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2-02-22 22:31:3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字多音的现象,能准确读出“朝、舍、缝、量、假、强”在词语中的正确读音。

  2、认读关于“风”的词语,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准确、形象。

  3、背诵和书写两则有关动脑的名言。

  4、培养阅读能力,感受表达的生动、优美。

  5、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6、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精神,和乐于表达的兴趣。

  7、设计春节节日饰品并进行交流,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从中了解我国春节的文化。

  教学重点:

  语文积累;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并记叙下来;综合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多音字;积累词语和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多音字。

  1、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绿色的生字朋友——多音字。

  2、出示词语卡片,请学生“找找双胞胎”

  自己试读;同桌互查;指名读。

  3、练习给多音字组词,填空

  朝

  zhāo()

  cháo()

  舍

  shě()

  shè()

  缝

  féng()

  fèng()

  量

  liáng()

  liàng()

  假

  jiǎ()

  jià()

  强

  qiáng()

  jiàng()

  4、你还认识哪些多音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好吗?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指名读,齐读。

  3、再次小声读词,边读边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和感觉。然后在小组里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交流。

  4、通过读这些词,你发现感悟出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认读名句,简单说说读后的体会。

  2、读帖,与小伙伴商量 一下怎么把这两句话写好。

  3、指名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书写。

  5、评选佳作全班展示。

  6、用最有效的方式背诵两句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3、默读,划出你觉得写得很好的地方,多品味品味。

  4、交流体会。老师及时总结其中好的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

  三、探究与发现

  1、还记得《米佳的愿望》吗?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四季不同的`风情而丰富多彩。而一提到四季,你的眼前也肯定已经展开一幅幅不同的画卷。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说出这样与季节有密切关系的词吗?小组比赛:应选择一个季节,看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出的词语最多。

  4、总结:其实妙词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探究和发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发挥想象,大胆地向他人表达,并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小品表演《乐乐和童童的对话》。

  二、自由交流

  假如风有颜色,你希望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在小组里自由发言,小组长组织好顺序,明确发言的要求:说的人态度大方,能让每个人听清楚,听的人认真倾听,有意见应等别人说完再来讲。

  三、推荐代表向全班交流。

  四、评选“风的使者”

  五、延伸

  请你也动动笔,画出风的颜色,为下节习作课作好准备。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大胆想象,并乐于真实地记叙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后大家都动笔画出了心中的风,今天我们来开个小画展吧!

  二、范文引路

  1、出示一幅春天的图画,朗诵范文《春天的颜色》。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

  2、交流听范文后的感受。

  三、动笔写初稿。

  1、像小作者一样,为你的画配上一段文字,让它更丰富更生动,好吗?

  2、试写一段话,简要大意即可。

  四、交流、补充。

  1、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画,并读初稿。其它成员提出个性意见。

  2、根据个性意见,再次完善自己写的内容。

  3、面向全班学生交流,集体补充。

  五、定稿。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相信每位同学都设计出了喜庆的春节饰品,这节课让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设计发布会。

  二、展示交流。

  1、出示自己设计的饰品和设计说明,在小组内交流。

  2、推荐佳作全班展示交流。

  三、评选“最佳作品”和“最佳设计说明”

  1、评选。

  2、请设计者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有观察了解大自然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释疑探究。

  1.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

  2.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子。引导学生与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读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应该注意的地方。)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3.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三、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夏 暗 躲 藏 喳 案 就 猜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

  4.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

  你选择第几好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二、诵读。

  1.教师示范,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

  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演读。

  1.老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

  四、讨论。

  1.课文里提了多少“为什么”?

  2.“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一天到晚我都在心里猜”是什么意思?我心里猜出了些什么?

  五、拓展探究。

  你能回答课文中的哪些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六、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自由练写,小组评议。

  3.老师小结,指导重点。

  板书设计:

  为什么

  为什么 不知道

  弄明白 想知道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古筝曲《高山流水》、《知音》

  教学流程:

  一、设疑 板书“知音”

  1.同学们,走进课文之前,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音乐殿堂,仔细聆听来自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乐曲中听懂了什么?

  我们从曲子中没有听懂什么,可是有一个人却能听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知音》,感受这优美旋律背后的动人故事。

  2.板书课题《知音》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 感知“知音”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71页,在我们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朗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1)怎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呢?

  (2)你有知音吗?

  了解了学习任务,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检查学生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了,并及时纠正字音。

  3.同学们,课文我们读了两遍了,相信你们已经与文中的生字成为了朋友,谁愿意领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大屏出示生字)

  4 . 我们已经与生字成为了朋友,相信这次你再读课文,一定会通顺、流利、有感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是( )的知音,

  你对俞伯牙和钟子期有什么了解?

  俞伯牙:晋国的上大夫,是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是一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三、再读 领悟“知音

  1.他们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寻找问题答案,

  2.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语句。

  3.根据句子学生展开想像,教师适时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

  (①真好啊!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②真美啊!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既然又好又美,就请你美美地读出来吧!

