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02-22 04:52:19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

  1、从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一个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四兄弟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这个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丢失的骆驼》。(板书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丢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找到了吗?怎么找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质疑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四兄弟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四兄弟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四兄弟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四兄弟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因为老大看见XXXXXXXXXXXXXXXXXXXXXXX,所以知道XXXXXXXXXXXXXXXXXXXXXXX;因为老二看见XXXXXXXXXXXXXXXXXXXXXXX,所以知道XXXXXXXXXXXXXXXXXXXXXXX;因为老三看见XXXXXXXXXXXXXXXXXXXXXXX,所以知道XXXXXXXXXXXXXXXXXXXXXXX;因为老四看见XXXXXXXXXXXXXXXXXXXXXXX,所以知道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四兄弟能指点骆驼主人找回骆驼。(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四兄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四兄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四兄弟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四兄弟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骆驼主人和四兄弟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一点不错”“谢天谢地”“真奇怪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骆驼主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四兄弟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一、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文是一则新闻,文章中的表层意思学生不难理解,放手让学生自学,文中一些数字所包含的具体意义以及部分句子的含义,需要加以引导。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串串生动而又令人惊讶的数字以及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阅读为主,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唱歌曲导入,解释课题

  1、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吗?我们共同唱一下这首歌好不好?

  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曲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

  2、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教师:写作消息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迅速及时;二是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有半点的虚假。消息没有固定的写法,但从结构上说,它常常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四个部分。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

  (2)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3)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4)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交流同时把说明中国变化之大的句子找出来。

  教师:通过阅读、交流,同学们能告诉我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教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教师:看到这份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学生: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三)学习写法

  教师:这篇课文都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数字表达的作用是什么?从数字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找出文章中几处比较方法的使用,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展开统计,用具体的数字,国际、国内横向、纵向的比较,生动地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七、课堂练习

  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介绍身边发生的一个变化。

  八、作业安排

  上网查找资料: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变化怎样?我国现在还有大约多少贫困人口?

  九、附录

  1、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2、板书设计

  中国一日

  改革开放 变化巨大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介绍新闻的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紧紧围绕重点去读、去画、去讨论,同时又做到课外向课内延伸、课内向课外拓展,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水就是生命》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主题:水)的一篇主题课文,属于说明性的文章。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地生存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篇文章,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层次清晰,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为各段内容加小标题训练的好材料。同时,本文在说明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有文字精练、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对本文的学习,了解一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外来的居多,水平参差不齐,阅读能力较低,为文章做批注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但是,学生本学期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有所了解,因此,对于学好本文有一定的基础。

  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课教学,我充分地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3、北师大版教材在阅读方面一贯重视积累,而不过多地费劲“深挖洞”;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而不追求记忆标准大案;重视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不是围绕阅读的结论下功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不言自明、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我们生命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3)体会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1)在自主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中感悟文章特点;(2)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编写课文提纲,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水就是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2、理清课文脉络,并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编写提纲。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复习学过的说明文。2、预习课文。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定标导向

  1、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自然里谁离不开水吗?

  (学生可能说,植物、动物,大自然里的一切都离不开水。或者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大自然里的万物都离不开水……)

  教师:“能不能用排比的句式说一说?”

  (学生可能这样说:植物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大自然里的一切都离不开水。或者说花草树木离不开水,虫鱼鸟兽离不开水,大自然里的万物都离不开水……)

  教师:其实,我们人类也离不开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水就是生命》。(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

  2、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积淀。《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说明文,大家还记得吗?学习这一类的文章有什么经验吗?

  (学生可能说学过的有《天马》《雅鲁藏布大峡谷》《楼兰之死》等,说明性文章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举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这类文章有语言精练、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等)

  3、确定目标。读了课题,你想学到什么?

