现在制作的风筝样式可真多。春天到了,人们便喜欢聚集在一起举办风筝节,进行放风筝比赛。
2、风筝的用处。
教师: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风筝,对风筝感兴趣?回复
3、教师小结:风筝很美,可以装饰环境;放风筝给我们带来快乐;风筝还可以帮我们传递信息,放飞心愿。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有这样的习俗,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风筝上,在放风筝的时候把风筝线剪断,让心中美好的愿望随风筝一起放飞。
五、放飞心愿。
1、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京剧脸谱风筝。
教师:我也制作了一只风筝,我喜欢京剧,因为它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我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风筝上。
2、幼儿相互讨论自己的心愿,并说一说。
教师:你们的愿望是什么?
3、教师:孩子们,带着我们的心愿,拿着我们的风筝,一起放飞心愿吧!
活动延伸:
1、幼儿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放风筝。
2、把放风筝时的情景画下来。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更谈不上体验劳动的快乐。为此我想到教幼儿自己亲手制作美丽的风筝,从而让幼儿在此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珍惜劳动成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不但而且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哭 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 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联系前不久在厦门的风筝节,让学生谈谈放风筝的乐趣。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风筝时都有着同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风筝》,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2、正字、正音
伶仃:(língdīng;孤独,没有依靠)
嫌恶:(wu;厌恶)
惊惶:(huáng;惊慌)
瑟缩:(sè;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
阅读习惯:手握笔即兴批注。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1)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3)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
(4)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三)、具体揣摩。
刚才,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提问回答: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奠定全文的基调。
3、讨论问题组: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明确:
(1)我:嫌恶、鄙视小兄弟:最喜欢
(2)我:不许放毁风筝
(3)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5、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6、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
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
7、“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8、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那“我”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四)、以此思考题作为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字词和全文大意。
(二)、继续上一节课的问题:
1、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那“我”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2、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明确:“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过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请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四)、作业:完成新学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喜欢提问、积极应答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缝备:
录制好的儿歌《放风筝》,风筝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教师用变魔术或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风筝,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出示风筝,让幼儿互相传着看一看,引导幼儿观察,初步了解风筝的外观结构。
3.小朋友们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所见到的风筝是什么样的,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关风筝的生活经验。
.4.“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有关风筝的.儿歌呢,可好听了。”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儿歌《放风筝》。
5.幼儿可边学儿歌边表演儿歌中表现的情节,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并请几个有自己的创造性动作的幼儿上来表演。
6.布置任务:回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搜集各式各样的风筝,将它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喜欢与同伴分享快乐。
2.认识风筝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风筝的结构特点。
3.引导幼儿发现风筝飞行的条件。
二、活动准备:
幼儿搜集的各式各样的风筝、线轴、网上下载的风筝图片等。
三、活动过程;
1.今天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自己的风筝,请介绍一下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名称、形状、颜色等)。
2.你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风筝?
3.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放风筝。老师示范放飞过程,请幼儿自己尝试着放飞。(幼儿分小组学习放飞风筝,三位老师分组指导。)
4.回班后与幼儿一起总结:风筝怎样才能飞起来,}引导幼儿讨论风筝放飞的条件。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发言。
(引导幼儿说出要有风、要逆看风飞才能飞起来。)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绘画等操作活动中感知风筝的结构特征。
2.激发幼儿创作风筝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实物风筝,画笔,纸。
2.教师事先录制“风筝专集”供幼儿欣赏(教师利用摄像机提前录制)。
3.事先学习一首有关风筝的儿歌。
三、活动过程:
1.欣赏“风筝专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提问幼儿:录像中出现了什么风筝,7(蝴蝶风筝、飞机风筝、蜜蜂风筝、鲤鱼风筝、机器猫风筝、老鹰风筝等。)
3.如果是一名小小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风筝?(奥特曼风筝、小花风筝、小鸡风筝、黑描警长风筝、小人风筝……等等。)
4.现在就请小朋友当一个小小设计
师,用你手中的画笔,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风筝。看看谁的风筝最漂亮,谁的风筝最有特点。
5.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画风筝。
6.将幼儿的作品放在事先布置好的“天空”中,同时引导幼儿自评和互评。
7.幼儿边欣赏“天空”中的风筝,边唱有关风筝的歌曲。
8.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可以制作风筝的材料,下次活动时拿来。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和探索,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小肌肉的协调性。
二、活动准备:
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包括线、线轴、各种纸张、塑料管、竹坯、胶水、剪刀、小棍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感知风筝的基础上,利用从家中带来的材料动手制作风筝。
2.放飞试验。让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到户外去放风筝。有的幼儿的风筝能够飞起来,有的幼儿的'风筝飞不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风筝飞行的条件。
3.再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风筝。要求:每个幼儿的风筝要体现与众不同之处,要有自己的个性。制作过程能够体现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交流,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争取让所有的风筝都能飞起来。
4.再次放飞试验,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快乐。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3
一、活动目标:
1.在共同放风筝的过程中,密切家匠关系,加深亲子感情。
2.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活动准备;
幼儿自己制作的风筝,照相机,摄像机。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家长和教师一起放飞孩子们自己制作的风筝。在路上要求家长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路上的风景以及所见所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验生活的无限美好。
2.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拴风筝,一起放飞风筝,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孩子们体验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3.讨论:孩子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4.让父亲和母亲说一句话,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爱。
5.最后,每个家庭摆一个造型,用摄像机摄下来,用照相机照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学习使用剪刀,会用剪刀剪眼睛和嘴巴。
2、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3、激发幼儿积极动手用塑料袋制作玩具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人手一只背心塑料袋、细绳、即时贴、小剪刀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这是我们上次拾的塑料袋,今天我们让塑料袋象风筝一样飞起来好吗?”
2、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制作风筝。
(1)提问:“风筝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怎样做这个风筝呢?”
(2)启发幼儿想出在塑料袋上贴上眼睛、嘴巴等
3、教师提出要求
先用即时贴剪出眼睛、嘴巴和装饰物,贴在袋子上,在用细绳做风筝的线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将做好的风筝拿到户外,四散奔跑着玩。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学会扎制简单的风筝。
2、能力目标:
⑴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 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扎制简单的平板式风筝的方法,学会扎简单的风筝。
2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创作出造型各异的风筝。
三、课型
1、实践创造型。
2、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实物展示---引导探究---迁移创新---展示评价。
四、教学手段、设备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2、教学设备: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风筝骨架成品风筝。
五、教学过程
程序
内容
师生活动
达标意图
创设情境
运用古诗《村居》导出“风筝”,运用录像激趣导出“扎”。
让学生背诵《村居》说出“纸鸢”的意思,学生观看录像。教师板题。
揭示课题
明确学习任务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及八角风筝骨架。
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及八角风筝的扎制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探究
利用投影仪演示八角风筝的扎制过程。
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看教师演示,明确制作过程。
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八角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迁移创新
学生基本掌握了扎八角风筝的方法后,迁移发散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别的'式样的风筝。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制作技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扎、糊、绘。
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合作的风筝。
学生谈创作意图,最后评出扎的优秀的风筝。师生共同总结。
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理想的风筝教案】相关文章:
《理想的风筝》教案04-04
理想的风筝教案9篇01-27
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01-29
理想的风筝教案10篇02-01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7篇)10-28
理想的风筝教案8篇12-30
《理想的风筝》教案2篇09-19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4篇)10-21
【精选】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02-06
理想的风筝教案六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