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云识天气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云识天气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
(3)理解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自然的习惯。
(5)引导学生课后参加“看云识天气”和搜集整理气象谚语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实录
片断一:课文一段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不看课文认真听,可闭眼想象云的各种姿态。
2、请同学复述一下云的各种姿态。
3、讨论:
师提问:这一段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比喻、排比。
师肯定:对,本段描写了云的千姿万态,主要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我们已经学过,经常用到。这里用比喻把云的姿态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了。
师提问:本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表示省略,是说云的姿态还有许多。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除了课文中的比喻句外,哪位同学能在用比喻句来描绘云的姿态?多说更好。
生1答:早上的彩霞像红色纱巾,像红旗。
生2答:夏天午后的云有时像打铁用的铁砧。
生3答:有的像瀑布一样,还有的'像茂盛的树。
……
师肯定:对,他们观察很细致。同学们以后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外界事物,它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
师提问:第一段省略号前描绘了云的形态,省略号后写了什么?
生答:写了云的变化。
师提问:综上所述,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书上一句话来回答吗?
生(小议后)答:用课文第一句话来概括:“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幻无常。”
师肯定:对。
师提问:说说最后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答: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这一句话的作用答法不一。)
师总结:“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最后一句引出全文中心,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片断二:课文2~6段研读
1、指名学生朗读2~6段课文。
2、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
3、讨论:
师提问:第3段介绍了哪儿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课文第三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最轻盈、最高。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师提问:课文第四、五段文字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答:这两段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3、4、5段快速阅读一下,在书中画出描写以上8种云的比喻句。
生:(读课文画出比喻句)
至此,同学们能否用书上一句话概括看云识天气的一条基本经验?
生答:“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提问:综观2~5段,简要说一说这几段文字的结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法不一)
师总结:第2段是总说,是后3段的“纲”,后3段就遵循这个“纲”来介绍不同姿态的云同天气的关系的。这几段文字先总说后分说,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4、观看多媒体图片:
利用投影仪观看各种形态的云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比书中的描绘,注意区别。
5、继续讨论:
师:上面课文介绍的只是就云的形态方面说的,云的不同还表现在它们有着不同的光彩,识别不同光彩的云,也能帮助我们推测天气。请快速阅读第6段课文,看看介绍了哪些不同光彩的云?
生:(快速阅读第6段)回答:不同光彩的云有晕、华、虹、霞等。
师:请在书中画出这几种云以及它们和天气的关系的文字。
生:在书中画出上述文字。
6、观看云、画、虹、霞图片。
7、观看多媒体科普片《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反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者”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以此为乐。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云,这一事物,天天都在我们生活里,司空见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只就课本来学习,势必会很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云与天气的谚语、成语、诗词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学完一个片断和课文主体部分后,安排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或影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下课前5分钟和课后又安排了学生进行“看云识天气”的实践活动,既积累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和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
淡化文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在这一课教学中,只注重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作者思路和文章结构,复习比喻修辞手法。不谈说明特征和说明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案2
一.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1.精心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3.感知内容
①.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4.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5.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看云识天气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
形状
位置
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八、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看云识天气教案4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本文的内容是:介绍看云识天气的方法,分别从看云的姿态和光彩来介绍。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对象准确,抓住云的姿态和光彩的不同特征介绍天气变化;说明顺序清晰,先写云的姿态,后写云的光彩;说明方法得当,“像峰峦”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用得恰到好处;说明语言严密,“往往”等讲究逻辑性。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围绕看云识天气这个说明对象,按照恰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来说明的写法,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初一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看云识天气的科学原理已经有基本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说明内容和特点;
(2)能解释本文说明方法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2)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说明内容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本文说明内容和特点。(与前面相同)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云彩”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大自然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难以预测、无迹可寻吗?人们在生活中都靠着哪些自然现象来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其实,天上的云彩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解读着大自然的秘密。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学习如何“看云识天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二)探析内容,初识“云象”
首先,独立探究。学生自主诵读全文,诵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有声朗读,也可以无声默读。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概括,要求从粗略到细致。可以先用一句话,再用二句话,最后用多句话概括,并尽可能借助文中的原话。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其次,小组交流。教师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预设指示性立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最后形成小组最佳答案。教师在全班范围内随机抽取2-3名代表同学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根据课堂实际回答作调整)——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看云识天气;用两句话概括是: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用多句话概括时,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把课文中“云的名称”和“天气的特征”找出,并完成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非指示性引导,提高学生概括说明文说明对象的能力。)
(三)解析顺序,理清“云脉”
首先,独立探究。教师先介绍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让学生自主概括,在备用纸上写下自己的答案。之后深入学习,让学生再读课文,概括出各段之间的关系,最后参照示例,用直观的方式标示出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其次,小组交流。教师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预设指示性立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最后形成小组最佳答案。教师在全班范围内随机抽取2-3名代表同学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根据课堂实际回答作调整)——
本文是逻辑顺序。课文一至五段写云的姿态,第六段写云的光彩,第七段有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概括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
(四)分析方法,细探“云图”
首先,独立探究。让每人概括说明方法及具体表现,并说说表达效果。在备用纸上写下自己的问题。之后深入学习,让学生仿照课文第一段创新运用比喻手法,题目是“河对岸的霓虹灯亮了,远远望去,……”。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其次,小组交流。教师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预设指示性立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最后形成小组最佳答案。教师在全班范围内随机抽取2-3名代表同学发言。全班同学互相评判,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根据课堂实际回答作调整)——
第一个问题:本文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三种。“打比方”集中出现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分类别”集中在主题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表达效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且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第二个问题: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语言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五)赏析语言,品味“云景”
首先,独立探究。让每人找出文本中修饰性的词语和补充性的句子,并用词语准确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在备用纸上写下自己的问题。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其次,小组交流。教师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预设指示性立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最后形成小组最佳答案。教师在全班范围内随机抽取2-3名代表同学发言。全班同学互相评判,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根据课堂实际回答作调整)——
在句中加入一些词语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三段中有“一般”、“常”、“都”,第4段中有“渐渐”、“慢慢地”、“往往”,第6段中有“大多”、“可能”、“常”,第7段中有“重要”、“反复”。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总结“云情”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先在学习纸上写下来。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
说明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先学习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对象;再概括它怎样说明,即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延伸阅读,不断提高自己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看云识天气教案5
【导学目标】
1、 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 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4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难点】
①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②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朱泳燚,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2. 背景助读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3、给加点的字注音。
朱泳燚(yì)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一刹(chà)那 一瞬(shùn)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4、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 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
5、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文题中的“看”和“识”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主要是介绍如何通过观察天上的云来预测、识别可能出现的天气。“看”是观察;“识”是预测、识别。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问题二、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 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问题三、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 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 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问题四、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来说明。