  师:正是由于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声,所以俞伯牙高兴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俞伯牙终于找到了让他等三十多年,也寻觅了三十多年的人,此时俞伯牙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俞伯牙十分兴奋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看着这个不起眼的樵夫,俞伯牙百感交集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4.其实,同学们想一想,听俞伯牙弹琴的人还少吗?为什么他见到钟子期会这样激动啊?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寻找俞伯牙遇到钟子期无比激动的原因。用笔圈画出问题的答案。

  生汇报

  蕴藏在琴声中的心情被谁听出来了?(钟子期)

  师:是啊!钟子期不仅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更能听出他琴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是哀婉的,那钟子期就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悲伤难过忧伤)

  师: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是欢快的的,那钟子期就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开心、高兴、兴奋、快乐)

  师:钟子期是最了解俞伯牙的人,他才是俞伯牙的(知音)。

  师:同学们,你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知音呢?

  (喻意:懂得你的心意,最了解你的朋友、知己就是你的知音。)

  师:刚才我们说的不仅是这个词的由来,也是这个词的表达的意义。在钟子期之前,俞伯牙有没有遇到能听懂琴声心意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一个“从来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琴仙的孤独寂寞。

  根据资料记载:37岁时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试想一想,当他遇到既能听懂琴声,又能懂得他的心意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四、升华 体会“知音”

  1.来之不易才更显珍贵,所以俞伯牙无比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虽然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朝廷官员,而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但是凭着对音乐的心有灵犀,凭着志趣的情投意合,他们结为了知已并结拜为兄弟。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噩耗时,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圈画相关的语句。

  2.你感受到俞伯牙的悲痛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读一读。

  这种场面让我们也忍不住要落泪了,同学们,除了悲痛,我们从俞伯牙摔琴的动作、和他再也不弹琴的语言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绝望)

  师: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知音了,这是何等的绝望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正是这样才留下了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千古的慨叹。

  师:同学们,你有知音吗?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让我们多与正直、诚实、博学的人交朋友吧!最后祝你们都能找到与自己知心的朋友。

  五、拓展 珍惜“知音”

  1.出示拓展短文《李白与杜甫的友情》,生自由阅读回答课后问题。

  关于知音的故事太多太多,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材料《李白与杜甫的友情》读后把文章补充完整。

  2.出示《如梦令》学生读后谈感受。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小令。(大屏出示)

  3 . 推荐“八拜之交”的故事。

  古代有“八拜之交”。 一般人都认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之礼,但其实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典故。(大屏出示)

  在这些典故中,有我们敬重的十七位古人,更有舍得我们去深思的情谊与诺言;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懂得了该如何对待自己亲密的朋友。请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有时间的时候我们再做交流。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教学方法

  1、想象,以读代讲。

  2、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学生说名称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山村的孩子们一起去看了他们在上学路上的青皮核桃、酸枣等等,老师相信大家在课下也充分读了书,了解了孩子们在上学路上的情景。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扮演山村的孩子们,带领老师这个城里人一起去看看在你们的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分享你们的乐趣,行吗?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把答案用直线画在书上。

  你们一共描述了哪几个季节上学时的情景?这几个季节的上学路上你们分别都做了些什么?

  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

  夏天上学,走一路,蹚一路溪水。

  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野果。

  冬天上学,走一路,滑一路冰。

  过渡:你们充满快乐的上学路上真让老师向望啊!快带老师去看看吧!我们先去看看春天吧!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春夏秋冬的顺序有学生来定。

  1、第一段:春天

  (1)请大家轻声读第一段,说说春天在上学路上有哪些乐趣?

  板书:春天

  理解: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

  板书:看野花

  (2)提问:走一路,能看到一路野花,说明花怎么样?

  预设:说明花多。

  提问:都有哪些花啊?

  预设:蒲公英、二月兰(课件演示蒲公英和二月兰的图片)

  对比:黄的是蒲公英,紫的是二月兰。

  蒲公英是黄的,二月兰是紫的。

  这样写突出了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和紫色,花可真多啊!

  (3)过渡:我们置身于花海之中,一边走,一边看,弄得“满身香”。

  师:想想你有没有“弄得满身香”的时候?

  预答:有,喷香水的时候……

  (结合生活实际联想满身香的感觉)

  师:那在这儿香味从哪来啊?

  预答:从花中来,花散发出来香味熏的满身香。

  (4)师:闭上眼睛想象你就走在布满鲜花的上学路上,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那种感觉该有多好啊!

  设想如果你走在这样的上学路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发挥想象,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上学时开心、高兴的心情)

  把这种喜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学生练习读课文。

  2、第二段:夏天

  (1)春天花多,那么夏天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赶快去看看,默读课文,带老师看看夏天上学路上你们有哪些快乐?

