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桥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桥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桥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
这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
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
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西湖春月之美
2)学习景物描写。
3)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1)学习写景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理解西湖春月之美。
课时按排:1
教学过程:
杭州西湖,山水秀丽,湖中的苏堤,白堤如同两条缎带,把湖划分为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里湖;外湖中还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北宋诗人苏轼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拟西湖:
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山间雾气)[一日之中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制约),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被桃花所迷恋着,竟舍不得离开湖上。]。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吹为风,粉汗如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夕舂(chōng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心灵感悟]
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
为此,作者采取了总分的结构。首先述本篇要旨,指出春时,月景、朝烟、夕岚为西湖最美之景(第一段)。分写时,在前详细勾勒了西子湖畔的春游图,由物及人,先从侧面写西湖桃花之盛,再写沿途观花的.游人之盛。花事正盛才有游人之盛,运用了烘云托月的写法(第二段);在后生动地描写日出日落时朝烟夕岚的浓媚姿色,尤其是月下西湖的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妙不可言(第三段)。
作者始先详写春日之景,并没有着力去刻画、描绘那种盛景,而只是用一个词语“竟不忍去”,由此就足见那种景色的迷人。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即认为西湖的美景最适宜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欣赏,这与一般人游湖选择在“午、未、申”三时不一样,表现作者与一般俗士迥异其趣,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愉悦心境。不仅如此,在别人都急欲赏傲雪梅花时,作者却为贬作轻薄之物的桃花所恋,也表现了他与传统士大夫情趣相悖,而且作者在行文时并没有正面去写月景,只是说“月景尤不可言”,“别是一种趣味”,至于具体的月景,就只有留给人们去驰骋想像了。写西湖春天的美景时,先写石篑多次对我说“急往观之”,“余(我)时为桃花所恋”,“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是直接写景,写出了春天的西湖美不胜收;接下来说“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极言游人如织的盛况。游人为什么如此多?皆因西湖春景太美了。这是有力的侧面烘托。
总之,文章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桥教案 篇3
仔细体会,支老师在一个简单的朗读训练环节中,不只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身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让自身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考虑。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昧”,而且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优美意境的体会融为一体,将各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切实地落实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以《飞夺泸定桥》为例,看支老师是怎样进行词语训练的。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方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对刚才发言的同学)你的错出在哪儿自身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有躺下呀?
(笑声)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有点道理了。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啊,行不行?
生:行。
师:谁说行?你说为什么行?
生:因为长江是向东海流去的,是有一定目标的。
师:对,有一定目标。规模大不大?
生:大。
师:没人行不行?
生:行。
师:其实这个词原来就是形容水的!你看“浩”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荡”字有没有三点水?
生:有。
师:对了,原来就是形容水势浩大的',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
支老师连续运用反诘、归谬的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活跃——不可谓不“活”;使学生不只体会出词语理解中的细微差异,而且通过提供的背景和例子,为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打下坚实基础——不可谓不“实”。
在课堂上让学生活跃并不难,可往往活跃之后是乱而不实。难得的是活而有序,更难得的是活与实的统一。笔者以为支老师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此。他可以将学生的情绪调动到空前活跃的程度却并不失控。学生的活跃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内容与范围之内的活跃,不是无目的、无秩序、无方向的乱“活”。总会有“话又说回来了”的时候,总会在尽情地发散之后,又巧妙地收回到教学内容与目的上来,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中尽情地、极大程度地得到发挥。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活跃的气氛下,支老师可以从容地、不留痕迹地将一项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桥教案 篇4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之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设计理念】
这个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学自悟。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尤其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并注重人文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4.能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首诗。
【重点难点】
1.根据文中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通顺。
2.检查初读效果。
3.对照插图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
(天将亮的时候,在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的。)
三、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诗题(枫桥夜泊--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2.检查预习,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张继的资料。
四、明诗意,析内容
1.自由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与小组同学讨论。
2.指名朗读,师生诵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结合插图,再看古诗,想想用什么方法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②学生交流以前理解古诗所用的方法。
③师生总结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a.看诗中的注释; b.查字词典; c.看工具书或看插图理解; d.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小组学习。
⑤学生汇报,教师根据诗句进行对译(课件演示)。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一边听老师示范朗读,一边闭目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播放忧伤的古乐。)
2.诗人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鸣。)
3.从画面的情景和诗句的描绘中,你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为什么诗人一夜不能入睡呢?同桌之间探讨原因。
(惆怅、思乡、忧国忧民、因科举落榜、伤感等等。)
六、朗读背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忧愁、伤感。)
2.确定基调,划分节拍,标出重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课件播出忧伤的乐曲)。
4.背诵本诗。
七、质疑问难
八、总结,布置作业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意见,并乐于与人交流。
4.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收集桥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在哪里见过?快把你见过的桥说给同学、老师听。(学生自由答)
2.课件(出示不同桥的图片)边播放边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里所讲的桥会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二、初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兰兰跟爷爷过了几种桥?各是什么桥?
(1)你是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到这个答案的?
(2)鼓励引导:你很会读书,请再往下读课文,看看爷爷是怎么告诉兰兰的。
3.课文的哪段写潜水桥?谁来读读?
4.课文的哪段写塑料桥?谁愿意读读?请举手的学生齐读。
5.再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兰兰过了哪两种桥?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1)你喜欢哪种桥?(指名说)请喜欢潜水桥的同学读读描写潜水桥的第一至四自然段。
(2)看图体会,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潜水桥?(引导学生从桥的特点,从桥上可以看到什么来回答)
(3)再读、感受潜水桥的神奇。
2.学习课文五至九自然段。
(1)朗读课文五至九自然段。思考: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桥?
