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

时间:2022-02-22 18:53:32 教案 我要投稿

屈原教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教案5篇

屈原教案 篇1

  一、 自学发现(自习完成)

  (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0分钟)

  (1)读出文言节奏,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意思,并划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读完后,合上课本,在脑子中形成对本文的整体印象。

  2、写出你的整体感知

  我的感知是:

  3、再读文本,分条写出你的个性发现。

  我的发现:

  和我交流的同学的有价值的发现: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属(zhǔ )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 靡不毕见(m) 濯(zhuó)淖(nào) 蝉蜕(tuì) 滋垢(gu ) 浊秽(huì) 皭(jiào)然泥而不滓(z) 既绌(chù) 既咎(jiù ) 眷(juàn )顾 被(pī )发 渔父(f) 憔(qiáo )悴(cuì ) 哺(b )育 啜(chu )泣 罹(lí )难(三)研读文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句式:判断句 )。为楚怀王左徒(担任 )。博闻强志 (记忆力 ),明于治乱,娴(熟悉 )于辞令。入(对内 )则与王图议(计议,计划)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连词,表原因)心害(作“患”讲,嫉妒)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动词,写作)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动词,强取)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动词,自夸,炫耀)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连词,表因果)疏(动词,疏远)屈平。

  温故知新:

  伐 :1、夸耀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讨伐 其后秦欲伐齐

  3、功业 此五霸之伐也

  4、砍伐 伐竹取道

  属:1、写作 屈原属草稿未定

  2、通嘱,嘱托 属余作文以记之

  3、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

  造:1、制定,起草 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

  2、到.....去 (少年好事者)径造庐访成

  微:1、含蓄 其文约,其辞微

  2、无,没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不显露的 微服私访

  屈平疾(动词,恨,痛心)王听(名词,听力,识别力)之不聪(听觉灵敏)也,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之蔽明也,邪曲(同义复词,邪恶,不正,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故忧愁(内心很痛苦)幽思而(连,表因果)作《离骚》。“离骚”者,犹离(通“罹”,遭遇)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处境艰难)则反(通“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内心痛苦),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目的连词,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大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表目的,来)。明(动词,阐明)道德(古今异义,道理品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通“现”表现)。其文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而见(通“表现”)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自疏濯(通“浊”)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洁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温故知新:

  疾:1、恨,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病 君有疾在肌肤

  3、强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类:1、事物 举类迩而见义远

  2、像 佛印绝类弥勒 屈原既绌(通“黜”,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名词作状语,拿着丰厚的礼物)委(动词,呈献)质(通“贽”,见面礼)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连,表因果)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温故知新:

  既:1、已经 屈平既绌

  2、...之后 既罢,归国

  从:1、通纵,合纵 齐与楚从亲

  2、使.....随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3、听从,顺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患:1、忧虑 担心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2、忧患,灾祸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绝:1、断绝 楚诚能绝齐

  2、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非常,极 佛印绝类弥勒

  质:1、通“贽”,见面礼 乃使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人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质地,底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白章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介,用)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回来。顾,还),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名词作状语,像虎狼一样)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连,并)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复之(动,到)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内:1、通“纳”,收留 亡走赵,赵不内

  2、在国内 内立法度,务耕织

  3、在宫内 内惑于郑袖

  劝:1、劝说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2、鼓励 劝学

  归:1、运回 竟死于秦而归葬

  2、旧时指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

  3、回来 田园将芜胡不归

  楚人既咎(责备)子兰以(介,因为)劝怀王入秦而不反(通“返”)也。屈平既嫉(动,恨)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副词,彻底,全部)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念;振兴)之,一篇之中,三致(表达)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没有才能),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为自己),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一件连着一件),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fèn),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被打败)地削(被分割),亡(失去)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动,诋毁)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动,放逐)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通“披”)发行吟泽畔,颜色(古今异义,脸色)憔悴,形容(古今异义,形体容貌)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被动句)。”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被动句)?”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mén,浑浊的样子)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介词“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皎洁的样子)之白,而蒙世之温蠖(hùo尘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这)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动词,效法)屈原之从容(古今异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

  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上课进行)