  板书:夏天

  生:夏天上学,走一路,趟一路溪水。

  板书:趟溪水

  (2)师:什么叫“趟”啊?请大家站起来示范一下。

  (3)夏天很热,老师每天坐车上班都汗流浃背的,还觉得很没意思,但是你们却能趟着溪水,你们觉得怎么样?

  预设:又好玩,又凉爽。

  (4)师:请学生个别读,读出高兴的感觉,其他同学评价,能不能感受到他内心快乐的心情?(2~3个人)

  师:同学们感受到他快乐的心情了吗?谁能让大家真切的感受到你快乐的心情,勇敢的举起你的小手,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3、第三段:秋天

  (1)师:春天走一路,看满眼野花,夏天走一路,听泉水叮咚,那么秋天怎么样?请你们快带我看看你们秋天上学的路吧!秋天上学的路有趣吗?

  板书:秋天

  生:有趣,能吃野果。

  板书:吃野果

  (2)吃野果怎么有趣了?

  预设:因为我们剥核桃会把手指弄得像黑炭条一样。

  师:为什么剥核桃手指就变黑了?

  预设:因为剥的多了。

  师:看来你们在上学这一路一直在剥核桃吃,那你们知不知道剥皮的过程中会流水,这水流在手上就会变黑,洗也洗不掉?那你们为什么还非要吃呢?

  预设:因为核桃太好吃了!

  师:这核桃可真好吃啊!老师都馋了!除了青皮核桃,我们还能摘酸枣吃。快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摘酸枣的?

  我们摘酸枣吃,哪棵树上的红,就摘哪棵树上的'。

  提问:为什么哪棵树上的红,我们就摘哪棵?

  预设:因为红的好吃。

  提问:那青的怎么办?就扔了是吗?

  预设:等它红了再吃,“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

  师:看来你们真不愧是山里的孩子,特别了解大自然!而且你们有这么多选择余地,证明你们山里的枣树真(多)啊!

  4、第四段:冬天

  (1)师:山村的小朋友们,老师跟你们一起上学,春天看一路野花,真香!老师跟你们夏天一起上学,趟一路溪水,真爽!秋天我们吃一路野果,真好吃!那冬天呢?花谢了,叶枯了,野果也没了。那冬天上学路还有趣吗?

  (学生互相读,交流想法)

  板书:冬天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冬天上学可以滑着冰去,很好玩。

  板书:来滑冰

  师:你们是为什么可以滑冰?

  预设: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

  师:看来,在你们眼里小溪成了长长的大滑梯。那我们是怎样滑的?

  预设: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帮忙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

  师:还有其他的滑冰方式吗?

  预设:躺着划,两个人一人站一人蹲,拉着滑……

  师:你们滑冰的方式可真多啊!看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让老师体会到滑冰的方式特别多?

  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还有哪很有趣?

  预设: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师:为什么“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预设:两边的景物飞快地向后移动,好像坐在汽车上一样;闭上眼睛看不见景物,听见耳畔嗖嗖的风声,感到速度特别快,就像坐飞机。

  (2)师:山里的孩子们,你们滑冰真有趣啊!为什么你们到了学校为什么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同桌讨论)

  (因为路上的景色太迷人了,同学们太开心了,不知不觉中快乐的时光就过去,好像一眨眼学校就到了,有些恋恋不舍。愿意在这么有意思的上学路上多停留一会儿,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 )

  四、总结写法,进行仿写

  1、过渡:山里的孩子们,你们带着老师走过了春夏秋冬的上学路,这一路走下来,老师觉得你们的上学路真有趣呀!就像一首(歌)一样!让我们在回顾一下这首歌,看看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展示课文的每自然段的首句,让学生找出特点。预设:句式相同。

  师:那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语句又有什么关系?

  都是先概括说这个季节的特点,然后围绕这句话具体地来写。这种写法叫做先概括后具体,这句话叫概括句。

  2、这四个概括句是按照春夏秋冬山村中的不同特点来写的,那么,谁能够仿照这个句式,写一写我们身边春夏秋冬的上学路?

  出示:春天上学,走一路,( )。

  四、总结拓展

  山区的孩子们,跟你们走过春夏秋冬这一路,老师真开心呀!感谢你们细致又耐心地带领和讲解,你们真是最聪明的孩子!

