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清明上河图》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上河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上河图》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学习专题研究,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也可用1课时,详见后面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五、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教师: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画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光盘或从画图上查找。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上网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要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要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鸢、插柳、春游野宴、扫墓、军中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又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糟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又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舫、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八、独立构思,撰写专题报告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者》或《<清明上河图>国的桥梁建筑者》,或……,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清明上河图》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感受画面的美。
3、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小朋友,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吃青团 ,划龙舟,上坟祭拜先人,扫墓)
—— 在很早很早的古代 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画家 ,他把汴京(汴京呢就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都画在了一幅很长很长的画卷上,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就是北宋张择端大师,这幅作品叫做清明上河图,它是我们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小朋友们看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你们见过这幅画吗?那我们现在就跟着优美的音乐来一起欣赏下这幅画
二、欣赏整体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
——这里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风光,在郊野的小路上走来一群抬轿人,里面坐着一位老夫人,他们正踏青扫墓归来。
——这里描述的是汴河两岸小镇的风光。在小镇上有一排排的房子, 房顶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接着往下看,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什么(船),那木船在什么上停泊着啊(水)这是一条河,这条河叫做汴河。(
——船身都有什么样的花纹啊(许多点点 ,横线)船身是有许多的点点还有横线组成的,船头尖尖的十分漂亮
——在往下看看 ,横跨在汴河上的是一座弯弯的木质拱桥,这座桥弯弯的像什么(西瓜,月亮,镰刀)这座桥弯弯的像彩虹,所以啊人们叫它虹桥
——再往下看看,这里有一条街道。街道上有许许多多的什么啊(人) ,街道两旁又有什么(房子),那房顶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街道也画成黑色那会怎么样(看不清出,分辨不出来了)
——小朋友们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啊(牛)那这个呢(轿子)牛和轿子都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么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货车出租车一样。
——再看看,这是一座高高的什么啊(城楼)你们看楼顶是什么形状的啊(三角形)三角形里有些什么的线(竖线)那这里是墙身和阶梯,他们是用什么线画出来的呢?(横线)这里是城门,我们穿过城门回来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哇这里给我们的感觉怎么样啊(非常的热闹,繁荣,人好多),那他们在干什么啊(有抬轿子,骑马,聊天的,上去指指哪里在聊天,挑担的)这条街非常热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我们在往下看看,这也是一条热闹的街道。
三、总结。
刚才我们欣赏到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的内容,张择端大师在这幅长卷上共绘画了1643的人,每个人做的事都不一样,各种牛,马牲畜有5、60匹,大小船只有20多只,房屋桥梁有30多栋,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无价之宝。现在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四、学学画画。
1、老师现在把几幅图都挂到上面, 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画一画,比如有的——小朋友喜欢画房子,画房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同角度看房顶不一样)
——要画城楼,注意什么(楼顶形状是三角形,三角形里有竖线,墙身和阶梯的线是横线)
——你也可以以选择你喜欢的人画一画,比如抬轿子的,骑马的,聊天,挑担的人)
——如果你要画虹桥,(桥弯弯的形状)
——画船时应该是怎么样(船头尖尖的 ,船身的图案
反思: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它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风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术欣赏《清明上河图》就在于让幼儿了解该画的历史价值。在幼儿欣赏课件、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对画面的点、线、面进行认知,对画面的各种人物形态加以模仿,从而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以及心理活动,如抬轿人、推车人、大人和小孩以及邻船人的模仿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幼儿的天真和想象力。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引导幼儿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其他画家的名画,通过整体欣赏——动态欣赏——局部欣赏——整体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幼儿对名画的鉴赏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幼儿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师幼一同欣赏后,更能够了解到画家的伟大以及《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
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投影片,指读。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正音)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3.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有些问题可当场解决。如:“宅第”、“市招”等)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提出要求,布置自学。
出示投影: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形式读全文,思考:自学生字词,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理解生字词意。
(2)画了什么: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重点句:(出示投影)
“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清明上河图》教案4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
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
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
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和珍贵的。现在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
五、学学画画。
幼儿选择画面中喜爱的'人物、交通工具或建筑画一画,或将自己周围人们赶集、逛街的场景画一画,将幼儿的作品贴在墙上。
