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时间:2021-12-28 09:25:10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5篇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

  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学生大多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演示

  教学效果

  (三)

  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请一位黄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北美洲与南美洲、亚洲分界图

  5、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6、“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 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

  竞赛活动 巩固练习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⑵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⑶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

  2、把各组的得分写入表格,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任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图片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对答对的同学会给予掌声鼓励)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五)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13

  1、学生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⑵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⑵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⑶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州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

  第九章 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第9-1节 大洲和大洋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组成的,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 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

  2. 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

  四、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一)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 陆地表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

  2、 海洋表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

  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全球共6块大陆)

  (1)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

  (2) 格陵兰岛为世界岛屿;

  (3) 阿拉伯半岛为世界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1) 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

  (2) 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

  (3) 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

  (4) 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

  (5) 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6) 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7) 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

  [博斯普鲁士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峡,(也称中美七国)。

  (三)四大洋:

  1.边缘海: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的海。(如黄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

  2.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波罗的.海、渤海)

  3.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

  (2)白令海峡:连接 太平洋与北冰洋;

  (3)麦哲伦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

  4.海湾:延伸入陆地,水深逐渐变浅的海或洋的水域的部分。(如墨西哥湾、哈得孙湾、波斯湾、北部湾等)

  5.四大洋:

  (1)太平洋:

  ①面积,S=18000万平方千米(1.8亿平方千米)

  ②水体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③水温:均温19摄氏度.

  (与大西洋的分界线: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①S=9300万平方千米,呈“S”形,

  ②均深1200M,最深9218M,

  ③均温17摄氏度。

  (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①S=7500万平方千米,呈“八”字形,

  ②均深3897M,最深7450M;

  ③均温16.7摄氏度。

  (与太平洋的分界线: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①S=1300万平方千米,

  ②均深1200M,最深5449M

  ③水温:北极海区-1.7-1摄氏度

  北欧海区2-12摄氏度.

  (四)小结:

  1.今天的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的名称、及在地图上的分布(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可以采用由教师指图学生集体回答,个人回答,来帮助记忆。)

  2.课后作业

  (1)作业本:P.1-2

  (2)课本P.3想一想思考题(口头回答)

  (3)填图册:P.1。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4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平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7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

  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课堂:依据板书,、构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提及下一课时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6,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8,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7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授课体会:

  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挂图,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0

  一﹑自学质疑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国土辽阔,完成以下问题:

  1.在亚欧大陆的北部,有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这就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找出俄罗斯的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

  二、交流展示

  1.读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纬度范围和经度范围,并找出俄罗斯周围的大洋有哪些?

  答:纬度范围:50°N—70°N;经度范围:20°E—180°E。

  周围的海洋: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2.再读图7.45“俄罗斯的地形图”,完成以下几个小题:

  (1)找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答: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阿穆河即黑龙江,注入太平洋。

  3.读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以下问题: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4)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三、互动探究

  根据以下材料,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xx年8月13日,俄罗斯海军的中坚舰艇“库尔斯克”号多功能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失事沉没,全世界为之震惊,一年后的9月,俄罗斯开始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打捞工作。

  材料二:亚欧分界的趣闻

  第一个以乌拉尔山脉来划分欧洲和亚洲的是俄国彼得大帝时期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瓦里塔季谢夫。乌拉尔山脉,北起喀拉海,南至哈萨克斯坦草原,海拔20xx米左右,是欧亚大陆上纵贯20xx多千米的一道天然界标。塔季谢夫对乌拉尔山脉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发现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个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区别。考察发现,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河流往两个方向:一面流向西方,注入伯朝拉河和卡马河,另一面流向东方,注入鄂毕河,而且向西面和东面的河流流域的植物群和动物群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在西面河流域里的鱼,体呈红色,如娃鱼、茴鱼。在东面河流中虽然他们的外表同西面河流中的一样,如折乐鱼、聂利玛鱼,但鱼体是白色的,而且味道也不同。根据乌拉尔山脉的位置和特点以及它的东西两部分地区所在的各种不同特点,塔季谢夫提出,将乌拉尔山脉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比较合适的。他的这个看法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1)俄罗斯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洲相望。俄罗斯有14个陆上邻国,其中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的内陆国,中国 是面积的邻国。

  (2)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有3/4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亚洲部分,但俄罗斯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请说明其原因。

  答: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核心部分均在欧洲,全国的工业和城市也多集中在欧洲。

  (3)俄罗斯的地形以叶尼塞河为界,以东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以西的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的平原主要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它们以乌拉尔山脉为界。

  四、精讲点拨

  1.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2.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气候: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为寒带气候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1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总一第课时)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预习目标:

  1、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的地理问题。

  2、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道理知识。

  预习重点:

  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的关系

  预习任务:

  1、从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地理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2、列举一些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归纳各地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预习珍断

  一、选择:

  1、下列体育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冲浪内陆地区

  B冬季运动会广州

  C登山运动平原地区

  D滑雪运动东北地区

  2、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二、综合题

  学校所在地和你的家乡群众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与当地的道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预习质疑

  探讨如何解开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总二第课时)

  第二课时

  预习目标:

  调查家乡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预习重点: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预习任务:

  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预习诊断:

  小麦、玉米等需要热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3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带雨林区的民居,西-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4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5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知道国界线的划分情况。

  2、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情况,掌握主要的发达国家。

  3、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

  学习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主要内容

  1、国家和地区。

  提问: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小的国家?最大俄罗斯,最小梵蒂冈。据图找出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记住他们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轮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国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个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区:格陵兰岛。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补充:国界线的划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经纬线等自然情况划分,有的根据语言、民族、总结等社会经济情况划分。如美国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鲁等。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

  发展中国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国,印度。

  强调:南北对话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北代表发达国家,南表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如亚洲的韩国,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等。这一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掌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轮廓等特征。

  3、国际合作。

  读课本,明确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技术,人才。

  发达国家需要:资源,劳动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美国的纽约。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

  补充:掌握世界主要组织的英文缩写,标志,主要职能等。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知识,重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奥林匹克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22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3-15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03-06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15篇)02-28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篇02-02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篇)02-14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15篇02-20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3-01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15篇)02-2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15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