  板书设计

  2、上学一路歌

  春天看野花

  夏天趟溪水

  秋天吃野果

  冬天来滑冰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6、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学生自学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1)决定气候的因素

  a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b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c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d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理解内容,了解赵州桥的不平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学写14个生字。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学习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

  [1][2]下一页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赵州桥》教案》,来自网!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各两遍。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二、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四、小结

  启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从小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出力。

  五、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2、摘抄第三自然段生动的词句。

  3、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美观

  雄伟坚固

  赵州桥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7

  一、教学任务分析

  《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文章。写的是一位名叫查理的孩子调皮、爱搞恶作剧、没有人喜欢,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杰西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立志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汉。故事温馨,语言真切,很有感染力。

  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调皮善良,喜欢帮助别人,言行举止很有“好汉”的做派。他非常珍视别人对他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杰西虽然是残疾人,但心态健康,对查理真诚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

  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在对话、行为中感受查理和杰西的思想感情,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进而体会理解与信任也是一种爱,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学情分析

  略读课文,学生在二年级已有接触,加上本册教材前七个单元都曾学习过,估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但肯定不扎实。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要巧妙地发挥“导”的作用。另外,这是本册最后一篇课文,学生也许还没学习第八单元的其它课文,对单元主题“献出我们的爱”缺乏感性的积累和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抓住语言文字,引领学生感悟查理与杰西之间的温馨与快乐,进一步挖掘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学习目标

  1、自读自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朋友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是爱的`表现,丰富“爱”的含义,受到“爱”的感染与熏陶。

  四、设计理念

  1、凸显略读课文特点。

  (1)实现与精读课文的整合。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

  (2)在方法上,提倡自读自悟,提高阅读能力。导语提示语,抓住主要问题阅读课文,组织学生读书、感悟、交流,明白查理前后行为的变化,探究变化的原因,从中悟出友好、尊重、理解、鼓励等美好的品质带给人的精神力量,充分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人文关怀。拓展相关阅读,加强积累,内化认识,强化情感提升。

  (3)在要求上,不求字斟句酌,突出阅读重点。充分初读之后,学生最大

  大范围参与交流,相互补充,相互碰撞,提升主题。朗读的重点则放在几处人物的语言上。

  2、充分利用文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文本是师生活动的载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导语导读,插图辅助理解,借助人物语言感悟,既快捷方便,又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对农村学校实际困难的考虑。

  五、教学准备:相关

  谚语、词卡、课文插图投影片等

  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朋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是爱的表现。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重点:理解查理变化的原因。

  难点:从杰西的话中体会杰西对查理的尊重和信任。

  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揭题读题 明确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做端正,睁大眼睛看老师写 师板(好汉)齐读一次,提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好汉?(行侠仗义 爱帮助的人)

  (2)从古自今,人们对好汉的理解各不相同。我们来读读吧,学生自由读,齐读(课件出示)

  谚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的13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交流古诗,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奇特景色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请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才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交流: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深秋的一天,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枫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石径倾斜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径”。)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寒山】 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石径】 因为。

  【生】 深秋时节的山。

  【坐】 石子小路。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寒径斜霜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霜”和左右结构的字“斜”,学生练写。

  寒: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

  径: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

  斜: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霜: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会写字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看大家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2、理解诗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交流: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交流: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探究: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5、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6、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7、谈话过渡: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图片,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9、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写傍晚之景。②傍晚晚霞和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格外美丽。③诗人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表达对红叶喜爱。④停车久,观察细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这是全诗的中心句。“红于”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表达对红叶的喜爱之情,赞美秋天的美丽。

  10、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1、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2、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字词,读中感悟,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悟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6、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五)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还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设计意图:在拓展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句的兴趣。】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九、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斜)

  山行枫林(红)热爱

  白云(生处)人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导课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的观图,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前两句古诗的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在教学后两句诗时,在学生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完善自己的简笔画。在绘制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古诗的意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会认字,会写“赠、刘”等7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交流秋天,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从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秋天。谁来用一些词句把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到大家不但喜欢秋天,而且对秋天了解的也很多,古人也很喜欢秋天,很多文人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导入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赠刘景文学生齐读课题。)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理解题目:谁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苏轼送给刘景文的。)

  【设计意图:识字与学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随文识字”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赠送姓刘菊残犹有傲霜君子橙黄橘绿

  (重点指导读准平舌音“赠”;翘舌音“橙”;前鼻音“残”;后鼻音“赠、橙”。)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刘景文】 举,向上托。

  【擎】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傲霜】 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君】 最。

  【正】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橙黄橘绿】 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赠刘盖菊残君橙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 皿”是“盖”。

  (2)减一减:“群—羊=君”。

  (3)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遵循识字的基本规律,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盖”字的“羊”没有尾巴;“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盖、菊”和左右结构的字“赠、橙”,学生练写。

  赠:右边中间框要扁、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不是日或田。

  刘:文字横要短、撇要长、捺变为一长点。

  盖:上窄下宽,中间是王字,下框要扁、里面是两竖、下横最长。

  菊:上扁下高,勹要大一些,里面米字要写紧凑。

  残: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一撇,斜钩要长。

  君:上边扁框上横短下横稍长,中间一横最长,一撇从上横起笔、稍直一些。

  橙:登字左上边横撇上有一小点,右上边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写字教学中严格落实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指名朗读,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荷尽菊残

  3、理解“荷尽”

  (1)看到“荷”,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小荷”和“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有什么区别?