【活动反思】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我请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找到课文中描写这一片段的文字,通过朗读,体会画作的内容。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这副画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大教育,要提倡交叉学习,我想:只要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能力,课堂就是成功的。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张择端的相关资料,上课已始让学生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根据阅读提示让学生读课文,整体了解这幅画,之后让学生自学,自读课文将字读准,并反复读文标出自已的感受,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在学生交流感受时,我再对学生的读进行指导,并引导看图,特别是图的长高,及图上的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当与现实的进行比较学生感知了图后,孩子们不禁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接着我让学生自已选自已喜欢的那一段仔细读一读体会一下。结尾时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课文的描写顺序(总分的结构)。最后是播放课件,欣赏古画《清明上河图》,并让学生谈谈感受,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欣赏图,通过图片播放,学生从整体感知,再具体出示部分图片让学生具体欣赏,结合作者的描述达到合作者共鸣。与现实的进行比较学生感知了图后,学生们不禁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还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清明上河图》教案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六年级语文《 清明上河图 》教案1。
2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朗读“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一 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 清明上河图 》教案1》。
学生读书,思考。
二 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 按专题习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清明上河图》教案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板书:24 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四、自学第五、六自然段。(讨论、汇报)
作者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品的具体内容。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对它怎样评价的呢?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五、指导朗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六、朗读欣赏。(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市郊景象 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 汴河两岸 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历史价值
市井街道 珍贵资料
资料提供者:
《清明上河图》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
读前设问: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前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3.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理解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清明上河图》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与演说,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和历史价值。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了解课文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清明上河图》相关的图像文字资料,了解画家张择端的情况。
2、完整《清明上河图》配乐滚动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紧扣课题
⑴ 导入:你最喜欢的一幅画是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发言,老师肯定发言。
⑵ 随即导入: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这幅画是我国灿烂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板书:《清明上河图》。
⑶ 老师引疑:你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画,通过老师的导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老师的引疑,学生对课文有了想法,就会有探究的欲望。)
2、初读课文,直观感受
⑴ 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读文,互相检查朗读,排除读音上的障碍,老师从中巡视分别指导读。
⑵ 学生说说对画家张择端的认识
⑶ 电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完整画面,让学生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画面创设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自主阅读,结合资料,体会名画
⑴ 细读课文,体会古画的内容、特点和价值。
引导学生:
① 各小组从内容、特点和价值里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② 先读相关文段,动笔作批注,写写感受。
③ 利用资料,结合感受,在小组探究交流。
⑵ 小组学生读书汇报,老师小结板书:
市郊景象 汴河码头 热闹的街市
规模宏大 惟妙惟肖
⑶ 学生品读感兴趣的.内容,感受古画的神韵。
(设计意图:这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励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文本和图片,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感悟、探讨、交流中掌握《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和价值,并在品读中深化,把难点突破。)
⑷ 赏读想象,介绍场景
① 再次播放《清明上河图》画面。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② 假设自己为导游,练习口头描述你喜欢的场景,描述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先在小组里面介绍,然后选一两个同学上台扮演导游表演介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演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5、交流收获,总结课文
⑴ 导入:在领略了世纪宝鼎的风采和欣赏了《清明上河图》的神韵后,你有什么感受与收获吗?
①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
② 引导学生在从学习表达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艺术瑰宝
⑵ 总结延伸
收集和阅读中国文化艺术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设计意图: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说明方法以及遣词用句上吸取营养。)
【板书】
24、《清明上河图》
市郊景象 汴河码头 热闹的街市
规模宏大 惟妙惟肖
艺术珍宝
《清明上河图》教案9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2.德育渗透点
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宋代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物质和精神),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北宋当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能力训练点
①通过学习,体会《清明上河图》的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纯朴的艺术格调,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品评能力。
②通过分组自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表述,增强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表达能力。
③通过多媒体助学软件,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扩展信息量,增强自学手段。
二、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助学软件(每人一机)
三、教学准备:学生通过自学软件,收集整理材料,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清明上河图》全景欣赏
学生分组介绍(一学生介绍,一学生电脑配合展示):
第一组:
介绍《清明上河图》全图(从美术史的角度、历史价值等方面)第二组:图配文
①《清明上河图》第一段。
以北宋进京的南方药材商人的平安家书,反映汴河船运的发达(ppt演示)
②《清明上河图》第二段。
介绍虹桥及汴梁的商业繁华
③《清明上河图》第三段。
ppt介绍北宋的社会生活。
讨论:你对北宋生活有哪些了解和感想?
