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情感】: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技能】: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实验器材
四、课前准备
xxx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与外界的化学反应相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条件温和、效率高);在学习化学知识中,我们为了让一些化学反应更容易地进行,会使用催化剂,那无机物催化剂和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上,效率上有什么区别呢?阅读问题探讨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幻灯片展示:酶的本质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部分,完成讨论,并进行交流。
(三)酶的本质
方案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方案二: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实验,提出问题:
1. 2号管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2. 3、4号管中,fecl3和过氧化氢酶起了什么作用。(说明催化剂并没有并没有提高分子的能量,而是把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了)
3. 3、4号管中,哪个反应速度快?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方案一:学生进行实验
方案二: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四)酶的特性
1.复习实验,指出酶的高效性,也可以给出一些数据加以证明
2.用例题说明酶的专一性。可以简单介绍“钥匙-锁“学说
(五)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操作
揭示酶促反应的条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表达
(六)小节让学生画概念图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
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图表辅助)学生随教师的讲授作出回应,特别是atp和adp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三)atp的利用理解:吸能反应与atp合成想联系;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
简介图5-7,细胞中能量的利用途径。
(四)小结及例题什么是atp
atp与adp的转化,及其能量的变化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
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略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填写相关的表格
以有氧呼吸概念为例子,尝试总结出无氧呼吸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找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相同、相异之处。
(六)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和讨论。进行讨论,或者自由发言,利用无氧呼吸的知识,解释教材中相关的实例
(七)小结及练习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
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xxx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5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细胞代谢的概念。
(2)酶的作用和本质。
(3)酶的特性。
(4)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物学家研究酶的本质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2.酶的本质。
3.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1.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2.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具准备
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并设计好观察记录表;学生预习实验,掌握实验的原理并设计好实验的过程。
[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师生互动]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6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
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在过去几年的高考中,虽然出现了实验设计,但在教材中没有关于控制变量的内容,在本节教材介绍了控制变量的系列名词,但对刚刚接触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而言,不能说不是一个难点。
五、设计思路
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入手,引出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再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进入学习情境,是有趣的,并能和学生已有经验──对消化酶的了解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教师在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注意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落实好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的实验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建议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绘图或电子幻灯等)将实验的装置特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装置分别向学生展示,以增加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的效率,或者采取分组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此法效果很好)。
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再通过对实验中自变量改变训练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变量。显然,这种编排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亲身感知酶的作用,顺理成章引入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知识点。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图解和文字叙述,指出酶能够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以及绘制“没有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酶的催化效率曲线”的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催化作用更加显著),利于学生理性认识。
六、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实验材料、器材
七、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材料用具的准备;ppt课件制作。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7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由于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第一次设计实验,通过本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如何控制变量等,所以本节内容至关重要。所以第一课时只选择其中酶的作用来学习。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它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并以此实验为依托,进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学习。学习控制变量法,不仅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酶有关的生活必须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不知道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强,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进消化等等。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使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
(2)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应用
确立依据:酶的作用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因此确定为教学重点。教材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为依托,介绍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这一科学方法将贯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终,因此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确定为本节的第一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2.教学难点
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应用,这部分内容陌生而抽象,所以把它确立为一个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提出的具体要求是Ⅱ级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学习设计实验和亲自进行实验,使学生学会设置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来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而初步学会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学会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现象,经过推理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科学实验的价值,养成科学猜测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
这一节我采用的是“三导三学”探究式教学法,课前发放预习学案,梳理课本知识点,并回收质疑卡课中发放探究导学案并提供给学生实验材料及用具,分组完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分析讨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 8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叙述及分析
具体内容活动建议行为动词目标动词
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说明知识性:理解
课程标准对酶的叙述非常简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是一线教师的努力所在。
关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课程标准的要求层次为理解,这意味着学生对酶的作用能够进行阐述和解释。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利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酶的本质及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催化作用原理。
(二)教材内容及地位
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朱正威、赵占良主编的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酶》,能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课内容是该教材中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第一课时。这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研究发现,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现出两条思路:
第一种是面向具有较少生物学基础、初学本节内容的学习者,教材安排了与前面内容联系较多的细胞代谢的概念,并安排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材还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
第二种思路则是在学生对酶有了初步了解后,引导学生分析生命科学史资料,沿着科学家的思路来探求酶的化学本质。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归纳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在培养学生的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根据教材编写的思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内容分成了两课时,本设计即第一课时,内容包括细胞代谢的概念,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的实验,活化能的概念,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催化作用。
生物体内条件非常温和,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却进行得极为顺利和迅速,根本的`原因就是生物体内普遍地存在着酶。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
在与教材其它章节的联系上,生物选修《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有很多专题与本节有密切的联系。学好本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后的知识。
酶在医学实践、生活生产中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学习酶的作用,能够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注重STS教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细胞代谢的概念
(2)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作用
(3)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进行分组实验,初步认识变量,学会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科学实验方法