  (学生可能从字词、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等方面提问题。)

  二、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提供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2)给各段加小标题,并思考:课文讲了关于水的哪些知识?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交流。把自己拟订的小标题与课文后面的提纲比较,再与同桌交流。

  4、全班检查交流。在交流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1)检查朗读情况。指名抽段朗读。着重检查第一段、第七段等的朗读情况。相机进行纠正。

  (2)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重点检查“不言自明、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相机指导朗读相应的段落。

  (3)围绕着“水就是生命”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水构成生命 占体重的4/5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技艺高超的化学师

  优秀的运输兵

  水就是生命 水维持生命 体温的调节器

  (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良好的润滑剂

  勤奋又忠诚的卫士

  总的说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口渴是大脑发出补水的命令

  多饮水,少喝饮料

  讲究饮水卫生 喝自然冷却的新鲜白开水

  (喝水的道理) 每天早晨喝一杯淡盐水

  养成习惯靠自己

  (4)按照相同内容可以归为一部分,课文是从几方面来说明“水就是生命的”?引导学生概括为“水构成生命”、“水维持生命”、“讲究饮水卫生”等三方面,同时进行板书。

  5、小结:通过黑板上的提纲,同学们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我们这篇课文所写的内容,今后同学们在阅读学习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研读第一部分

  (1)指名读。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水就是生命”的?课文运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水就是生命?

  (2)交流。

  交流第一问。根据自己的体重算一算自己身体中含有多少水,体会“水构成生命”。

  交流第二问,可以抓住改写课文部分内容与原文比较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比如:将课文第一段改写为“水,在人体里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读读这句话,再读读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原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体会运用列数字说明的方法。)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一边交流一边谈感受,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水对人体的重要性。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又都和水有关系。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读书,划出有关语句。

  (3)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水是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呢?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依据。并将自己的感受强烈的地方做好批注。

  (4)品读课文第四段,说说水是一个怎样的调节器。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调节器前板书“准确的”或“了不起”等词语。

  (5)齐读第七自然段。孩子们,如果我们把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删掉,还能不能说明水的重要?为什么?

  (这样修改后,虽然谁的'重要性也能说明白,但是,你觉得,与原课文相比较,有什么

  不妥?)

  (6)教师小结:是呀,修改后的课文,读起来不再那么生动了,也不再有趣了,所以,我们在对事物进行说明介绍时,别忘了让自己的语言风趣些、生动些,这样,人们才愿意读!

  (7)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饮水卫生。

  3、研读第三部分

  (1)讲究饮水卫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同桌交流一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集体交流。

  (3)小结。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喝水的道理,但是养成好的习惯还要靠大家。水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水就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三、扎实训练,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学,然后给大家当小老师讲解生字。

  (2)提示:比较形近字记住字形,如:溶(溶解)与 熔(熔化)、榕(榕树),泄(排泄)与屉(抽屉),唾(唾液)与捶(捶打),惕(警惕)与踢(踢球),剂(剂量)与济(经济),疫(防疫)与役(兵役)等;“胃、尿”与字的意思相联系来记住字形。

  (3)书写生字。

  2、写心得体会。

  3、搜集有关水的资料,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附:板书设计

  水构成生命 占体重的4/5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技艺高超的化学师

  优秀的运输兵

  水就是生命 水维持生命 体温的调节器 自觉保护水资源

  (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良好的润滑剂 珍惜水资源

  勤奋又忠诚的卫士

  总的说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口渴是大脑发出补水的命令

  多饮水,少喝饮料

  讲究饮水卫生 喝自然冷却的新鲜白开水

  (喝水的道理) 每天早晨喝一杯淡盐水

  养成习惯靠自己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一、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韵味”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枫叶如丹》。

  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写字。要求:做端正,字写美。

  2.新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丹”的本意是什么?(红色)课题又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枫叶像红色)

  师:作家袁鹰没有把课题写成枫叶是丹,而写《枫叶如丹》一定另有一番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各自读书,读书时顺手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者有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来,你也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的读书感受,读书疑惑简单地在书边写下来。相信用心读书,你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读书情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都在书上画出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于是,凉风起了,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

  师:同学们读的真美,散文就应该读出美味。那同学们在读书中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吗?交流一下。

  交流并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师引,书读得这么美,在读书中有自己的体会吗?或有疑惑吗?