第三组:介绍《清明上河图》在民间广受欢迎,普遍流传的情况(复制
品、各种工艺品、实物鼻烟壶)。
提问:《清明上河图》为什么在民间这么受欢迎?
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看到了一幅活生生的北宋市井繁华图,社会发展到今天,有哪些变化?请看当代《清明上河图》
①flesh琉璃厂
②影像大栅栏
第四组:介绍同时期的欧洲,通过对比,了解在当时世界上宋代的繁荣富强。
总结
《清明上河图》教案10
活动
《清明上河图》教育活动是一节美术欣赏课。该欣赏活动主要是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使幼儿了解、认识祖国经典绘画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其目的是把“清明上河图’’作为古代艺术及文化启蒙的种子播洒在幼儿心中,为幼儿今后的成长铺路。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引导幼儿深入细致的了解宋代首都汴京城的繁荣景象,感知古代热闹的大街场景。引导幼儿欣赏画面的布局、感受其和谐流畅的美感。张择端大师在这幅作品中采用了散点透视的绘画手法,将繁杂的内容纳入到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之中。幼儿在欣赏绘画的同时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幼儿审美观和评价美的能力。整个活动从人物形态、画面的点、线、造型及中国画的色彩入手,把重点放在整幅画的高潮部分“虹桥"。在活动中,采用了让幼儿学一学、做一做等教学方法体会古代人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这一环节中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幼儿对名清明上河图画的欣赏能力,感知热闹的宋代首都景色。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力与知识目标:培养幼儿观察绘画的色彩美、构图美与造型美的能力,感受其和谐流畅的全景式表现方式。认识画面中人物的形态、古代建筑的造型。
3、技能目标:提高鉴赏能力,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
4、创造力培养目标: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审美观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了解画家张择端的绘画作品内涵。
2、物资准备:课件《清明上河图》,音乐《高山流水》,实图《清明上河图》。
3、环境准备:将《清明上河图》布置在活动室中供幼儿欣赏。
活动过程:
一、通过兴趣,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长大想成为一名画家吗?在很早很早的古代就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画家,他把汴京城外的繁华景象都画在了一幅很长很长的画卷上,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就是北宋张择端大师,这幅作品叫做《清明上河图》,它是我们中国十大名画之一,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二、欣赏画面,感受画面的布局
1、整体欣赏。
教师:小朋友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你们见过这幅画吗,这幅画清楚吗?现在随着优美的音乐大镜头放大仔细的来看一看。
(1)这里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风光。
(2)在郊野的小路上走来了一群抬轿人,里面坐着一位老妇人,他们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3)这里描绘的是汴河两岸小镇的风光,小镇上有一排排的房子,房顶是什么形状的?
(4)这里有什么?在什么上面停泊着?船身有好看的花纹,都有哪些花纹?(线和点)船头尖尖的,非常的漂亮。
(5)横跨在汴河两岸的有一座木质拱桥,这座桥弯弯的像什么?
(6)这里有一条街道,街道上有什么?(人)街道两边有什么?
(房、子树)房顶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如果我们把街道也画成黑色会怎么样呢?
(7)这是什么啊?(牛车)这里又是什么?(轿子)轿子和牛车都是古代的交通工具,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货车和出租车一样。
(8)这是一座高高的什么?楼顶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里面都画了许多条什么线?墙身和阶梯是用什么线表现出来的?这是城门,穿过城门会来到什么地方呢?