(2)对比分析不同实验处理影响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2)通过讨论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STS教育,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社会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
1、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作用
2、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分子能量和活化能都是抽象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学生很难理解降低活化能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因果关系。但这却是说明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酶能在温和条件下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所在,所以这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2、控制变量科学实验方法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本课的重点。学生没有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经验,要从一个实例来理论概括出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有一定困难的。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1、组织全体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切身体会酶的高效催化作用。
2、提问助答,以学生分组实验的结果与教师有意的错误演示实验作比较,设置悬念,再结合y=kx与y=kx+z数学方程式迁移过渡,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
3、以直观、形象的Flash动画演示,结合分析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酶的作用。
4、以课堂练习、课后实验设计强调、落实和巩固。
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教学法——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现象记录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尝试改良实验设计,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来深化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直观教学法——教材中活化能概念的文字叙述很抽象,关于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作用,虽然加入了卡通式插图和图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静止的,很难实现知识迁移。而Flash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并且能够展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情况,有利于在比较和归纳中得到正确的知识。
三、学习方法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作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高一化学中学习过有关化学催化剂的特点及作用;在生活中有涉及到酶的应用经历或现象,但是不清楚与酶的关系,或不知其与酶有关;学习了《生物必修1》的前四章内容,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
本课设计考虑到学生作为初学者,让学生们:
1、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
2、小组内合理分工,协调实验操作、记录和汇报,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3、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老师展示的动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本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观察思考过程中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
四、评价方法
本课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实验记录表的完成情况,填写学校的“学生成长记录系统”,也就是电子档案袋。
总结性评价——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
开放性评价——广告设计、课后经过讨论完成实验设计。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导言由图片引入:吃饭有什么作用?(填饱肚子等等)
食物消化吸收后,在细胞内进行化学反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课题:《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消化的过程需要酶的参与,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任务: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结合生活常识自由回答以身边的事例来引入,带领学生从常识走向科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新知识学习
细胞代谢引导学生回顾《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在核糖体(脱水缩合)、叶绿体(光合作用)、线粒体(呼吸作用)等细胞器中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理解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很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运用已有知识,集体回答问题通过回顾原有知识,使学生感性认识“细胞代谢”的概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到过氧化
氢的分解反应讲述细胞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例如过氧化氢。
以过氧化氢的分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我们在化学实验中通常采用什么手段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加热、加催化剂)
2.在细胞内,可以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吗?往细胞内加入大量Fe3+呢?(不可以,细胞内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条件应该是不太剧烈的)
3.加入过氧化氢酶的反应条件是怎么实现的?(选择猪肝研磨液)
4.为什么要用猪肝呢?(肝脏为解毒器官,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酶)
5.研磨的目的是什么?(使细胞破碎,获得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
思考,集体回答问题
思考,个别回答问题
引入实验,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容器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分组实验明确实验步骤,提醒实验安全和注意事项。
明确组内分工,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分组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结论。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
通过实验认识酶的高效催化作用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讲解控制变量法和对照实验法
总结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过氧化氢在四种反应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不一样。
观察实验步骤表格,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从本实验实例中总结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设计对照实验原则。
1.在实验中,有哪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试管大小、过氧化氢的浓度和使用量、反应的温度、反应的时间长短、加入的试剂、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我们称这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改变的因素为变量。
2.在实验设计的四支试管中,有哪个因素是不一样的?(反应条件)。改变了反应条件,而保持其他变量一样。在实验中我们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例如(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3.反应条件改变之后,会跟着改变的是什么?(现象)这个反应现象代表着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为因变量。
4.其他变量,例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使用量,它会不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会)怎么排除这些影响?(把各支试管中这些变量都保持一致)像这样的变量,我们叫无关变量。
5.通过数学方程式y=kx理解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关系。
6.演示实验,往3号试管中加入八滴氯化铁溶液,4号试管中滴加两滴猪肝研磨液。分析实验现象,和第一种方案比较,结合数学方程式y=kx+z,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中只能保持一个自变量。
7.设计对照实验的好处。区分本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
个别组汇报分组实验情况
跟随引导,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容器、反应现象等方面思考,归纳出本实验中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总结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设计对照实验原则。
理解在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方法和设计对照实验方法
对比分析不同实验处理影响化学反应的科学思维方法
借用y=kx与y=kx+z数学方程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陌生的变量等概念和控制变量的方法,突破本课科学实验方法的教学难点
酶的催化作用原理
通过分析对照实验,详细比较四种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播放有关化学活化能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出分子能否参加到化学反应,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分子自身能量高低和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高低。观看flash动画,积极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出加热、化学催化剂、酶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原理以动画和语言引导,解决本课教学的知识难点:活化能的概念和酶通过降低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作用
本课小结
习题巩固
引导学生小结本课知识:
细胞代谢
实验设计的两个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设计对照实验原则
活化能的概念
酶显著降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作用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的实验设计,为学习《酶的特性》做准备。
联系生活中的酶,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改良不完善的实验设计。布置课后实验设计的作业,在课堂完成1分钟广告的设计:加酶洗衣粉。
个别回答、集体总结本课内容
各分组课后完成实验设计
集体回答课堂练习,分组完成加酶洗衣粉的广告设计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STS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实验设计的科学实验方法进行课外实验设计,探讨《酶的特性》
教学反思: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叙述,以及我自己对教材内容、编排的理解,我选择了这节课的内容,设计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和落实酶的作用原理为目标。
课堂中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探究素材和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素材,活化、优化教材,渗透科学方法,落实知识目标。学习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很高体现。
六、教学特色
1、采用学生分组实验,体现学生自主性。结合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巧妙地使用数学方程式y=kx和y=kx+z来帮助学生理解“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的科学实验方法,突破本课有关科学方法教学的难点,渗透科学探究思想。
2、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直观性,紧扣课题——《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充分利用图片、学生实验和形象化、趣味性的Flash动画,动静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酶通过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高效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作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3、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开放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效能,强化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对酶降低细胞代谢过程中活化能的催化作用知识的理解。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相关文章: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说课稿04-09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02-25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04-04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3篇02-26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12篇01-25
酶的教学反思03-02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07-02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07-26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