  (3)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4)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4、理解“据残”。

  (1)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这时候的菊花怎样了?(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3)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菊残犹有傲霜枝)

  5、对比朗读,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读了这两句脑海中出现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荷花已经黄的、白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秋雨中枯黄、卷曲的花瓣,随风飘落,但是还是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仍然露出孤高之态。

  (二)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看到“橙黄橘绿”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

  3、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硕果累累、成熟丰收,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三)《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田野里那好闻的气味。红薯地都翻过了,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棵立在地里。经过秋霜的红薯秧,叶黑黑的,一团团堆在地头,发出一种甘甜的味道。……(只要能体现秋天的特征就可)。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谈话过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如果能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就更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朗读,好吗?

  2、知道了解七言诗的朗读。

  (1)古诗的'朗读要注意在诗句中适当的停顿,这样有节奏读,听起来才会有美感。不同字数(五言诗、七言诗)的诗有不同的节奏。

  (2)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句式应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一般七言诗我们都是后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为两个大节奏来读,也就是上四下三读法。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学生自由体会读。

  5、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齐读。

  7、指导背诵: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8、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八、课堂小结

  《赠刘景文》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唤起了我们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九、当堂检测

  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荷尽已无

  赠刘景文菊残傲霜乐观向上

  橙黄橘绿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简单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诗人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并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由于三年级学生知识储备较少,生活阅历较浅,在理解这首诗时存在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引导孩子们一边对照注释,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交流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理解了诗句意思,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和时间的关系,致使学生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如果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孩子细致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教师口述: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总结导题: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利用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导入课题,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风声。

  【萧萧】 晚上写。

  【梧】 梧桐树。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知】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挑】 篱笆。

  【促织】 猜想。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送挑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送—进”“挑—桃”

  加一加:“辶关=送”“扌兆=挑”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送寒声挑促织

  (重点指导读准“送”既是前鼻音,又是平舌音。)

  (2)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tiāo tiǎo)

  tiāo:1>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如挑土、挑夫;2>挑的东西,如挑担;3>选,拣,如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

  tiǎo:1>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如挑起帘子;2>拨弄,引动,如挑拨、挑动、挑头。

  ②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tiā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竹竿挑(tiǎ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

  (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谈话过渡:你们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吗?(秋季)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特别好听。到这首诗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萧萧:风声;梧:梧桐树;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蟋蟀,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6、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7、教师引导:诗的前两句中“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8、引读: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理解“知”: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2、在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篱落一灯明。)

  3、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4、朗读指导。

  5、师范读,并小结: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得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6、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诵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检查背诵,问题交流。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问题交流:《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设计意图:朗读古诗,配乐唱诗,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方法指导

  1、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的主要写法,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刘景文、苏轼写诗的背景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八、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比如读古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看到“枫林”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秋天来了,一丝微凉的秋风拂过,有点丝丝的寒意!也带来漫天的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着飘飘而下。我看看这儿,看看那儿。突然,一片“火光”,不对,是一片片红云映入眼帘。我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火光也不是红云,而是一片枫树林,那枫树林格外动人,一层层、一段段、红的鲜艳、红的可爱……衬着白云蓝天格外的艳丽,我心中不由发出感叹:我爱这如诗如画般的枫林之季!

  3、练一练:读古诗《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中“萧萧梧叶”会想到什么景象?

  九、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秋天的诗歌诵读会”吧!建议如下:

  1、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写秋景的诗;

  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3、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跳舞、歌唱)、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读……

  十一、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和杜录事题红叶》《秋夕》

  (一)阅读《和杜录事题红叶》背诵这首诗,思考:

  借助资料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秋夕》思考:

  1、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从“冷”“凉”读出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

  十二、当堂检测

  十一、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近梧叶送寒声

  处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思乡怀亲

  远儿童挑促织

  处篱落一灯明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在教学中,不但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而且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例如,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在指导学生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朗读感受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读中领悟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一定不能越俎代庖,一定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9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的暑假生活”。说一说自己的暑假生活是怎么度过的,经历了哪些新鲜事。自己在想好要讲的内容以后,可以先试着给家人讲一讲,听听家人的建议,也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时要把自己的经历讲清楚。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讲的内容。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要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可借助图片或实物讲。本次口语交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积累生活体验的习惯,乐于与周围的人分享快乐。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重点)

  2.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学生假期生活的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自己假期生活的图片或实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再现画面

  师:同学们,暑假生活转眼间就结束了,你们的暑假生活快乐吗?

  生:(齐)快乐!