  交流。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这是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吗?(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散文它不讲故事,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用心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学生读书

  师:看着大家读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选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和大家一起去倾听。

  交流1——7自然段,通过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品读,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希望,秋天的成熟。夏天的躁动与郁闷,从而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让学生感悟,理解这一部分,背诵积累。

  交流8——13自然段,作者叙述今年五月访问澳大利亚,看到株枫树如凄苦的老人,想到自己,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有了活力那株枫书才展示它真正的美。

  师: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还缺少些什么呢?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即将进入生命的秋季。

  板书:生命之秋

  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可是当莉贝卡走到树下,枫树就有了活力,那株枫树就有了它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

  板书:秋之生命

  投影品读: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北京的香山红叶,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师: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作者在向我们倾听着什么?我们谈一谈。

  生谈:生命要有活力,即使到了老年,也要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

  生谈:让生命每一天都有活力,到了老年生命才有丰富的内涵。

  生谈:一个人可能没有大家聚在一起美丽。

  生谈:美丽的风景要有人欣赏才会更有生气。

  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师;大家很会听作者对你低低的诉说,这其实是在和作者做心灵的交流。的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要有来有去。你们刚才广向作者索取了,广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点什么。所以下面还要用心灵去倾诉。每人拿出一支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好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就要一句你最想说的。你要能写出一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

  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写你最想对作者说的一句话。

  学生交流:我要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我到了老年我才能领略枫叶如丹的韵味。

  ……

  总结板书,深化对课题《枫叶如丹》的理解,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初步的理性人生观。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板书:

  枫叶如丹

  袁 鹰

  自然 人世

  枫叶 秋之生命(活力)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想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通过三个大环节和学生一起读书。一是初读,用心读文,读通、读美;和学生一起到文中倾听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去倾诉,倾诉自己在读完课文之后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初步的人生观。

  2、通过课件和《秋日私语》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秋季枫叶万山红遍的情景中,用心读书,到文章的字句中去倾听作家袁鹰的心声。

  3、本课的题目《枫叶如丹》含义不易理解,我在上课之初给学生置疑惑,然后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来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从课上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但本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文章语句富有哲理,字字珠玑。但在这节课上我,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不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就学生的发言适时、适度评价。尤其在处理初读课文,找出美句的部分时,有的同学此时就开始谈感受,而我却被教案束缚,如果能就学生的发言即时评价,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通过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能教学效果更好。

  二、一味重读,却没有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倾听、倾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但是我在处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却不到位。如果能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枫叶如丹”的滋味,本课才会真正让学生受益。今后在我自己备课时要锻炼自己深入浅出的本领。

  三、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剖析重点词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伟人和身边普通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冷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成吉思汗和鹰》,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的故事。板书课题。

  3、现在快速读课文,思考:成吉思汗是个怎样的人?鹰又是怎样的鹰?成吉思汗和鹰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4、说一说对成吉思汗、鹰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这只鹰是成吉思汗最喜爱的鹰,也是一只训练有素的鹰,它是成吉思汗的宠物,也是他的朋友,可为什么成吉思汗要把它给杀了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杀掉鹰?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研读文本。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1、请默读课文,快速找到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用标出重点词体会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密切关系。

  2、用学习“第一次打翻水”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第二次、第三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

  3、学生演讲稿、这个部分要怎么读?成吉思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又接满了第四杯水,鹰是怎样做的?成吉思汗是怎样做的?这段话该怎样读?要读出变化的语气来。

  4、鹰是他自己驯养的,为什么射死它呢?难道是成吉思汗不喜欢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读课文10——18自然段。

  5、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从这部分内容中找出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成吉思汗可能会怎么想呢?

  6、教师小结。

  三、升华认识,明白道理

  1、渴极了的成吉思汗虽然气急败坏,但他仍然要继续寻找水源,当他爬到了岩石顶,一下子全明白了,他看见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3、想一想:成吉思汗回到驻地,从猎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只鹰,他会怎么做?会对自己的将士说什么呢?写一写。

  4、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四、课堂延伸,设置作业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项来完成。

  1、学习《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2、搜集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的不同态度的材料,扩大阅读量,经验。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 →怒→杀 鹰

  被营救

  后悔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认识错误、吸取教训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2、学习用对比突出变化,用列举数字说明变化的方法。 活动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谈话: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你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些变化,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这些变化吗? 2、师板书变,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变组词。 3、师简单归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周围生活的变化。

  二、组织活动:

  (一)看一看: 1、我们知道时间是一部永不停息的机器,永远向前飞转;时间又是一匹永不停蹄的骏马,永远向前飞奔。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随着时间也都在发生变化。 2、小组内交流:注意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无忽略的现象?看一看谁的发现最新奇?(确定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我们的学习用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

  (二)找一找: 1、在我们身边发生这么多的变化,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呢? 2、根据反映的问题收集材料,选择好方式。 用数字显示变化 用图片或摄影作品的显示变化 用实物显示变化

  (三)说一说: 1、我向同学们报告:xx(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2、我朗诵搜集的诗歌 3、我放了访谈录音 4、评价: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点评最得当?

