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01-15 15:36:42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601○564;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40040044000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①和③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①和④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玩的风车。

  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出示钟面

  在数学里,我把向这个方向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方式中,我们可以说,

  风车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

  二、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想知道吗?)

  那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还专门做了一个这样模型把它粘贴在黑板上。

  讨论: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形状、大小都不变)

  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

  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

  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的呢?

  (有什么方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边,标出旋转角。测量。

  这个度数叫做旋转度数

  小结出,图B可以看作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强调三要素。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

  图形A到图形C呢?

  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

  逆时针方向

  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

  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1.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四、欣赏,升华。

  感受旋转的美,数学的美。

  由什么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86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所以,继续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也将是我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2、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3、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善于钻研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从计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计算,使学生打好计算的基本功,做到计算细致,快速,正确。

  4、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些定理进行计算,且正确灵活。同时注意学生在讲课中学习活动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尊重。

  5、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期中、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好复习。

  6、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一道应用题应该多读几遍之后再解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7.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后进生辅导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六、优生的培养措施

  1、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自己确定更高的目标。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小数天地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四(3)、四(6)两个班共94人的数学教学。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学数学,平时能遵守课堂常规,认真完成作业;少数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太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注意力会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

  所以,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和提高学习效果将是本学期要工作努力的方向。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基本掌握,少数学生粗心大意,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少数学生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其次,这学期整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和复习等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算律。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和确定位置三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解决问题方面:一方面在现实情景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或规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水平,进一步学习反思评价,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亿有多大”和“●数字与信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调查了解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活新教材,深入开发例题资源,充分挖掘问题资源,合理利用习题资源。

  2、紧密结合现实环境,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认真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3、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愿意并学会合作。

  4、优化教学策略,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5、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6、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尊重学生,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9、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0、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寻找和表达等量关系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白板出示教科书中连环图。提出问题:你能说出三幅图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跷跷板怎样就平衡了?你能尝试表示这组相等的关系吗?

  强调这个等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俩和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看书回答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有哪两个量?如何表示?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有哪两个量?如何表示?

  3、根据对话画出线段图。

  活动二:看书(他们还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1、明确3个等量关系。

  2、哪些是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

  1、组内交流收获和疑问.

  2、小组汇报。

  三、达标反馈

  1、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分别用a、b、C 、S表示,你能写出那些等量关系?

  2、完成教材第65页1、2、3题练习

  1、第1题: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100克+一个樱桃重量=一个苹果的重量

  2、第2题:请你表示下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指名说出等量关系。

  一个苹果重量+一个梨的重量=200克+100克

  一个鸡蛋重量×2=100克

  一本<数学故事>的单价×3=15.6元

  3、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等量关系式,学生可能只写一个,告诉学生同是三个数量可以写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当堂作业:省略。

  2、课后作业:练一练第4、5题。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跷跷板和天平能够左右平衡的原理来讲解等量关系,让学生能够根据图中意思列出一条用文字表示的等量关系式子,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看天平列等量关系式的题目能够容易写出,可是对于纯文字的题目,要求从里面找出等量关系,学生很多确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去写,说明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对文字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在这一块确实需要再进行强化训练,要让学生多读题,学会找题目的中的关键量,然后再用题目中给出的数字条件用合适的运算符号跟关键量准确的串联起来,列出我们需要的等量关系,列出其中一条等量关系后,要善于提问学生,让学生学着自己去列出不一样的等量关系式,这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8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1-1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3-16

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02-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