  师:相信在你们的暑假生活里都发生了很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看,老师搜集了一些同学的暑假生活的画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学生可能去的旅游景点,家庭生活的小片段,小河扑腾的水花,树荫下的游戏,几个小朋友开心大笑或沮丧的面部特写……)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兴趣,而且带来了丰富的交际材料。

  二、明确目标,小组交流

  师:书上的小朋友都和我们分享了哪些假期里的新鲜事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小女孩跟爷爷奶奶学会了做简单的农活。现在她会摘茄子,还会给菜地锄草……

  生2:爸爸带她去了游乐园。那是她第一次坐摩天轮,从空中往下看,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地上的人和车都变小了……

  师:听了她分享的事情,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做农活这件事很有趣、很新鲜。我连家务活都不会干。她可真了不起呀!

  生2:她的这次坐摩天轮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坐摩天轮的情景,我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同样的经历,我却和她有不一样的感受。

  师:看来这些事情都吸引了大家。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暑假生活时,要把自己的经历讲清楚,讲的时候要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借助图片或实物,可以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讲的内容。

  师:在小组里先与同学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注意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要清楚,同时可以结合自己带来的图片或实物,让别人更清楚地了解你讲的内容。

  设计意图:围绕教材讲清经历,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既借助了教材提示,又联系了生活。

  三、互动交流,分享快乐

  师: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谈了自己的暑假生活。现在,就请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生1:暑假一开始,我们一家就跟随旅行团到贵阳去旅游。一到贵阳,我就被田地里的向日葵迷住了。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提出意见或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提问?

  生2:那是怎样迷人的景色?你能具体地说一说那里的景色吗?

  生1:(出示照片)大家看,这是我在那片向日葵地里拍的照片,我的身后是一朵朵金色的向日葵。那向日葵的花就像一个个金色的圆盘,在绿叶的衬托下特别美。再看我当时的样子,双臂张开,笑得简直像开花了,那样子完全陶醉了!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景色真美,真是太迷人了!在那里,谁都会感到非常快乐。

  师:在小老师的提问下,你能结合自己带来的照片,把自己假期里的新鲜事说得具体,你真棒!哪位同学再来说一说自己的暑假生活?

  生3:在假期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坐海盗船。那是我第一次坐海盗船。

  生2:你第一次坐害怕吗?是什么感觉呢?

  生3:刚开始时,海盗船慢慢地摇来摇去,像在校园里荡秋千一样舒服。我刚想闭着眼睛享受,突然“嘭”的一声,我被弹了一下,赶紧睁开眼一看,啊!好高哇!真像腾云驾雾一样,刺激极了。一会儿又猛地晃下去,一会儿又猛地浮上来。

  生2:海盗船停了时你有什么表现?

  生3:海盗船终于停了,我吓得不敢动,有种想吐的感觉。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坐海盗船。大家看,为了纪念我第一次坐海盗船,离开时,我还特意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小海盗船作为纪念品。现在,我只要一看见这个小海盗船,就能回忆起当时坐海盗船的情景。

  师:听了你的讲述,我仿佛也跟随着你坐了一次海盗船。值得一提的是,你拿出了自己的纪念品小海盗船,引得老师也想去尝试坐一次了,那一定很有趣!

  师: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好?哪位同学介绍得最有趣?

  生:我认为××同学讲述自己暑假时第一次坐海盗船的事情很有趣,他把当时的表现、坐海盗船的感受都讲得很生动。而且,那个拿在手里的小海盗船,特别有意思,我想借来仔细看看,不知道可不可以。

  师:分享是一种美德,多分享快乐,就能让快乐传递更远,下课后大家可以互相分享一下。最重要的是在听别人讲述时,我们要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最后恰当评价,做个理性的小听众,才是最了不起的!

  设计意图:交际过程步步深入,而且注重让学生谈感受,给了学生交流的空间和倾诉的时间。借助照片或实物让听众对所讲的内容感兴趣,突出“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这一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暑假的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快乐和自由的,暑假发生的趣事和经历的有意义的事还历历在目,所以,本节口语交际课是孩子们喜欢的。对于假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他们如数家珍,小嘴说个不停。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把经历讲清楚,说出自己的感受,再鼓励其他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启发讲述人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又关注到听课的学生倾听的效果。很难得的是,有的学生还能借助照片讲,有的学生还拿来了实物,如到海边捡的贝壳、登上长城的奖牌,使自己的表达更生动了。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知识,积累和动物有关的诗句、成语等。

  2、让学生了解动物有趣的本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3、通过口头训练,让学生了解小猫的生活习性,可爱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观察,注意抓住小猫的特点,突出其可爱之处来进行习作。

  5、通过表演、积累和理解成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一认,读一读

  1、学生自己读一读,认识4个生字。

  2、说说各种动物的家是什么样的,叫什么名字。

  3、游戏:“动物找家”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家的名字?

  5、齐读。

  二、看图读词语

  1、自由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齐读词语。

  3、结合图画,你能说说这些词语各自的`意思吗?

  4、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你有听过这些词语吗?能不能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这三个句子,说说知道了些什么。

  2、多读几遍,看能不能背下来。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句子?

  4、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 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3、谁能演演这个故事?

