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时间:2024-04-28 19:00:35 艺诗 教案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调歌头教案(通用10篇)

  水调歌头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教案 2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朗读,了解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二、通过品味,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重点:

  朗读并学会通过想象感悟词的意境。

  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花好月圆夜》MTV。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形象呢?

  生:月亮。

  师: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美读意境

  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读的琅琅上口,读出情韵。

  1、听读感受意境。

  2、练读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你的体会、你的个性。

  3、配乐读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学生吟诵,读出感情。

  三、走近苏轼

  所谓知人论世,读苏轼的诗词,一定要了解苏轼其人,解读他当时的背景。在学生先前预习、查找的基础上,通过投影打出苏轼与本词有关的经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从21岁中进士到现在(1076年)已20年,其间,父母相继过世,妻子早逝,与弟弟苏辙6年未见,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贬官。

  我们学过的苏轼作品有: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

  《赤壁赋》(《核舟记》提到)。

  四、质疑赏析

  上片的学习主要质疑,下片的学习重在欣赏。

  学贵有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习思考深入的结果。在赏析时,我先请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提出疑问。

  学生围绕作者的心理活动,抓住三个动词进行提问。

  问了什么?几时有?是何年?问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彷徨的心态。

  欲:诗人想干什么?乘风归去。诗人飞天的渴望是对天上的想象,是琼楼玉宇的美好,是一个出世的梦,是一颗玉洁的心灵。

  恐:因为天高而担忧摔的重,因为担忧高处不胜寒而郁结。

  学生的创造性质疑在于问了这样一个不被人关注而又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词的`首句为什么把句式进行调换?

  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发人所未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按意思,句式确应为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能不讨论,于是讨论热烈展开,思路渐渐明确:句式调换,是为了强调词人的疑问,渲泄词人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因为不需要回答,显得不十分重要。问在开篇,给人以爆破般的感觉,充满气势的力量。

  学生还抓住字词进行质疑,这种微观的问题更能切入文章的精髓。如学生问:为什么说归去而不说去?

  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偏义复词,归义已虚化。归去就是去。

  师:意思就是去,那干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铃》中就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第二种意见认为,归可能是衬词,凑足音节的。因为词是按律而唱的。可以换为我欲乘风而去。

  师: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归去,是否另有含义呢?换个角度,从作者的心境考虑考虑。

  第三种意见认为,归涵义深厚。老师诱发到:蕴含着哪些深意呢,你们能否品味品味?

  生1:诗人把月宫当自己家乡,到月宫就像回家一样,所以说归去。

  生2:说归去,仿佛诗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

  生3:说归去,我感到了诗人在人世受压抑,忧愁烦恼。

  生4:天上琼楼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仅美丽富饶,而且精神自由。

  生5:我想到了腾格尔唱的《天堂》。(师:能唱两句吗?)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师:天堂就是我的家乡,所有要归去。)

  生6:诗人所营造的月宫,不在建筑美、物品美,而在那是苏轼理想的精神归依之所。

  另有学生质问: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这什么意思?

  通过师生互动,这里的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仰望明月,顾影自怜。所以清影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同是见月,同是在月下,也同是饮了酒,李白是举杯邀明月,苏轼是起舞弄清影。

  美在天上,美在想象,美易破灭,虚幻的美是不真实。位越高,才越高,人品越高,越易受打击,心里越孤单,越觉寒冷。大学士高高在上,终遭贬。想逃避,但终究回到人间,表现了诗人执着于人间,留恋人间的温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去也为月,留也为月,都是月亮惹的祸。

  在下片的欣赏中,首先欣赏词人对月移过程的描写。

  描写人间的月色,通过三个动词来展现:转、低、照。

  1、用最美的语言描述月移过程: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

  2、这句暗含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赋月光以人的感情色彩,说明望月时间之长,思念之深。与天上的琼楼玉宇相比,人间也是朱阁绮窗,富贵华丽。暗含着还是人间好。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月时圆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怎样欣赏?我启发学生愤悱:劝月不要有恨,实际月亮有恨,诗人也有恨,恨什么呢?

  月不懂人情,人离你却圆。恨人生不得志,恨人生的无常。恨世事的难料。我与弟弟分别这么久,却不能像月亮一样团聚,这让我有多痛苦;我借酒浇愁却愁更愁,月亮却又明又圆。这也是我无眠的原因,都是月亮你惹的祸,都是你的错。诗人对月的怨恨越深,越说明他对弟弟的思念深切。

  你还欣赏词人旷达语吗?请找出来体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聚有散,有离也有合,就像天有阴有晴,月有圆有缺,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与其烦恼,不如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学生共同的喜好的欣赏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这是词人的诗意想象,也是词人的美好祝愿,既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亲爱的弟弟呀,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你我虽然远隔千里,不是共享同一轮明月吗?我们同在一片明月下,平安长久就是福。我的心也真,我的情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分片赏析了词后,总有散的感觉,这就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统整全词内容,我设计的是:假如你是苏轼,你怎么向我们说词的内容。