  (四)写一写: 1、习作要求:内容真实、科学,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有一定条理,语言通顺。题材、体裁、题目都不受限制,主题紧扣变。 2、指导习作: (1)出示反映变化的图片、资料,然后进行描述。 (2)明确写作要点:要求写出今昔的变化;昔的内容少写,今的内容要多写。 (3)学生各抒己见,讲讲身边的变化。 3、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写一篇新闻等。 4、写完后小组交流,学生自评,小组评价。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学目标

  1、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通过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预习。

  1、生字词

  2、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问: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2、学习课文

  问: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问:老人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引读“对话部分”

  问:在对话部分,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

  指名分角色朗读

  问:如果在这部分内容中加上“商人问”、“老人说”好不好?

  指名分角色朗读(加上提示语)

  问: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

  问:从对话中看看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高兴―生气)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忿忿”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问: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呢?

  读读、划划、议议

  问: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哪几句是说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

  板书:看见

  又看见

  还看见

  幻灯:出示一句

  (1)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

  出示挂图,导入 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4个;理解并积累本课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品味感悟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要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错误 。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如何面对错误。

  教学方法:

  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成吉思汗。

  2、师强调鹰与蒙古勇士间的关系。

  3、出示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障碍。

  2、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正音。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自读课文,将课文分为五部分。

  2、小组讨论分段情况。

  3、全班交流。

  第一段(1):简述成吉思汗时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

  第二段(2—8):讲成吉思汗在狩猎归途中找到一个滴水的泉眼。

  第三段(9—18):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

  第四段(19—22):写成吉思汗知道了鹰打翻杯子的原因。

  第五段(23):写成吉思汗的懊悔与顿悟。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识记生字。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简述 起因 发展 ** 结局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指名概述故事。

  2、当成吉思汗明白真相后,除过懊悔,还明白了什么?

  3、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4、从哪里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盛怒”?

  5、他是不是一开始就盛怒?

  6、自读课文,找出反映成吉思汗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7、小组合作交流。

  8、第一次打翻杯子时为什么没有写情感?(宠爱)

  9、再读课文,归纳一下成吉思汗“盛怒”的所有原因。(狩猎收获不多;口渴得厉害;三番五次打翻杯子)

  三、拓展延伸,哲理感悟。

  1、成吉思汗的后悔能使一切回复原状吗?

  2、人生最大的惩罚是后悔,从此以后成吉思汗怎样告诫他的子孙?

  (A我们遇到事情时,常因自己生气的情绪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常会作出事后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故事中的成吉思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不但杀了救命恩人,还失去了他的爱鸟,而后悔一辈子。

  B人生最大的惩罚是后悔,与其事后后悔,不如在事情的当下忍住自己生气的情绪,想清楚,用理性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以避免作出伤人害己的事情。)

  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谈一谈。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有点生气了 真的生气了 气急败坏

  打到的猎物少 心情差 射死鹰

  口渴得厉害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洋思模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看待问题要细致,角度要细致,要全面,要从客观出发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丢骆驼人的心理变化。

  3、朗读或讲述故事,体会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的写作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兄弟能找到骆驼的原因。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具体,并学习“说”的三种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四个年轻人是怎样根据现场留下的痕迹来判断骆驼的样子的。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具体,学习“说”的三种表达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看待问题要细致,角度要全面,要从客观出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侦探小故事《盲女孩关在哪间屋》引入

  一位双目失明的少女在一个炎热的夏日被绑架了。家人交了赎金后,她在3天后平安回到家。少女告诉警察,绑架她的好像是一对年轻夫妇,她应该是被关在海边的小屋里:“在这间小屋里能听到海浪的声音,我好像被关在阁楼上。天气非常闷热,不过到了夜晚会有风吹进来。”警察在海边找到了两间简易小屋,一间朝南,一间朝北,主人都是一对年轻夫妇。不过这两间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找不出痕迹。后来警察根据一些情况,立即做出了判断。这些情况是:

  (1)两间小屋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只是阁楼的小窗一个朝北,一个朝南;

  (2)海岸面向海的.方向是南面,北面对着丘陵;

  (3)少女被关的3天都是晴天,而且一点风也没有。那么,你知道少女被关在哪一间小屋里吗?