  4、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也听同学们讲了,看大家演过了,相信这个故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5、你还知道哪些这类有意思的成语故事呢?

  二、 探究与发现

  1、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并相机出示动物图片。

  2、小组讨论蜜蜂和蛇的本领,自由说。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特殊本领呢?

  5、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7、总结:动物的本领真是令人惊讶!我们只有多看书,多观察,才能学到更多的有关动物的知识。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可爱的小猫

  一、情景谈话,引出话题

  1、同学们,你养过小动物吗?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为什么?

  2、老师这里呀,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猫,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指导看图,提出要求

  1、小猫在什么地方?它在干什么?它是怎样做的?

  2、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图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三、小组交流

  1、小组里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画。

  2、互相评一评。看谁说的最好。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2、全班评议。看谁说的好?好在哪里?

  五、小结

  第四课时

  习作:可爱的小猫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喜欢?学生说?昨天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大家都谈到了小猫,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想象力也很丰富。说的时候都抓住了小猫的特点。小猫显得特别可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比一比,看谁笔下的小猫可爱。板书:可爱的小猫

  二、指导选材,尝试写作

  1、先自己想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要发挥想象,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抓住小猫的可爱来写,让它活起来,动起来。

  3、教师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确定好的内容。

  4、想一想,选择一、两个方面,写出小猫的可爱,体现对小猫的喜欢。

  5、把内容写具体,试着用上文中给出的好词、好句,句子写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6、写完多读几遍。

  第五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

  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小猫的可爱,写出了你对小猫的喜欢?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3、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如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把这个地方是如何吸引人的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点】

  抓住这个地方风景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用上积累的佳词佳句,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能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情趣。

  1.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

  2.(课件出示2)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人瞩目的_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3.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景色优美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身边景色优美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

  二、回顾课文,轻松导入。

  1.我们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欣赏了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和杭州西湖,参观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游览了美丽的小兴安岭,领略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谁来说一说。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1)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照海面——海底——海岛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写,《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按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地按空间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按一定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2)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

  (3)先总写后分写。

  (4)文中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

  3.今天习作课,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

  (课件出示1)这儿真美(板书:这儿真美)

  三、展示片段,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3)

  夏天,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浓雾里。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对比阅读,互相交流: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1)第一种写法不好,虽然抓住了夏天的树木、雾、太阳、野花等景物来描写,但对景物的特点描写不清楚,不具体,不吸引人。

  (2)第二种写法好,这一段把景物的特点写得非常清楚,非常具体,写出了小兴安岭夏天的迷人,非常吸引人。

  3.师生小结:通过比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地方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只有认真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积累的好词来描写,才能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四、口头交流,做好铺垫

  谈话过渡:知道怎样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大家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怎样把你身边的美景有条理的,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介绍给大家。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在评议中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景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有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板书: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情感:真实的感受。)

  五、抓住特点,学生习作。

  1.突出景物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品读欣赏,修改习作

  1.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读给同学听:习作有没有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去写?有没有用到最近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读给同学听过,按照同学提出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1、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2、认识十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一些词语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刚才同学们在进行晨会时,台上的同学讲完故事,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说说为什么给他们几位掌声?(请一个在台上讲故事的同学)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经常听到掌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29 掌声(板书)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过度: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疑问还真多!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心中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把本课的生字认读,呆会儿老师会检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 出示小黑板A指名认读B齐认,C擦去拼音认

  (2) 请同学说说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所带出的一些词语

  (3) 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词语:

  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 残疾 情况 镇定

  讲述 情绪 调来

  a、讲解两个多音字:落调

  b、解释小儿麻痹症

  2、学生自由说你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随机讲读课文的重点段

  (1)出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文静、胆小、自卑……)

  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2)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3)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4)练习朗读第一段与第四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瞧,一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同学身上,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学了课文2、3自然段便知道了。

  4、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5、老师随机讲解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1)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个时候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紧张、自卑、痛苦)

  (2)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难受,那种紧张的心理)

  6、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7、第二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

  8、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9、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

  (你真勇敢,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你终于克服了自卑心理)

  10、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11、看插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这幅图。

  12、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13、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14、学生汇报。

  (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

  15、感情朗读2、3自然段

  16、出示小黑板:

  (老师这有一段英子长大后给作者的来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1)齐读

  (2)联系全文: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你会想到什么?或是有什么感受?