  我把酒对天发问:明月,你从何时就有了?在你美丽的宫殿里,现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真想驾着风,像个仙人,飞到琼楼玉宇的月宫中去。我又担心月宫太孤寂清寒,于是我决定留在人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有乐趣。

  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月亮,你该不会故意跟我们过不去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离别的愁苦吗?虽然你的阴晴圆缺总是与人世的悲欢离合不一致,但我知道,你的阴晴圆缺是自然现象,我们的悲欢离合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的。我想借你表达一个美好愿望──祝每个人都平平安安、美美满满地生活,纵然远隔千里,只要能共享这一轮明月、心心相通就是幸福了。

  五、听唱会境

  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flash,学生通过诗画唱,再悟词境。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有学生随着跟唱。听唱跟唱后,学生朗读体会意境。

  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

  六、述说感悟

  学生学了这首词后,有怎样的收获呢?我要求学生用这首词里,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说感悟。

  有一种思念在里面:看月圆,思念与弟弟团聚。

  有一种苦闷在里面:欢饮达旦,大醉,借酒浇愁;对人间不满,想乘风归去。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有一种豁达在里面:在人间受排挤,但他还是觉得人间美好,天上琼楼玉宇何似人间朱阁绮户、平安生活。是他豁达的心化解了满腹的苦闷。

  有一种祝愿在里面:祝愿每个人平平安安,长长久久地幸福生活。

  有一种哲理在里面:人生悲欢离合在所难免。

  有一种浪漫在里面:诗人端起酒杯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表现了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有一种矛盾在里面:他既向往月宫,又担忧想那儿的寒冷;既想摆脱人世的烦恼,又不忍心离去。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有一种线索在里面:词以月贯穿,句句写月,创造出明月一般皎洁的意境。

  有一种文采在里面:拟人、反问、句式倒装,抒情、议论、想像、美丽的传说,共同成就了这首咏月绝唱。

  有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里面: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无限的深情,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既抒发了感慨,又思念了弟弟,更表达了人生哲理,还创造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使我们见月就产生这种情感体验。

  同学们已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豁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七、借月许愿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古人望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表达了无限的情思,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也来许个心愿:

  好花常开,幸福常在。

  祝天下人团圆幸福。

  祝每个家庭和和美美。

  祝两岸早日团圆。

  你们的祝愿是一瓣瓣的心香,美好而多情,愿你们的祝福早日变成现实。让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教学点评】

  杨先武老师执教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安徽省新课程典型课例被拍成光盘,其教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花好月圆》MTV导入,渲染情境;通过范读,榜样引路;通过音乐伴读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通过古词新唱,感悟词的意境。学生陶醉其中,随意跟唱,不经意地融入意境。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

  二、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

  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三、随机点拨,相机诱导

  讨论到联想和想像的时,联系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讲归去时,引用腾格尔唱的《天堂》。为理解诗人对人世的热爱引用《还珠格格》主题歌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如即时引用都是月亮惹的祸,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词,增添了趣味。

  四、美文美教,注重学生的感悟

  学生畅意的读,诗意地说感悟,理解词的内容时,问学生假如你是苏轼,你会怎么说?总结时,要学生用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来说,富有创意。最后让学生借月传情达意,寄托美好心愿,学生表达了强烈的真诚情感,又与诗人一起共鸣,从而陶冶了美好的情操。

  水调歌头教案 3

  第一课时时间:

  一、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

  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案 4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程

  1、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啊,好诗多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赏月之时,想起哪些古代诗人们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了解苏轼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二、诵读:初品其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介绍词牌名:水调歌头。

  3、小组间共同讨论,疏通全文(逐字逐句)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写作背景及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三、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

  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一)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

  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二)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三)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四、欣赏歌曲,深入品味

  师:好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

  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

  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锦言: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我们定会成功。

  水调歌头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名句,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文学意境。

  3.体会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感悟词作的文学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课,板书课题,了解词人。

  1.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

  2.苏轼是北宋时一位伟大的文豪,你对他了解多少呢,请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四、精读课文,把握情感。

  (探究学习)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几句话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该如何去领会?

  (教师总结)

  1.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却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2.“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乖,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五、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1.清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高度赞誉了该词,认为本词是中秋绘月词中的'极品,中秋之月有何特点?词中是如何描绘的?

