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望湖楼醉书教案

望湖楼醉书教案

时间:2022-04-05 12:11:23 教案 我要投稿

望湖楼醉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湖楼醉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湖楼醉书教案

望湖楼醉书教案1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夜雨寄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教学设计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文体常识,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理解诗意并赏析诗歌。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传统文化魅力及诗的意境美。

  重 点

  难 点 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 法

  选 择 诵读、比较与讨论 课 型 新授课

  课 前

  准 备 查找资料、准备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1 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1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67 课时

望湖楼醉书教案2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望湖楼醉书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三、精读古诗。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四、背诵古诗。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

望湖楼醉书教案4

  [教材透视]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其中《望湖楼醉书》生动地记叙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幻,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中没说送别,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的美丽,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脍炙人口诗。

  [设计思路]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 才能把古诗读写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签于上述认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达到资源共享,追求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努力锺炼语言,诗化课堂,以情感为线,语言为链,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对话,使学生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

  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四、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

  ④ 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五、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六、延伸

  1、: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望湖楼醉书教案5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

  3、齐读课题

  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

  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雨,同样的苏轼写出不同的诗,其实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夜泛西湖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五、作业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

  2、走近苏轼,阅读背诵他更多的诗词散文。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望湖楼醉书教案6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2、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新,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名学生划出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被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陶醉了)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苏轼又来到望湖楼边饮酒观景,再次领略了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他兴奋地把这一切又写了下来。看!就是这首诗(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湖楼醉书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望湖楼醉书教案8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望湖楼醉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班也刮起了一股“诗词风”,今天,邵老师就把诗词大会的现场搬到我们教室【出示图】,首先请两大组派上一名代表,我们也来一段“飞花令”【出示图】,主题词便是——风(板书:风)。准备好了吗?开始!

  2、再来考一考大家,这四句诗,你会填吗?【出示四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真不错!读着这四句诗,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这是一组描写雨的诗句。

  是啊,年年月月都下雨,但岁岁年年各不同,在诗人眼里,雨是一种心情的流淌,情感的抒发。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天在欣赏西湖美景时也遇到了一场大雨,诗性大发,写下了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题目)

  二、理解诗题

  1、从诗题中你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出示望湖楼】

  2、(醉)不是酩酊大醉而是略有醉意,醉字仅仅是酒醉吗?(?)待会儿我们学了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古诗,自己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联系图画,想想诗句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懂的,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指名读,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老师也来读一读,【出示】范读,请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却被苏轼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好好去品一品,在你最欣赏的字、词上做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

  4、很多同学欣赏能力有了提高,感受也写得不错,下面我们在学诗的过程中,请大家一起交流。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

  1、【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最欣赏这句诗中的哪一个字?为什么?【生答“翻”出示】

  (2)透过“黑云翻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你们描述的画面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这些词语,和大家分享【出示】(乌云翻滚、阴云密布、风起云涌、黑云压城)

  (3)把这种感觉送回到句子的朗读中去。【出示】

  真是黑云压山山欲摧呀!可是黑云还没来得及压住山,谁就来了?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1)这句诗中你又觉得哪些字用的很妙?

  一个“跳”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雨大、雨急、雨猛)

  想一想,“乱”字,妙在何处?(雨点的密、雨多、雨的动态美)

  可谓:一字千金!这一跳一乱,将这一场又急又大的雨,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2)【出示】齐读。从“白雨跳珠”这个比喻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感受“跳珠”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补充资料:这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传神之笔。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幸福地回忆吧!读前两句。【出示】

  3、“卷地风来忽吹散”

  (1)如此大雨,难不成让诗人困于望湖楼不成?奇迹发生了!什么奇迹?(生: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出示】哪个字让你觉得特别妙?(忽)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这儿的“忽”字呢?【出示】(突出天气变化之快。)

  【出示】填空:卷地风突如其来,它吹散了________________,吹走了_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_,真让人目不暇接啊!

  (3)一个“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把天气变化的神速写活了。读忽字时要轻巧些,速度稍快些!【出示】

  4.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望湖楼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东坡先生,起身,踱步、临窗,远眺,展现在你的眼前是——【出示】(齐读最后一行)

  (2)你能想象一下,“水如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预设:(出示画面引读)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明净清澈,雨过天晴,西湖水是那样的明亮清澈。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天无边,水无边,水天相接。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蔚蓝,天蓝蓝,水蓝蓝,水天一色。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平静,天上再没了狂风大作,水上再没了大雨滂沱,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抬头看看天,天上的彩虹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倒过来看就是一艘小船,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3)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幅“西湖骤雨图”,(板书:西湖骤雨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醉于酒,更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于是即兴吟诵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朗诵全诗。

  六、补充背景,拓展延伸。

  苏轼仅仅是沉醉在这骤雨的滂沱,初晴的美妙境界里吗?他写的仅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暴风雨吗?其实,——

  这个时候的苏轼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看到眼前骤雨初晴后的美景,如果你是苏东波,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生活也会像天气一样,有风雨,有磨难,有挫折,但是风雨过后有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己一定会迎来光明的。)

  【出示全诗】走进诗人的心境,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中蕴藏的画面,还读出了诗人的心声。当然,我们也可以纯粹地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写自然界的暴风雨的诗。在书中读出自我,就是最有效的读书!

