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时间:2022-02-27 19:03:57 教案 我要投稿

《蜀相》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蜀相》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蜀相》教案三篇

《蜀相》教案 篇1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平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相》教案 篇2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懂的仰慕和敬佩之情。

  体悟颔联里“自”“空”的涵义,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理解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把握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诵读、品味、鉴赏、探究。

  一、知人论世话诗人

  1、多媒体出示对联:

  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2、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⑴阅读杜甫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⑵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⑶填空: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三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3、根据课本注释和《学法大视野》提供的材料,请学生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二、诵读感悟觅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好字的读音),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4、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因为心思其人,而斯人已逝,所以才要寻访其庙。“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5、小结: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三、探讨交流悟诗情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诗人心思其人,才寻访其祠堂,先叙事点明祠堂的位置,表达他的仰慕之情,全景式描述外景,接着又开始描写祠堂春色,我们来分析颔联。

  ⑴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明确:自,空。

  ⑵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自,独自。空———白白地。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萋萋碧草依然映阶,声声黄鹂隔叶啼啭,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就像《荷塘月色》中所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更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这是何等凄凉伤感。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就像《杜诗解》中所说“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景愈美,愈见凄凉。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而作者看眼前景,思祠中人,想到自己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匡扶救国,心中更是涌起无限的落寞与感伤!

  ⑶这就是高考中常见的炼字题,总结它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释字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有什么艺术效果(点作用);

  第四步,分析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析情感)。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字义)。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景象)。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点作用)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情感)。

  4、赏析颈联: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⑴诸葛亮的功业: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以上事迹里作者主要从诸葛亮哪些方面在塑造诸葛亮?

  从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⑶对于诸葛亮的一生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作者言语间带有何种情感?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之人,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能出将入相。如陆游,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因此必然会“泣泪沾襟”。

  杜甫为什么生发这种感情?

  诸葛亮杜甫

  志向抱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境遇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名主,知遇之恩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6、总结:《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

  四、拓展延伸明诗风

  1、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开头,穿越时空隧道,写一段文字劝慰他。

《蜀相》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教案】相关文章:

蜀相的教案11-11

《蜀相》教案02-17

《蜀相》教案15篇03-14

《蜀相》教案5篇02-25

《蜀相》教案五篇02-25

《蜀相》教案(通用11篇)04-19

有关《蜀相》教案三篇02-12

《惠子相梁》教案02-18

庄子惠子相梁教案04-23

《蜀相》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蜀相》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蜀相》教案三篇

《蜀相》教案 篇1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平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蜀相》教案 篇2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懂的仰慕和敬佩之情。

  体悟颔联里“自”“空”的涵义,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理解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把握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诵读、品味、鉴赏、探究。

  一、知人论世话诗人

  1、多媒体出示对联:

  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2、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⑴阅读杜甫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⑵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⑶填空: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三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3、根据课本注释和《学法大视野》提供的材料,请学生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二、诵读感悟觅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好字的读音),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4、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因为心思其人,而斯人已逝,所以才要寻访其庙。“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5、小结: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三、探讨交流悟诗情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诗人心思其人,才寻访其祠堂,先叙事点明祠堂的位置,表达他的仰慕之情,全景式描述外景,接着又开始描写祠堂春色,我们来分析颔联。

  ⑴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明确:自,空。

  ⑵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自,独自。空———白白地。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萋萋碧草依然映阶,声声黄鹂隔叶啼啭,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就像《荷塘月色》中所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更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这是何等凄凉伤感。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就像《杜诗解》中所说“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景愈美,愈见凄凉。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而作者看眼前景,思祠中人,想到自己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匡扶救国,心中更是涌起无限的落寞与感伤!

  ⑶这就是高考中常见的炼字题,总结它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释字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有什么艺术效果(点作用);

  第四步,分析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析情感)。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字义)。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景象)。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点作用)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情感)。

  4、赏析颈联: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⑴诸葛亮的功业: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以上事迹里作者主要从诸葛亮哪些方面在塑造诸葛亮?

  从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⑶对于诸葛亮的一生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作者言语间带有何种情感?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之人,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能出将入相。如陆游,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因此必然会“泣泪沾襟”。

  杜甫为什么生发这种感情?

  诸葛亮杜甫

  志向抱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境遇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名主,知遇之恩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6、总结:《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

  四、拓展延伸明诗风

  1、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开头,穿越时空隧道,写一段文字劝慰他。

《蜀相》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教案】相关文章:

蜀相的教案11-11

《蜀相》教案02-17

《蜀相》教案15篇03-14

《蜀相》教案5篇02-25

《蜀相》教案五篇02-25

《蜀相》教案(通用11篇)04-19

有关《蜀相》教案三篇02-12

《惠子相梁》教案02-18

庄子惠子相梁教案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