  (教师小结:词人开篇发问:“明月几时有”,似在追溯月的起源,又像是在感叹造化的巧妙,表达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暗示了明月之美。紧接着一句感叹“今夕是何年”,是呀,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月儿怎会如此美好?“高处不胜寒”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之皎洁;月下清影更显月之明亮;末笔“千里共婵娟”更是把一轮皓月悬挂在你的眼前,定格了一轮皎洁的玉盘。

  读词时,我们常常感受着诗人寂寞、伤感、乐观、旷达等情感及其变化,却也时时能感受到月夜的静谧、月色的皎洁,正是缘于本词优美的意境。)

  2、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l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l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l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六、总结学习方法。

  (初读,疏通文意________精读,把握思想________赏读,品味意境。)

  七、课内背诵。

  八、布置作业。

  水调歌头教案 6

  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学生交流。

  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三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读体会、交流。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四 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水调歌头》,学习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感受对我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水调歌头》的欣赏,并配以小组讨论方法,学生能够总结出作品三种不同类型的特点,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能够了解室内乐的特点,同时体会歌曲表达的意境及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室内乐的特点,体会作品表达的意境及情感。

  【难点】

  总结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朗诵《水调歌头》,并提问:这首词的名字是什么,是由哪位大词人所创?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是《水调歌头》,由我国著名的大词人苏轼所创,这首词脍炙人口,不但从北宋时期流传至今,而且也被各种音乐体裁所演唱或演奏,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音乐中的《水调歌头》。

  (二)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男中音与室内乐合作版本的《水调歌头》,并提问: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速度中速稍慢。旋律抒情柔美,带有一丝忧愁。

  (三)深入赏析

  1.教师再次播放,提问:这首歌曲是由什么声部进行演唱,伴奏都有哪些乐器?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是由男中音演唱,伴奏的乐器有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乐器。这首作品是男中音与室内乐弦乐四重奏的合作。

  教师出示PPT,介绍室内乐。室内乐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它有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可分为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木管五重奏、铜管五重奏等多种类型。

  2.教师:大家一起有感情朗读这首词,体会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作者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3.教师播放民乐合奏版,提问:大家一起听一听这个版本都由哪些乐器演奏?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有二胡、琵琶、竹笛、笙等乐器。

  4.教师播放李元华演唱的版本,提问:大家再欣赏一下这个版本,思考这三种不同演奏类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并且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做出评价。

  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男中音与室内乐合作版本:男中音用中国戏曲演唱方式,以字行腔的曲调和吟诵式的告白,与西洋弦乐四重奏巧妙的合奏,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民乐合奏:用我国特有的丝竹之乐表达我国古诗词作品,通过演奏,充分描绘出诗词的意境。

  李元华版本:“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女声独唱感情表达得更加淳朴真挚,深刻表达出了作者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

  5.教师弹琴,与学生一起有感情演唱全曲。

  (四)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大家谁还知道苏轼其他的著名作品?朗诵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回答并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洗儿》《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五)小结作业

  1.教师:这节课快结束了,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啊?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这节课不但感受了《水调歌头》不同类型的演奏演唱方式,感受了他们各自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要学习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教师:苏轼有一首四句体诗《题西林壁》,大家课后尝试的为它谱曲,下节课为大家来分享一下,看看谁是我们班的作曲家。

  水调歌头教案 8

  一、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玉宇(yǔ)

  朱阁(gé)绮户(qǐ)

  无眠(mián)婵娟(chán juān)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教案 9

  目标导航:

  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词义、关键句子表达的深刻含义。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同学们谈谈在中秋赏月的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背景资料: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中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我能行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

  小组讨论:a、不愿意回朝廷做官。b、人世间世态炎凉。c、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到孤寂。

  5、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积累:写6句关于月的诗句。

  水调歌头教案 10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预习

  导语:今天,我们走进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使人想起团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团圆的幸福,于是在众多的中秋咏月诗词中,总是离不开伤感的情调。那么宋代文学家苏轼他又是如何面对离别的惆怅的呢,为什么他的这首词称得上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会找到答案。

  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

  2、注音:

  阙( )乘( )琼( )不胜( )转( )绮( ) 婵娟( )

  3、用“/”划分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解释:

  达旦: 兼怀: 几时: 把酒:

  宫阙: 何年: 乘: 归去:

  琼楼玉宇: 胜: 不胜:

  弄: 何似: 朱阁:

  绮: 绮户: 无眠:

  不应: 恨: 何事: 全:

  婵娟: 共婵娟:

  5、翻译全文:

  6、了解作者:苏轼,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 派的代表,如 。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为“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7、查阅资料,收集本词创作背景:

  8、熟知内容:

  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 ,中心句是 , 。

  ②概括词上下阕意思: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互动探究

  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

  订正、笔记栏

  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习7、8)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预习8②)

  2、上阕开头四句反映了词人对 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系预习7写作背景)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 的心理。为什么?

  4、矛盾最终结果是 。从“ , 。”两句可以看出。

  5、下阕是 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想通了“ , ” 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 的心态。(联系预习8①)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联系预习8①)

  7、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发挥联想和想象,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小结收获: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

  五、课堂作业: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课后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结语: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有不幸,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理性的绷带包扎感情的伤口,我们人生便会少几分痛苦,多几分快乐,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智慧,少一点愁肠百结,多一点豁然开朗!

【水调歌头教案】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教案06-23

水调歌头教案06-09

《水调歌头》教案12-22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08-26

水调歌头教案(优秀)07-19

水调歌头教案简09-17

《水调歌头》教案12篇06-23

水调歌头说课稿06-30

《水调歌头》说课稿07-05

水调歌头说课稿9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