  带着你独有的体会,读出属于你的味道。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放音乐】

  七、总结并留下阅读期待。

  1、学习生字“遮”。

  2、其实,苏轼在那天一共写下来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其它四首老师印在了发给你们的讲义上,课后也用我们今天读一读、品一品、再背一背的方法去自己学一学,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望湖楼醉书教案10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扮演了,推荐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二、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一起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四,初学古诗,自身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同学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同学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同学标节奏)

  2,同学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示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同学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同学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同学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方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方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同学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假如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同学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九,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十,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身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自我点评

  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

  双笔书写引起同学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同学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同学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同学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

  同学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同学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同学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同学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同学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望湖楼醉书教案11

  今天正好教这两首小诗,像往常教诗一样,我先用正楷将两首诗抄在黑板上,然后就开始了新课。简单地疏通了一下诗的意思之后,教学进入了赏析阶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首先从课题入手,仅仅11个字,就把时间、地点、事情交代清楚了,堪称简洁、精炼的好题。然后,我问学生:“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个字、词或者句子?”生:“翻”,资料上说是打翻的意思,我觉得解释为翻滚更好。黑云来势汹汹,从天边翻滚而来,抓住了夏雨“急”的特点来写,还从侧面写了风。生:“白雨”,雨本来是没有颜色的,由于雨下得大,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所以就成了白色。说明夏天的雷阵雨下得很大。生:“乱”,毫无章法,杂乱无章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暴雨打在船头,溅起的水珠像调皮的孩子似的,蹦蹦跳跳进了船舱。生:“忽”,一阵风将云和雨都吹散了,拨云见日,让人心情舒畅。说明夏天的雨来也快,去也快。……师:同学们都关注了诗中的字,从中读出了夏雨的特点,这很好!文章中写到了哪些自然景象和景物?作者是怎么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生:“云”“雨”“风”“水”“山”“船”“地”“楼”生: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的,好像是从上到下,又好像是由远及近。反正是根据下雨的过程依次出现的。师:作者是“醉书”,自然是粗线条的概括,就好像用文字即兴创作了一幅写意水墨画。其实这幅画的作者不仅仅是苏轼,还有……生:大自然师:对,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作者如此巧妙的构思,如此精炼的语言,仅仅是为了写景吗?生:(思考片刻)师: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和遭遇来想想。生:作者写景的同时好像也在借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一生报国无门,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师: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诗人的心情好像夏天下雨之前一样,突然间就感到有些郁闷,心中有点不舒服,但是这种感觉还没有完全占据他的心(黑云翻墨未遮山)。然后,他来到望湖楼喝起了酒,天也下起了雨,几杯酒下肚后,诗人有些醉了(白雨跳珠乱入船)。一阵风吹来,天渐渐放晴了,诗人抬头看看周围,移步窗前,凭栏临风,顿时感到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涌上心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赏析也是从题目开始的。题目中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比前一首诗的题目还要好。紧扣“送”展开赏析师:从诗歌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具体体现在哪个字上?生:“送”师:可是诗歌的内容却在写西湖六月的景色,写了莲叶、荷花。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看来,大诗人写文章也有离题的时候。生:(有人说“是啊”,有人说“不是”,还有人在沉思)一生试探着举手说:我觉得没有离题,诗中写到了“莲叶”、“荷花”,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可能是诗人想对林子方说,我们俩的感情深厚,此时真是难分难舍。(生纷纷举手)生:诗人还写到“莲叶”“接天”、“映日”“荷花”,可能是说自己和友人的感情就如同这些一样,如果自己是“荷花”,那友人就是“日”,彼此互相映衬,相映成趣。生:“无穷”说明情深意长、“别样”说明与众不同。作者就是用这些比方来告诉友人,其实,他很希望友人能够留下来。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译文+赏析+练习

  晓出①净慈寺②送林子方③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译文】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赞叹)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 实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望湖楼醉书教案12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三苏”之一的苏轼。 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他们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二、出示目标(同上)

  三、学法指导

  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

  2.听多媒体范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

  3.精读全诗,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成就最大的。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词语解释。何当:何时能够。却话:重提,再说。却,还,再。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 1.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大小李杜或苏轼的诗歌。

  2.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点。

  3.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

  5.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或点拨,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1.叫到名字的'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名言,其余的补充。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回顾并总结出学法要点。

  4.明确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学生先查资料按名时地著称的要求整理出作者的情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剪烛长谈,再来回忆诉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墨:形容黑云像倒翻的墨汁。跳珠:形容雨点打到船上像跳动的珠子。

  3.学习课文内容。(1)听范读两遍,跟读;(2)看幻灯片理解诗意;(3)读完诗歌《夜雨寄北》,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两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4)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下来,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5)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天气变化之快,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来的?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五、检查学生的先学效果

  诗句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了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感。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出现了两个“期”,有没有重复之嫌呢?(明确:从字面来看是重复,本来回避这种重复很容易,把第二个“期”改为“时”:“君问归期未有时”,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可能有些潜在意味的损失。因为第二个“期”,强调一种失望的感觉。你的“期”,是日期,更重要的是期待,二者通通没有,不但是近日期没有行期不能马上回来,就是未来何期,也没有确定。日期和期待,双重意味,表面上是日期,深层的是期待,是思念。两个“期”字表明诗人不想用委婉语,而用直率语正面冲击对方的心理。)

  2.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6.指名学生逐一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尤其要照顾和了解中后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找出差距与不同。

  8.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做标记或记笔记。

  9.点拨,纠正,补充,总结并延伸。

  10.巡视,检查背诵与默写

  11.梳理归纳要点,进行比较。 6.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

  7.叫到名的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做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其余学生纠正或补充。

  8.看大屏幕,进行对照,及时记好笔记。

  9.各抒己见,抓住重点,力求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能自圆其说即可。

  10.练习巩固。

  11.结合板书谈一谈收获或启发。

  作 业

  设 置 1.背诵默写本首诗。 2.预习其余三首诗。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比较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赏析你喜欢的诗句。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望湖楼醉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望湖楼醉书教案】相关文章:

望湖楼醉书教案13篇04-0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09-17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教案08-2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08-2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10篇09-1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10篇)03-0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课稿07-07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02-16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