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时间:2022-01-23 20:47:49 教案 我要投稿

马说教案集锦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说教案集锦五篇

马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知己”这个词来源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

  (板书:一、理读 1、读准2、读懂)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 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板书:二、解读1、内容 2、主旨)

  1.说一说

  (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 的千里马,因为……

  (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 的饲马者因为……

  2. 辨一辨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食马者喻指 。

  3.议一议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

  (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 共鸣)

  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 学生背诵课文

  (七) 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教师举例: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1.基础题: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拓展题: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马说教案 篇2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马说教案 篇3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六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马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模式:三疑三探

  课时共2课时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刘翔被称为“中国的速度”他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在20xx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的比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英国运动员保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并夺取该项目冠军。刘翔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2、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如:《爱莲说》

  《捕蛇者说》、《说勤》。

  3、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

  集》。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三考进士不第,多次被贬不得志。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熟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①生字词:②重点词语③重点句子

  2、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明确:

  1、①生字词:

  骈死于(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shi)、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槽lì(枥)、其真无马(邪)

  ②重点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执策而临之(面对)

  2、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3、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三、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本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应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亦可用现代汉语回答:主张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四、运用拓展(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①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排比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人发现而已。”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人才的人

  发泄怨愤,为怀才这遇之士鸣不平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背诵课文及重点句子的意思。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2、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明确:

  1、明确: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3、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4、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三、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四、运用拓展(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名马被埋没—根本原因——不知马

  寓意: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

  作业布置

  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马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经典教案03-03

《马说》教案01-24

《马说》教案3篇03-04

《马说》教案15篇02-26

《马说》教案(15篇)03-09

《马说》教案模板八篇01-16

《马说》教案汇总六篇01-16

《马说》教案汇编8篇01-18

《马说》教案范文六篇03-05

实用的《马说》教案三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