  1、 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各学习小组将个性发现和所探究问题进行交流,丰富知识,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查漏补缺,使个性发现最大化。(2)交流中要在个性发现栏目和探究问题栏目记下别的同学有价值的发现,记录越多收获越大。(3)选出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报告你们小组的个性发现和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交流完后,由小组书写员迅速将成果写在黑板上。交流发现数量:至少一个。

  2、 班级交流

  交流要求:

  (1)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交流个性发现(2)合并所探究问题,选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由中选者担任临时教师组织同学探究。

  我所记录的其他小组同学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解答:

  三、总结发现(自主整理学习收获,用一分钟概括本课的学习收获)

  交流完后请你梳理你的记忆,看看留在你脑子里的发现

  1、 你认为本课重要字词你记住了多少?试着迅速写写或说说字词及其意思用法。

  2、 你认为最个性的发现是:

  理由:

  3、 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

  理由:

  4、你还有什么疑难:

  四、基础检测练习

  1.下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 A.短于顷襄王 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C)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⑤D.②④⑤ 4.选出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5.选出加点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B)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C)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7.翻译下面句子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五、自学参考资料

  1、关于《离骚》的简介。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

  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对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刘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净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知謇謇(忠言直谏)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对那些贵族群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溘(kè,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2、 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

屈原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古今异义】

  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

  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

  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同形异义】

  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

  〖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练习与实践

  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

  2、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

  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

  〖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

  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一宠一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四、练习与实践

  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口头复述最后三段内容

  二、理请全文脉络,品味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材与构思的精妙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三、练习与实践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教学反思】

屈原教案 篇3

  一、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据说,屈原于五月五自投泊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泊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大家相继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阳节。

  二、端午节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三、端午节风俗

  吃粽子佩香包、戴长命缕龙舟竞渡饮雄黄酒、祛五毒挂艾草、菖蒲、榕枝

  1、吃粽子—— 纪念屈原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屈原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看懂画面内容,尝试讲述故事大致内容。

  2.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及相关习俗。

  3.感受传说故事的魅力。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它

  是用什么做的?有些什么口味?

  师:谁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吃粽子呢?

  幼:端午节。

  师:对了,每年的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们都会吃粽子。有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吗?谁来猜一猜?(请幼儿说一说)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来一个传说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录音,整体欣赏故事。)

  (二)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听故事第一段。提问:故事中说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大夫叫什么名字?(屈原)对了,我们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屈原的故事》。他做了什么?你知道屈原为什么投江吗?

  2.听故事第二段。提问:人们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他们心里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他们做了什么呢?屈原的身体被人们打捞上岸了吗?(请幼儿说一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3.听故事第三段。提问:人们怕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他们是怎么做的?

  4.听故事第四段。提问:后来人们会在屈原投江那天做些什么事情?人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三)尝试根据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师:关于《屈原的故事》,老师还收集了几张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看图片讲述故事。

  1.师出示图片并讲述故事。(讲解划龙舟,挂艾草、菖蒲,涂雄黄酒,缝香包)

  2.师幼一同看图片讲述故事。

  3.引导幼儿把故事讲给身边的好朋友听一听。

  4.请两名幼儿单独讲述故事。

  5.组织幼儿讨论:

  师:《屈原的故事》讲完了,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如在你的生活中,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错怪了你,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说说端午习俗

  (五)活动延伸

  老师在手工区准备了许多彩色绳,待会儿我们一起去编吧。

  教学反思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重大节日。为了使幼儿感受民族传统文化之美,我安排了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学习了《屈原的故事》,在活动中给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大班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粽子,直接接触到了浓浓的端午文化。通过故事的欣赏与讲述,幼儿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与相关习俗。课后我们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包粽子、编百岁绳,仍然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让幼儿感受端午所特有的亲情文化。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进一步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幼儿进一步了解了端午节文化教育。

屈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着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

【屈原教案】相关文章: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08-26

屈原教案8篇02-22

屈原教案五篇02-22

屈原教案三篇02-22

屈原教案合集5篇02-25

屈原教案合集6篇02-28

关于屈原教案三篇02-28

屈原的高中作文02-05

屈原初中作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