看云识天气教案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交流中,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云还会变成雨、雪、雾等落下。
2、激发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天气情况下云的PPT,观察适宜的天气,并选择适当的时间。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认认识天上的云。
活动前要求:
1、请小朋友抬头看看天上有什么?云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形状和样子?你觉得云象什么?
2、云会不会动?是怎么动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后回教室交流各种各样的云1、你看到的云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2、除了今天见到的云,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子的?你在什么时候看见的?
2、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云呢?
⑴幼儿自由表述⑵出示PPT师幼共同介绍、小结不同的云与天气的关系。
三、引导幼儿讨论云隐含的变化1、我们已经知道云的形状会变化,那么云除了形状会变,其他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
四、延伸活动结合不同的天气,在一日活动中随机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云,丰富幼儿的感受。
看云识天气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⑵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潜力目标:
⑴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⑵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个性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⑶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资料要点。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资料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资料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超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透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透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资料明确。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资料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这天,我们一齐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能够透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透过云彩预知天气呢?这天,我们一齐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月晕(yùn)崩塌(bēngtā)晕(yūn)头转向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资料:
思考:
⑴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⑵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⑶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⑷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⑸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⑵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能够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状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⑶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证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状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⑷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
⑴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透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比较。
⑵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⑶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必须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00米左右较薄天晴。
⑵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⑶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搞笑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思考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资料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构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状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⑴“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⑵“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⑶“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⑷“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⑸“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⑹“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⑺“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取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⑴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必须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⑵出现了高层云,(必须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⑶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立刻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必须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⑷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相当必须十分)的限度。
⑸我们还能够根据云上的光彩,(决定推断推测)天气的状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⑴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⑵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⑶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⑷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⑸还有一种云彩常出此刻清晨或傍晚。
⑹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⑺朝霞在西,证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⑴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⑵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⑶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⑷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⑸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述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⑴常常⑵往往⑶有时⑷必须⑸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⑵⑴⑹⑸⑶⑺⑷
3、⑴下定义⑵拟人⑶分类别⑷引用⑸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资料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必须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主角,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⑴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⑵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文中“”与它相呼应。
⑶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和。
⑷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说明。
〖参考答案〗
⑴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⑵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⑶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⑷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搞笑味,为我们的习作带给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齐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平坦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平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明白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十分搞笑。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反动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内含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⑴文段说明了知识,包含个方面资料,具体为。
⑵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其中引号的作用是。
⑶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⑴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⑵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⑶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
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
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看云识天气教案8
【教材分析和处理】
【内容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说明文,内容上与实际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说明文的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和语言上的准确性都体现出来了,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材的处理】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电脑导入新课,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聆听美妙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大家每天晚上都看天气预报吗?谁知道今天的天气如何?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可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要想知道天气情况怎么办呢?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经验,根据天上的云彩判断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与天气有关的知识短文《看云识天气》。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提纲内容
对课前下发的预习提纲进行检查。预习提纲应该有的放矢,尤其是两个表格的概括应用好。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了解文本。老师不要讲太多,主要通过学生的读书、小组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答疑来完成。
研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总括句、过渡句等以及说明文结构的条理性和层次性此环节解决。
三、朗读课文,读出美感
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读,并说出美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把握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四、统观全文,了解主要说明方法
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可以出示文中主要说明方法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对号入座,初步掌握几种主要说明方法的使用和作用。
五、学生质疑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先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不完整的地方由教师点拨补充。
六、总结课文
先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师再小结。
七、课堂练习(电脑展示)
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查找有关资料或请教家里人及有经验的人),并解释说明。
2、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看谁预报得最准确。
这些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看云识天气教案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潜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资料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搞笑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十分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向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此刻,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状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状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必须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一刹那chà 点缀(zhuì) 绫纱(l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n) 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
6)、全文的结构如何?