  二、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一个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四兄弟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这个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丢失的骆驼》。(板书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丢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找到了吗?怎么找到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设计思路: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皮亚杰认为,创造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获得的每个真理都是由学生重新发明或至少是重新建构的。为此,我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

  课堂伊始,借助课件和老师的诗情描述,将学生引入到出航船破的场景,从而感受慌乱,体验逃生。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契合点。

  ↓

  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围绕主问题: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找到文中重点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反复品读中,结合课件直观演示,领悟人物美。

  ↓

  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

  最后,凄美的《铁达尼号》音乐响起,教师完善板书,课堂结束,学生胸中的情绪仍在涌动......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我追求的就是这种理想的境界。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遇难一刻的惊险;

  2、通过研读人物言行重要语句的方法领悟人物形象,提高默读、感悟的能力。

  (反思:在合作学习中缺少自学策略的提示、规范,以致学习效果欠佳,甚至失误。)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难点

  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二)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三)解决办法

  1、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品读、感悟;

  2、小组讨论(甚至小辩论)、班级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3、媒体展示惊险现场,帮助理解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倾心感受

  1、(课件:船行出海,优美音乐)师诗情口述:

  出海--阳光下的海面,碧蓝碧蓝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浪跌宕起伏,烟波浩淼,同远处的蓝天白云连在一起。啊,风的轻弓拉响了波浪的琴弦,海浪在尽情地欢歌,那美妙的音响,飞进了我的心房......

  大海涨潮啦,海浪此起彼伏,无数银白色的浪头从远处滚来......(课件:海浪声)(课件:!)

  天啦,大船撞上了什么吗?船进水啦!(课件:水声大)

  快逃!救生艇!(抛出三个呼啦圈)

  能踩到的、圈边的就可逃生!时间不多了,30秒钟!......

  (课件:嘀嗒声、急促、有力、紧张)

  2、生情境体验。

  3、生归位

  师:刚才这一幕中,你看到了什么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反思:最初,教师设计意图重在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近的氛围,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但后来又改了,觉得为了营造情境,教师做了太多的工作。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太多,不适合于本堂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所以,一下子全部省略了教师激情的导入语、过渡语,完全让学生在平静的心态中进入课文,通过反复读文,借助文本的力量引导学生自己进入特殊情境。

  第一次授课,我在该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1、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竞相汇报: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感受惊险:找有关语句--汇报朗读--听众互评--想象说话:我看到了这幅惊险镜头

  高年级的小语教学,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描绘画面的想象能力。所以,尽管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从《铁达尼号》上剪辑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影片,但还是决定让画面不直接播放出来,惊慌逃窜的场面我只提供了声响,将画面隐藏了下来,目的是透过声响让学生去感受--不离开从课文描述文字中去感受。我想:这是用心灵的感受,不是仅凭借视觉的感受。视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但视觉刺激太多,将使我们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语文文字的魅力将更加打动人的心灵。我是一个爱读小说不爱看电视的人,所以,在独断地认为:能通过想象体验的场面决不直接用画面刺激,这是扼杀孩子想象的行为,也剥夺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时空。在让学生用心灵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出直观画面,我想效果会更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正被美好的生活所陶醉时,意外的遇难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一艘诺曼底号的大轮船真的遇难了。板书课题。

  2、学生开书,默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全新感受

  1、课文中有哪些语句描写的内容和你刚才看到的、想到的相类似?用--线划出来,试着读一读。

  2、朗读汇报,感受惊险。

  品味: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课件配上慌乱场景的音,再次指导朗读,帮助突破难点。

  (反思:设计改为:续说训练。教师提供引子:让我们将镜头对准这群慌乱的人群吧。瞧:那位在奔跑的男人(女人、小孩)......然后教师小结: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你能预测一下将会发生怎样的场景吗?故事的结果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平时教学,我喜欢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充分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即让写挤进课堂,将练笔的随机性加强,也将练笔的频率加强,不局限于每日的日记练笔。)

  四、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

  1、师:书读至此,我相信,有一位人物形象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出他的名字。

  指名同学上台板书。

  2、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用~~线划记→指名用词语板书船长的特点。

  3、朗读汇报,反复品读,领悟人物形象。

  根据学生板书,随机汇报。

  (1)果断(舍己为人)(关心妇女)......