(2)兰兰刚开始看到的塑料桥是什么样的?读出课文中的句子。过桥后,把塑料桥怎么办?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3)说说塑料桥有什么特点。
(4)多媒体课件演示塑料桥使用的过程、方法。(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放)
3.学习第十自然段。
(1)齐读第十自然段,思考: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2)爷爷真会变魔术吗?
三、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朗读全文。
2.课文中兰兰过了哪两种桥?潜水桥和塑料桥各有什么特点?
二、巩固识字
1.学生识记生字,自由读生字表中的字。
2.互读、互查。
3.教师检查读生字,按序抽读生字、齐读、分组读、个人开火车读,打乱顺序指名读。
三、书写生字
教师范写生字,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以上下结构为主,提示:
“坐”1.两个“人”要写小,注意“捺”变为二点;
2.竖要写长,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
3.下横要写长,以托住整个字。
四、练习
1.找朋友(圆圈里的字和方框里的哪些是好朋友)
2.照样子,我会说。
又平又稳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潜水桥架在水里,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桥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
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
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
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
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
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桥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桥梁图片的观察和探究,了解桥的设计原理。
2、经历一次按要求制作桥的过程。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桥的观察及实践操作,了解桥的设计原理。
三、教学准备:
桥的图片
30CM
长以上小竹棒 细绳若干、
四、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出示拱桥图片,猜猜它们有什么异同?
小组研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观察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这样设计的优点。
二、研究拱桥设计原理
1、拱桥的'分类。
2、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
3、教师演示:做一个对拱足没有向外推力拱,简单分析原理。
4、得出原理。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汇报。
观察演示后同桌动手操作。
三、研究拉索桥设计原理
1、出示拉索桥图片。
2、观察:这些桥的结构。
3、讨论:拉索桥的优点。
4、实践操作:模拟做一个拉索桥。
5、小结。
观察图片
学生讨论
小组合作、模拟。
四、拓展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所收集的桥的图片,同桌讨论桥的结构分类及优点。
学生观察、讨论。
桥教案 篇8
一.活动目的
1.以故事角色的身份进行想象,思考,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懂得同伴间有困难时要热心相助的道理
二.活动准备
1.挂图2幅,录有雨声和轻快音乐的磁带,录音
2..鸡妈妈的头饰(1个),小鸡头饰(同幼儿数)硬纸板做的乌龟数个并用鱼线串成一长条(做小桥)
3.活动室内布置故事场景:小鸡的家,对岸的小树林.河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以《小鸡的.家》谈话为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在鸡屋里(播放雷雨声),鸡妈妈启发小鸡们想想,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外面会发生什么事
2.雨停了,鸡妈妈推开门一看,房子被水包围了,启发小鸡们想想过河的好办法。(幼儿积极展开想法)
3.师:有一个故事也讲到小鸡的家也象我们家一样的被雨水全部包围住了,你们想不想知道那些小鸡是用什么方法过河的吗
(二).教师边出示挂图边有表情的讲述故事一遍,讲述后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中有谁
3.奇怪的桥是谁搭出来的
4.你喜欢故事中的乌龟妈妈和小乌龟吗?为什么喜欢?小朋友在平时有帮助过别人吗?
(三).创设情景,乌龟帮小鸡过河.
1.小乌龟出场,搭成小
2.“鸡妈妈”带着“小鸡”们过桥
3.游戏:“小鸡”们在小树林中玩耍,吃虫子
(四).“鸡妈妈”启发“小鸡”们想想如何用小树林里的东西自己搭桥过河
(五).活动结束:小鸡的一家在快乐的音乐声中为自己庆贺.(公开课)
桥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托班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因此,托班的教学活动应更注意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
《外婆桥》是我们民间的一首童谣,它的乐曲舒缓、柔和,且乐曲内容又是孩子最熟悉最至亲外婆,我想选此乐曲进行欣赏,孩子大概较能接受。托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景中学习。因此,设计宝宝自己摇小船去外婆桥的游戏情节。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自己,在唱唱玩玩中,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从摇小船、到外婆桥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想外婆、爱外婆的情感。
民间音乐游戏:外婆桥
一、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抒情旋律。
2、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外婆的喜爱之情。
3、在说说、唱唱、做做、玩玩中,拓展幼儿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二、材料准备:
1、准备外婆头饰一个,音带、录音机。
六、活动过程
(一)问答游戏,引出话题:
老师问,幼儿答。
《组织形式灵活性》
(二)谈话:
1、你们都有外婆吗?外婆住在什么地方?
2、你去看外婆吗?你是坐什么车到外婆家的?
3、有一个宝宝他也要到外婆家,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活动过程问题情景性》
(三)欣赏歌曲:
1、录音机里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2、你们乘过船吗?乘船的时候船是怎么摇摆的?(请幼儿做做摇船的摸样)
3、宝宝摇着船,到了什么地方呢?我们来仔细听一听!
4、(欣赏音乐后提问)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搭一座桥?
5、听音乐摇船、搭桥去外婆家。(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来做不同的动作)
(个别能力强的:老师也想跟你一起去看外婆,这只船太小,能不能造得大一点,让老师也能乘)《学习要求针对性》
《以上几个环节体现了递进性》做让幼儿动脑筋做船、搭桥体现《教学方法的探索性》
有外婆《体现环境》(听音乐幼儿在听觉感受)(幼儿做动作有了动作感受)
(四)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听听唱唱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外婆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的教案02-24
《桥》教案04-04
桥的教案03-10
《友谊桥》教案08-25
生命桥教案09-16
友谊桥教案11-07
有关桥教案11-16
奇怪的桥教案03-21
桥的优秀教案02-17
《桥》教学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