3、交流反馈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
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看云识天气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 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具体把握:
1、细读课文 : 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4、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5、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五、布置作业:
1、 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六、总结: 今天,你会看云识天气了吗?
七、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 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看云识天气教案11
设计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的信息库,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个意义上讲,应该是理解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基于此认识,在教授《看云识天气》时,我设计了“我是某某”,让学生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的演读。学生要进行自我介绍,势必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课文中的信息,在探究的基础上,明确各种各样的云和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自我介绍,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因此,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时,请大家用“美在……,因为……”句式,就文章的语言美作评论,力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因此,以较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步骤组成为:创设情境—初读感知—演读深究—品读感悟—寻读拓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谚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学生小声议论各种云)
屏幕上出现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师: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感知:
默读: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很快找到了)
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一一明确)
三、演读深究: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教师巡视,气氛热烈)
3、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交流,同一组同学点评。(形成一个高潮)
学生: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这就是我——积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积云变化而来,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成了我。我有时恶作剧,还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大家认识我了吗?
学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的就是我——霞。我很美丽,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你知道吗?当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成了红色,我就又穿上美丽的红衣裳……
师: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品读感悟:
1、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对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
五、寻读,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教案12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看云识天气教案13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⑴ 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 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 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 霎(与“刹”区别) 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 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2千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2千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卷层云 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案14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2、理解文章层次清楚的说明顺序。
3、学习文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层次清楚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几则“看云识天气”的民谚。
(教师讲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独立思考。第2题设计表格每组一名学生板演,师生点评优劣,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楚,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并展示,教师点评点拨。)
2、文章对云的描摹细致生动,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并通过朗读体会其作用。)
3、研读第1段。
(齐读第1段,说说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并分组展示。)
五、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收获,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天气变化,写一则观察日记。
(一周内完成,小组评选,推荐3篇班内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层次清楚的说明顺序:云的形态和天气→云的光彩和天气
(分类别)(作比较)
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比喻、拟人
看云识天气教案15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1、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一)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收集各种看云识天气的资料,以便启发学生有效地阅读和欣赏。
(二)学生做好预习,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与天气的关系,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师预计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目标,以便及时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四)教师确定自学、合作、探究的具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指导和评价。
二、创境设疑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比如:你观察过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学生看教师制作的.多媒体,多媒体投影:天空中不同的云朵,出现不同的天气。点明:云朵与天气有关系。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3、学生自读课文,看看云与天气变化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和不同光彩的云与天气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对课文有了简要的认识后,明确了与教材有关的学习主题后,开始进一步学习课文。
4、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文章的脉络会更加清晰。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表格,准确列出云及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学生可用作参考)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1)共有几种类型的云?(2)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3)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与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表格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得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用表格与原文对照,我们就清晰的发现,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
三、导学讲析
教师进一步导学: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除了合理的说明顺序之外,还要有准确、美丽的语言文字将文章表述出来,和说明文独有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我们来看看这篇说明文的生动说明,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1、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并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
四、固本训练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所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比一比,哪一组的思维更敏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三自然段中总结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4)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举一例即可)。
(5)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小结:(1)第一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2)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4)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5)论述有理即可。
五、评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自己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教师明确: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看云识天气,学习到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的方法,还把握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2、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看云识天气教案】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教案01-26
看云识天气教案02-03
《看云识天气》教案08-28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09-08
看云识天气教案01-15
看云识天气教案04-07
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03-03
《看云识天气》教案【精】03-20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06-15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