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
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4.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比长短,画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
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3.学习反馈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
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交流:你画了几条?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
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2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1)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解析:
复习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2、你知道这是哪个单元学的知识吗?(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你能说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哪几方面的知识吗?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习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个零。
2、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3、复习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右起的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大,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近似数的方法。
(1)猜一猜:老师选定了一款,这款的价格比6800元多一些,比10000元少得多,你知道老师选的是哪一款吗?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液晶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老师读数学生写数、看数再读数、学生在黑板上贴数位顺序表、在计数器上拨数、自主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猜老师选定电视机的价格”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知识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习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二(复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电吹风:260元电风扇:180元空调:3000元洗衣机:2800元冰箱:3600元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200)。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其他电器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近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习。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2)不读零的数有();
(3)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02-28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04-06
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2-25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01-13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03-18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01-21
数学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学反思02-26