  (随机讲解歧视的意思)

  ①站在英子的角度,作为英子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反正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何不快乐一点)

  ②我们对残疾人充满关爱,不能歧视,要多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完之后,老师出示小诗让学生朗诵)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师:是呀,这个世界是由暧维系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板书:

  29 掌声

  原先的英子: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快乐 说笑 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1、在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调积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中游离于文本之内,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英子的性格特点,她能激发学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愿望。教学中,我有多处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英子,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等等,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的对话,其实,这样的机会也是靠老师多给学生创造的。

  2、重视朗读的指导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在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两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并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英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在第三自然段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该怎样读好英子犹豫的心里、英子激动的心情,以及英子那种感激的心里。我在教学中注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改变后的开心心情,真正地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

  中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在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犹豫,忧郁,歧视等。“犹豫”一词我在教学中结合后面的“慢吞吞”来理解,说明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但是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忧郁”和“歧视”可以放在一起来指导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含义在前半部分已经显露出来。例如第一自然段:“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其实就是英子忧郁的表现,而为什么英子会这么忧郁,起上讲台时又那么犹豫呢?就是因为英子很自卑,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在这样的语境下来理解“歧视”,学生就能知道这里“歧视”的意思是“看不起她”。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

  评课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需要出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让他们以小主人的身份讨论他的话应该怎样读,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说、读、演练中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在学中获得快乐,得到发展。

  二、正确把握课文重点、难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条分缕析,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它融整体层次性的明确和相对的模糊性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特别需要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掌声》这堂课主要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由浅入深,删繁就简,化整为零,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

  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1)、课堂以“活”为原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刘老师授课时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刘老师在这堂课上自始至终都做到了这点。例如:学生的质疑问难,想像当时英子的想法,谈自己的看法,感受等等,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课文以朗读为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新”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习无穷尽,例如:教师设计的拓展练习,生活中哪些是爱,可以说是学生对教材的再认识,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体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处理得不够好,有些话要说的浅一些,尽量能让学生更好一些。

  总之,整堂课始终贯穿了自主、合作、创新这一些教学理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读近义词,让学生自主发现词的精彩和趣味。

  2、在读词语中发现词的规律,学会积累词语。

  3、积累名言警句。

  4、积累感叹句。

  教学重点:

  1、认识近义词,积累词语。

  2、认识感叹句。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读一读”

  师:同学们我们早已认识了近义词,你能列出几组近义词吗?

  生:说出已知的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几组新的近义词。

  1、学生认真读读每组词,边读边比较启发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引导学生比较。

  3、让学生拍手对词。

  二、学习“读一读”

  1、自读词语,发现规律。

  2、小组合作读词语,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词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归纳:这些词都是表示坚强的词

  4、试着说几个这样的词。

  5、齐读。

  三、学习“写一写,背一背。”

  1、自读句子,感悟句意。

  2、全班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3、用钢笔描写一遍。

  4、小组内试背。

  5、推荐上台背诵。

  四、学习“读一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读一个成语故事。

  1、生自由读成语故事,读准字音,有不会认的字可以问同学或老师。

  2、把你从故事中了解到的内容说给同桌听。

  3、谁能把成语故事说给我们听?

  4、全班交流读故事的体会。

  5、同桌之间讲述故事。

  五、学习“探究与发现”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个句子写了什么?

  3、谁还能从书本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来。

  4、请多名同学说,说得越多越好。

  六、作业

  1、把成语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5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揭题导入

  1.回忆《朱德的扁担》,谈谈对朱德的认识

  2.揭题

  3.指名朗读与课题相对应的课文段落

  4.解题: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说的是谁?

  5.再读课题

  (二)探究体悟

  1.躲红军

  反动军队对老百姓做了哪些坏事?

  师穿插介绍红军

  (PPT)理解“藏族同胞……谁也不露面。”

  (1)抓住关键词体会藏胞的害怕程度

  (2)指导朗读

  朱德总司令得知后急得不得了,因为他担心——,他忧虑——,他不想看到——。

  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

  2.找藏胞

  (1)(PPT)指名读

  (2)加标点再读,体会语气

  (3)对比:要是反动军队会去找找藏胞吗?

  (4)指导朗读

  (5)生自由读四至七段,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有菩萨般的心肠?

  3.抢春耕

  (1)汇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结果……”

  指名读并说原因

  理解:朱德同志的第一句话就是怕藏胞挨饿。

  因为种自己的地来不得一丝一毫马虎,所以朱德同志要求战士用心耕种。

  指导朗读

  理解第二句话并指导朗读

  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吃的苦,所受的累

  对比:反动军队会这么做吗?

  (2)汇报:“这也怨不得……抢种上。”

  挡住百姓眼睛的乌云是谁?

  朱总司令着急吗?为什么而急?

  对比:想藏胞之所想,急藏胞之所急

  (3)再读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4.夸红军

  (1)得知这一消息的藏胞悄悄返回家园,也许他们在想什么?

  (2)看到红军不仅不拿他们的一针一线,还打扫,整治,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组内练说

  班内交流

  (3)他们以前伤心流泪是因为——,他们现在感动得流泪是因为——。

  (三)延伸内化

  1.过渡:同学们,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解放军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仅把种子种在了藏胞的'心间,也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

  2.看图感受: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3.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读题)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16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18

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3-02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6-15

语文上册教案《鲸》01-30

三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一教案03-24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0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2-04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