(9)这里的人好多啊!你们快来看一看他们都在干什么?这里的人非常多,川流不息,人来人往。
小结:刚才欣赏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在这幅长卷上画家共画了8 1 5人,各种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只二十多条,房屋建筑三十多栋,张择端大师把这么多的人和物都画在了这幅长卷上,并且让人感到又清楚又有序,就像我们真的来到了汴京城。
过渡语:如果《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动物都动了起来,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
2、欣赏动态《清明上河图》。
这是什么声音啊?停靠在汴河上的船怎么样了?虹桥上的人都怎么样了?树底下的人在干什么?船夫在船头上划动着船桨,我们学一学。。。。。
过渡语:动感的《清明上河图》很热闹,我们看一个地方……
3、局部欣赏——虹桥。
谁还记得这座桥的名字叫什么?(虹桥)你们可别小看这座桥,他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他的跨度有40多米,没有桥墩,而且全是用木头做出来的,现在再也没有人能够造出这样的桥,造这种桥的方法也已经失传了。你们觉得可惜不可惜啊?我们现在只能从《清明上河图》中欣赏到。
桥上的人好多啊,这么,热闹啊,他们都在干什么呢,我们放大镜头仔细看一看。
(1)桥上的人都在干什么,呢?(抬轿……)他们是怎么抬轿的?我们两个小朋友一组一起来学一学0
(2)在这幅画面都有干什么的? (骑马、挑担、推拉车……)前面的人在拉车,后面的人为保持平衡用力往前推车,我们一起来模仿他们是怎样推拉车的。
(3)这里还有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4)桥中间有一个人正在往下抛缆绳,他想干什么?船上有一根高高的桅杆,这艘船到桥的`对面,高高的桅杆就会和桥梁碰到,所以桥上的入是想用缆绳把桅杆放倒,使这艘船顺利地到了桥的对面。
(5)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的,好像在大声地吆喝着什么? 离我们最近的有一排排房子,房顶有好看的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
这是一条什么?(河)你是怎么看出来是河的?这些花纹就是用浅浅的黑色画出来的,中国的国画就是用墨来作画,以黑白色为主,深的地方是用浓墨画成的,浅的地方是用淡墨画成的。
小结:刚刚我们欣赏的就是最热闹的地方——虹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幅长卷的名字叫什么?《清明上河图》
4、整体欣赏。
今天,老师把《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仔细找一找IIlj才我们都欣赏到了哪些地方?
三、通过欣赏,对画家的赞美
画家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反映了北宋年间首都汴京的繁华景象,画面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以长卷形式来构图,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此在欣赏活动中幼儿兴趣盎然,情绪振奋。尤其是在分析画面构图布局时,幼儿找到了许多的不同,人物、帆船、建筑、桥梁等——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令人折服。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审美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专家点评: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它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风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术欣赏《清明上河图》就在于让幼儿了解该画的历史价值。在幼儿欣赏课件、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对画面的点、线、面进行认知,对画面的各种人物形态加以模仿,从而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以及心理活动,如抬轿人、推车人、大人和小孩以及邻船人的模仿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幼儿的天真和想象力。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引导幼儿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其他画家的名画,通过整体欣赏——动态欣赏——局部欣赏——整体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幼儿对名画的鉴赏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幼儿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师幼一同欣赏后,更能够了解到画家的伟大以及《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教案11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尽量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幅。
2.在教师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要求
1.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2.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步骤
教师:
五代的绘画, 在唐代灿烂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两宋的绘画同五代一样,山水画,花鸟画空前兴旺,发展成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文人画。宋代的人物画,总的说不如山水、花鸟画影响大。不过,也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人物画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和以古鉴今。具体的表现是,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风俗画里举世周知的杰作,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挂出《清明上河图》摹本。
这幅画长达5米多,画卷从东京城东水门外七里处的城郊画起,经过热闹的市区,一直画到西水门外的皇家花园金明池。《清明上河图》里共画了各类人物810多个,牲畜90多头,树木170多棵。当年开封的繁华,汴河运输的忙碌,宋代房舍建筑的特征,各阶层的服饰,艺人的精彩表演,南方的船只,北方的各种车辆,西北的骆驼商队,各色店铺和酒楼、瓦肆等,都勾画得惟妙惟肖。有人说看了这幅画卷,“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之丰富,描绘之真实,绘画技术之高超,是当时绝无仅有的。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宋封城生动的历史画面。今天的开封宋都一条街,香港九龙的“宋城”,都是根据《清明上河图》建筑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不朽的杰作。
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表演,一起去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与喧闹。
第一部分:市郊村野
投影:
旁白:
这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太阳还懒洋洋地睡在云层里,薄雾蔼蔼,笼罩着荒僻的小村,远远望去,雾的轻纱里,几枝干枯的树丫隐隐约约。
河水刚刚解冻,淙淙的流着,清风习习,鸟语絮碎。农舍里忽然传来几声犬吠,打破了这种细致的宁静,你听,官道上的马蹄声……
学生表演:
小三:五爷,走了好几天了,离你们汴京到底还有多远,日夜兼程的,我这马儿可受不了了。
五爷:到了到了,就你麻烦。(不耐烦的)
小三:不是的,小的这不是想看看汴京吗?您总是把这里说的天上没有地下无的,想看看,想看嘛!最主要的是小的肚子饿了。
旁白:
说到“汴京”,五爷的眼一下子就亮了。
五爷:那当然,全天下就一个汴京,能不亮吗?哎!汴京,我离开也有十来个年头儿了,不知变了没有。我呀,打小就在这儿长大,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熟悉的。这个家哪,在时不觉得怎样,离开了,走远了,你才会明白它的亲切……呀!虹桥!