  对全船人员下达命令:乘客先走,船员断后;乘客中的妇女先走,其他乘客随后;决定救出60个人,忘记了他自己。

  在危难时刻,船长首先想到的是乘客,是弱者,是他人。

  (2)沉着、镇定、精明、指挥有方。

  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可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味语句的简洁。

  (3)威严、有人情味(关心孩子)

  船长直至船沉入海里,始终没有离开船长的岗位,沉船之前,还特意指示救出年幼的见习水手克莱芒。

  对比反复品读、评读。

  (反思:本环节随机性很强,教师应特别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在第二次课中,教师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真正地落实了关注学生。比如:学法默读的肯定;纠正学生的误导:哈尔威船长的死是应该的......这儿不再详谈)

  五、探究质疑,深化认识,实话实说,升华情感

  1、船长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

  学生竞相辩论。

  课件播放影片片断:人群一片混乱;持枪喝令;威严指挥......

  (再次感受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2、师:还记得,几年前与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略谈情节),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可播放课件有关画面)。

  今天,诺曼底号遇难了,船长哈威尔先生在指挥着众人脱险后,自己随船牺牲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3、实话实说,任选一种身分,想像说话。

  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

  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

  六、总结课堂,完善板书

  哈

  尔

  威

  船

  长

  舍己为人威严

  大义凛然果断

  忠于职守......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让我们将无穷的敬意化为美妙的旋律,献给他!

  (《铁达尼号》音乐响起)

  (反思: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对于类似于《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种文字美、精神更美的文学精品,我想,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所以,我确定了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形象,我猜想,编者的意图也不过如此。我们都知道,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容易产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热血男儿,而现在的和平年代同样有生与死的考验,同样可以产生光照日月的英雄。但是,说容易,做却真的很难。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不敢肯定自己能,所以,我也没理由通过四十分钟的这一堂语文课,就硬逼着孩子们全部将思想化为行动。我定位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是:感受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本来,拓展环节,我还想把学生的视角引到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如非典时期的白衣战士;衡阳11*3事件中在烈火中永生的消防战士,等)还有勇斗邪恶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英雄群像的同时,震撼心灵,引起自己的思想二因子:高尚与渺小在震撼后进行对话......但时间没来得及。我不知道我定位的目标对不对。

  曾记得张艳春老师推荐给我一句话: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作为语文教师,我感受更深。目前灵气不足的我是因为缺乏一种底气,底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还须大力增加底蕴,用什么来充实?只有靠平时的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了。庆幸的是,在学习气氛浓厚的白鹤小学,我不会让自己倦怠。)

  (反思:下面是有效作业设计的尝试。)

  七、课件出示作业

  1、爱读书的你,提前阅读第22课《丰碑》吧,课文将让你的心怀再次涌动无穷的敬意......

  2、爱说故事的你,回家后把《诺曼底遇难记》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吧......

  3、爱写作的你,此时的心儿一定很不平静吧,拿笔写下你想说的吧......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贺龙设下草帽计、敌人中计的过程。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根据具体的情况巧用智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前后比较,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具体原因及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教师叙述,使学生了解故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实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话说贺龙同志率领一支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草帽计》。

  2、板书课题,学生发现问题

  板书[草帽计],通过学生发现错误、指出错误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有关计策的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计策”

  ①学生依据理解自己说一说“计策”的意思

  ②用课间出示词义,指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呢?请同学们小声、快速地阅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2、集体正音:

  面面相觑汗流浃背山场山土坊里一窝蜂似的

  在正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山场”的意思:就是山上比较平坦的、比较大的空地。

  3、读后交流: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

  三、细读课文,分析课文内涵

  (一)贺龙设计

  1、结合“计策”的词意,提出问题及读书要求: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在自己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具体情况:

  ①当时是炎夏、天气酷热;

  ②红军上有飞机的轰炸,后有追兵;

  ③贺龙选择了一块山场(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板画当时的情况)

  4、体会当时红军面临的最大威胁

  师:在酷热难熬,敌人上下夹击的情况下,红军最大的威胁是什么?(体会红军最需要摆脱的是敌人的上下夹击)就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同志设下了草帽计。

  5、读书学习战士的表现

  ①师:听到丢草帽的命令,战士们什么表现?读读书。

  ②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③通过教师叙述,创设情景:听!贺龙同志的命令传下来了!如果这时你就是一为红军战士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学生体会战士们对丢草帽的不理解)

  (二)敌人中计

  1、过度:敌人这的会像贺龙预计的那样中计吗?通过读课文的那部分知道的?(三、四自然段)

  读三、四自然段,体会读时的心情

  2、学生读书

  3、交流读书时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等

  4、指导朗读

  5、师问:在痛快、高兴之余,你对敌人的做法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置疑: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6、前后联系地读书,体会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7、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读书情况: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帮助学生梳理:①天热——敌人抢草帽;②飞机驾驶员急于立功的心理;③选择了有利地形,保证草帽计的成功实施(班述:天气、心理、地形)

  小结:贺龙同志正是利用天气、地形以及敌人的心理,巧妙地设下草帽计,请君入瓮、以敌克敌,使红军化险为夷,继续长征。

  四、总结全文

  1、谈话体会,师问:当战士们后来听到战斗胜利的消息,会怎么说?(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再问:我们读了草帽计,又会受到什么启发呢?

  2、作业:自古至今这种巧用智谋、克敌制胜的故事很多,建议同学们课下找一找、读一读,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洋思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细读品悟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2]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 第三、五自然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 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自然段。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总结全文。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段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2]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小黑板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三、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天马

  后蹄踏飞燕

  构思奇妙 卓越的创造才能

  飞燕安然无恙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一样一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对诗歌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已经有所掌握,也有了不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朗读能力。对这样一首现代诗,针对学生的情况,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出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是比较好掌握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注意易错字,区别形近字。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①歌碟《春天的故事。》②深圳剪影。③前进中的家乡昌明、中华布依第一寨剪影。

  教学过程

  一、歌曲欣赏,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想听吗?让我们一起欣赏吧!(播放《春天的故事》。同学们跟着唱。)

  2.简短交流。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你们想了解这首歌曲的什么呢?

  3.简介时代背景。(播放深圳的过去、现在的剪影,老师同时作一个概括介绍。)

  4.出示课题,读题,破题

  (理解昨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自己解决或在小组内互帮互学。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了解困扰、渺茫、劳作、焕然一新、面朝黄土背朝天等词

  3.抽学生分节的朗读。

  4.读后互评。(浅层评价是否读准确,读响亮等)

  5.齐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交流,同时梳理出文章思路,板书:昨天、今天)

  三、品读课文,体会内涵

  1.谁愿意把1、2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呢?(学习12小节)

  2.互评,说说读得好的理由,读不好的'又该怎么读呢?说说理由。

  (同时,在读中理解内容,并找出描写小村庄模样的句子。

  板书:贫穷落后、劳作、博物馆、打滚、挑水。)

  3.指导朗读。

  第一节: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第二节,回忆昔日的家乡,要读出浓浓的乡情。

  4.学生用多种形式,有表情地朗读。

  5.提问:后来,小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习37小节)

  (1)读37小节。

  (2)找出发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教师据生发言引导学习相应的小节)

  重点抓住:

  第3小节:短短几年,奇迹般改变,体会变化之神速与开篇说的昨天对照,体会出深圳变化的时间快、变化大。朗读时抓住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体会诗人的惊喜、赞叹之情。

  第4小节:抓住第一、二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村庄过去和现在城市的变化大。

  第5小节:朗读时,要注意3个问号要逐渐加强语势,而最后一句,要用重音读不,读出肯定的语气。

  6.原来的一座小村庄短短几年就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是什么原因让它有如此的变化呢?

  7.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

  (2)理解:春燕指谁?描绘着美好春光,体会改革开放带给特区的巨大变化。

  四、拓展延伸

  1.看录相,前进中的家乡昌明镇黔桂铁路的建设和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风土人情以及昨天和今天的不同。

  2.谈谈一年前的昌明(布依村)与今天的昌明(布依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昌明镇是我县一个较偏远的小镇,但前年黔桂铁路在这里建设,给这个乡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展望未来的昌明

  五、练一练、写一写

  1.读语文天地中的写一写。

  2.参考《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以昌明变了,音寨(村)变了为题,写一写家乡昌明(音寨村)的变化。

  附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

  (小村庄)落后劳作、煮饭、打滚、挑水、泥泞古道、破旧土屋

  变化原因改革开放

  今天 (大都市)焕然

  一新工人、商人、歌唱家、新农民、高速公路、厂房、乐园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22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03-24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教案02-04

北师大语文教案12-10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17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2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16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8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