投影:
旁白:
随着五爷一声“虹桥”,惊得随从也立即拉开了帘子:一架宽大的木桥飞架两岸,宛如雨后的彩虹。虹桥结构奇特,以木条架空而成,中间没有一根梁柱,所以称之为“虹桥”。
这儿是开封城东郊的繁华中心,汴河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船只,有的停泊着,船夫紧张地搬运货物、粮食,或是在船头烧火做饭;有的正在吃力地摇橹行驶,路上拉纤的人紧张地呼号着。船上船边,桥头桥下,人挤人,肩挨肩,一片繁忙的景象。
小三:五爷,这儿可真繁华!
五爷:这条河,叫汴河,它的前身是隋朝的通济渠,开封所需的米粮、货物、珍宝,都要从这儿运入。大宋刚刚建立时,汴河时常泛滥,政府令百姓在河两岸栽种榆柳,以巩固堤防,你看就是现在的这些柳树。太宗时,汴河决堤,太宗皇帝亲去查看,臣下劝他不要去,他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朕安得不顾。”所以,这条汴河是非常重要的。
旁白:
从虹桥经桥畔酒楼,主仆二人离开汴河两岸,向城内走去。两边的店铺密密麻麻,街上行人穿梭,叫卖声不绝于耳。
投影:
第二组同学表演
甲:哎!丝绸,上好的丝绸,快来看来,快来瞧,正宗的苏州丝绸,啧啧,您瞧瞧,这质量,这光泽!哎丝绸,卖丝绸!
乙:卖米!刚脱壳的米,爷,您看看这米,这叫占城稻,是从占城过来的,颗颗饱满粒粒香,包你吃上一顿就忘不了了。
丙:这米确实不错,怎么卖呢?
乙:爷,一看您就是有眼光的人,这米呀,八个铜子一斗,您要多少?
丙:给我二斗,喏,钱,您收好!
乙:爷,您这是啥意思?
丙:钱呀。
乙:爷,您可真逗,这是钱吗?您别小看我这卖米的,开这店也不是开了一天半天,南来北往的人我见多了,您想找茬是不是?
丙:这、这是钱!确实是钱。
乙:啊,爷,闹半天您是想用这纸钱买我的真东西呀!得得,我也不和您计较了,您把这米放下,您走您的道儿,这纸钱哪,您该往那儿烧就烧那儿去,我这儿可不是阎罗店。
丙: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这不是烧的纸钱,这叫“交子”,我们四川人就用这东西当银子,方便!
乙:哈哈!原来是这样,爷,您别见怪,可这“交子”我还是没地儿使,您还是给我铜子吧,这“交子”您就带回四川去吧!哎,爷!您走好。
旁白:
主仆二人一路走一路看,转眼就到了晌午,本已空空的肚子,经过一上午的东转西转,已经叫上老半天了。
小三:五爷,咱吃点东西吧!小的实在走不动了。
五爷:吃,哦,好!咱这就去,汴京的小吃堪称一绝!
小二:客官,您想要点什么?
五爷:你们店有些什么菜?
小二:客官,您听好了,本店有菱白虾仁,荷叶冬笋,樱桃火腿,龙井菜叶鸡,油焖大虾,梅花糟鸭……
五爷:得,有没有东坡肘子肉?
小二:您说哪儿话了,东坡肘子肉还能没有,您就吃好了,本店的厨爷比东坡居士做的都好。
……
小三:五爷,我现在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术,把这个汴京看个够,看个透。
五爷:还多着呢,有勾栏、瓦肆,那里面什么都有,要来卖艺的,说评书的,唱小曲的,你就慢慢瞧吧!
教师总结……
学生选举
选出“你认为表演最到位的一位同学,并说出你的理由”。
活动延伸
1.从辽宋夏金元社会风俗画中,任选一幅,配写一段富有历史感的、饶有趣味的文字。
2.为宋代风俗画《村童闹学图》配写一个具体情节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